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那些精彩的情节、共代的场面,基本上都集中在前期,以赤壁之战为分水岭,此后的战争就成为断断续续,除了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以外,也就是关羽北攻襄樊而引发的一系列包括白衣渡江、夷陵之战等较为抢眼,等到孔明先生病死五丈原,这时候战争就少的多了。
基本上到这个时候罗贯中老先生的笔墨都集中在了三国内部的朝政上面,有观众表示看不明白了,因为这个时候战争胜利的天平已经十分明显地倾向了曹魏这边。本身诸葛亮的六次北伐,就是以弱攻强、以攻代守的一种保国策略,而纵使他一世英才,但是在曹魏精英团队面前根本没有太多的作用。而他死后,这蜀汉已经没有了依仗,这曹魏干什么去了?
难道是这曹魏朝中无人吗?大家可以想见,如果司马懿这个时候挥着曹魏的大军杀将过来,蜀汉这边的人才凋敝,老的老、小的小,那个魏延还被当乱臣贼子给杀了,这朝里宦官带着阿斗,正好是曹魏攻蜀的最佳时机嘛。这时候的司马懿难道是失去了对手,觉得了无生趣所以从此息兵罢战了?
其实这个疑问不光大家有,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也多次问过他这个问题,但司马懿就是笑而不答。在他临死的时候,面对儿子的又一次询问,他才告诉儿子,这诸葛亮一死,蜀汉随时就是唾手可得的事情,而我们的最大敌人是曹氏啊。如果我们这时候帮他打下了蜀汉,紧接着刀就会夹到脖子上了,我们会死的很快,也会很惨。
曹氏家族对于司马懿素来是十分的忌惮,可是自己的家族中,又缺乏领兵统帅的人才,从南边来说是蜀汉和东吴这两大割据政权的存在,从北部的游牧民族一直阴魂不散,这使得他们不得不留下司马懿来为他们效力。
因此这个时候我们能看司马懿面对死去诸葛亮的蜀汉军队,居然选择了退兵。对于他们来说这个时候趁着蜀汉不再北伐,回到曹魏朝中好好经营自己的家族势力才是正道,毕竟自己势力做大以后,曹氏想动自己就更难了。
此后的剧情也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司马懿先后熬死了曹操和曹丕,对于大将军曹爽的一次次正面交锋也是采取回避和隐忍的态度,终于在后来制造了高平陵事件,把曹魏的大权牢牢地抓在了司马家族的手里。那么难道他们就不怕这蜀汉再缓过气来吗?这在此后的司马昭与刘禅在一次吃饭时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当初的谋划。
司马懿认为这诸葛亮死后,其它人就完全是微不足道了,再加上刘禅和黄皓这样一个草包君主和无能宦官,司马懿是完全相信他们能把蜀汉搞坏的能力的。更何况没有了诸葛亮的辅佐,这蜀汉自顾不暇,怎么可能会主动出来找事呢,即使找事他也不是对手啊。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因为这个时候的司马昭已经完全控制了曹魏,而刘禅已成亡国之君。这让人不得不佩服司马懿的性格中的隐忍和权谋上的老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