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昭杀嵇康并非钟会谗言陷害,而是嵇康祸从口出,惹下杀身之祸

司马昭杀嵇康并非钟会谗言陷害,而是嵇康祸从口出,惹下杀身之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小武哥 访问量:1701 更新时间:2024/1/1 22:17:01

熟悉中国文化的网友肯定对嵇康的名字有所耳闻,他作为竹林七贤中最为出名的一位而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风靡世界之后,嵇康和广陵散的传说更是让人津津乐道。然而这位三国时期的贤才,最终却没有得到好的结局,被司马昭公开处死,而广陵散也从此称为绝响。对于司马昭处死嵇康的原因,主流的历史圈中都认为是钟会进谗言的结果,将其归咎于嵇康和钟会的私人恩怨。然而从历史文献中分析,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钟会的谗言只是导火索而已,嵇康祸从口出才是其根本原因。

世人皆知嵇康是三国曹魏有名的名士,竹林七贤之名响彻历史。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嵇康出身极为显赫,而本人还是曹魏宗室的外戚。嵇康的父亲叫做嵇昭,官至治书侍御史,是曹魏的重臣。嵇康的哥哥叫嵇喜,以秀才身份从军,后历任太仆、扬州刺史、宗正等职。嵇康从小就是神童,他博览群书,对于文学、音乐等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由于他长相帅气逼人,名气又很大,所以迎娶了曹操之子沛王曹林的孙女长乐亭主为妻,然后获拜郎中,后转任中散大夫。从这些资料来看,嵇康的地位在曹魏朝廷中是非常显赫的。

嵇康之所以出名,除了因为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外,与政治上的原因也是密不可分的。嵇康年少成名,在魏明帝曹叡时代就名闻遐迩了,但受到当时名士们推崇还是在司马氏掌握曹魏政权之后。作为曹魏外戚的他,对于司马氏掌权非常不满,因此拒绝出仕朝廷。司马昭掌权时欲礼聘他为幕府属官,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司隶校尉钟会盛礼前去拜访,他宁愿打铁也不搭理,由此与钟会结下了仇怨。同为竹林七贤的好友山涛推荐嵇康出来做官,嵇康不但拒绝出仕,还写下了绝交文书,气得司马昭没有办法。

古人对名节是非常看重的,嵇康这种才华横溢,而又坚持名节的名士,自然受到了曹魏名士们的广泛推崇。后来嵇康卷入了朋友吕安的案子,于是引发了被司马昭处死的结局。吕安也是曹魏时代的名士,他与嵇康是好友,父亲是,冀州牧吕昭。事发是因为吕安的哥哥吕巽觊觎吕安妻子徐氏的美貌,于是用酒灌醉了徐氏,然后将其迷奸。事发后吕安要告发吕巽,于是向嵇康咨询意见。嵇康与吕氏两兄弟都是好友,感觉有些难处,于是劝吕安家丑不可外扬,先把事情压下去。然而吕巽却担心吕安告发他,先污蔑吕安殴打母亲。

在古代不孝是极大的罪名,更不要说殴打母亲这种恶劣的事情,于是吕安被判流放边郡。嵇康知道后大怒,出面为吕安作证和申辩,案子闹到了当时掌权的司马昭面前。根据史料记载,当时作为司马昭心腹的钟会进了谗言,这才使得司马昭决定处死嵇康和吕安。从这些史料来看,似乎司马昭处死嵇康,是因为钟会和嵇康的私人恩怨。可是仔细一想,嵇康只是拒绝为钟会出仕而已,有这个必要处死嵇康么?即便是钟会小肚鸡肠,那司马昭为什么会听钟会的呢?要知道司马昭从来对钟会都是不太信任的,尽管钟会为他立下不少大功。

查阅了各方面的史料后发现,嵇康之死并不简单。钟会进谗言只是诱因而已,更多原因是嵇康之前祸从口出,作出了不少得罪司马昭的事情。而嵇康在文人群体中的影响力更是让司马昭所忌惮,这才为他惹下了杀身之祸。可以说嵇康之死是司马氏和曹氏政治斗争的延续,而不是简单的私人恩怨。

从钟会劝司马昭杀嵇康的话语中,就可以发现其中不少端倪。按照《晋书》所记载,当时钟会是这么说的,“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康欲助毌丘俭,赖山涛不听。……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

历史上很多学者认为钟会说的这些是谗言,然而从当时的史实上看却也是实话。嵇康死于“因言获罪”,这是毋庸置疑的。钟会说的这些话,只是在政治上给司马昭分析了形势,但这并不代表司马昭不明白这些事情。司马昭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枭雄,对于控制舆论的重要性是很清楚的。当时他刚刚接替兄长司马师掌控曹魏政权,又处决了意图夺回朝廷大权的高贵乡公曹髦,正是大权不稳的时候。此时对于可能动摇司马氏权力的所有因素,都是值得司马昭警惕的。而嵇康长期与司马昭暗中斗法,自然是被除之而后快的人物。

在大多数文人笔记中,嵇康都是以竹林七贤之一的身份出现,代表的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和文化艺术水平。但很多人都忽略了,嵇康在当时更是曹魏的驸马,与曹魏宗室有着密切关系。他的哥哥嵇喜以外姓人的身份,做到了曹魏宗正的职位,可见其家族与曹魏宗室的密切程度。因此嵇康长期不搭理司马昭,拒绝到朝廷中出仕,这其实是在态度上拒绝为司马昭所用。钟会以“卧龙”来评价嵇康,可见其在文人群体的影响力。要知道当时卧龙之称是有专属的,季汉丞相诸葛亮的大名在曹魏朝野上下也是响当当的。

诸葛亮曾经是司马懿的大敌,让司马氏吃尽了苦头。钟会将嵇康提到卧龙的高度,显然不是毫无原因的。钟会向来自负不凡,他能如此评价嵇康,除了挑拨离间外,也是在阐述一个事实。嵇康作为曹魏的外戚,即便能力上不如诸葛亮,但在影响力上绝对是出类拔萃的。在魏明帝曹叡执政期间,曹魏进入文化巅峰状态,而嵇康就是此时崛起的代表人物。与嵇康同时崛起的还有毌丘俭、夏侯玄等人,但这些人要么因反对司马氏被杀,要么逃亡季汉或东吴,于是留在曹魏的嵇康就成了反对司马氏的重要人物。

嵇康虽然不出仕朝廷,也不参与政治,却并没有远离政治。他虽然大多数时间是跟当时的名流文士们搞文化活动,实际上也夹杂了不少反对司马氏的言论。这样的言论在司马昭刚刚掌权的时候,是足以动摇司马氏统治的。钟会提到毌丘俭起兵反对司马师时,嵇康有意向与其合流,结果被山涛所阻挡。嵇康和山涛是文化交流上的朋友,而山涛又是司马氏的重臣,他怎么知道嵇康有意接应毌丘俭的事情?仔细一想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嵇康趁着动乱拉拢司马氏的人马,决定从内部瓦解司马氏对曹魏朝廷的控制权。

嵇康作为曹魏外戚,当世名士,又与毌丘俭、夏侯玄等反对司马氏的人来往密切,这怎么会不被司马昭猜忌?司马昭多次找人征召嵇康进入朝廷,其实就是想争取曹魏阵营的更多支持,但嵇康并没有给他好脸色,甚至连山涛都被下了绝交书。司马昭早就对嵇康的死硬愤怒不已,只是找不到理由处置。嵇康因吕安案而牵扯出来,这正好是司马昭的机会,以他的奸诈怎能白白放过?嵇康平时说点反对司马氏的话,司马昭还可以忍受。可在自己政权不稳的时候,司马昭绝对会将其除之而后快,避免引发更大的动乱。

从嵇康被公开处决的场面看,他的影响力也是极大的。当时居然有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朝廷赦免他,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任教。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明嵇康在太学生群体中是深入人心的,而且与这些太学生交往不是一两天了。以曹魏的制度看,这些太学生的家族都是比较显赫的官宦世家或者地方豪强。如果司马昭把嵇康送入太学,这对他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从各方面看,司马昭坚持处死嵇康,都是从自己面临的政治形势和政治利益出发的选择。而嵇康的死,也使得曹魏反对司马氏的力量遭到极大的破坏,再也没有起复的可能。

综上所述,嵇康之死是曹魏和司马氏进行政治斗争的延续。他作为曹魏的忠臣,在暗中与司马氏作对,并通过舆论影响的方式给司马昭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对于野心勃勃想要篡权登基的司马昭而言,这样的既有影响力,又是坚定反对派的嵇康,是不能够留下来的。嵇康虽然为名士,也有很显赫的背景,但在政治斗争中站错了阵营,他说出来的话就成了杀身之祸的催命符。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反对司马氏的言论,已经足够将其送上断头台了。从这个角度看,嵇康的死与孔融的死有着极高的相似度,只是拥曹和反曹的立场不同罢了。

更多文章

  • 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谈起,论三国里的舆论控制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曹操,刘备,曹髦,曹爽,司马昭,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氏,舆论控制,三国演义,史说三国,中国古文献

    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谈起,论三国里的舆论控制引言:纵观历史,“勇武不可取、套路得人心”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舆论控制正是政客们惯用的套路。本文将从三国里最强的舆论控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谈起,为你解析为什么群雄逐鹿失意场,三家最终归了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嘉平五年(254年),大将军司马师废

  • 为什么说司马昭开了一个弑君的坏头?

    历史解密编辑:潍水仙儿标签:董卓,崔杼,贾充,赵高,刘辩,少康,司马昭,史说三国

    在司马昭之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臣弑君事件有以下几起:夏朝的大臣寒浞弑君当时,摄政的后羿陪同夏王帝相外出打猎时,将一应国事托付给大臣寒浞。寒浞却趁机发动政变夺权,先是杀死后羿,后又逼死帝相。谁知,寒浞还没来得及得意一番,部下却突然发动叛变,并趁机将寒浞及全家捉拿后送给帝相的遗腹子少康。结果,寒浞被

  • 曹髦被杀后,两位官员抱尸痛哭,司马昭为何不敢加害两人?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曹髦,司马昭,贾充,司马懿,曹魏,司马师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不甘心做傀儡,亲率宫中护卫前去讨伐权臣司马昭。在贾充的指示下,太子舍人成济手持长戈将曹髦刺死。朝中官员畏惧司马昭的权势,根本不敢前去吊唁,可是有两个人却不怕,他们抱着曹髦的尸体痛哭。然而,司马昭却不敢将这两个人治罪,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一、俩人是谁?根据史书

  • 司马昭对一个要害官职的轻视让家族背上了弑君的千古骂名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曹操,曹魏,曹髦,司马昭,司马师,史说三国

    曹魏皇帝曹髦之死是司马昭此生最大的黑历史。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将司马昭的人设毁于一旦,甚至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鲜为人知的是,弑君是司马昭一党在局势濒临失控时的应激反应。本鬼个人认为局势濒临失控的直接原因之一是司马昭轻视了一个要害官职。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奉汉献帝至许昌,取得了“挟天子

  • 司马昭为何选择用“晋”作为国号?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司马昭,曹魏,魏国,司马懿,蜀汉,司马炎,曹操,三国

    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曹魏灭亡,西晋开始,而在之前司马昭已经派兵消灭了蜀汉,所以在蜀汉和曹魏相相继灭亡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了。对于司马炎来说,其建立的西晋王朝之所以用“晋”作为国号,主要是因为司马昭被曹魏封为晋公

  • 司马昭弑杀曹髦后,只有两位大臣前去痛哭,他们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司马昭,曹髦,贾充,弑杀,司马懿,司马师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曹魏皇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率人讨伐司马昭,被其党羽刺死。就司马昭弑君来说,是三国时曹魏甘露五年五月(260年6月)发生于魏都洛阳的事件。彼时,曹魏皇帝曹髦欲讨伐司马昭,却因王沈、王业的背叛

  • 曹髦杀来时,司马昭只要困住曹髦,请来太后就行了,为何非要弑君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曹髦,司马昭,司马师,曹芳,司马懿

    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对曹操来言,显然他有两大恨!第一个就是为啥活着时,没杀掉司马懿?明明已有“三马同槽之梦”,还发现了司马懿“鹰视狼顾之相”,却愣把这件事交给了儿子曹丕,还语重心长提醒:司马懿日后必对咱老曹家图谋不轨,孩儿啊,你千万要注意。由此,不成器的曹丕,就成了曹操的“第二大恨”。他把曹操的提

  • ​浅析曹魏的刚烈之君曹髦——兼辨司马昭弑君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汉江忆史标签:曹髦,司马昭,曹魏,司马师,司马懿,曹丕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朝代,它不会受到任何一个历史学家的称赞,甚至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都对其鲜有提及,它就是晋朝。它也被称作是得国不正的朝代典范。自晋朝之前,虽有改朝换代的情况,但追起原因,不过是前道不公触怒天下百姓,民不聊生之际,百姓最终揭竿而起。然而晋朝是谋朝篡位窃国的天下第一,为华夏历史开了一

  • 悲惨的司马昭,终于有称帝的实力却因命短而错失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司马昭,司马懿,曹操,司马师,蜀汉,曹魏

    皇帝看上去是个光鲜的职业,无数人为他而疯狂,但其实他的背后充满了常人无法忍受的艰辛。两晋时期就有这样一位皇帝,终于熬到可以称帝时却因命太短而错失皇位。晋朝是一个挺混乱的朝代,晋朝的统治者才能有限,所以晋朝不是“八王之乱”就是“五胡乱华”,晋朝的老百姓没过几天安生日子。晋朝的统治者能力不行,但是晋朝的

  • 民主党的司马昭之心——联邦最高法院

    历史解密编辑:浩思者标签:民主党,司马昭,共和党,参议院,自由派,总统特朗普,联邦最高法院

    联邦最高法院近日已经表态计划推翻“Chevron deference”案,该案的重要性在于,当法律对某些议题没有明确解释的情况下,给予联邦政府自由裁量权。如果该案被推翻,那么无疑对Biden拥有的行政权又是一次削弱,民主党企图在气候方面有所作为恐成泡影。当两党就某些议题争论不休时,司法系统一般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