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与清军六战四胜的吴三桂最终会输的原因是什么?

与清军六战四胜的吴三桂最终会输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669 更新时间:2024/1/2 22:09:19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吴三桂

三藩起兵,是清朝入关以后的一个大事件。

在三藩之中,主角当然是吴三桂。

在吴三桂起兵之时,声势颇为浩大。他在云南振臂一呼,即有督、抚、提、镇大员共计二十人响应,且能出兵十余万迅速“接收”西南数省,远非“众才一旅,人唯八千”、没有立锥之地的洪杨之辈可比。不过,周军(吴三桂所建政权名号为“周”)的战绩还远不能和太平军相比,对清朝统治造成的冲击也要小很多,以至世人几乎已经遗忘了那个曾经雄踞一方的吴周政权。

与纵横十八省、坚持战斗近二十年的太平天国相比(以1869年袁大魁部于陕北失败为太平天国结束的标记,袁大魁是最后一位打太平天国旗号作战的义军将领),吴周并未将兵锋指向中原,而且只坚持八年就失败了,确实有些虎头蛇尾,似乎与其实力不相衬。

事实上,吴三桂率部曾与清军大战六次,四胜而二负,周军一度也是占尽优势的,甚至迫使江南的若干清军主帅龟缩坚城不敢出战。那么,吴三桂一伙(不包括尚之信、耿精忠和郑经,他们至多算是平西王的猪队友)为什么输掉了战争呢?笔者简单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首先,吴三桂一伙缺乏“力气”。

力气,指的就是清、周二国的综合国力。吴三桂一伙力气不足,则指周国的总体实力逊色于清国(康熙帝一方),周国可支配的人力、物力、财力远不及清国。

尚之信和耿精忠虽是吴三桂的盟友,但是缺乏斗志,很快就退出战争,其力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吴周所能稳固控制的地盘,不过云南、四川、贵州、湖南、广西五省,外加陕西、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区,其幅员远小于清国。

吴周辖区,基本就是南明故地,是宇内最后结束战乱的地方,此时远未恢复元气。同样经历了战乱,当天下已定之时,这里仍然是烽火连天的景象;至于其中的四川等地,更是因清军“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的政策而荒无人烟。延续数十年的战争,已使西南地区残破不堪。从人力资源上看,吴周是明显居于下风的。

吴周辖区僻处西南,以山地、高原为主,适于耕种的平原非常少。平地稀少,就意味着难于发展农业生产,在农业社会甚至意味着经济的落后。而山高地险,则意味着交通不便,意味着运输成本高企。如此一来,吴三桂一伙在筹集粮食、运输战略物资方面就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有人指出:吴三桂不能乘胜渡江作战以攻取中原,实为最大失策,因为这使他失去了推翻清廷的最佳机会。其实,他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吴周国小、兵少、粮缺、辎重运输困难,根本就无力长驱直入大战一场;如果挥兵冒进,难逃失败的厄运。吴三桂在占尽优势时求和,其实也算是明智之举。对他来说,在人力、物力、财力居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在速战速决的基础上彻底消灭敌人,如果陷入持久战,形势是极为不利的。

再有,吴三桂一伙缺乏“底气”。

与兵雄天下、早有异志的安禄山不同,三藩的首脑似乎从来就不曾有起兵造反的念头,而且从来没做发动叛乱的准备。

处于夹缝中的尚之信和耿精忠迅速降清,固然不值一提。就是吴三桂本人,也是缺乏反清自立的底气的。

我们知道:吴三桂早年乃是边将,却不顾民族大义而引清军入关;他助清作战,因功勋卓著而成为大清的“平西亲王”;他打击南明不遗余力,甚至曾亲自下令杀害永历皇帝;他还与清皇室联姻,是太宗皇帝皇太极的儿女亲家。客观地说,他已经与前朝“恩断义绝”,他已经以实际行动将自己融入新朝,他已经自绝于广大明朝遗民。

他得到了太多,也失去了很多。在享尽荣华与尊荣之时,他也背负了“汉奸”的骂名,也因屠戮反清义士而为人所不齿,也因犯上弑君而声名狼藉。太绝的处事手段,使他早已失去了退路;形势的步步紧逼,使他只能将自己与清朝捆绑在一起。

如果他起兵谋反,便会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先叛明、后反清的无常之人,就会进一步失义于天下,进一步失信于天下。他应该能意识到,自己若起兵,响应者也不会太多。

正因如此,他一直在寻求妥协。质子吴应熊被害之后,和谈之路被彻底堵死,他才迫不得已起兵。

挑起反清大旗以后,天下响应者甚多。这种现象,也许会出乎吴三桂的意料。即便如此,他还是信心不足。他本是有明叛将,又有弑君之恶名,却只能祭出“兴明讨虏”的旗号来反清,以大明的“周王”自居;直到临死前半年,他才强打精神称帝,建立起吴家王朝。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吴三桂最大的硬伤,就在于其异常尴尬的身份;而其异常尴尬的身份,又令其大举反清出师无名。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反清之举不具备道义支撑,不具备足够的底气。

底气不足,使吴三桂行事多有顾忌,也令吴三桂集团的软实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是导致吴周失败的诸多因素之一。

还有,吴三桂一伙缺乏“才气”。

与太平天国相比,周国不仅有着高出很多的起点,而且其内部高层又不曾发生“天京事变”之类的严重内讧,理应在反清斗争中取得更大的业绩。事实上,周国在清朝发起总攻以后没过两三年就土崩瓦解了。

能出现这种情况,与周国人才匮乏有着很大关系。

就吴三桂集团而言,有能力统兵、长于冲锋陷阵的大将并不少见,但能总揽全局的统帅、可独当一面的英才寥若晨星。

吴三桂反复无常,其人品饱受世人诟病。不过平心而论,其政治、军事才能还是不容低估的。他僻居一隅,仓促起兵,又于罢兵十余年后造反,本来处境十分不利。可是一旦战争爆发,他还是能够有效集结旧部,在多条战线发动攻势,迅速占领数省之地。后来,尽管尚之信、耿精忠迅速归降于清朝,但他依然调度有方,屡挫清军,使自己居于不败之地。吴三桂堪称老奸巨猾,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强劲对手。

至于其孙吴世璠,则与其祖相去甚远。他过于年轻,不曾有过从政经历,没有足够的威望,不具备驾御群臣的能力。吴世璠即位以后,虽然有广阔的战略纵深,虽然吴家的旧班底存留大半,虽然兵多将广的局面不曾改变,但因再无雄杰掌舵,凝聚力急剧下降,战斗力大不如前,周军还是节节败退,迅即全军覆没。

吴三桂征战大半生,其集团之内可谓将星云集。然而,其中可堪大用者并不多见。

若说可独当一面者,主持江西战场的高得捷(亦称高大杰、高大节)应该算是一个。高得捷足智多谋,能征善战,屡次大胜,曾统兵占领江西全境。在其打击之下,清帅岳乐、喇布只能龟缩于皖南一带,多年不敢出战。可惜的是,清周鏖战不久,高得捷就因病辞世。

高得捷之外,吴三桂麾下还有一批部将,比如夏国相、马宝、王屏藩、王辅臣、郭壮图、李本深等。他们各有所长,都曾大破清军,攻城略地,取得辉煌战果,也不失为良将。可惜,他们并非帅才,能力有所不足,并不能巩固其既有成果。特别是在吴三桂去世以后,他们不能有效配合,结果被清军各个击破。

至于胡国柱、韩大任、郭壮谋之辈,更是等而下之。他们不能成事,只会给吴家天下带来巨大的损失。

总体来说,吴三桂一伙人才不足,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太平天国总体实力明显逊于清国,曾出现致其元气大伤的天京变乱,后来还要面对远比清军更强大的英法侵略军,所面临的各方压力要比吴周大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军的战绩还要比周军好很多。何以至此?要得出答案,我们不应忽视双方的人才因素。太平军中的统帅杨秀清、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等都具备雄才大略,而这样的人物在周军中是很罕见的。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对一个正在创业的集团来说,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才匮乏,也是一个导致吴周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

另外,吴三桂本人缺乏“精气”。

吴三桂作为一国之元首,尤其是作为创业时期的元首,对周国的发展轨迹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史实入手,我们甚至可以得出结论:“吴三桂的生死,决定着周国的兴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忽视吴三桂其人的健康状况了。

吴三桂出身将门,明朝末叶镇守辽东,降清以后出征西南,暮年时节镇守云贵,前后从戎数十年。在紧张、劳碌、充满不可知风险的军旅生涯中,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在起兵反清之时,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底,他已经62岁。

“人生七十古来稀”,对古人而言,其寿命普遍偏短。清朝及清朝以前的国人,年过六旬已算高龄,即使中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帝也只活了69岁。而当康熙帝高调削藩之时,吴三桂也已是风烛残年。

吴三桂身体状况如何?史籍罕有相关记述。从《东华录》《清史稿》的只言片语来看,晚年的吴三桂确实身体孱弱,难经风浪。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已经67岁、起兵不到5年、即皇帝位不足半载的吴三桂突发“中风噎嗝”之症。雪上加霜的是,旋即他又患上“下痢”之病。此后,虽有太医调制,他还是快步走上了黄泉之路。

历史留给吴三桂的时间极短,仅数年而已。在精气不足的前提下,他显然难以取得重大突破。

作为至关重要的创业者,吴三桂只能于风烛之年掌舵;至于其后继者,却没有机会快速成长起来。如此一来,则吴周政权之前途可想而知。

还有一点:吴三桂缺乏“运气”。

夺取天下,当然需要足够的实力,却更需要相当的运气。如果不是群雄风起,如果没有元廷的内讧,朱元璋也不会成为明太祖;如果不是明末局势动荡,如果没有一批降将效力,清军也不会顺利挺进江南。

当吴三桂起兵之时,天下的形势已经与1360年和1640年大有不同。早在1664年,大陆的各路反清势力就已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此时,一旦发动反清战争,吴三桂就只能单枪匹马与康熙决斗(耿、尚、郑等人几乎只是走个过场,并没有给他太大的帮助),根本就没机会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稳健路线。这样,他要想取得天下,其难度就绝非前人可比了。

17世纪晚期的清朝,正处在国势上升期,不是可以轻易被消灭的。一个封建王朝,往往是在衰落期被武力推翻的。衰落期的王朝,难免会有一些不祥之兆:天灾频仍、财政危机、党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烽烟四起等等。只有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一个王朝才会迅速走向崩溃。

而当吴三桂起兵之时,清朝刚建立不久,上至庙堂下至江湖,都没有积累起尖锐的矛盾冲突。与一个充满生机的新兴封建王朝发生正面冲突,吴三桂还能与之长期拉锯而不落下风,其实已属难能可贵。

吴三桂的对手,也是不容忽视的。1673年,康熙帝虽然年轻,却已经有效地整合了各路势力,实现了“朝纲独断”。他是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生性果敢,勤于政事,知人善任,是“康乾盛世”的开拓者。遭逢这样的强敌,也是吴三桂的一大不幸。

运气不足的吴三桂,根本就无力光复明朝旧土。他曾致力于与清朝划江而治,其实也算是很明智的。

综上所述,吴三桂力气不足,底气不足,才气不足,精气不足,运气不足。如此一来,吴周政权怎能不迅速败亡?

标签: 吴三桂明朝

更多文章

  • 李自成面对大清为什么不堪一击 李自成不是打赢过大明军队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李自成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李自成和明朝,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1644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平常也不平常的一年。平常是因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论朝代如何更迭,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平常则是因为在那一年,中华大地的主角已经不是在煤山上一条白绫殒命的崇祯皇帝,也不是连山海关都没进的顺治皇

  • 明朝官员尹昌隆是什么人?他为何敢公然批评建文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尹昌隆,明朝

    每当一提起尹昌隆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驾崩,传位于朱标之子朱允炆,是为建文帝。朱元璋是一位勤政的帝王,他在世时,对朱允炆要求较高。朱允炆每天天不亮就要到朱元璋身旁侍立,学习政务。然而,当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逐渐变得慵懒,有时候太

  • 揭秘:清朝皇帝有哪些娱乐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古代,清朝

    著名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本是朝廷官员,但做官几年后他便厌弃官场生活,在担任彭泽县令八十多天后终于无法忍受,弃官离去,从此归隐田园,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喜欢看古装剧的人很多,不免有人好奇古代帝王是怎

  • 张俊与岳飞和韩世忠的关系有多复杂?张俊与岳飞的死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张俊,南宋

    张俊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熟知宋史的读者都知道,北宋出名相,南宋出名将。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覆亡。势如破竹的金国正准备继续南下统一整个中国,此时正是“中兴四将”的横空出世打破了金国的美梦,为南宋小朝廷开辟了一席回旋之地

  • 胤禩的能力如何?他与雍正的关系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胤禩,清朝

    胤禩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如果一个人能让他的对手恨得咬牙切齿的同时还能表达出佩服和遗憾,即使这个人是失败的一方,也足以证明他实力的强劲,当然,这个赢家虽然胜了,但依旧能客观评价自己的对手,这对很多人来说也不容易,而雍正帝和他的八弟胤禩就是这种关系。胤禩可以

  • 宋英宗皇后名为高滔滔,她为何会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英宗,皇后

    高氏(1032年—1093年),小字滔滔,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县)人。宋英宗皇后,宋神宗之母。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高氏拥有十分优秀的执政才能。执政期间,勤俭廉政,励精图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十分繁荣。因而,宋哲宗时期是北宋最后一个经济繁荣、天下小康、政治

  • 北齐开国君主高洋,为什么说他是独特的存在?他做过哪些荒唐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高洋,北齐

    高洋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南北朝时期,长江以北有个统一的政权叫北魏。后来权臣高欢和宇文泰篡权夺位,分别拥立北魏皇室成员建立了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高欢死后,高欢的儿子高洋废东魏傀儡皇帝孝静帝,自己荣登大宝,改东魏为北齐,至此北齐王朝正式建立,高洋成为北齐的开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为何始终没有篡魏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曹魏,司马昭

    很多人都不了解司马昭篡位,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三国曹魏大将司马懿,成功消磨曹操和曹丕的寿命,他70岁时发动高平陵政变,成功掌握军政大权,这也奠定司马家窜魏的基础。到了司马昭掌权时,司马家势力已经遍及朝野,因此当时出现一句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司马昭掌权很久,却不敢篡魏,究竟

  • 邓艾作为一个有功的大将 司马昭为什么还要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邓艾,司马昭

    对大将邓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邓艾是魏国名将,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三国时期著名的人物,就是他带兵偷渡阴平,打到成都,迫使刘禅投降,灭了蜀汉。但就是这样一个对魏国有功的人,结局却很悲惨,司马昭下令把他杀了。这是为何呢?这时的司马昭大权在握,应该重用人才,怎么会

  • 孙权在称帝的路上 孙权是怎么一路走过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孙权,东吴

    很多人都不了解孙权称帝,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公元220年,枭雄曹操的病逝,这对当时曹、刘、孙三方对峙的势力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事件,这三家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最终由三方鼎立演变成三国鼎立,政治、军事上的竞争更显白热化与精彩纷呈。继承父兄基业的孙权,以其精明的政治头脑,在强敌环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