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中国历代历史经典战争系列合集中的第六期《炎黄部落的彻底融合,阪泉之余韵,共工与颛顼、帝喾、尧、舜之战》
共工在传说中是水神,就是头撞不周山的那个。现实中的共工既是部落的名字,也是共工部落大首领的称号。而作为首领的共工是炎帝的直系后裔,活动区域为江淮下游,而不是炎帝部落时期的黄河下游地区。
江淮区域本为蚩尤部落所有,这大概率是炎帝与黄帝在涿鹿之战打败蚩尤后炎帝派人拓展的区域,留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在阪泉之战后融合,而外迁至江淮区域的分支共工部落则因为地域遥远,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但也没有再称炎帝而与黄帝部落争夺霸权,而是认可了黄帝的领袖地位。后世认为良渚文化就是共工部落。
本也相安无事,但后来发生大规模海侵,以至“水逆行,汜溢于中国”,“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而共工部落所在江淮区域受害最重,以至于“共工之王,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连首领都没有安身之地而被迫呆在水里。单靠打鱼肯定是无法养活一个部落的,只能向西北方向迁移,于是与黄帝部落发生冲突,由于长期遭受水害,共工部落对水的运用高于黄帝部落,多次以水为兵。“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库,以害天下”,甚至“振滔洪水,以薄空桑”,而空桑正是皇帝部落首领颛顼的首都,被迫“首都空桑,后徙帝丘。”一度被打的很狼狈。而炎帝之后,最后却因此被传为水神,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黄帝部落从颛顼、帝喾(kù)到尧、舜,打了几代人,终于大禹时期彻底打败了共工部落,并“流共工于幽州”。
以上内容节选自《管子揆度》、《淮南子:本经训·天文训·兵略训》、《吕氏春秋古乐》、《孟子滕文公》、《帝王世纪》、《大戴礼记》、《史记楚世家》、《逸周书史记》、《尚书尧典》、《荀子议兵》、《战国策秦策一》。
但当时黄河中下游区域,应该就属幽州没有洪水,到底是流放共工于幽州,还是说实在无法击败共工最后把幽州让给了共工部落,也是件说不清楚的事情了。反正到了最后共工部落迁入幽州这片没有洪水的区域。而大禹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辛辛苦苦的治水。
不过之后共工部落再也没有发生过动乱,整个北方在夏王朝存续期间一直保持稳定,共工部落这个炎帝部落的残留分支自此以后也彻底融入华夏,也是一种双赢的选择吧。
读史可以知兴替,明事理,鉴人心。此为中国历代经典战争系列第六期, 有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关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