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拔擢贾诩的阎忠,和贾诩一样有乱天下之计,结果最后抑郁而终

曾拔擢贾诩的阎忠,和贾诩一样有乱天下之计,结果最后抑郁而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绿说故事 访问量:1525 更新时间:2023/12/4 18:03:31

贾诩是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人物,对汉末三国历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被人评价为“一言乱天下”。而曾经评点、拔擢贾诩的阎忠,早在将近十年之前就有搅乱天下的计划,但是没有成功,自己也被叛军胁迫抑郁而终。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个人物。

阎忠劝皇甫嵩取代东汉朝廷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不断,内部有各地的起义活动,外部有鲜卑等边患。而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远、被视为广义上的三国时期的起点,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黄巾起义”。而在这场声势浩大却草草收尾的起义活动中,一个东汉将星冉冉升起,就是皇甫嵩。

在东汉官军与黄巾军的战争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人物就是皇甫嵩。皇甫嵩在“长社之战”击败黄巾大帅波才,扫平豫州黄巾;而后转战黄巾军的大本营冀州,在“广宗之战”和“下曲阳之战”中分别击溃张梁、张宝(张角也病死被剖棺戮尸),至此黄巾军主力几乎被彻底消灭。虽然黄巾军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力和规模不小的黄巾余党,但是也难以再撼动东汉朝廷的统治。

作为平复“黄巾起义”的最大功臣,皇甫嵩得到了巨大的威望,而皇甫嵩手下的军队都是各方之精锐,战斗力非常强盛。这样一来皇甫嵩的地位就比较微妙,也吸引一些野心家的注意。比如说本文中主要介绍的阎忠。

阎忠是凉州汉阳人,官职是冀州安平国信都令。皇甫嵩是凉州安定人,在平定“黄巾起义”之后成为冀州牧。阎忠作为皇甫嵩的同乡(其实也不能算是同乡,但都是凉州人士)兼下属,关系相对比较亲密。于是野心勃勃的阎忠将宝押在皇甫嵩身上。

皇甫嵩平定黄巾军功高盖主,在冀州治军严整得人死力;而相比之下东汉朝廷已经是腐朽不堪,汉灵帝昏庸无能,宦官集团为非作歹怨气沸腾。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阎忠将皇甫嵩比作韩信,把自己比作蒯通,劝说皇甫嵩以除掉宦官集团、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军队反攻洛阳,在事成之后就可以更进一步,登基称帝取代汉朝,开创一个新的朝代。

阎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野心家,想要辅佐皇甫嵩建立不世之功,但是皇甫嵩却没有任何野心,不光是阎忠,后来董卓集团控制东汉朝廷的时候,皇甫嵩同样手握兵权可以反攻董卓,也不乏劝说他的人物,但皇甫嵩还是乖乖接受朝廷诏令交出兵权入朝为官。在东汉朝廷名存实亡的情况,皇甫嵩尚且没有任何野心,何况是在这个时候呢?所以皇甫嵩拒绝了阎忠的计划,阎忠也离开皇甫嵩。

阎忠被凉州叛军劫掠抑郁而终

在“黄巾起义”爆发的同时,东汉王朝还有一次比较著名的起义,就是凉州起义。凉州起义的规模大概没有“黄巾起义”那么大,但是由于对凉州的控制力不足,东汉朝廷可以迅速镇压“黄巾起义”的主力部队,却难以彻底消灭凉州起义军。东汉朝廷几乎可以说是失去对凉州的实际控制,只是镇守关中地区,抵御凉州起义军对关中地区的侵袭。

在东汉朝廷与凉州起义军的战争当中,皇甫嵩表现得也十分活跃。凉州起义军最早是在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年末,与“黄巾起义”同年。北宫伯玉、韩遂、边章等人作为第一批首领。在中平二年(即公元185年),皇甫嵩被调到关中对抗北宫伯玉,但是作战不力加上宦官赵忠张让的构陷被免官削爵,由张温负责对抗凉州起义军,暂时遏制凉州起义军对关中的攻势。而在中平四年(即公元187年),凉州起义军再度兴起,击败凉州刺史耿鄙入侵关中。

这个时候北宫伯玉、边章等人已经被韩遂所杀,韩遂与马腾(原来是耿鄙的司马,在东汉官军失败后加入凉州起义军)共同推举王国为首领。而亡归凉州的阎忠也与凉州起义军有密切的关系。

按照《后汉书》中的记载,在中平五年到中平六年(即公元188年到189年),凉州起义军与皇甫嵩、董卓等人发出一场“陈仓之战”,凉州起义军溃败撤回凉州,王国虽然是首领,但实力并不强,被韩遂废除。而后韩遂胁迫阎忠成为新的凉州起义军首领。阎忠虽然也是野心勃勃的人物,但是耻于被胁迫作为傀儡,最后抑郁而终。等到阎忠去世之后,凉州起义军缺少共主互相侵伐,力量也因为内耗削弱不小。

而按《汉末英雄记》的说法,在王国作为凉州起义军首领的时候,阎忠就被胁迫统领三十六部叛军,阎忠因此病死。虽然细节上有出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阎忠是死于凉州起义军的胁迫的。

阎忠拔擢的贾诩成为乱天下者

阎忠能够获取皇甫嵩的信任,能够被王国或者韩遂这些凉州叛军首领胁迫,说明阎忠在凉州应当具备一定的名望和影响力。而在东汉末年,一个名士的评点对被评点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相当于入仕或者交际的敲门砖。而阎忠评点过的一个著名人物就是贾诩。贾诩也是凉州人,在少年时期声名不显,没有人注意。但是阎忠对贾诩非常看好,评价贾诩有张良、陈平之才。这对于贾诩来说显然是一种名声上的拔擢。

而贾诩也“不负”阎忠的评价。贾诩原本作为董卓集团的人物,在董卓女婿牛辅军中作为讨虏校尉。等到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董卓被吕布刺杀,长安一带的董卓余党投降东汉朝廷,镇守在外的董卓余党则人心惶惶。牛辅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放弃军队逃亡,结果被亲信所杀;牛辅的部下李傕郭汜同样有逃跑的想法,但是被贾诩劝阻。

贾诩认为董卓余党放弃军队逃跑无异于自投罗网,劝说李傕、郭汜等人趁王允、吕布等人立足未稳的时候率领军队反攻长安,重新控制东汉朝廷。虽然贾诩这个计策是为了自身安全考虑,但结果则是东汉朝廷丧失一次最好的重振旗鼓的机会,进一步促成汉室衰微、军阀分裂的形势。阎忠在中平元年劝说皇甫嵩夺取东汉政权失败,他所拔擢过的贾诩却在八年之后以一言祸乱天下,帮助李傕、郭汜“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也是比较有意思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后汉书》、《英雄记》、《三国志》

标签: 贾诩阎忠皇甫嵩董卓黄巾起义

更多文章

  • 曹丕自己定三公,任命贾诩为太尉,为何孙权会大笑道曹魏要亡?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曹丕,贾诩,孙权,太尉,曹操

    220年,曹魏最大的掌权者曹操去世,儿子曹丕接受汉献帝禅位登基。曹丕从小跟着曹操东征西战,在他心里这个皇位就是他的。当上皇帝后曹丕踌躇满志,誓要比汉室的皇帝做的好。曹丕为自己定了三公的人选,其中太尉选的是贾诩为太尉。曹丕认为自己的决定很圆满,孙权知道后,却忍不住笑了出来,说曹丕居然用贾诩,如此智谋,

  • 传奇谋士贾诩,是如何在三国乱世中笑到最后的?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贾诩,曹操,袁绍,曹丕,汉献帝,孙坚

    老子李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尤其在生于乱世之时,常伴君王左右的谋士,必须要清楚的认识主公,还要更加的了解自己。纵观三国历史,能够善终的谋士似乎并不多,不管是风流倜傥的周瑜大人,还是算无遗策的郭嘉,再有王佐之才的荀彧,虽然他们或许曾经站在

  • 堪称三国时代鬼、奇、怪才的贾诩曾经反对过曹操,为何能够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贾诩,曹操,张绣,曹魏,刘表,曹丕,汉朝,三国,艺术家,曹操麾下

    曹操在创业的初期做了两件大事,就是这两件事,奠定和开创历史上为期四十六年曹魏时代。人家说,好开头就有好结尾,凡事没有绝对,有时间好开头也不一定有结尾,历史不是独角戏,不管什么样的历史,是大家的历史,不是个人的历史,就如一部戏一样,是大家合伙演出来的结果。这不,曹操就是这样得,开头不错,结尾却不怎么样

  • 曹魏有11位“太尉”,第一位是贾诩,倒数第二位是邓艾!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贾诩,邓艾,太尉,曹魏,司马懿,曹操

    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时,以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为三公。其中,太尉名义上执掌天下兵马,这显然能威胁到皇帝的宝座了。于是,在秦朝时期,一直没有人担任太尉这一官职。东汉建立后,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到了三国时期,太尉虽然逐渐变成一个荣誉官职。但是,能够胜任这一官职的,自然都是资历深厚的文

  • 曹丕让贾诩当太尉,孙权为何要笑?难道“毒士”就不能当大官了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贾诩,孙权,曹丕,太尉,曹操,董卓

    《魏略》: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有人认为孙权这是在笑贾诩——一个道德风评堪忧的人,怎么能当军界一把手呢。这就好比如果是“戴笠”当上了军委副主席,不是说专业或者能力的问题。而是指两者的画风根本就不搭,好伐?因此,这一段也经常被一堆脑洞专家们用来佐证什么“毒士”“三国大聪明”被识破品性之类的史

  • 三国时期跳槽最频繁的人,一生换了八位主公,贾诩都比不过他

    历史解密编辑:梦回遇景标签:贾诩,曹操,刘备,张飞,董卓,张辽

    历史一:三国时期跳槽最频繁的人,一生换了八位主公,贾诩都比不过他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此时的东汉皇室已经成为了傀儡,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周进京掌控了局面。正因如此,出现了之后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局面,由此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其后开启了诸侯争霸,到了赤壁之战的时候,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国时期形成后,

  • 连贾诩都自叹不如的三国第一毒士-李儒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贾诩,李儒,董卓,吕布,曹操,何进

    #头条中国史#贾诩是三国有名的毒士,一生屡献毒计:鼓动李傕郭汜反攻长安乱国政,怂恿张绣投降曹操又反叛,离间马超韩遂定关中等等。但和他的西凉老乡李儒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李儒究竟有多毒,看看他给董卓献的哪些毒计就知道了。毒计一:废立汉帝董卓进京后,虽然大权独揽但无奈根基不稳,于是问计李儒。李儒建议采

  • 贾诩:利己主义的谋士、服务过五任主公,为何能位至三公寿终正寝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贾诩,曹操,曹丕,董卓,王允,汉献帝

    在三国的谋士群里,贾诩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毫无忠诚度可言,先后为牛辅、李傕、段煨、张绣、曹氏效力,但不仅没被人骂作“五姓家奴”,还到处受欢迎;他一生中献上多条毒计,甚至还被视为东汉大乱的罪魁之一,但他却能位至三公,最终在荣耀等身中寿终正寝。贾诩是一个现象级的谋士,在他的身上,呈现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 奇谋百出,算无遗策,贾诩真的是三国第一聪明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勇敢他标签:贾诩,曹操,许攸,董卓,吕布,荀攸

    都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军阀四起,这时期确实造就英雄无数,出现了各路武力爆表的武将和智力爆表的谋士,在三国的谋士大比拼中,无论是领军能力的PK,还是计谋大战,总会有人出来争一二,但若要论阴谋诡计阴险狡诈,似乎没有人愿意也不能和这位“毒士”贾诩相争。贾诩在三国之中曾先后跟随董卓、李傕、郭汜、

  • 司马子如救高澄:一个可与“贾诩站位曹丕”媲美的经典案例

    历史解密编辑:廊人标签:贾诩,曹丕,高澄,高欢,曹操,汉朝,司马子如,史说三国

    自西周确立封建宗法制度以来,嫡长子继承制日益成为主流。当然,凡事皆有例外。嫡长子虽然子凭母贵、年龄居长,但能力素质并不见得卓越。任何正常的帝王为了江山永固,都不会把社稷托付于庸碌无能者。于是,立嫡以外,立贤也是一个不错的备选项。嫡长子与其他皇子之间的争斗便更趋于白热化。手心手背都是肉,帝王们举棋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