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目送着灭蜀功臣邓艾被押运回京,正洋洋得意。突然收到司马昭的来信,钟会气极反笑:“想要杀我?没那么容易!”
原来,钟会在成功诬陷邓艾谋反之后,司马昭派遣心腹大臣卫瓘来到成都,卸去邓艾的兵权、并用囚车押送往洛阳;又派钟会接管邓艾大军、驻扎成都,以防军中哗变。
与此同时,司马昭又让贾充领兵1万入斜谷、自己亲率10万大军驻扎长安,并将此情况写信告知钟会,说是担心邓艾抗命不遵。
钟会深知自己当前的处境,次日便在成都起兵反抗司马氏,并关押诸位魏国将领,胁迫众人跟随自己。
只是,魏将们不愿从贼,城外魏兵杀入城中,这场叛乱不到3日便被平定,钟会和姜维兵败身死。
那钟会之乱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不妨从司马昭和钟会两人的处境来考虑。
对于司马昭而言,钟会既是足智多谋的“张良”,更是功高震主的“韩信”。
在司马懿死后,钟会成为了司马氏的核心智囊之一,司马师称他是“王佐之才”。钟会多次出谋划策,助司马氏渡过难关。
比如:
毌丘俭和文钦在淮南叛乱时,钟会劝说司马师亲征,并调兵遣将,平定叛乱;
司马师暴毙时,钟会定计秘不发丧,使司马昭得以顺利接掌兵权;
诸葛诞在寿春叛乱时,钟会随司马昭出征,策反吴国援军,攻破寿春;
钟会出任司隶校尉时,司马昭对于朝中大小事务都会咨询其意见;
群臣都不同意伐蜀时,只有钟会支持司马昭,并私下与之协商。
如此允文允武、出将入相的能人,司马昭其实异常忌惮。因为已经很多人和他说过钟会必定谋反了。
西曹掾邵悌说钟会“单身无重任,不若使馀人行”,司马昭的老婆王元姬说钟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钟会的外甥荀勗说钟会“其性未可许以见得思义,不可不速为之备”并建议以卫瓘为监军,连钟会的兄长钟毓都密告钟会“挟术难保,不可专任”。
此次灭蜀,虽然是邓艾拿下成都,但钟会却是主帅,且事前定策谋划。如此滔天之功,司马昭只能拿三公之位来封赏两人,并予以“万户侯”。
曹魏的三公之位,历来均是德高望重、资历深厚的老臣出任。
比如贾诩当太尉时74岁,华歆当司徒时64岁,王朗当司空时60多岁,司马懿当太尉时56岁,司马孚当司空时70岁,满宠当太尉时80多岁,司马望当司徒时60岁,钟繇当太尉时73岁,高柔当时司空72岁,卢毓当司空时74岁,赵俨当司空时73岁。
钟会此时年仅40,已经成为除司马家以外,曹魏最年轻的三公和万户侯,是仅次于司马昭的存在,算得上封无可封、赏无可赏了。
钟家是颍川四大家族之一,与各世族相交甚厚;钟会本身文名显赫,结交了不少名士。而钟会之父钟繇可是活到了80岁才去世的,如果钟会遗传父亲的长寿,那么妥妥的就是下一个如司马懿的权臣。
如此情况下,司马昭岂会放任钟会继续坐大。
所以三路伐蜀前,司马昭以卫瓘为监军,持节监督钟会和邓艾;邓艾被收押后,司马昭亲率大军于长安,提前做好准备,并写信告知钟会。
如果钟会没有叛乱,司马昭自然有其他手段对付他;如果钟会果真叛乱,司马昭不担心,因为他明白,蜀人因国家破灭早已胆寒,不会追随钟会,而魏军思乡心切,更不会从贼,钟会只有死路一条。
对于钟会而言,起兵反叛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不得已而为之地殊死一搏。
邓艾被捕后,钟会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司马家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司马家的手段,钟会再清楚不过了,曹芳之废、曹爽和曹髦之死历历在目。钟会自己也曾参与诬陷嵇康、邓艾,征讨毌丘俭、文钦和诸葛诞的叛乱。这些人下场凄惨,动不动就会被夷三族!
司马昭给的三公之位,只怕也是不安好心。看看“淮南三叛”的结果就明白了,司马懿欲诛王凌,先升他为太尉;司马昭欲诛诸葛诞,先升他为司空;欲诛邓艾,先升他为太尉。
这都是安抚暂缓敌心的手段!要么就得起兵反叛、自立门户,要么就得放入兵权、入京当个“吉祥物”。
即便钟会真的交出兵权,甘心被软禁,也不一定能全身而退。之前夏侯玄放下征西大将军之位,入朝后毫无反抗之力,为司马师所杀。就连对司马家忠心耿耿的邓艾不也是说拿下就拿下。这些都是前车之鉴!
更何况,钟会除了原先的10万魏军,还接掌了诸葛绪及邓艾的6万魏军,以及姜维带领的数万蜀军。如此庞大的军力,的确能与司马昭扳一扳手腕,尝到权力滋味的钟会也不甘愿就这么束手就擒。
钟会在收到司马昭的来信时,就明白司马昭在猜忌和提防自己,所以亲率重兵切断蜀国往魏国的出路。
这封信是在警告钟会,不要轻举妄动、成为下一个邓艾;同时,也是在逼迫钟会做出选择,要么乖乖入朝退隐,要么就此起兵反叛。
钟会还是选择了赌一把,就此引发“钟会之乱”,自认为即便不能争取天下,说不定也能当个刘备。但魏军却如司马昭所料不愿跟随,钟会与姜维的叛乱不到3日就戛然而止。
司马昭和钟会两人相互猜忌,以国家进行博弈,终究还是司马昭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