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昭杀死曹髦后,被忠臣们责骂,他是如何善后平息众怒的?

司马昭杀死曹髦后,被忠臣们责骂,他是如何善后平息众怒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故事一箩筐 访问量:3210 更新时间:2024/1/17 8:04:16

司马昭是史上第一个敢当街弑杀皇帝的臣子,不过他有胆子干却没胆子认,为平息众怒,居然把责任全都推到别人身上。

封建历史上,当皇帝其实也是一门比较危险的职业,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被想取而代之的臣子给杀掉。

不过,虽说确实有不少皇帝死在臣子手里,但唯独魏帝曹髦,却是第一个被当街弑杀的皇帝。

下令弑杀曹髦,正是司马家族的第三个掌门人司马昭,而司马昭也通过此举,开创了一个当街弑君的先河。

那么,司马昭在杀了曹髦之后,又是如何应对群臣的指责呢?

简单来说,就是甩锅、推责任和找替死鬼,顺手又借此事除掉了几个自己的对手。

司马昭之所以要杀曹髦,还得从高平陵之变说起。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年仅八岁的皇太子曹芳继位,由于曹芳年幼,因此朝政则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扶持。

刚开始,曹爽和司马懿相处的还算愉快,但没过多久,曹爽便想独断专权,因此,便开始大肆提拔自己人,试图架空司马懿。

经过曹爽的一系列操作,他的目的得以实现,当时朝中担任重要职位的人,均是出自他的门下,并且,各种政策的颁布,也不再征求司马懿的意见。

这样一来,同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就变得颇有些尴尬起来。

不过,一向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显然也不是吃干饭的,面对曹爽的咄咄逼人,他先是以退为进,用装病告假的方式迷惑曹爽,让其对自己放下戒心。

之后,趁着魏帝曹芳带着曹爽三兄弟前去高平陵祭拜的机会,司马懿发动事变,一举击败了曹爽。

这次事变,便是著名的“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的结果,是曹爽一党均被处死,而司马懿则借此机会,消除了绝大部分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

由此,曹氏宗室力量在朝堂上日渐薄弱,而司马一族则完全掌控了权力。

高平陵事件发生两年后,也就是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其子司马师接替了司马懿,继续在篡夺曹魏政权的道路上努力,为了进一步掌控权力,司马师在公元254年,废除了魏帝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按辈分来讲,曹髦是曹丕的孙子,他的父亲是东海王曹霖,如果单从这个角度来看,曹髦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继承帝位的。

只不过,原本想立彭城王曹据(曹操儿子,曹冲弟弟)的司马懿,架不住郭太后(曹丕皇后)的坚持,再加上立曹据确实不合礼法,因此就折中选立的曹髦为帝。

按照司马师的设想,不管是立谁,那都只是一个傀儡而已,真正当家做主的还得是司马家族。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曹髦继位之初,司马师完全掌控了朝中大权,同时,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也在朝中担任要职,总之当时的曹魏朝堂,依旧被司马氏所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曹髦自然不愿意当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但问题是司马氏权势很大,他即便是满怀抱负,但也无济于事。

而在公元255年,曹髦遇到了一个天大的好机会。

这个机会,是司马家族的掌门人司马师意外病逝,他的病逝,对于曹髦来说,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夺权机会。

因此,曹髦先下令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镇守许昌,以此来困住司马昭按兵不动,同时安排尚书傅嘏“率六军还京师”,试图用此办法来将大权夺回到自己手中。

但可惜的是,司马昭识破了曹髦的计谋,他并没有听从曹髦的安排,而是火速率兵返回京师,如此一来,曹髦的计划便彻底落空。

最终,曹髦无奈之下,只得封司马昭为大将军,至此,朝中大权依旧落入了司马家族的手中。

这次计划的失败,是曹髦一生中最大的遗憾,而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得被迫接受司马昭控制朝局的现实,由此,心情也越发郁闷。

郁闷之下,曹髦准备博一把大的。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曹髦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当下司马昭势大,若是想压制他难度实在太高,倒不如擒贼先擒王,直接杀了司马昭来的痛快。

动了杀机之后,曹髦先安排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人,在陵云台开始暗中布置甲士,计划在陵云台动手。

陵云台是什么地方呢?据记载,是当时洛阳皇宫里的一座高层建筑,皇帝有时候会在这里召见大臣。

而曹髦所安排的两个人,即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这二人一个是掌管部分禁军的主官,另一个则是传达皇帝旨意的太监。

也就是说,曹髦的大致计划,是让传达旨意的黄门从官焦伯,去将司马昭“诓”至陵云台,然后利用仆射李昭安排好的甲士,一举将司马昭击杀。

从理论上来讲,曹髦的这个计划还算完美,但理论终归是理论,事实上这个计划并没有成功,因为司马昭根本就没来。

按《魏氏春秋》上的记载,是因为计划起事那天,刚好赶上下雨,因此司马昭就将进宫的日期往后推了,但这大概率是托词,真正的原因,应该是有人向司马昭通风报信。

毕竟,当时整个朝堂上下,都遍布了司马昭的耳目,曹髦这么大的动作,不可能不被人知道。

甚至还有一种可能,仆射李昭和黄门从官焦伯,说不定都是司马昭的暗桩,要是真的如此,那曹髦失败也是必然的。

计划失败之后,曹髦很生气,同时他也意识到局势已经失控,毕竟自己想杀司马昭的心思,已经被放到了台面上,如果他再不做点什么,那么自己就有性命之忧。

于是,他召见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和散骑常侍王业这三人。

为什么要召见这三人呢?很简单,因为这三人在当时,属于是朝堂上的老臣、重臣,他们的意见,往往能代表百官的立场。

因此,曹髦召见他们,其实既是做最后的试探,试探他们的立场,同时也是在下达最后的通牒,他想看看,这满朝文武,还有多少是忠于曹魏的。

所以,曹髦当着这三人的面,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资治通鉴》

这话说的,已经是相当直白了,不过,三位朝中重臣的反应,却让曹髦的心跌入谷底,并越发绝望起来。

王沈和王业沉默不语,而一向忠于曹魏的王经则开始规劝曹髦。

王经的话也很直接,他认为,司马家族掌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当前朝中上下均被司马昭掌控,而如今宫廷不仅宿卫空缺、兵力弱小,拿什么去和司马昭拼呢?

言下之意,就是认为曹髦这种想法不切实际,说白了就是送死,甚至还会惹怒司马昭。

看到王经等人的反应,曹髦不仅绝望还更加愤怒,当即他将讨伐司马昭的黄绢诏书扔在地上,厉声说道,他意已决,纵然是死,也要诛杀司马昭。

随后,曹髦负气进内宫,向郭太后禀报之后,便带着身边的侍卫,怒气冲冲的出宫直奔司马昭的府邸。

史书上没有记载曹髦具体带了多少侍卫,《三国演义》中说的是有三百人,但按当时的情况来讲,曹髦身边是没有这么多人的,毕竟三百人也不算是个小数目,这么多人,哪里能骗过司马昭的眼线埋伏在宫中呢?

所以,当时曹髦身边,往多了说,也不过几十人而已。

而在曹髦动身的同时,王沈和王业连跑带颠的前去禀报司马昭,期间他俩想拉着王经一起去,但王经选择了拒绝。

之后,怒气冲冲的曹髦,先是遇到了司马昭的弟弟,也就是屯骑校尉司马伷及其部众,虽说司马伷带的人不少,但曹髦毫不畏惧,反而站在高处厉声呵斥司马伷。

一番呵斥之下,居然将司马伷吓得连连后退,而他的部众则纷纷逃散,由此可见,有时候气势还真的能压倒敌人。

随后,中护军贾充带兵赶到,与曹髦展开了战斗,期间曹髦带头拼杀,接连砍杀多名贾充的部下,一时间气势如虹。

而眼看贾充一方就要溃败之际,太子舍人成济询问贾允该怎么办?贾允的一句话,结束了曹髦的性命。

“司马公畜养汝等,正为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资治通鉴》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司马家一直真金白银地养着你们,如今司马昭大人有难,该是你们报效的时候了,至于怎么报效,你看着办吧。

于是,成济上前举戈刺中曹髦,曹髦跌落车下身亡,年仅19岁。

这便是造成魏帝曹髦之死的“甘露之变”,在该事件中,一心想要夺回政权的曹髦,由于计划接连被内鬼泄露,导致还没开始前就注定了失败,而他的死,也让他成为史上第一个被当街弑杀的皇帝。

那么,发生了杀害皇帝这么大的事情,司马昭在事后为平息众怒,都做了哪些补救措施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司马昭从头到尾也没出面呢?怎么能说曹髦是他杀的呢?

要知道,贾允也好,成济也罢,都是司马昭的部下,也效忠于司马昭,况且,成济杀曹髦,也是为了解司马昭之难。

最重要的是,没有司马昭在背后撑腰,给成济一百个胆,他也不敢这么做。

所以,当街杀害皇帝这个罪名安在司马昭头上,他是丝毫不冤,这一点不管怎么洗,都改变不了他“当街弑君”的事实。

不过,对于当时的司马昭来说,如何堵住悠悠众口,才是第一要务。

曹髦被杀当时,司马昭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司马昭大惊失色,当即痛哭流涕,边哭边说,天下人该如何议论他。

司马昭大惊失色的反应,并不是因为哀痛皇帝之死,正如他的那句“天下其谓我何?”所表达的意思一样,他担心的是自己名声,而不是死了的曹髦。

但就在司马昭寻思如何处理的时候,他的叔叔司马孚又给他出了一个难题。

当时曹髦被杀后,百官无一人敢去为其收尸,任由曹髦的尸体在城门处丢弃,而司马孚在得知后,马上赶到城门,抱着曹髦的尸身嚎啕不止。

并且,他第一个上书,要求捉拿主谋者,并要求将曹髦按照王礼安葬。

这就让司马昭十分为难,也让他准备秘密处理此事的想法破灭,毕竟他再怎么说,也不敢对自己的叔叔下手。

况且,经过司马孚这一闹,他司马昭就算是想低调处理,也不可能实现了。

于是,司马昭干脆顺水推舟,为了稳定住叔叔司马孚,他假模假样的上书郭太后,请求将曹髦按照王礼安葬,这才算是安抚住了司马孚。

之后,司马昭又召集群臣,商讨如何处理曹髦之死一事,期间,他将重臣陈泰拉到僻静处,请他出主意该如何平息事态。

陈泰当时就说,只要司马昭下令斩杀中护军贾充,以儆效尤,才能堵住悠悠众口。

陈泰的意思很简单,毕竟贾允也算是个高级官员,况且当时也是他指使成济动手的,把他杀了,这事儿就算是有个罪魁祸首,也能有个交代了。

这种找个替罪羊的办法,确实是当时最合适的办法了,不过,司马昭却不同意。

他舍不得贾允这个人才,更舍不得让贾允去死,因此,他拒绝了陈泰的提议,并逼着他再想想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对此,陈泰很是无奈,最终建议司马昭,将直接动手杀害曹髦的成济斩首。

这个建议,司马昭很满意,于是,司马昭下令,缉拿成济以及其兄长成倅,要以杀害皇帝的罪名,将这二人处死。

要说这成济也真够可怜,曾为了报效司马家族,当街杀了他的国君曹髦,原本以为自己日后就能飞黄腾达了,结果不曾想却等来了这种结果。

因此,成济既憋屈也不服气,他和兄长成倅躲过追捕,光着身子跑到洛阳城的一座房顶上,破口大骂司马昭忘恩负义,一时间围观之人里三层外三层。

而司马昭眼见如此,干脆来了个狠的,他命令士兵放箭,活生生将成济兄弟射成了刺猬。

至此,杀害曹髦的“凶手”算是就地正法了,不过,司马昭为了彻底撇清责任,在接下来又进行了两手安排。

第一手安排,是上书郭太后,说他在听说曹髦对自己不满意后,原本计划是静静等待曹髦对自己的裁决,但又听说曹髦一身甲胄就进内宫见郭太后,他就认为,这是曹髦要谋害太后。

所以他才发兵,但发兵的同时,他曾严令部下,不得接近天子辇车,更不得伤害曹髦的性命。

“乃欲上危皇太后,倾覆宗庙。臣忝当元辅,义在安国,即骆驿申敕,不得迫近舆辇。”---《晋书》

司马昭说的这些,是个人都知道他在胡扯,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若是他想平息事态,还就必须进行这些胡扯,毕竟他要对事情有所交代,比如为什么会出兵,如何约束手下等。

虽说司马昭也知道他的话是鬼话连篇,但必要的程序还是要走的。

之后他又说,曹髦之死,完全是成济的责任,是成济私自闯入兵阵,并对曹髦动手,才造成了曹髦的死亡。

“而济妄入阵间,以致大变...济干国乱纪,罪不容诛。”---《晋书》

这句话的意思就更简单了,一句话,那就是推卸责任,把所有的责任全部甩锅给了成济。

就这么简简单单几句话,司马昭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不说,还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忠心为主、懂分寸知进退的国之栋梁形象,不得不说,这人要是脸皮厚到一定程度,还真的是啥都敢说。

这份上书,其实并不是给郭太后看的,而是给其他大臣和天下人看的,意思就是说,这事的前因后果就是这样,没有其他原因了。

上述是司马昭的第一手安排,而他的第二手安排就极为狠辣。

他威逼郭太后,配合他写下了一份诏书,在该诏书中,郭太后将曹髦描绘成一个性情暴虐、残忍无道的君王,并声称曹髦活着的时候,曾几度想毒害于她,幸得她机警才逃过性命,并且,曹髦还带着刀剑闯进后宫,试图将她斩杀。

总之,这份以郭太后的名义所下的诏书中,曹髦完全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所以,在诏书的结尾,郭太后“宣称”,要以太后的名义,废了曹髦的皇帝之位。

曹髦是不是这样的人就不再赘述了,历史自由公论,而司马昭此举,说白了就是让所有不明真相的人觉得,曹髦是死有余辜。

就这样,司马昭通过前后这一系列安排和操作,将当街弑杀皇帝这件事暂时压了下去。

只不过,在多年之后,东晋的晋明帝司马绍(司马懿玄孙,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在某次召见大臣王导时,就谈起了司马家族的往事,司马绍请王导为他讲述了一遍司马家族的发迹史,于是,王导将司马懿父子如何夺取曹魏政权,以及最终如何篡魏建晋的过程讲了一遍。

当然,也包括司马昭是如何杀害魏帝曹髦这件事的始末。

司马绍听完之后,顿觉羞愧万分,掩面伏坐于床上,半晌,对王导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晋朝天下又怎能长久呢!”

“若如公言,祚安得长!”---司马绍

就连司马家族的子孙,都觉得自己的先祖干的事龌龊至极,但司马昭却在当时为自己当街弑君的行为,忙不迭地找替罪羊和推卸责任。

这样的家族,就该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所以,敢干不敢认,就是曹髦死后司马昭的表现,而他为了堵住悠悠众口,先是把责任全部推倒了为他卖命的成济身上,之后又捏造事实,不仅宣称曹髦意图谋害太后,还逼迫郭太后下诏废除曹髦的帝位,总之,司马昭为了把自己摘干净,手段可谓是极其下作。

标签: 司马昭曹髦司马懿司马师曹爽贾充

更多文章

  • 收到司马昭的信后,刚立下不世大功的钟会,为什么要起兵背叛?

    历史解密编辑:老夫从不吹牛标签:司马昭,钟会,邓艾,姜维,司马懿,司马师

    灭蜀两大功臣都不能善终,如果说邓艾是不作不死,那么作为司马昭心腹的钟会就是欲望迷人眼,自取灭亡!要了解钟会的反叛,我们须得了解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司马昭心中又是什么地位,然后再结合当时蜀中的形势,分析一下他是如何走上这么一条不归路的。1.曹魏重臣之后、少年神童钟会是曹魏重臣钟繇的幼子,虽然钟繇名

  • 诸葛亮去世后,为何司马懿终生不进攻蜀国?专家:司马昭无意说漏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蜀国,曹魏,古蜀,诸葛亮,司马懿,司马昭,史说三国

    杜甫曾写了一句诗来评价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写出了诸葛亮极其悲凉的一生,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最终却是在五丈原病逝,其一生志向北伐中原也是以失败告终,那么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进攻蜀国?全因此人尚在人世。当初的曹操也是因为内部问题太多,朝廷内部嫉恨他,想打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历史解密编辑:围炉煮茶标签:曹髦,曹操,曹魏,司马昭,司马师,司马炎,司马懿,史说三国

    司马昭,字子上,是司马懿的次子。司马家族早年间为曹魏政权立下不少功劳,在战功加持下获得了不小的权力。他有一件非常著名的事迹,那就是弑君,而且还是连路人都知道的野心。在公元260年四月,他发动了政变,将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杀害,史称“甘露之变”。司马昭影视形象司马昭为何要发动政变呢?究其根本是他们司马家

  • 挖掘机进场翻地寻找饭卡,其实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历史解密编辑:乔曼娱乐社标签:饭卡,尸体,遗体,三国,司马昭,挖掘机,录音笔

    1月28日,失踪了106之久的胡鑫宇被发现,顿时又引起了全网的关注。不到一天的时间,警方通报的内容与胡妈妈口中所言发现遗体的地点有出入,引起了网友们的各种质疑。因为当时官方通报的是胡鑫宇被发现的地点是离学校直线距离百米左右的金鸡山树林里,而胡妈妈称是在一个储粮仓库里,用鞋带“上吊”着。众多网友质疑的

  • 曹髦为什么不趁司马昭上朝时杀掉他?而是选择发动自杀式讨伐

    历史解密编辑:城南太守标签:曹髦,贾充,王沈,曹魏,司马昭,司马懿,司马师,史说三国

    司马师死后,曹髦果断意识到这是个收回皇权的好机会,便一面下诏,命令司马昭留守许昌,让尚书傅嘏率军回到洛阳;一面着手筹划宫廷政变,打算干掉司马昭。但是,曹髦的计划被司马昭识破。接到诏书后,司马昭采纳钟会的计策,亲自率兵回洛阳。景帝(司马师)崩,天子(曹髦)命帝(司马昭)镇许昌,尚书傅嘏帅六军还京师。帝

  • 姜维听说司马昭杀了魏帝曹髦,立曹奂为帝,为什么要兴兵问罪?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姜维,司马昭,曹奂,曹髦,贾充,吕布

    司马昭杀曹髦,另立曹奂为帝,姜维兴兵问罪并不是要管魏国废立之事,他是认为借这个事件出兵伐魏,出师有名。公元260年6月2日,魏主曹髦因不满司马昭专横跋扈,在宫里凑齐三百多人,亲自带队杀奔司马府,要除掉司马昭。司马昭早就得到禀报,他下令贾充领成倅,成济二将,带铁甲禁卫军迎上前来,挡住了曹髦的去路。曹髦

  • 为什么说三国演义里关羽和徐庶的忠勇谋略,都不如他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关羽,徐庶,袁绍,曹操,三国演义,田畴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经典名著小说,在全世界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但是,书中有很多人物,在历史上不过是泛泛之辈,只不过因为艺术的需要,他们的知名度才通过小说流传开来,也正是因此,那个时代有很多真正的英雄,却因为无法和小说主线产生太大的关联,也就只能被作者舍弃了。但是,这样一来,很多真正的汉末三国英雄,比

  • 曹操问徐庶诸葛亮是何人,徐庶只回答了两句话,曹操便感知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徐庶,东汉,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三个国家相互对抗和制衡,上演了无数精彩的大戏。乱世出英雄,在这个群雄合并的时代,出现了无数武将和顾问,他们的名字至今仍被我们欣赏。 三国顾问中,人们最熟悉的是诸葛亮。诸葛亮的一生很精彩。 他不仅政治力量强,军事力量也强。诸葛亮年轻时隐居隆中,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得他出山。刘备此前几

  • 刘备最佩服的人才,两次打退东吴,让吕布成为丧家之犬,绝非徐庶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刘备,吕布,徐庶,曹操,孙策,东吴

    人才,一直是社会发展所必需,不管是现今的公司,还是大的国企,都需要无数人才的支撑,如此一来业务才能做大,真正的品牌效应才能发挥出来,从而实现公司利益及品牌利益最大化!人才,不仅今适用,同样在古代也是非常需要的。在东汉晚期,人才的涌现特别的多,有力能斗虎的打虎将,有勇能斗牛的斗牛士,有箭无虚发的神箭手

  • 徐庶回马荐诸葛,刘备泪别第一军师徐庶,拽着马不让走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徐庶,刘备,诸葛,诸葛亮,曹操

    只皆因樊城一场麓战,那刘玄德计破樊城后惹得曹操大怒,得知是徐庶为刘备献计后,就把徐庶的母亲抓来,逼迫其以身赎母,然后就有了走马荐诸葛的那些事,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蜀书·诸葛亮传》里记载:“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啊呦,对哦,徐庶确实推荐了诸葛亮。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