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造字的仓颉,为啥叫“仓颉”?甲骨文揭开了颠覆性的一幕

造字的仓颉,为啥叫“仓颉”?甲骨文揭开了颠覆性的一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丹宝说文史 访问量:4708 更新时间:2023/12/30 2:49:15

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了解千百年前的古代历史,就是因为有文字的记载。文字,既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又承载着教育职能和各种社会职能,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我们今天的社会,虽然科技十分发达,传递信息十分方便,但前提是有传递信息的载体,即文字。没有文字,一切都是妄谈。

但是我们学习古书典籍的时候,会发现,中国的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有着无数的字体与形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后人尚且可以看懂。那么,当初是谁先造出的文字呢?看一些史料记载,以及一些神话传说的流行,我们一直都有仓颉造字的说法。但是最早的文字出现在甲骨文中,并且从甲骨文的内容发现了关于文字的颠覆性一幕。

仓颉造字传说

无论是东方的历史,还是西方的早期历史,其实都是一部充满神话色彩的历史。之所以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是因为那个时候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由于人类早期,对于一切事物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蒙昧阶段,所以很多事物都带有神话和鬼文化色彩。

对于一些新生的事物,自然更是解释不清楚,于是就有了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流传于世,而后有了文字之后,各种说法又被记录下来。但是很多人都好奇,究竟谁是第一个创造文字的人呢?毕竟记载,就需要文字作为载体媒介。

在古代的历史上,流传的最多的就是“仓颉造字”传说。相传,仓颉是黄帝身边的一个官员,给他分配了管理牲畜、粮食,并做统计。可是那时候没有计数,也没有相关的文字进行记载。少的时候,还可以凭借他聪明的脑瓜记住,但是一旦数量多了起来,脑子再够用也记不住。

于是仓颉就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给新增的牲畜和粮食等用贝壳表示增加和减少,即粮食和牲畜增加,就加一个贝壳,减少的话,就立马减少一个贝壳。黄帝见仓颉这样聪明,于是让他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比如每年祭祀的次数,部落每次狩猎的分配情况,以及人口的增多与减少。总之,他这个时候俨然已经成为了黄帝身边的史官。

管的事情越多,在早期的社会中并不代表官职越大,相反,仓颉还要努力思考如何将自己现在手上的事情管理的井井有条。一天,他在参加集体狩猎的时候,看到部落的人在为怎么走,如何有效的规避猛虎而争吵,仓颉由此得到发,想到用不同动物的特征来创作一种符号,代表他们的各自的名字。

于是,最早期的文字就此出现了。而后,仓颉又根据天山星宿分布的情况和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根据它们的形状进行描绘,成为一种符号,然后再给每个符号都定下所代表的意义,最后仓颉把这种符号叫做“字”。而在战国时期,有了专门的书籍,比如《旬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籍,都专门写了仓颉造字的故事。

甲骨契木为文

但是新的疑问也随之出现,人们开始怀疑历史上是否有仓颉这么个人,并且字也不一定是他创作的。

为何会这么说呢?因为最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但是却没有任何关于仓颉造字的事情。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甲骨文是一种占卜卦辞,本来仓颉造字的事情不适合出现在上面。但是黄帝时期的史官距离后来的荀子时代有两千多年,距离《淮南子》书籍的年份自然更远。此前一直都没有人说关于文字的历史,为何在战国以后的日子里才说出来呢?这中间是不是杜撰的故事,还有待商榷。

当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时,人们在甲骨文中找到了文字被创造的某些蛛丝马迹,那就是“契”字。在甲骨文中,“契”字从字形来解析,可以发现它的组成是一个“丰”字,再加上一个“刀”的象形字。

最早期,“契”字就是这么个写法,本义是“用刀雕刻”。但是最早的雕刻载体都是木头,于是“契”在后来的演化中,就变成了“丰”加“刀”,然后下面加上“木”字。后来文字的演变不断简化,有很多字距离象形越来越远,所以“契”字下面的“木”字也变成了“大”。

这个时候,“契”除了本义之外,还说了它最初诞生的目的,就是“刻识其数也”,后来被引申为“契约”相关的“证明文书”和“兵符”等。总之,就是和约定相关。

而这个“契”字仔细探究,又发现它和商人的第一代先公商契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今天做生意的“商人”之所以叫“商人”,就是因为从商代起,有了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所以他们被称之为“商人”。

而商人在进行商业活动时需要干什么?需要进行交易,需要银货两讫。而进行大量的商业活动时,就需要计数。那么,根据《释名·释书契》中的“刻识其数也”说法,“契”就是商人进行商业活动时,需要计数进行的雕刻活动,所以文字可能是商人造的,而不是神话故事中的仓颉创造的。

但他们两者之间应当是存在某种联系的,因为“仓颉”和“商契”的发音很相似,所以后人在进行文字记述的时候,将“商契”写成了“仓颉”也未可知。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多其他的说法,不过还需要资料进行进一步证明。

结语

由于最早出现“仓颉造字”故事的说法是在战国时期,而离早期的黄帝时期,早已经有两千多年了,所以除非仓颉是一个像扁鹊那样的人,指的是一个群体,几百年来都在七国之间穿梭,那么说不定仓颉造字的可信度高一些。但是在一些史料中又明确记载了,仓颉是黄帝身边的一个史官。

但是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占卜的龟壳上,所以“仓颉造字”的说法可能立不住脚,更何况,甲骨文上的一个“契”字,就差不多已经说出了大致的造字历史。也就是说,早期的字应当是商人首领造的。但是,这种说法是今人根据甲骨文来推测的,具体的史料还有待发掘。不过,这也是历史性的一步,也许在未来,我们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文字被创造出来的证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仓颉甲骨文黄帝淮南子史官

更多文章

  • 【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濮阳市南乐县仓颉文化博物馆:字圣故里讲好汉字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南阳网标签:字圣,南乐县,濮阳市,汉字起源,仓颉文化博物馆

    字圣牌坊 摄影 张雨晴国际在线河南频道消息(张雨晴):2月19日下午,“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濮阳南乐县仓颉文化博物馆,探访字圣故里,寻觅汉字起源。据了解,仓颉文化博物馆占地3.6万平方米,地上有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的仓颉陵及仓颉庙,地下是仰韶、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址。仰圣

  • 何谓仓颉造字,考古揭开端倪,难怪仓颉造字会流传了下来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仓颉,黄帝,考古,甲骨文,刻符

    相传,在“结绳”、“八卦”、“图画”等之后,黄帝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开启了中国的文字时代,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阶段。汉朝《淮南子》等记载,仓颉造字之后,“天雨粟,鬼夜哭”,显示出中国人对文化极为崇敬,认为有了文字、文化,人才更有能力,更能得到上天的眷顾,这一点与西方崇神大不相同。不过,现代学者普遍认

  • 【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探访南乐仓颉庙 找寻中华汉字源

    历史解密编辑:央广网标签:黄帝,南乐县,仓颉庙,写意中国,汉字起源,中华汉字源

    央广网濮阳2月20日消息(记者 王勇生)中华的文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人数最多的文字,文字的创造和应用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传说中最早的汉字是由黄帝时期的仓颉造出来的。2月19日,“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前往汉字创造者仓颉的老家——濮阳市南乐县仓颉文化博物馆,在仓颉故里,

  • 仓颉造字之谜,江苏教师称发现新证据,“黄帝”二字暗藏造字信息

    历史解密编辑:丫丫女神穿搭标签:仓颉,五帝,上古,蚩尤,黄帝,甲骨文,神农氏,江苏省,神话传说

    三皇五帝的传说在我国上古时期流传甚为广泛,但是其中的五帝原本指的是“五方上帝”,后人又根据上古流传的故事将黄帝等五位帝王补录了上去。不过《礼记》、《史记》、《尚书序》等古籍中所记载的五帝都不相同,经过漫长的历史洗礼,黄帝才逐渐被确认起“五帝之首”的地位,但是有关于他的谜团仍然扑朔迷离。相较于其他的三

  • 濮阳南乐举行癸卯年谷雨祭拜仓颉大典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企业报中企融媒标签:仓颉,寇准,庙会,大典,南乐县,癸卯年谷雨

    中国企业报讯 4月20日,今年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濮阳市南乐县在梁村乡史官村的仓颉庙,举行癸卯年谷雨祭拜仓颉大典活动。来自全国的史氏宗亲代表,以及市县宣传文化部门的代表约千余人参加了这一文化盛典。仓颉是创造中华文字之祖,在南乐仓颉庙主殿,有中国知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中华文祖”四个大字。南乐

  • 民间故事:大禹伐共工

    历史解密编辑:暗地着迷PLUS标签:大禹,共工,防风氏,大禹治水,应龙

    天神鲧被杀死后,因为他窃取“息壤”想治洪水的志愿最终没能实现,所以他的精魂久久不散,他的尸体三年都没有腐烂。不仅如此,他的肚子里还孕育着个新的生命一一那就是他的儿子禹。禹出生以后,鲧便沉到附近一条叫羽渊的河里,变做一条玄鱼游走了。大禹治水洪水仍然肆虐天下,天庭也为此不得安宁。在大臣们的一致推荐下,天

  • 共工为何怒触不周山?

    历史解密编辑:学术那些事儿标签:共工,上古,颛顼,洪水,周山,大禹治水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文 | 郑渝川说起女娲补天,首先就要谈起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淮南子·天文训》有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兵略训》说,“颛顼尝与共工争矣……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淮南子·原

  • 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

    历史解密编辑:听风月满佳人标签:颛顼,祝融,黄帝,左彻,神农氏,共工氏,神话传说

    《淮南子》:昔者,共工(炎帝的后裔)与颛顼(黄帝的后裔)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释义: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作部落首领,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空朝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向移动;大地

  • 山海经之太子长琴、共工、祝融

    历史解密编辑:朝夕搞笑官方标签:祝融,共工,法老,陵墓,上古,长琴,山海经,海内经

    霍特普塞海姆威(希腊语中被称为“Boethos”,包泰斯)是古埃及第二王朝的首位法老。他的名字的意思为“权力引发的欣喜”。霍特普塞海姆威统治期间的情况少为人知。霍特普塞海姆可能是通过与一位公主的婚姻而登上法老宝座的。至今还不知道他是否与古老的提尼特统治者家族有关。一般认为他并非法老卡的儿子,但可能是

  • 水神共工确有其人,探究上古历史中的真实共工

    历史解密编辑:阿胖说历史标签:水神,共工,神农氏,颛顼,山海经,祝融

    不论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古代农业社会,还是工业化的现代社会,水永远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的重要资源。近些天闹得沸沸扬扬的日本福岛核电站污水排放事件,也是揪住了全世界人民的心。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也有着很多关于水的传说,不论是女娲补天还是大禹治水,都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先民们抗击水灾的重要记载。除了女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