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除了关羽徐庶,刘备集团还有七个叛将,他们叛变后待遇如何?

除了关羽徐庶,刘备集团还有七个叛将,他们叛变后待遇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奇案故事本 访问量:1665 更新时间:2024/1/3 12:03:25

在后世眼中,曹操阴险狡诈、刘备忠厚仁义、孙权反复无常,这种印象也不是毫无依据,因为即使是先后归附曹魏和司马的蜀人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话里话外也露出了这个意思,对孙权的评价,更是毫不留情:“性多嫌忌,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乍看起来,奸诈的曹操和残暴的孙权是留不住精英人才的,所以刘备集团应该人才储备最丰厚,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刘备集团的骨干力量纷纷叛逃,而曹操孙权麾下却很少出现重量级叛徒——于禁只是战俘而非叛徒,夏侯霸叛逃的时候,曹操墓木已拱、曹丕曹叡陵前荒草萋萋,曹家基本也玩儿完了。

我们粗略翻阅一下《三国志》,就会发现除了神秘失踪的范强(小说中为范疆)张达,刘备集团至少有七个著名的叛徒,这七个叛徒在进入敌营后,苦干实干加巧干,基本都混到了二千石俸禄,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省部级干部。

从刘备集团先后出逃的这七个叛徒,按照时间顺序,有人第一个想到了徐庶徐元直。但是将徐庶定为刘备集团叛徒,可能有很多人不同意:“徐庶是中了程昱之计误入曹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已经传为千古美谈!”

这时候我们就要来看看徐庶进了曹营之后做的是什么官了:“黄初中,韬(石韬石广元,诸葛亮的朋友)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徐庶本名单福,他跟刘备报的是假名)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读者诸君都知道,在后汉时期,御史大夫不常设,御史台最高长官就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说,徐庶(其实我们应该恢复其本名单福)是御史言官之首,就是靠耍嘴皮子吃饭的。

至于程昱设计坑害徐庶,那更是一点可能都没有,因为程昱根本就不是那样的人:“昱性刚戾,与人多迕。”

那种涂抹书信欺骗老妇人的事情,程昱做不出来,曹操也未必肯做,事实是徐庶一听老母被曹军捉去,马上就主动投降了,而且老母辞世后,徐庶也并没有回归刘备阵营。

徐庶为母降敌,似乎不应该过于苛责,因为当时还有一个大背景,投降曹操并不算不忠,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咱们一会再说,接下来要聊的,就是刘备在世的时候,就叛逃到敌方的另外七个叛徒,这七个人分别是公安主将傅士仁、南郡太守糜芳、宜都太守孟达;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员乡侯申耽;建信将军、西城太守申仪;“治中从事、留典州事”潘濬潘承明;“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黄权黄公衡。

如果把范强张达徐庶之外这七个叛徒的叛变经过都罗列出来,这篇文章就太长了,咱们只需知道一点就行:这些叛徒没有一个被送交刘备处置,而且他们叛变前后的位置,至少有三个比赵云在蜀汉的位置还高。

赵云最终的官爵是镇军将军、永昌亭侯,孟达投降曹魏后,在曹丕时期受到重用,先后当了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受封平阳亭侯,曹丕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以孟达为新城太守,也就相当于曹魏西南战区司令;黄权爵封育阳侯、官加侍中,最后领益州刺史、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潘濬投降东吴后,居然跟孙权做了亲家——潘濬的儿子娶了孙权的外甥女、女儿嫁给了孙权的次子孙虑

翻开《三国志》,从刘备阵营出走的文臣武将,快赶上留下来的多了,这就不能不让人十分费解了:刘备一向以仁厚著称,对手下也是极其慷慨,为什么他的手下出了这么多叛徒呢?这我们就要从后汉三国的大局着眼了。

三国纷纷民不安,东吴西蜀汉中原。这是古老唱词的原话,那时候的三国,或者说曹操薨逝前的三国,实际是刘协为名誉天子的汉、拥兵割据的西蜀和东吴,当然,在曹操薨逝前,这“三国”打的旗号都是“汉”。

按照曹操刘备孙权当时的地位,他们开战时的旗号应该是这样的:“大汉丞相、魏王、加九锡、代天子讨不臣、曹。”“大汉大司马、汉中王、假节钺、奉衣带诏讨贼、刘。”“大汉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孙。”

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个人的名号,可以说没有一个来历清白,孙权刘备的官爵,不管是他们郎舅互相抬举还是群下拥立,他们的委任状上,都没有大汉天子刘协的印章。

但是不管朝廷承认不承认,在曹操薨逝前,他跟刘备孙权都是以大汉臣子自居的——虽然都有称帝之心和称帝之力,但谁都不敢当这个出头鸟,直到愣头青曹丕承袭魏王,才打破了这个僵局。

在曹丕代汉建魏之前,三国战争实际是曹操打着正规汉军的旗号在消灭割据势力,他打刘备孙权,跟打袁绍、征乌桓、平定凉州的性质是一样的,而刘备和孙权扛着的,也是汉军旗号——如果他们公然打出“吴”、“蜀”旗号,江东子弟跟了孙家数十年,只会跑掉一半,而刘备的麾下,恐怕要在几天之内跑光。

归根结底,刘备集团出了那么多叛徒的真正原因,就是他没有长期稳固的根据地,也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金字招牌——“汉室宗亲”在当时没有一万也有八千,正牌宗室刘表刘璋都不好使,织席贩履的刘备更不管用。

在后汉三国乱世,名臣名将转换阵营就像跳槽一样常见,但是我们只见刘备麾下往外跑,却不见一个曹魏东吴的名将往西川跑,这就令人十分费解了:现在很多人都尊敬刘备忌惮曹操鄙视孙权,莫非当年人们的认知,与我们恰恰相反?

更多文章

  • 徐庶有机会为何不回归刘备阵营?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徐庶,刘备,曹操,诸葛亮,赵子龙,孙权

    话说诸葛亮出山两把火,把曹军烧得一个焦头烂额,损失惨重。曹操煞是吃惊,总想弄明白这位诸葛村夫到底是何方神圣,他怎么就跑到刘备那儿去大显身手了呢?于是,指派徐庶去樊城打探虚实,并且让他想尽一切办法把诸葛亮给我挖过来。身旁的谋士担忧曹丞相放虎归山,徐庶会不会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曹操信心满满地说,你放心,

  • 徐庶立誓不为曹操出一谋献一计,是真的吗?别被骗了,真相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徐庶,曹操,刘备,曹魏,诸葛亮,吕布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就会发现,演义中很多被后人歌颂,被誉为义士的人,其实都是被罗贯中美化过的结果,真实历史上的他们,完全是另一番面目。例如原属曹操,后归属吕布的陈宫,演义中称,他见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后,又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才选择了离开。然而真实历史上,他是在为曹操留守后方的时候

  • 诸葛亮比徐庶厉害,为何关羽听徐庶的,却不听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诸葛亮,徐庶,关羽

    人际关系,一直都是一件挺复杂的事情,有的时候,并不是有能力的人就能够让所有人信服。恰恰相反,如果一个人只有出色的能力,却性格桀骜的话,反倒可能会影响团结。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团体每个人都很厉害,到一起反而不怎么样,化学反应是件挺神秘的事情。三国时期的关羽和诸葛亮就产生了比较糟糕的化学反应,两人之间谁也不

  • 为什么曹操不杀徐庶而杀了杨修?他们都没给曹操献过一计吗?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曹操,徐庶,杨修,刘备

    徐庶和杨修,在正史和《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差异较大。按民间形象,俩人都不大讨喜,心不在曹操身上。他们的结局却完全不一样,一个白长一张嘴,理直气壮地吃“霸王餐”,另一个则吃饭的家伙事被没收,让人搞不懂曹孟德为啥厚此薄彼。其实回到正史,就很容易有答案。徐庶的两个形象徐庶的民间形象,用三个字可以概括——才、

  • 曹操千方百计拉拢过来的徐庶,为何没有贡献过一计一策?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长河标签:徐庶,刘备,曹魏,三国,东汉,计一策,诸葛亮,曹操手下

    徐庶在曹营中没有贡献过一计一策,为何曹操还会把他留在身边。徐庶,原名徐福,又名元直,是颍川郡长社县人。说到徐庶,我们都会想到一句话,叫做“身在曹营,心在汉”,谁都知道,徐庶虽然名义上是曹操的人,但实际上,他的心思还是在刘备那里,所以,他从来没有为曹操出谋划策。徐庶原本是刘备在东汉末期的谋士,不过后来

  • 徐庶进曹营后,真是一言不发?专家:我们都被《三国演义》欺骗了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徐庶,曹营,三国演义,曹操,刘备,诸葛亮

    大家都知道,在三国这段历史中有很多典故,“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就是其中之一。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就是受到徐庶的指点,而徐庶也是诸葛亮的一个好朋友。因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绝大多数人认为徐庶离开刘备,是为了诸葛亮出山做铺垫,这是最大的误解。事实上,徐庶离开刘备,可是刘备一生中最危难的时刻之一。小

  • 徐庶走马荐诸葛,间接帮助刘备成就帝业,他离开刘备是否另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豫史档案标签:徐庶,刘备,诸葛亮,曹操,诸葛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是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我们对于徐庶的印象似乎只有“走马荐诸葛”和“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两个标志性事件。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真实的历史中,对徐庶的记载都很少,但从为数不多的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我们还是可以勾勒出一个有智慧、有才识,又有民间气息的徐庶。徐庶离开刘备投靠曹

  • 刘备的第一位谋士——徐庶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刘备,徐庶,曹操,诸葛亮,关羽,刘表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有着这一句谚语叫做“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多数人都知道是在说关羽当年被曹操所擒并予以厚待,但是关羽依然没有投降的故事,但其实这句谚语还包含了另外一个人的故事,他就是刘备第一位谋士——徐庶。徐庶字‘元直’,本名徐福,后来因为犯法所以改名字避祸。他出生寒门,早年有习武,喜欢行侠仗义,

  •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到了曹营后,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夏夜意风标签:徐庶,曹营,曹操,刘备,荀彧,郭嘉

    导语:刘备仁德,因此招揽了不少能人异士,其中徐庶便是最早跟随他的谋士。徐庶的才能也是曹操所喜欢的,曹操这个人就比较阴险了,他想要徐庶,于是就抓了徐庶的母亲要挟他。刘备知道情况之后,十分理解徐庶,自古忠孝两难全的事情太多了,刘备为了不让徐庶为难,就让他走了。徐庶来到曹营之后,便有了“身在曹营,心在汉”

  • 徐庶为何没有回到刘备身边?不是为了孝顺母亲,而是看透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刘备,徐庶,曹操,诸葛亮,曹仁,刘邦

    《三国演义》之中三分天下的雄主刘备,一生之中得到了很多人才的归顺,但同时也错过和失去了许多人才。作为与刘备遭遇最早,感情最深的徐庶。他从刘备阵营之中的离去可以说是一幕挥之不去的悲剧。书籍和影视之中对这一幕的描写让人看了之后无不潸然泪下。他们两个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自古忠孝两难全”的道理。可实际上的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