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伟大王朝的坠落往往在一次次的“烽火硝烟”和一次次“马革裹尸”中产生。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将文明延续至今的国家,在灿烂的历史当中有过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他们是帝王,是将军,也可以是奋起直上的平民百姓。”
但是这样的英雄都是相对的,有可以开创盛世的帝王也就有葬送江山的昏君。其中就有一位末代皇帝,他的一生可以说他有强大的后台,但却没有足够的能力撑起,他有能力极强的父亲,他有才智过人的臣子,但父亲打下的江山依旧在他的手里葬送,扶不起的阿斗,说的就是这位三国时期蜀汉的末代皇帝刘禅。
在历史上,大多数的统治者都是在国家灭亡被俘后而死,也有极少数“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尽而亡。在历史上国家覆灭后依旧好好地活着,甚至受到封赏的帝王几乎是没有的,可以说是刘禅用三个字—中山寨,开创了这个历史。
末代帝王的悲楚
现在大多数的人提起刘禅便会想到一个成语“乐不思蜀”。住在魏国的刘禅饮酒享乐将故国抛之脑后。刘禅是个无能的帝王,即使在他的身边有像诸葛亮那样的人才,为他谋求天下统治,但终究还是敌不过自身的无能。
东汉末年,群雄奋起汉王室的衰退致使整个天下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原大地四分五裂,其中就出现了三个实力相当的政权魏蜀吴三足鼎立,而刘禅就是蜀国君主刘备的儿子。
刘禅的父亲,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一次次的战争为蜀国建立更强大的统治政权,为百姓的安居不断奋斗,甚至在这途中将自己的生命也燃烧在此。
白帝城上演托孤一幕,迟暮之年的刘备看着自己打下来的江山和儿子刘禅,心中的遗憾的不甘有很多,他将希望寄托给了儿子刘禅和军师诸葛亮,当年三顾茅庐请出的才子诸葛亮成为了刘禅的“监护人”而这一年的刘禅16岁。
刘备最终还是没能完成他的宏图霸业便与世长辞,对于国家的治理刘禅很明显还不知所措,这个时候的诸葛亮便是刘禅最好的帮手,北伐战争,为蜀国这位新继位的国君铺好未来的道路。
但是,即使诸葛亮尽心尽力地在北伐战争中给蜀国争取更多的民心,费尽心思教导的刘禅,但这位帝王也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生在帝王之家或许就是这位蜀汉后主最大的悲哀,他或许也有过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此时的社会局势没有给这位末代帝王丝毫的机会。
宠信宦官,蜀国亡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北伐战争的途中,然而战争还在继续,而将军和丞相对于权力的争夺导致军心动荡,朝政不稳,起初的刘禅或许是对于政权的统治满怀好奇又或者是有诸葛亮在身边督促,继位初期蜀汉政权似乎走向了稳定发展的道路。
实际上在这样的统治下蜀汉政权已经走向了暮年,而此时的刘禅也已到了不惑之年。人近中年本该不惑的刘禅却在这个时候失去了早些年的“雄心壮志”公元258年,宦官黄皓成为刘禅的心腹,并且在后期逐渐掌握蜀国朝堂之上的所有人际关系,为蜀国的灭国奠定了基础。
公元263年,宦官越俎代庖蜀汉政权旁落,一个原本强大的国家在此时此刻已经走到了尽头,国内政权动荡不安,傀儡帝王任人摆弄,国家俨然不再是一个国家了。在这样内忧外患的冲击之下,蜀国国君带领着他的将士们投降于魏国。
投降之后的刘禅似乎找到了生活的新乐趣,美酒佳肴和女子充斥着生活在魏国的刘禅,他甚至说出了自己在魏国很好已经不再思念故国故土了。此后多次,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有想要重建蜀国的心思,而对于刘禅来说,“乐不思蜀”就是他最真实的想法。
多次试探过后,刘禅写给了司马昭三个字“中山寨”,当司马昭再看见这三个字后便明白了,这个亡国的帝王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要重建自己的蜀国的,便下令将刘禅封为安乐公,允许他在魏国有自己的封地并且安度晚年。
起初的魏国大臣们对于司马昭的做法感到惊讶,堂堂魏国为什么要收留一个亡国且没有丝毫反抗之力的帝王?
中山寨短短的三个字究竟为什么可以让刘禅在魏国生活得好好的?现在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仔细推敲这三个字会发现“中山寨”倒着读就是“在山中”,后人都说在山中是刘禅的智慧,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他保全自己的唯一路径。
当然,刘禅作为一个亡国帝王司马昭留着他也并不是只是因为刘禅的“中山寨”三个字。
司马昭和刘禅是不一样的帝王,刘禅懦弱无能而司马昭野心勃勃,他深刻地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试想一下,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容得下他国的帝王,并且给他封号供他生活,这样的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容人气度便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小结
刘禅的投降,是历史的造就,刘备的一生都在为蜀国而战,才有了诸葛亮的那句话“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卒”,而诸葛亮也是一样的,他们或许都没有想到,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在自己死后的不久便完完全全地覆灭了。
而刘禅的这三个字,不仅仅给自己留了活路,也给司马昭的后续统治“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