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时机已到,今日起兵!作为司马昭心腹的钟会为何要自立?有他志也

时机已到,今日起兵!作为司马昭心腹的钟会为何要自立?有他志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燃烧的岛群 访问量:1086 更新时间:2024/1/25 6:29:41

本文2924字,预计阅读需要8分钟,首发时间2021年11月15日。

景泰五年(即264年)正月十五日,借着替魏明帝皇后郭氏发丧的名义,钟会在成都召集魏军诸护军、郡守、官职在牙门骑督以上的将领以及蜀汉旧臣。在蜀汉的朝堂上,钟会拿出了一份遗诏,宣称这是魏明帝皇后郭氏留下的遗命。

借着这份诏书,钟会要求诸将领追随自己,起兵诛杀司马氏。面对着这荒唐的遗诏,诸将自然不愿跟随,于是钟会只得先把他们暂时关押在成都各官府中。

邓艾意图“谋反”刚刚被收押,还是钟会昨日亲自送出的成都,短短一天过后,钟会就敢顶风作案!灭蜀之后,作为主帅的钟会被朝廷册封为司徒,封县侯,增邑1000户;就连他的两个儿子也受封为亭侯,享邑1000户,这一年钟会也才40岁。

位极人臣,前途一片大好

钟会是三国时期大书法家、魏国太傅钟繇的幼子,从小便聪敏过人,成年后其王佐之才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很早就拜入司马氏门下,是司马氏十分重要的幕僚,深得司马兄弟赏识。

司马氏对其的信任程度远超其他幕僚。正元二年(255年),不满司马师专权的毌丘俭和文钦在淮南起兵,声势浩大,在朝臣的建议下,司马师亲率大军平乱,命钟会随军主管机密事宜。但回师途中,司马师突然病亡于许昌,魏帝曹髦苦等已久的时机终于到来,紧罗密布地进行着部署,试图夺回权力。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司马氏内部伧忙地进行着权力交接,司马昭接替哥哥统领大军班师,责令钟会统筹规划,对其信赖程度,可见一斑。

魏帝曹髦下诏令尚书傅嘏接替司马昭指挥大军班师,司马昭本人则留守许昌。这点小伎俩又怎能难住钟会,在钟会的建议下,尚书傅嘏上表要求自己和司马昭一同返回都城,同时调动军队屯扎在洛水以南。

傅嘏的上表、大军的停驻不前,其意味已经很明显了,曹髦想要拿回兵权,痴心妄想。无奈之下,曹髦只好下诏拜司马昭为大将军、接替司马师辅政。一直为司马氏出谋划策的钟会也得到了封赏,封东武亭侯,食邑300户。但真正让钟会扬名的是接下来平定诸葛诞之乱,钟会早早预料到诸葛诞会谋反,事先就已经提醒过司马昭。

甘露二年(即257年),朝廷拜诸葛诞为司空,居三公之列。这般殊荣对其他人而言很好,但在诸葛诞看来暗藏杀机,一旦回京就职,权利就被彻底架空,就是待宰的羔羊。夏侯玄、邓飏的遭遇让他更加惴惴不安,自知没有退路的诸葛诞遂在重镇寿春起兵,并向东吴求援。

东吴方面也很爽快,立马派全怿与全端、文钦、唐咨等将领率三万大军驰援寿春,与诸葛诞一同守城。寿春地处淮南,每年都有大的暴雨,只要一下雨,上涨的淮水就会淹到寿春城下,届时在城外驻扎的魏军营寨都会被淹。

吴军将领和诸葛诞就这样满怀期待地盼望着早日下暴雨,可自司马昭率大军亲征以来,寿春地区就未曾下过一滴雨。相反他们被魏军团团包围,魏将王基采用“围垒积兵,精修守备”的方略同诸葛诞打着消耗战,外围试图解除寿春之围的吴军也一一被击退。

当时吴军将领全怿哥哥全绪的两个儿子惹上了官司,为保命投奔了魏国。钟会抓住这个机会,替二人修书一封送于守城的全怿。

信中提到之所以举家逃亡魏国,是因为全怿久久不能击退魏军拿下寿春城,所以权臣孙綝震怒,要杀尽他家人。

本就因困守寿春,吴军上下人心惶惶,这封信就是压死全怿的最后一根稻草。全怿打开城门率领几千吴军投降了司马昭,司马昭给予其礼遇,此后诸葛诞便面临着人心背离的处境。

寿春城的陷落,钟会出谋划策最多,世人都把他比作辅佐刘邦张良,因功受封陈侯爵位。后以中郎官的身份在司马昭府内任记室,妥妥心腹般的存在。正是仰仗着权臣司马昭的信任,即便是在外任职,朝中大小事务和人事任免钟会都会参与。

群臣皆不赞成伐蜀,唯独钟会认为可行

诸葛亮死后,姜维秉承丞相遗志接连十一次北伐中原,但战果寥寥。鉴于蜀汉北伐的规模越来越小,司马昭认为蜀汉国力日颓,反攻时机已到,想要大举讨伐蜀国。司马昭的构想一经提出便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唯有钟会全力支持他。

两人一拍即合,在司马昭看来,伐蜀计划能得到心腹钟会的认可就说明有很强的可行性。景元三年(即262年),拜钟会为镇西将军、持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统御10万中央军伐蜀。

姜维避其锋芒,引兵退守剑阁,依托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阻挡住了钟会。前往姜维正欲死战,后方邓艾却”偷家“成功,邓艾率军穿过阴平,直逼成都,并在绵竹击败了诸葛瞻指挥的大军,迫于形势的刘禅只好献城投降。

这一刻,姜维心如死灰,耗尽毕生精力所做的一切都成了泡影。

姜维后来虽然投降了钟会,但他复兴汉室的决心却从未覆灭。钟会姜维二人可谓是英雄惜英雄,一见面便交谈甚欢,在后者的有意鼓动下,钟会渐渐产生了不臣之心。

时机已到,今日起兵!

率先进驻成都的邓艾可谓是风光无限。他坐在蜀汉的朝堂之上,面对着下面黑压压的大臣,在没有得到司马昭的允许下,他擅自拜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诸王为驸马都尉。邓艾骄姿擅权的举动引起了钟会和司马昭的不满,钟会联合监军卫瓘构陷邓艾谋反,司马昭所幸顺水推舟,下令逮捕邓艾并押往洛阳。

接下来便是文章开头的那一幕,作为司马昭心腹近臣的钟会为何要谋反?

一.帝国精锐都掌握在其手中,又有姜维部加持,实力空前

钟会伐蜀时就带走了魏国10万大军,一路上高歌猛进,所到之处望风归降。也就是在进攻剑阁时伤亡大了些,各部编制基本完整;邓艾获罪后,原本受其调度的边军也被他收入麾下。

更重要的是,钟会还收编了4万长期在前线作战的蜀军精锐,再加上姜维的辅助可谓是如虎添翼。

二.益州富庶,沃野千里,进可攻退可守

控制蜀地的钟会,进可出斜谷直逼长安,退可依托蜀道天险固守益州。只待天下有变,派一上将率军出于秦川即可。

三.钟会绝非久居人下之人,他的志向‍‍‍绝不简单

“会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这是才女辛宪英在见到钟会后做出的评价,可谓是一语中的。平定寿春之乱,朝廷欲升其为九卿之一的太仆,但他坚决拒绝;此后又封赏其为陈侯,他亦反复拒绝,只愿去大将军府做一个小小的任记室。

从这不难看出钟会的野心不小,入蜀之后先和姜维打得火热,后除劲敌邓艾,这一切都是在为了自立做铺垫。他不愿久居人下,而是要成就一番自己的作为!被誉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一的吕思勉老先生认为,钟会谋反是要复兴魏室。

无论如何,但他还是太年轻,钟会素以谋略过人著称,可他却忘记了,他本人可没有长期带兵的履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10万将士的家人亲属还都留在魏国境内,他们又怎会抛家弃子追随钟会谋反。

司马昭又是何许人也,相处这么久了,他深知钟会不是省油的灯。在写给钟会的信中提到:

“我担心邓艾不服命令,今派遣中护军贾充率步兵和骑兵万余人入斜谷,驻扎在乐城。我亲自率十万大军驻扎在长安。我们不久就可以相见了。”

意思很明确了,司马昭表示我知道你小子现在在想什么,最好老实一点。在这样的情况下,钟会自立的结果只能是死于兵变,终年40岁。

钟会是个比较复杂的人,或许是少年得志的缘故,他是格外的恃才放荡。伐蜀期间,他命许褚之子许仪造桥修路,只因自己坐骑在过桥途中陷入坑中,便二话不说当即斩杀许仪。许仪父亲许褚曾立下汗马功劳,换做是司马昭处罚前都要掂量掂量,可他说斩便斩,消息一出,军中哗然。

他身上也有着魏晋名士的才华和风流,其在书法上的造诣甚至不逊色于他的父亲钟繇;谋略也是过人,世人将其比作张良,但蜀中一役,可谓是折戟。

标签: 司马昭钟会邓艾姜维魏国蜀汉

更多文章

  • 司马懿去世,司马师司马昭却不内斗?司马懿:此子竟可也

    历史解密编辑:天空很蓝袄蓝标签: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曹芳

    处于权力顶峰的人不再向上看,而是向四周看。——詹·拉·洛威尔自古帝王无亲情,因此才有了无数皇室血案的发生,子杀父,在皇室家族也不过寻常事,更何况兄弟之间!比如,玄武门之变时的千古一帝唐太宗,不就是如此,杀了哥哥弟弟不说,还让无数侄儿陪葬。那么事情真都如此,还是也有特例?其实特例还是有的,那就是司马懿

  • 司马昭看到刘禅门前三字杀意全无,众人不解,司马昭:反过来念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刘禅,司马昭,刘备,诸葛亮,魏国

    三国时期,刘备驾崩,其子刘禅继位,虽然人称扶不起的刘阿斗,但是论资排辈,也轮到她他了。没办法,人家会投胎,生在了帝王将相之家,闲言少叙,书归正传。当初一起出来创业的人相继离开,令人好不凄凉,最后蜀国只是给诸葛亮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和一个涉世未深的毛孩子。不过诸葛亮的能耐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事情,此人不仅能

  • 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司马昭当时究竟有多狂妄?

    历史解密编辑:小洪说事儿标签:司马昭,司马师,司马懿,曹爽,司马炎,曹操

    如今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那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说的是那些野心很明显的人,暗指那种狂妄之徒,将自己的野心暴露无遗。而这个典故的主人公司马昭确实是个阴谋家,甚至他们司马家全家都是,但是他的父亲和哥哥都表现得十分沉稳,而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明显得不能再明显了,傻子都知道他对皇位有觊觎之心。所以当时的

  • 刘禅投降后写下三字,司马昭不敢动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刘禅,司马昭,诸葛亮,刘备,蜀汉

    一个伟大王朝的坠落往往在一次次的“烽火硝烟”和一次次“马革裹尸”中产生。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将文明延续至今的国家,在灿烂的历史当中有过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他们是帝王,是将军,也可以是奋起直上的平民百姓。”但是这样的英雄都是相对的,有可以开创盛世的帝王也就有葬送江山的昏君。其中就有一

  • 刘禅投降之后,司马昭为何不但没杀死他,还对他优待封为安乐公?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刘禅,司马昭,钟会,蜀汉,姜维,邓艾

    魏景元四年,司马昭力排众议发动了灭蜀之战。经过艰苦的奋战,刘禅在山穷水尽之际,只得向魏军投降。投降后的刘禅被迁往洛阳,受到了司马昭的优待。对于自己的对手,而且是魏朝不共戴天的敌人,司马昭为何不杀刘禅,还对他十分优待呢?一、刘禅的性格让司马昭感到放心。后人在探讨蜀汉灭亡的原因时,刘禅的个人原因被认为是

  • 刘禅投降后写了3字,司马昭不敢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刘禅,司马昭,蜀汉,刘备,诸葛亮,三国

    亡国之君素来是很难有好的下场的。在北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蜀中的孟昶、江南的李煜先后都被毒死。而北宋灭亡后,宋徽宗、宋钦宗更是强制被执行“牵羊礼”,最后两人窝窝囊囊死在了北国。而金国灭亡的时候,金国最后一个皇帝竟然尸体被劈成了两半,分别被带回了蒙古和南宋,可谓悲惨之极。历史就像一个死循环一样,不断地吞

  • 诸葛亮去世后,为何司马懿决定终生不攻蜀,司马昭的做法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诸葛亮,司马懿,司马昭,蜀汉,曹魏

    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那些精彩的情节、共代的场面,基本上都集中在前期,以赤壁之战为分水岭,此后的战争就成为断断续续,除了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以外,也就是关羽北攻襄樊而引发的一系列包括白衣渡江、夷陵之战等较为抢眼,等到孔明先生病死五丈原,这时候战争就少的多了。基本上到这个时候罗贯中老先生的笔

  • 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免死,手下不解,司马昭:倒过来读

    历史解密编辑:拍拍时尚标签:刘禅,司马昭,诸葛亮,魏国,蜀汉

    当我们要夸一个人聪明的时候,一般就会将对方比喻成古时候的天才,比如说诸葛亮就是一个典型。如果你夸一个人“智比诸葛”的时候,对方一定会很高兴,然后哈哈哈大笑,或许还会谦让两句:“我哪有诸葛亮聪明。”而当我们要骂一个人蠢的时候也很简单,就把他比作刘禅,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保证让对方暴跳如雷。无论是在

  • 邓艾深受司马昭器重,又是灭蜀头号功臣,为何最终遭遇杀身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邓艾,钟会,姜维,蜀汉,刘禅,司马昭,史说三国

    景元四年(263年)秋,曹魏权臣司马昭命大将钟会、邓艾率军分路伐蜀。结果当钟会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对峙于剑阁,劳而无功并准备撤军之际,邓艾却率兵偷渡阴平,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一路攻占军事重镇江油、绵竹,并迫使后主刘禅君臣投降,时在景元四年(263年)十一月。邓艾灭蜀后自恃劳苦功高,加上先前备受司马

  • 曹髦讨伐司马昭被杀的背后:其实事情可以妥善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有史标签:曹髦,司马昭,司马师,曹魏,蜀汉,曹芳

    在魏晋历史上,曹魏皇帝曹髦因为讨伐司马昭,反倒遭到司马昭的杀害,这在中国历史上,绝对算是一个不好的先例。毕竟,在中国历史上,权臣公开杀害天子,这算是首例。而事实上,双方本来可以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华夏惯例在曹髦遇害之前,历代天子虽然也有被权臣谋害的,但是,众目睽睽之下杀害天子的情况,司马昭算是开了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