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西汉初年,有一个正奉命赶往陇西戍边的齐国士兵,谁也想不到,他即将仅凭一张利嘴,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大历史时刻,也都留下了他的声音。
是他,劝谏原本打算建都洛阳的汉高祖,最终建都长安。
是他,提出汉匈和亲的计策,开始了汉王朝七十年国家策略,对后世影响深远。
是他,献计“迁豪入关”,“一箭三雕”,发起两千多年前的一次浩大移民工程。
当然,也有他的意见没被采纳的时候,高祖却因此向他认错、给他加官封侯。
一、迁都关内,定都长安
身为士卒的娄敬,通过同乡虞将军引荐,被高祖刘邦召见,于是出现了以下这段对话:
“陛下准备建都洛阳,是想要与当年的周天子比试高低吗?”
“怎么,不可以吗?”
“周朝初期用德政感召臣民,之所以建都洛阳,是因为洛阳位于国土之中,方便四方诸侯前来纳贡,不用依靠天险来护卫他们的都城。到了周朝衰败的时候,诸侯争雄,洛阳与诸侯间没有屏障可守,最终土崩瓦解,这和建都洛阳不无关系。”
“先生扯远啦。”
“那臣就说说最近的事,项羽不听范增的建议,舍咸阳而建都彭城,到后来与陛下您带兵对峙三年而未推进半步,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离都城千里之遥,粮草供应不上,加上彭越偷袭骚扰,使项羽往来奔走,疲于应付啊。而陛下背依关中,既有天险可收,粮草供应更是源源不断,才能以少胜多。要不然,您哪里是霸王的对手呢?”
“如今,天下初定,陛下已分封八个异姓王,若日后他们再生二心,洛阳无屏障可守,岂不是太危险了吗?
关中这里高山覆盖,黄河环绕,地形易守难攻,就算出现危机也可利用地势拒敌百万。加之关中土地肥沃,可以作为依托,自然粮草无忧。
如果陛下进入函谷关内建立都城,这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陛下必将江山永固啊。”
一旁的张良附和:“娄敬先生所言极是,……”
高祖沉吟半晌,道:“先生所言有理,让人心悦诚服啊。”
汉代的政治地域构架因为娄敬的谏言发生重大改变。
公元前200年,高祖迁都关中渭河南岸,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
自此,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开启了长安城近千年的都城历史。
(《史记》:“於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
娄敬也因此被汉高祖刘邦赐姓“刘”,拜为郎中,号奉春君。
顺便介绍一下长安名字的由来:
长安乡,原秦国都城咸阳以东的一个小村落,是战国末年秦国公子、秦始皇的弟弟“长安君”成娇的封地,因此而得名“长安乡”。汉高帝五年,设置为长安县;汉高帝七年,定为国都,长安城成为汉帝国的都城。从此,这里成为了诸多朝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并成为了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发源地,享有“东长安,西罗马”的美誉。
二、汉匈和亲,隐忍蓄力
汉朝初期,正值匈奴鼎盛时期,匈奴的冒顿单于使北方夷人尽数臣服,匈奴帝国的疆域甚至超过同时期的西汉王朝,高祖刘邦刚刚平定天下,又经历韩王信的叛变以及“白登之围”,已无力与匈奴一较高低,此时,刘敬进言:
“汉朝天下刚刚平定,士兵们被兵火搞得疲惫不堪,对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
冒顿杀了他的父亲自己做了君主,又把他父亲的许多姬妾作自己的妻子,他凭武力树威势,也无法用仁义道德说服他。只能够从长计议让他的子孙后代臣服汉朝了。”
“陛下如果能把公主嫁给冒顿作妻子,匈奴人一定会把大汉公主作为正妻,生下的儿子必定是太子,将来接替君位。冒顿在位,就是汉朝的女婿;他死了,他们君主就是汉朝的外孙。哪曾听说外孙子敢同外祖父分庭抗礼的呢?军队就可以不出战便使匈奴逐渐臣服了。”
高祖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派他赴匈奴签订盟约。
(《史记》:“高帝曰:“善。”“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娄敬提出的和亲政策,为汉王朝赢得了短暂的和平,也为汉武帝开疆拓土积蓄了力量。
三、“迁豪入关”,一箭三雕:削弱宗族势力,耕耘关中,防范匈奴
“我们北边靠近匈奴敌寇,东边有六国的旧贵族,宗族势力很强,一旦有什么变故,陛下是不能高枕无忧的。
我建议陛下把齐国的田氏各族,楚国的昭、屈、景三大宗族,燕、赵、韩、魏等国的后裔,以及豪门名家都迁移到关中居住。
好处有三点:
国内平安无事时,可以防备匈奴;
可以加强中央权力而削弱地方势力;
关中地区因为战争人丁稀少,而土地肥沃,可以大大加以充实。
高祖有一次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派刘敬把十万多的人口迁到了关中。
(《史记》: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馀万口。)
四、白登之围
韩王信叛敌后与匈奴合力南下攻汉,高祖刘邦率军亲征,连败敌军,到达晋阳后派出使臣摸清底细。
匈奴故意示弱诱敌,派去的使臣十余批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
皇帝又派刘敬再去,他回来报告说:“敌人故意示弱,肯定会埋伏偷袭我们。我认为现在不能攻击。”
这时二十万大军已经出发,关系重大,皇帝听了刘敬的话非常恼怒,骂道:“齐国孬种!凭着两片嘴捞得官做,现在竟敢胡言乱语阻碍我的大军。”
就用镣铐把刘敬拘禁起来押在广武县。
大军到了平城,果然被匈奴骑兵围困在白登山上,高祖差点丧命于此,七天七夜后才得以解围,史称“白登之围”。
等到高祖回到广武县,马上赦免了刘敬并向他道歉,说:“我不听您的意见,因而在平城遭到围困。我已经把前面那十来批出使匈奴说匈奴可以攻打的人都斩首了。”并且赏赐刘敬食邑二千户,封为关内侯,称作建信侯。
(《史记》:“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娄敬,靠着缜密的思维,冷静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积极地参与到了自己所在的历史大潮中,也许有人觉得他只是一个不失时机的投机分子,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一切,正是娄敬厚积薄发的思考、学习、经验积累的结果,看似偶然的事情实际上有着它的必然性。
娄敬,所处的时代英豪辈出,他没有汉高祖、楚霸王、汉初三杰那样光彩夺目,但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2000多年前的历史中也以另外一种方式留下了自己的一束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