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结束后两年,袁绍由于无法接受战败的现实,抑郁生病,最终病死。而曹操则在这两年间休养生息恢复了元气,在得知袁绍病逝的消息后,曹操果断以荀攸和郭嘉为军师,率大军北上,拉开了统一北方,彻底剪除袁氏集团的战争。由于袁绍的三个儿子,一个有突出能力的人才都没有,因此上,曹操此次一路作战,是屡战皆胜,没过多久就攻下了黎阳城。守城的袁谭率军弃城,逃进了大本营邺城,和袁绍的三儿子,也就是他的三弟袁尚合力抵抗曹军的进攻。这俗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毕竟袁绍留下来的袁氏集团势力和根基还是很强大的。即便袁氏兄弟屡次战败,但是袁绍苦心经营的大本营邺城实在是城池坚固,壁垒森严,城中的各种军事物资和粮草器械是一应俱全而且储备充足。不管曹军如何攻城,对守城的袁军造成多大的杀伤,袁氏集团从后方总是有源源不断的援军进城增援。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说曹军诸将全都是杀得兴起,越战越勇,然而作为军师的郭嘉却感到这么生磕虽然会取得最终的胜利,但是己方的损失终究还是太大了。他思来想去,终于向曹操提出,与其如此强攻不如暂时撤退,避免无谓的战斗损失。郭嘉提出的理由是:袁绍的大儿子袁谭和三儿子袁尚,这哥俩儿向来不和,彼此谁也不服谁,而袁绍对这两个儿子的喜爱程度,似乎还是更偏爱小儿子袁尚一些。而且他们手下的谋臣们以郭图和逄纪为首分别支持兄弟二人当中的一个,敌人内部这个样子,那是早晚要离心离德、分裂出乱子的。之所以他们现在团结在一起,那乃是由于我们进攻得紧急,一旦来自外部的危急得到缓解,他们兄弟俩是必然要相互翻脸,彼此内斗。到那时,我们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哪里还用得着耗费多少实力,袁氏集团就可以轻易消灭了。所以我建议,咱们不如暂且撤军,转为挥师向南,做出要南征荆州刘表的样子,再静待其变。等到袁氏兄弟反目,彼此争斗,我们再挥师北上,自然就可以一举将其剿灭了。郭嘉侃侃而谈,听得曹操频频点头,荀攸听了也向郭嘉投向了赞许的目光,这个细节被曹操也看在了眼里,因此上,尽管曹操麾下的诸将们都摩拳擦掌得想要乘胜继续进攻,但是曹操依然采纳了郭嘉的建议,果断下令撤军。
并且于第二年的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刚刚率军南下,做出要征讨荆州刘表的样子,北方的袁谭和袁尚兄弟马上就闹翻了,互相争夺冀州,其实就是争夺袁氏集团一把手领导人的位置,而且他们哥儿俩之间不仅仅是权力派系的争斗,而是真的各自率军真刀真枪的干起来了。不过由于当时袁尚掌握着大部分军队的兵权,袁谭虽然是兄弟三人当中最为骁勇善战的一个,但是终归还是由于兵力不足、寡不敌众,战败。这可把身为大哥的袁谭可气坏了,气得他竟然主动派辛毗为使者向曹操请降求救。曹操热情接待了辛毗,听了他的来意,心中大为欣喜,同时也暗中对郭嘉的神机妙算大为赞赏,因而满怀热情的向郭嘉投去了赞赏的目光。不过在做出决定之前,曹操特地询问麾下的这些将领们,问他们对此事有何看法。哪知道,这些将领们大部分都认为,既然袁氏兄弟俩已经打起来了,那不如就让他们继续打下去,直到一方把一方打残,甚至消灭掉,至少打出个结果来,咱们再出兵,因为以目前的情形看来,这哥俩的争斗一时半会儿是停不下来的,已然是不足为虑了。反倒是刘表在南方闷头发展,这要是让他安心成长,培养实力,不干扰打击一下的话,恐怕将来会养虎成患。所以众将都纷纷建议,还是先进攻一下刘表再说。郭嘉听到这里皱了皱眉,刚要说话,只见身边一人一把拉住郭嘉的臂膀,率先站出来说道:”诸位所言差矣。“郭嘉定睛一看,此人不是别人,原来正是荀攸。郭嘉多聪明,他心中自然明白,荀攸已然明了自己的战略计划,而且上一次众将都要乘胜进攻袁氏兄弟,是自己力排众议,建议曹操撤军,虽然得到了曹操的认同,但是多多少少也是给一众的将领们的热情浇了一盆冷水。如今如果又是自己站出来反对众人,打击大家的热情,搞得好像就显得自己深谋远虑,思虑万全似的,怎么说都是有些不妥的,搞不好还会引起众将的反感,而荀攸这个时候站出来替自己出头,那可真是求之不得啊。于是在郭嘉脸上露出了赞许、支持同时还有些感激的笑容。荀攸看到郭嘉的笑意,自然知道,自己将要说的话和在做的事,已经完全被郭嘉所领会和认可,心中便没有任何顾虑,面对满脸诧异的众将,荀攸坚定地说道:”现在正是天下多事,英雄纷争之际,咱们争兖州、吞徐州、灭吕布、抗袁绍,战事少有停歇。反观那刘表呢?却是稳坐江、汉地区,由此便可看出,刘表那厮并没有与天下英雄争锋的雄心壮志。再看袁氏集团,占据有北方四州,手下精兵有十万之众,袁绍凭借他宽厚的政策,在当地很得民心,甚至于就连北方的匈奴部落都很拥戴他,现在袁绍虽然已死,但是他的儿子还在,假使袁谭和袁尚兄弟和睦,联合起来共同守护袁绍留下的成就家业,那我们想要统一北方的事业恐怕很难成就。而今他们兄弟生间隙、闹矛盾,势不能两全。一旦等到他们打出了结果,不管是谁最终彻底掌握了袁氏集团,他们内部的力量都将会得到统一。他们统一之后,自然会专心一致对外,那时候再想图谋击败并肃清他们,可就要困难多了。不如趁着他们兄弟相残的时机,逐个击破他们,那样天下可定,此机不可失也。“
郭嘉听着荀攸的这番话是频频点头,这逻辑推导,这语气节奏,这于情于理,比自己讲得还好,竟然忍不住为荀攸鼓起掌来。这时候一众的将领们也都纷纷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交头接耳议论了一阵之后,也都纷纷各自点头称是,认为荀攸分析得十分在理。曹操一看,荀攸如此轻易地说服了大家,高兴地说道:”好~!“于是,曹操便同意与袁谭联合,为了让袁谭安心,曹操还特地与袁谭结亲,就是将自已一个叫做曹整的儿子迎娶袁谭的女儿做儿媳。随即,曹操再次以荀攸和郭嘉为军师挥师北上,在彻底击破了袁尚的大军后,终于攻下了袁尚的大本营邺城。袁谭得知后大喜,顺势吞并了袁尚的部众及散兵游勇,曹操痛斥袁谭的作为实属背叛,于是送回了袁谭送来结亲的女儿。荀攸便又跟随着曹操进攻袁谭,并在南皮将袁谭斩杀。冀州平定之后,曹操上表汉献帝请求为荀攸封爵,说道:“军师荀攸,自从开始辅佐臣下,没有哪次出兵不随臣前往,前后多次战胜敌人,都靠的是荀攸的谋划。”于是将荀攸封为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终于彻底铲除了袁氏集团,统一了北方。在回到许县朝廷论功行赏时,曹操说道:”为人忠诚正直而善于密谋,为我安抚内外的人首推文若(荀彧的字),公达仅次于他。“因而为荀攸增邑四百户,合并之前的封赏,共有七百户,同时将其升任为中军师。不过,在担任了中军师之后,荀攸就不再经常随军征战了,而是为曹操留守后方,掌管刑罚之责。在魏国建立后,荀攸被升任为尚书令。荀攸多谋深算,心思缜密,不但为人明智而还很能保守机密,自从他跟随曹操四处征战,他常常运筹帷幄,当时除了曹操,很少有人知道他究竟为曹操谋划了些什么。以至于曹操每每称赞他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他从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他的内智善谋别人恐怕还可以达到,但是他不张扬,在该不言的时候缄口不语的外愚,别人却是达不到的啊,即使是颜子、宁武也赶不上他。”听了曹操的这段话,同为军师的贾诩也深表认同,以至于贾诩后来在曹营,不被问计到自己头上,便很少再主动出谋划策了。
曹丕在东宫做太子时,曹操曾对他说:“荀公达,是人之表率,你应尽到礼节尊敬他。”曹丕将这句话铭记在心,后来有次荀攸生病,曹丕前去慰问,独自在床下向其施礼下拜,从而展现出对荀攸的特别礼遇和尊敬。建安十九年(214年)秋七月,荀攸跟从曹操南征孙权,在路上去世,时年57岁。曹操每次说起他来都会忍不住落泪。在三十年后的正始五年(244年)冬十一月,魏帝曹芳下诏将荀攸的牌位迁到太祖庙庭同享祭祀,并追加谥号:敬侯。在曹营当中,荀攸虽然有至亲荀彧,但是跟他关系最好,最铁的还得说是钟繇。钟繇曾经说:“我每次有所行动之前,都会反复思考,自以为已经思虑万全了;但是我再拿去一问公达,他的答复总是出乎我的意料,想得比我还要周全。”荀攸前后设有奇策共十二计,只有钟繇知道全部这十二策的具体内容。然而钟繇没来得及将其整理完全就去世了,故而后世也就不得而知了。以至于后世裴松之在批注《三国志》时,读到这里也不由得惋惜地说道:”荀攸死后十六年之后,钟繇才去世,把荀攸留下的十二奇策写下来,这有什么难的?钟繇可是活到了八十岁啊,居然都没写完,使得荀攸这十二奇策不能流传于世,实在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