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禅投降后写了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百官不懂,司马昭:倒着读

刘禅投降后写了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百官不懂,司马昭:倒着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丹宝说文史 访问量:1124 更新时间:2024/2/15 22:27:17

成王败寇,自古以来几千年的历史都是如此。有许多手下败将只能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但是也有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躲过了一劫。刘禅就是后者之一。

当刘禅落到了魏国的手中之后,他果断选择了投降,但尽管如此司马昭还是对其十分不放心,担心刘禅东山再起的那一天。不过就因为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就放弃杀他了,百官不解,司马昭表示:倒着读。那么刘禅写了哪三个字呢?

刘禅背后的真相

或许许多人想到刘禅都会认为这是一个相当没有能力的人,因为蜀汉就是在他的手里最终覆灭的,而且还是在诸葛亮的扶持下,最终也没有成大器。

确实,比起来父亲刘备,刘禅的事迹实在是太少了、也太过于平平无奇了。他就像是我们老一辈口中所说的“富不过三代”的那种孩子,并没有表现出多少的才能。

刘备因此也对于刘禅是疏于管教的,一是刘备真的太忙了,为了蜀汉大业,他没有时间分心。二是刘备看刘禅实在是没有继承大业的才能,于是在刘备去世的时候,就将刘禅和蜀汉的大业全部都托付给了诸葛亮。

其实自古以来的皇帝能够做到完全放心重臣的很少,“狡兔死,走狗烹”的例子数不胜数。不过,刘备不得不这么做,他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打下来的江山毁在儿子手里。

那么刘禅真的就是一无是处的吗?其实不是的,首先他对诸葛亮表现出了异常的信任。这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因为诸葛亮是很值得相信的一员大将,刘禅如果这个时候听信了谗言,那么最终落得结局就会像是秦二世一样,很快覆灭了。

而诸葛亮为刘禅也是殚精竭虑、死而后已,鞠躬尽瘁的他可以说是为了刘禅考虑的相当周到,还给他举荐当时可用的人才,刘禅对此也是照单全收,全部听信了诸葛亮的话。

当然,刘禅并不是毫无保留的信任诸葛亮的,毕竟诸葛亮在当时的权利几乎是比自己还要大的,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容忍这种情况的发生。而诸葛亮推荐的几个人选又是很合适的,所以他干脆让这些人分割了诸葛亮手里的权利,这样以来既不会让诸葛亮独揽大权,而且自己提拔的人也会更加听信自己,也就保证了自己的地位。

所以通过这些刘禅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是完全没有智慧的,而是做的相当的不错。但不过可惜的是,最终蜀汉还是覆灭了,刘禅成了魏国的俘虏。

被司马昭疑心的刘禅

要说刘禅并不是那么蠢的一位皇帝,为什么最终会成为俘虏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蜀汉的根基本来就是薄弱的,尤其是和魏国比起来,更是显得不堪一击了。

当时魏国占据了大部分的中原地区,但是对于蜀汉来说,却刚刚组建起来了自己的军队,这样悬殊的力量差距注定是无法战斗嬴的。毕竟蜀汉的人口才不到一百万,能够参军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而魏国人口达到了千万,所以力量差距很大。

当然,这也和刘禅本人有关。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他有一定的智慧,但是这个智慧并不足以支撑他当一个贤君。或者说也不能让他扭转不利的局势,成为千古一帝,所以刘禅也就成了司马昭的俘虏。

成为俘虏的刘禅并没有想着去挣扎、反抗,因为他也知道这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干脆安心当一个俘虏。可能这样司马昭也不会太难为蜀汉的人民,自己的结局也不至于成为战乱的牺牲品。

不过司马昭这个人是疑心很重的,他对于刘禅成为俘虏的这件事始终是怀疑的态度,时常试探刘禅。

刘禅与司马昭的博弈

刘禅知道司马昭的为人,也知道这个时候自己应该夹着尾巴做人,尽可能的行事低调。所以当刘禅被问到在魏国生活的如何的时候,他装作傻乎乎的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这个回答让司马昭暂时放下了心,但是还是没有完全放松警惕。干脆,刘禅就写了三个字,来给司马昭看。司马昭这一看,也就放弃了杀刘禅的心思。

文武百官都对此情此景感到不解,为什么三个字就让司马昭完全信任刘禅了呢?司马昭对此只是笑笑,表示要倒过来读这三个字。

原来刘禅写的是“山中寨”,这三个字看似平平无奇,但是倒过来读的话就会发现是“在山中”。而所谓的在山中指的就是刘禅具有隐退山林的想法,没有一丝一毫的想要跟司马昭争夺地位的意思。

司马昭通过这三个字的解读看出来了刘禅的用心,所以就满足了刘禅的需求,封他为安乐公,并且给了他不错的待遇。

也是因此,刘禅度过了很平静的后半生,而且是不用为吃喝发愁的,比较富裕的生活。这或许并不符合刘备对他的期许,也没有完成诸葛亮的嘱托,但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对于安于现状的刘禅来说,这就是最安稳,最好的结局了。

结语

通过这件事,我们能够看出刘禅其实是有一定的智慧的,他并不像一些史书中所描述的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反而是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主张的。他的所作所为维持了蜀汉几十年的统治,其实也是不容易的。

但是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不能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去抗衡的,当时蜀汉的力量实在是太过薄弱了,想必谁来当皇帝都是很难获胜的。更何况刘禅本来就没有将心思放在这上面,只能说他聪明,但不是当皇帝的料。不过最终,刘禅也算是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结局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刘禅司马昭蜀汉刘备诸葛亮

更多文章

  • 司马昭杀嵇康并非钟会谗言陷害,而是嵇康祸从口出,惹下杀身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嵇康,钟会,司马昭,司马氏,毌丘俭,诸葛亮,司马师,竹林七贤,拨弦乐器,史说三国

    熟悉中国文化的网友肯定对嵇康的名字有所耳闻,他作为竹林七贤中最为出名的一位而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风靡世界之后,嵇康和广陵散的传说更是让人津津乐道。然而这位三国时期的贤才,最终却没有得到好的结局,被司马昭公开处死,而广陵散也从此称为绝响。对于司马昭处死嵇康的原因,主流的历史圈

  • 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谈起,论三国里的舆论控制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曹操,刘备,曹髦,曹爽,司马昭,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氏,舆论控制,三国演义,史说三国,中国古文献

    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谈起,论三国里的舆论控制引言:纵观历史,“勇武不可取、套路得人心”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舆论控制正是政客们惯用的套路。本文将从三国里最强的舆论控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谈起,为你解析为什么群雄逐鹿失意场,三家最终归了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嘉平五年(254年),大将军司马师废

  • 为什么说司马昭开了一个弑君的坏头?

    历史解密编辑:潍水仙儿标签:董卓,崔杼,贾充,赵高,刘辩,少康,司马昭,史说三国

    在司马昭之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臣弑君事件有以下几起:夏朝的大臣寒浞弑君当时,摄政的后羿陪同夏王帝相外出打猎时,将一应国事托付给大臣寒浞。寒浞却趁机发动政变夺权,先是杀死后羿,后又逼死帝相。谁知,寒浞还没来得及得意一番,部下却突然发动叛变,并趁机将寒浞及全家捉拿后送给帝相的遗腹子少康。结果,寒浞被

  • 曹髦被杀后,两位官员抱尸痛哭,司马昭为何不敢加害两人?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曹髦,司马昭,贾充,司马懿,曹魏,司马师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不甘心做傀儡,亲率宫中护卫前去讨伐权臣司马昭。在贾充的指示下,太子舍人成济手持长戈将曹髦刺死。朝中官员畏惧司马昭的权势,根本不敢前去吊唁,可是有两个人却不怕,他们抱着曹髦的尸体痛哭。然而,司马昭却不敢将这两个人治罪,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一、俩人是谁?根据史书

  • 司马昭对一个要害官职的轻视让家族背上了弑君的千古骂名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曹操,曹魏,曹髦,司马昭,司马师,史说三国

    曹魏皇帝曹髦之死是司马昭此生最大的黑历史。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将司马昭的人设毁于一旦,甚至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鲜为人知的是,弑君是司马昭一党在局势濒临失控时的应激反应。本鬼个人认为局势濒临失控的直接原因之一是司马昭轻视了一个要害官职。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奉汉献帝至许昌,取得了“挟天子

  • 司马昭为何选择用“晋”作为国号?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司马昭,曹魏,魏国,司马懿,蜀汉,司马炎,曹操,三国

    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曹魏灭亡,西晋开始,而在之前司马昭已经派兵消灭了蜀汉,所以在蜀汉和曹魏相相继灭亡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了。对于司马炎来说,其建立的西晋王朝之所以用“晋”作为国号,主要是因为司马昭被曹魏封为晋公

  • 司马昭弑杀曹髦后,只有两位大臣前去痛哭,他们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司马昭,曹髦,贾充,弑杀,司马懿,司马师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曹魏皇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率人讨伐司马昭,被其党羽刺死。就司马昭弑君来说,是三国时曹魏甘露五年五月(260年6月)发生于魏都洛阳的事件。彼时,曹魏皇帝曹髦欲讨伐司马昭,却因王沈、王业的背叛

  • 曹髦杀来时,司马昭只要困住曹髦,请来太后就行了,为何非要弑君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曹髦,司马昭,司马师,曹芳,司马懿

    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对曹操来言,显然他有两大恨!第一个就是为啥活着时,没杀掉司马懿?明明已有“三马同槽之梦”,还发现了司马懿“鹰视狼顾之相”,却愣把这件事交给了儿子曹丕,还语重心长提醒:司马懿日后必对咱老曹家图谋不轨,孩儿啊,你千万要注意。由此,不成器的曹丕,就成了曹操的“第二大恨”。他把曹操的提

  • ​浅析曹魏的刚烈之君曹髦——兼辨司马昭弑君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汉江忆史标签:曹髦,司马昭,曹魏,司马师,司马懿,曹丕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朝代,它不会受到任何一个历史学家的称赞,甚至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都对其鲜有提及,它就是晋朝。它也被称作是得国不正的朝代典范。自晋朝之前,虽有改朝换代的情况,但追起原因,不过是前道不公触怒天下百姓,民不聊生之际,百姓最终揭竿而起。然而晋朝是谋朝篡位窃国的天下第一,为华夏历史开了一

  • 悲惨的司马昭,终于有称帝的实力却因命短而错失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司马昭,司马懿,曹操,司马师,蜀汉,曹魏

    皇帝看上去是个光鲜的职业,无数人为他而疯狂,但其实他的背后充满了常人无法忍受的艰辛。两晋时期就有这样一位皇帝,终于熬到可以称帝时却因命太短而错失皇位。晋朝是一个挺混乱的朝代,晋朝的统治者才能有限,所以晋朝不是“八王之乱”就是“五胡乱华”,晋朝的老百姓没过几天安生日子。晋朝的统治者能力不行,但是晋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