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邓艾深受司马昭器重,又是灭蜀头号功臣,为何最终遭遇杀身之祸?

邓艾深受司马昭器重,又是灭蜀头号功臣,为何最终遭遇杀身之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秀才吃瓜 访问量:3210 更新时间:2024/2/15 22:26:57

景元四年(263年)秋,曹魏权臣司马昭命大将钟会邓艾率军分路伐蜀。结果当钟会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对峙于剑阁,劳而无功并准备撤军之际,邓艾却率兵偷渡阴平,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一路攻占军事重镇江油、绵竹,并迫使后主刘禅君臣投降,时在景元四年(263年)十一月。

邓艾灭蜀后自恃劳苦功高,加上先前备受司马昭的器重、信任,竟然在没有请示后者的情况下,便大肆封拜蜀汉君臣为属官(其中,刘禅被拜为行骠骑将军),并且任命心腹师纂兼领益州刺史,牵弘等人兼领蜀地各郡郡守。不仅如此,邓艾还频频在经营蜀地、攻伐东吴等事务中指手画脚,即使遭到司马昭的申斥,也依然顽固地坚持成见,由此犯下大忌。

在灭蜀战役中,邓艾的功劳无疑最大

相较于邓艾,钟会更受司马昭的倚重,在此次伐蜀战役中本应夺取头功,但最终却被一个年逾七十的老将占尽风头,他的心中难免既妒且羞。不仅如此,邓艾在蜀地封拜官员时独断专行,根本就不征求钟会的意见,愣是不肯让钟会“分一杯羹”,这种局面怎能不让钟会感到离奇的愤怒?

此时,姜维尽管已经投降钟会,但内心却仍怀着光复故国的念头,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首先需要做的事情,便是将留在蜀地的魏军全部杀戮或赶出。为此,姜维便假意讨好钟会,不断地怂恿他在蜀中割据称王,并唆使他诬陷邓艾有谋反之心,意图除掉这位灭蜀头号功臣。姜维的建议跟钟会心中所想极为契合,后者并没有犹豫多久,便决定照此施行。

钟会诬陷邓艾谋反,并将他逮捕

钟会既然主意已定,便率先“倒打一把”,派人上书给司马昭,宣称邓艾在蜀地所做的事情“悖逆不道”,有意图谋反之心。司马昭见到奏疏后大惊,便假借魏元帝的名义下诏,命令钟会逮捕邓艾、邓忠父子,并用槛车将他们押赴洛阳。钟会接到诏书后,便命监军卫瓘携带着诏书赶往邓艾的军营,然后以突袭的方式抓获邓氏父子,随即派人押赴京师。

卫瓘在抓捕邓氏父子后,向他们宣读诏令的内容,当邓艾听闻自己“意图谋反”的内容后,不禁大吃一惊,连连向卫瓘申诉冤情,但被后者无视。邓艾自知凶多吉少,便仰天长叹道:“我邓艾是大魏忠臣,为国家安危辛劳数十年,如今却沦落到被诬谋反的地步,看来当年白起被诬自杀的遭遇,将会发生在我的身上了!”说完,邓氏父子凄惨上路。

邓艾无端被冤枉,心中悲愤至极

姜维见邓艾已被抓捕,便以魏军诸将难以驾驭为由,怂恿钟会将他们全部诛杀,然后率军讨伐司马昭、夺取天下,就算是不成功,也可以据蜀自立。姜维之所以会提出这个建议,意在制造魏军内部的混乱,然后趁机杀死钟会,并尽数坑杀魏国将士,然后光复故国。

钟会当然不了解姜维的心思,果然在他的蛊惑下,设计将诸将全部扣押,并准备将他们全部杀死。但就在钟会准备杀害诸将时,计划却被部将丘建泄露,监军卫瓘闻讯后设计出逃,然后率领各路魏军攻击钟会、姜维,后者率百余名士兵抵抗,结果全部被斩杀(“魏将士愤怒,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见《三国志·卷四十四》)。

姜维意图复兴蜀汉,结果兵败被杀

钟会、姜维被杀时,押解邓艾的魏军尚在途中,此时他的部将们已经得知主帅并无谋反之心,所以出于义愤心理,便打算追上囚车,将其释放后迎回成都,然后向朝廷申诉冤情。然而卫瓘得到消息后,心中却是大为惊恐,因为在他看来,邓艾之所以被囚,不仅仅是钟会诬陷所致,他在其中也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一旦邓艾获释,自己绝不会有好果子吃。

所以,卫瓘为除掉心腹之祸,便派护军田续去追赶邓氏父子,并就地斩杀。司马昭得知邓艾被杀的消息后,又下令将其留在洛阳的儿子们全部诛杀,并将他的妻子、孙子们全部流放到西域(“瓘自以与会共陷艾,惧为变,又欲专诛会之功,乃遣护军田续至绵竹,夜袭艾于三造亭,斩艾及其子忠。余子在洛阳者悉诛,徙艾妻子及孙于西域。”见《晋书·卷三十六》)。

晋武帝司马炎画像

邓艾在灭蜀战役中居功至伟,却被诬陷有谋反之心,最终落得身死家破的下场,曹魏朝野内外皆以为冤,但慑于司马昭的淫威,却没有人敢替他申冤。直到泰始九年(273年),晋武帝才下诏为邓艾平反,并任命他的嫡孙邓朗为郎中。此时,距离邓艾父子被杀,已经过去9年时间。

更多文章

  • 曹髦讨伐司马昭被杀的背后:其实事情可以妥善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有史标签:曹髦,司马昭,司马师,曹魏,蜀汉,曹芳

    在魏晋历史上,曹魏皇帝曹髦因为讨伐司马昭,反倒遭到司马昭的杀害,这在中国历史上,绝对算是一个不好的先例。毕竟,在中国历史上,权臣公开杀害天子,这算是首例。而事实上,双方本来可以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华夏惯例在曹髦遇害之前,历代天子虽然也有被权臣谋害的,但是,众目睽睽之下杀害天子的情况,司马昭算是开了先例

  • 刘禅投降后写下3个字,司马昭大笑免死,群臣不解,昭:倒过来念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刘禅,司马昭,刘备,诸葛亮,蜀汉,曹丕

    上千年来,一提起阿斗的名字便会和智力低下联系在一起刘禅是先主刘备与甘夫人所生当时刘备已是中年,才有了儿子所以可能从小就比较溺爱他也可能是因为当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无意摔了阿斗一下,留下了后遗症总之,阿斗与曹氏、孙氏的后人比起来能力是不及他们的当然这也不能全怪阿斗不行刘备知道阿斗是自己唯一的继承人平时除

  • 刘禅写三个字,司马昭看后杀心全退,众人不解,司马昭:反过来读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刘禅,司马昭,诸葛亮,蜀汉,刘备

    我们通常都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那些庸碌无为的人。阿斗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据说刘禅的母亲甘夫人因为有天夜里梦见自己仰吞北斗,然后怀孕了,所以刘禅的小名就叫阿斗。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关于刘禅其人,除了“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话耳熟能详外,“乐不思蜀”这个词语也是由刘禅创造出来的。孟达是这么评价刘禅的:“

  • 刘禅投降后写下三字,司马昭不敢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刘禅,司马昭,诸葛亮,刘备,姜维

    提及刘禅此人,人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扶不起的阿斗”,对于这个评价,倒也不是说人们对刘禅有任何偏见,主要原因就在于邓艾仅用两三千人便让他献出了成都,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倘若刘禅能够继续坚持作战,数千兵马想要攻下蜀国的都城,怕是也没有那么容易。可让人疑惑的是,在刘禅投降以后,仅仅只写下“寨中山”这三个字

  • 司马昭之心,路人并没看穿,当年他也许被人误会了

    历史解密编辑:老土历史标签:司马昭,曹操,司马懿,曹丕,曹魏,荀彧

    公元260年6月2日,一群宦官、护卫组成了一支杂牌军,簇拥着一个19岁的少年杀气腾腾直奔晋公司马昭府邸。这位少年就是曹魏当时的皇帝曹髦,从他嘴里,诞生了一句至今都让人耳熟能详的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满大街骂司马昭小曹同学说这话的意思是,司马昭的目的是逼他退位,自己当皇帝,这件事曹魏全国都

  • 刘禅投降后写了三字,司马昭不敢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刘禅,司马昭,刘备,蜀汉,诸葛亮

    作为亡国之君的下场,一般来说都是十分凄惨的,即便是遇到一些比较开明的皇帝,在对待前朝皇室的时候,也会做得比较绝情,甚至是将其连根拔除,彻底地免除后患。当然了,也不排除有一些亡国之君,在朝代或者国家灭亡之后,受到了敌人的优待,这也很正常。蜀汉后主刘禅在蜀汉政权被曹魏攻灭之后,就得到了很好的对待,不仅没

  • 司马昭还未称帝,贾充就弑杀曹髦,司马昭为什么不杀了他以安民心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科技侃标签:贾充,曹髦,曹爽,晋朝,曹魏,司马昭,史说三国

    曹操和司马家都有一件很相似的事情,就是把天子掌握在手里当傀儡。但这对臣子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曹操的天下是他南征北战一路打下来的,所以有雄厚的班底,有元从派,亲族,依附派系等。司马家没有这种雄厚的班底,他们的一切都是源于曹家,是真正的寄生在曹家上然后夺权的。所以,对于司马家来说,最缺乏的就是忠诚于自己的

  • 刘禅投降后写了3字,司马昭不敢杀他,臣子不解,司马昭:倒着念

    历史解密编辑:吕肥肥来搞笑标签:刘禅,司马昭,蜀汉,刘备,诸葛亮

    说到刘备,世人无不赞扬,就连曹操也对他敬佩有加,称他为“英雄”。确实,能在乱世之中抓住机遇完美逆袭的人并不多,刘备不但完成了逆袭,而且还建立了蜀汉,这一点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相较之下,刘备的继承者刘禅就显得差多了,与他的父亲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人们一听到此人,无不用“扶不起”来形容。然而,刘禅真的

  • 司马懿死后,司马昭兄弟共掌曹魏大权,为何没有发生内斗?

    历史解密编辑:奈斯趣世界标签:曹魏,曹操,袁绍,汉朝,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史说三国

    三国历史中,兄弟内斗屡见不鲜。比如最早的袁绍家族,顶着四世三公的名头,却也免不了手足之间的兵戈相向。先是袁绍和袁术这两个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之间,因为嫡庶之别而互相看不惯,明明是一家人,却势如水火。要知道,当时的袁绍和袁术两兄弟个个都是一流军阀,实力强横。如果这兄弟俩要是联手,估计也就没曹操什么事儿了。

  • 司马昭要杀刘禅,刘禅在门上刻下了3个字,司马昭顿时杀意全无?

    历史解密编辑:大事汇集站标签:刘禅,蜀汉,三国,司马昭,诸葛亮,曹操手下

    说起三国,几乎是妇孺皆知。毕竟《三国演义》成为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但《三国演义》并非正史,七分真,三分假则是对此书最恰当的描述。不过尽管如此,却不能否认此书的价值。当然,对于这段时期,不少人最为熟悉的则是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司马懿,还有五虎将,但是对于这段历史的“结尾”,却很陌生,就拿笔者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