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上
唐 顾况
采莲溪上女,舟小怯摇风。
惊起鸳鸯宿,水云撩乱红。
溪上少女采莲,兰舟轻巧,而遇扶摇风。摇摆之际激起水中层层涟漪,惊起了歇息的鸳鸯。涟漪以小舟为中心扩散开去,少女衣襟的鲜红散落水中忽显朦胧、虚幻...染红了一片水云。
最喜诗中的“红”字,与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有异曲同工,把恬静的莲池写活了。
镜湖、少女、莲荷三个元素是古代书画中常见意象,三者巧妙的空间组合形成了清新、淡雅的动人画卷。
清末民初海派名家吴野洲先生曾作《采莲溪上女》,款识正是引用了唐代顾况的名句,所作画境也是《溪上》诗中之意。
不同于清代士大夫浓厚的的书卷气,也异于新中国成立后当代画家繁复的细节描写。《采莲溪上女》虽笔法较工,但整体不落俗套,镜湖、溪女、小舟、莲荷、柳、鸳鸯皆不繁杂,反以简取胜。设色清新,画面洒银,给人以淡雅、精致感。
初看时映入观者眼球的便是中间的溪女,她注视花瓶,欲把新撷的莲花放入其中。跟随着溪女的目光,可见瓶内已采三两枝,或是盛放,或是含苞待放。
小舟围绕着大小各异的莲叶,初看纹路并无二致,细看竟无一片相同,其轻重高低之质感恰到好处。鸳鸯落在水间,呢喃细语,毛羽设色鲜艳,与清淡的镜湖成鲜明对比,为清雅的画面增添亮丽的色彩。
画面由近及远,虚实相生,近景的细腻与远景的朦胧在某个点处达到平衡。微风习习,杨柳依依,水云交接处辽阔而高远。
最喜溪女衣衫的那抹鲜红,如同点睛之句“水云撩乱红”中的“红”,染红了一片水云。在整体设色清新淡雅的画境下,这抹鲜丽无疑成了整幅画的高光点,曲尽其妙,实为活笔。
喜欢中国书画的原因就在于,沉浸在古人挥洒的笔墨时,能与之有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那一刻,一叶扁舟、半江清流,都带着生命的感动。
唐有王昌龄的“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宋有晏殊的“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人貌与花相斗艳”,元曲中王恽客居他乡时写道“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明有端淑卿的“不见采莲人,只闻花下语”,乃至满清第一词人纳兰性德也在吟唱“藕丝风送凌波去,又低头、软语商量。一种情深,十分心苦...”
可见自古以来,少女采莲是诗人将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感融合的艺术形象。自然而然,讲究诗情画意的中国书画也热衷这意象,镜湖、少女、莲荷的组合于是成了书画中常见的题材。
附:近现代名家采莲图
《荷塘采莲》 朱梅邨 1943年
《采莲曲》吴青霞1948年
《荷塘采莲图》 吴湖帆 吴孟鸥 徐伟士 徐玥等 1939年
《采莲女》胡也佛
《采莲图》张大千
注:附图摘自《雅昌拍卖图录》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