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据说全国有几十处仓颉庙,但白水县的这座名气最大,故事最多

据说全国有几十处仓颉庙,但白水县的这座名气最大,故事最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云水终南 访问量:2234 更新时间:2024/2/29 2:15:04

接着上篇,转一圈看完古柏,就开始参观建筑,祭拜仓颉

据说全国有四十多处仓颉庙,但是渭南白水县的仓颉庙,是名气最大的,这里有原因,第一原因是仓颉就是白水县阳武村人。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传为轩辕黄帝左史官。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一时间,“神鬼泣,天谷雨”。被人们尊为“文字始祖”——中国文字的创造者。仓颉去世后,当地百姓在其墓葬处修有庙宇,并将这里的村庄取名为“史官村”。

第二原因是仓颉庙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1800余年,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则可上溯到黄帝时代。仓颉庙现在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仓颉庙

现在的仓颉庙还保存着夯土墙的样子,主体有山门、东西戏楼、前殿、报厅、中殿、寝殿、钟鼓楼、东西厢房等。

大殿上面的横匾“文化之祖”是于右任先生的落款,据说这是后来重新修复的,原来的已经被毁。

观完古柏群,我们就从前殿进入。前殿有一些碑石,虽然很多用玻璃罩着,但是除了清代的几通碑外,最重要的碑石其实是仿制的。

比如东汉延熹五年的仓颉庙碑就是放置碑,这是金石学上的珍品,1971年移置西安碑林,成为碑林里保存最为久远的珍贵碑石之一,它不但是是金石学上的珍品,还是苍颉造字的纪功碑。

仓颉庙碑是人们拜谒仓颉的祭祀碑文,说明在汉延熹立石之初,白水仓颉庙就已经存在。

还有一通被誉为“绝品”的《广武将军碑》,也被移于碑林展出, 是书法艺术中难得的珍品。

大殿当中的《仓圣鸟迹书碑》,黑色的石头上刻着28个古怪的符号,相传这就是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

该碑立于清乾隆十九年十月(公元1754年),碑面所镌28字由白水知县梁善长摹写。1984年,上海书店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阁帖》将它们破译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在中殿有个售卖香火的中年人,聊了一会,他说这些建筑基本都是明代的时候建造的。

过了钟鼓楼,就到了中厅。

我看旁边墙壁上,还有原来壁画和文字的痕迹,不过大部分早就湮没了。汉子说这里一下雨,潮气泛上来,笔墨很难保护的。

上面有文字“文字初祖”的横匾,落款是杨武村,那里是仓颉的老家,距离此地也不远。

大殿前香火也算是比较旺的。

祭祀仓颉是在谷雨的时候,清明没有机构组织祭祀,但是民间的香火依然不断。我请香点燃,在青烟袅袅中,默默祝我们的文运昌久。

大殿中仓颉的神像肃穆,和一般的庙宇无二。

我敬礼,向我们的文字始祖。

后面的寝殿,有资料说是元代修建,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根长16米,粗55厘米,径匀体直的蒿木,做为前殿大檩,世所罕见。

我还注意到这里是用石柱子和木梁混用的结构。石柱子上面还有文字,文字前后期的风格不一样,我有些弄不明白。

大门上面是“仓圣庙”三字,不过门没有开。

西北军野战军和仓颉庙

仓颉庙还是西北野战军第一次党代会旧址。

1949年 1 月 11 日至 23 日,西北野战军在白水召开了第一次代表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彭德怀贺龙等代表共 113 人,其中地方党的代表 16 人。这次党代会是西北野战军第一次党代会,也是唯一一次党代会,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这次会议刚结束,中央军委发出的《关于各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西北野战军就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

白水也成为了西北野战军的更名之地,见证了西北野战军走向正规化,中国共产党人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时刻。

《彭德怀自述》一书中说:“为了筹粮和休整,来到白水地区。一九四八年冬也就是在这个地区过年的”。

军民鱼水一家亲,白水人民为解放事业也做过贡献。

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陕西党史》刊发了《西北野战军在白水活动和战斗的时代意义》,文中提到:1948 年 3 月至 1949 年 2 月, 白水作为西北野战军司令部主要所在地,在这里,西北野战军发出了解放关中的一系列决定和命令;在这里,西北野战军完成了向第一野战军的改编,为大兵团作战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西北野战军从白水大地走向大西北,走向胜利,走向辉煌。

仓颉墓

仓颉墓就在庙的后面,围墙有7个面8个棱两道门。东西两门,雕刻华美,图案讲究,配以寓意深刻的楹联和飞龙走凤的书法,更显得庄重、典雅。

大门是民国风格的,上面甚至还留有青天白日旗和党旗的位置,这都有故事,当地人为了保护这个,曾经用黄泥把这糊了起来。

这个围墙建于抗日烽火连天的1939年,是由朱庆澜(朱子桥)将军倡导并出资,才完成修建的。我以前写过朱子桥将军,对我们陕西是有大恩德的。

朱子桥将军到黄龙垦区视察,途经仓颉庙拜谒仓颉,发现仓颉墓荒芜,慷慨捐出800多大洋,交付白水乡绅赵子健等人,负责修建围墙,保护圣墓。

他还亲自撰写对联两副,分别雕刻于墓墙的东西两门,对仓颉的功德、仓颉墓的地位作了准确而高度的评价。

其东门对联为:“画卦再开文字祖,结绳新创鸟虫书”,讲的是仓颉创造文字终至结绳记事的历史和伟大功绩;西门对联是“雨粟当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桥陵”,表明了两重意思:一是仓颉的功劳感动了天帝,下了一场谷子雨,以酬奖仓颉的功劳。

二是仓颉墓与黄帝陵的关系,“同文永世配桥陵”,这就说明仓颉墓是黄帝陵的陪陵,这符合我国古代安葬仪式:臣陪君,君臣相伴。

朱庆澜将军还题了两个横批,东门是“通德”,西门是“类情”。说明了仓颉墓的安排是通天地之德,类万物之情,进一步强调了仓颉墓的地位,符合天地人心的。

仓颉墓的位置是黄帝亲自选取的,据说就连仓颉的姓,也是黄帝赐予的,原来古体仓字是“倉”,上边是一个人字,下边是一个君字,君上一人,人下一君来评价仓颉的伟大贡献。

但仓颉很谦虚,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草民,就在仓字上加了一个草头,成为苍,两字通用。

天帝为了奖励仓颉造字的伟大功绩,问仓颉要什么。仓颉告诉天帝,我想让家乡父老吃饱肚子,天帝听后,就给仓颉家乡的阳武国下了一场谷子雨,以解救人们的饥荒。

这天就成了后来的谷雨节,也成了家乡人祭祀仓颉的日子。仓颉故里的好多村落名字如贺粟、丰乐、首居就和此有关。

黄帝为了奖励仓颉给仓颉选择了一个墓穴,风水大师登上黄龙山顶望南一看,立即看中了这块傍山依塬近水的风水宝地,仓颉死后,就安葬到这里。

后来,这里出现了很多动人的传说,长在其墓顶的转枝柏便是一例。

仓颉安葬后,墓顶上长出了一棵柏树。这株柏树长得很快很高,周身枝杆伸向四方。奇怪的是,这枝杆每年长的情况并不一样,枯萎旺盛,年年轮转,人们便起名叫转枝柏。

传说仓颉曾向人们托梦说:我受黄帝的隆恩,我把自己的灵魂寄托在这棵柏树上,用转枝向大家预测报年景。还说哪一方人学好,那里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哪一方人不学好,老天就会少降雨,加旱情,减产量。

转枝柏的神话便传开来,各处的人们都争着学好行善,读书学字,勤奋种庄稼,争取风调雨顺,枯枝复活,丰年好收成。仓颉墓的转枝柏成了一棵神树,更成了教人学好的行为导师。

可惜的是,这棵转枝柏在"文化大革命"中罹难不存。

山门

整个景区转完出来,再到山门前,这里除了和景区大门一样有文保碑外,也有故事。

仓颉庙的山门是庙内唯一的叠式建筑,下层内涵四窑洞,外开明三门。上层是门楼、南北两面为雕花木制檐屏通风采光。

明三门中间大门为神门,只有谷雨庙会或贵客来临时才打开,东边小门是人门,平时敞开,供人进出,西边小门为鬼门,一直紧锁。

现在游客参观,三个门都不开,以前要是走了鬼门就坏了。

一般庙里都是一座戏楼,但是仓颉庙却有两座戏楼。传说中的仓颉长着四眉四目,为让仓圣两只眼睛看东戏楼,另两只眼睛看西戏楼,因而戏楼采用东西并列式。

大门口平台之上建有照壁,照壁中部有一小神龛,下部有一道圆形小门洞,有照壁不奇怪,奇观的是照壁上面还有一个小门洞。我问人查资料都不知道。

清明祭黄帝,谷雨祭仓颉。每到谷雨时节,仓颉庙都进行大型祭祀活动,这可能是对我们文字之祖最大的缅怀吧。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关注,欢迎转发。

标签: 天帝谷雨白水县黄帝陵仓颉庙

更多文章

  • 造字的仓颉,为啥叫“仓颉”?甲骨文揭开了颠覆性的一幕

    历史解密编辑:丹宝说文史标签:仓颉,甲骨文,黄帝,淮南子,史官

    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了解千百年前的古代历史,就是因为有文字的记载。文字,既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又承载着教育职能和各种社会职能,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我们今天的社会,虽然科技十分发达,传递信息十分方便,但前提是有传递信息的载体,即文字。没有文字,一切都是妄谈。但是我们学习古书典籍的时候,会

  • 【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濮阳市南乐县仓颉文化博物馆:字圣故里讲好汉字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南阳网标签:字圣,南乐县,濮阳市,汉字起源,仓颉文化博物馆

    字圣牌坊 摄影 张雨晴国际在线河南频道消息(张雨晴):2月19日下午,“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濮阳南乐县仓颉文化博物馆,探访字圣故里,寻觅汉字起源。据了解,仓颉文化博物馆占地3.6万平方米,地上有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的仓颉陵及仓颉庙,地下是仰韶、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址。仰圣

  • 何谓仓颉造字,考古揭开端倪,难怪仓颉造字会流传了下来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仓颉,黄帝,考古,甲骨文,刻符

    相传,在“结绳”、“八卦”、“图画”等之后,黄帝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开启了中国的文字时代,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阶段。汉朝《淮南子》等记载,仓颉造字之后,“天雨粟,鬼夜哭”,显示出中国人对文化极为崇敬,认为有了文字、文化,人才更有能力,更能得到上天的眷顾,这一点与西方崇神大不相同。不过,现代学者普遍认

  • 【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探访南乐仓颉庙 找寻中华汉字源

    历史解密编辑:央广网标签:黄帝,南乐县,仓颉庙,写意中国,汉字起源,中华汉字源

    央广网濮阳2月20日消息(记者 王勇生)中华的文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人数最多的文字,文字的创造和应用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传说中最早的汉字是由黄帝时期的仓颉造出来的。2月19日,“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前往汉字创造者仓颉的老家——濮阳市南乐县仓颉文化博物馆,在仓颉故里,

  • 仓颉造字之谜,江苏教师称发现新证据,“黄帝”二字暗藏造字信息

    历史解密编辑:丫丫女神穿搭标签:仓颉,五帝,上古,蚩尤,黄帝,甲骨文,神农氏,江苏省,神话传说

    三皇五帝的传说在我国上古时期流传甚为广泛,但是其中的五帝原本指的是“五方上帝”,后人又根据上古流传的故事将黄帝等五位帝王补录了上去。不过《礼记》、《史记》、《尚书序》等古籍中所记载的五帝都不相同,经过漫长的历史洗礼,黄帝才逐渐被确认起“五帝之首”的地位,但是有关于他的谜团仍然扑朔迷离。相较于其他的三

  • 濮阳南乐举行癸卯年谷雨祭拜仓颉大典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企业报中企融媒标签:仓颉,寇准,庙会,大典,南乐县,癸卯年谷雨

    中国企业报讯 4月20日,今年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濮阳市南乐县在梁村乡史官村的仓颉庙,举行癸卯年谷雨祭拜仓颉大典活动。来自全国的史氏宗亲代表,以及市县宣传文化部门的代表约千余人参加了这一文化盛典。仓颉是创造中华文字之祖,在南乐仓颉庙主殿,有中国知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中华文祖”四个大字。南乐

  • 民间故事:大禹伐共工

    历史解密编辑:暗地着迷PLUS标签:大禹,共工,防风氏,大禹治水,应龙

    天神鲧被杀死后,因为他窃取“息壤”想治洪水的志愿最终没能实现,所以他的精魂久久不散,他的尸体三年都没有腐烂。不仅如此,他的肚子里还孕育着个新的生命一一那就是他的儿子禹。禹出生以后,鲧便沉到附近一条叫羽渊的河里,变做一条玄鱼游走了。大禹治水洪水仍然肆虐天下,天庭也为此不得安宁。在大臣们的一致推荐下,天

  • 共工为何怒触不周山?

    历史解密编辑:学术那些事儿标签:共工,上古,颛顼,洪水,周山,大禹治水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文 | 郑渝川说起女娲补天,首先就要谈起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淮南子·天文训》有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兵略训》说,“颛顼尝与共工争矣……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淮南子·原

  • 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

    历史解密编辑:听风月满佳人标签:颛顼,祝融,黄帝,左彻,神农氏,共工氏,神话传说

    《淮南子》:昔者,共工(炎帝的后裔)与颛顼(黄帝的后裔)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释义: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作部落首领,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空朝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向移动;大地

  • 山海经之太子长琴、共工、祝融

    历史解密编辑:朝夕搞笑官方标签:祝融,共工,法老,陵墓,上古,长琴,山海经,海内经

    霍特普塞海姆威(希腊语中被称为“Boethos”,包泰斯)是古埃及第二王朝的首位法老。他的名字的意思为“权力引发的欣喜”。霍特普塞海姆威统治期间的情况少为人知。霍特普塞海姆可能是通过与一位公主的婚姻而登上法老宝座的。至今还不知道他是否与古老的提尼特统治者家族有关。一般认为他并非法老卡的儿子,但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