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壹线故事汇 访问量:3049 更新时间:2023/12/9 23:40:01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病死,31岁的刘登基称帝,史称汉景帝!

新官上任三把火,刘启8岁当太子,苦熬23年,终于当上皇帝,摩拳擦掌,想要赶出一番事业,对于刘启的上进,他的老师晁错很是欣喜,二人经常彻夜长谈,打算干一番大事!

公元前155年,晁错向汉景帝刘启提议削藩,话说的很直接:藩王,你削他,他要反,你不削他,他还是要反,早削藩,反噬还小一点,你等藩王做大,再削藩,后患无穷!

汉景帝一听,有道理啊,立刻着手削藩,结果七王之乱爆发,把汉景帝吓了一跳,无奈之下,汉景帝只能将晁错枭首,给各位诸侯赔罪,虽然最终七王之乱被平定,藩王实力也被削弱,但藩王依旧是大汉王朝沉重负担,连绵千里的诸侯国不计其数,严重威胁中央统治!

汉武帝上位后,一心想要消灭匈奴,壮大汉国声威,可国内不稳,干屁的事啊?结果这时候,汉武帝身边出了个能人主父偃,比晁错强的不是一星半点!

主父偃给汉武帝出了个损招——推恩令,本来,藩王死后,一般都是长子继位,但主父偃却建议,不管藩王有几个儿子,死后,便将藩国封给这几个儿子,这样一来,藩国便会被分的七零八落,哪里还有实力威胁中央?

主父偃这一损招,一举扫除汉朝大型诸侯国,谁也没有实力威胁中央的统治,汉武帝得以一心一意攻打匈奴,但主父偃此举,也有弊端,那就是后来西汉王朝衰败,刘氏宗亲,连一个能挑大梁的都没有,当然这是后话!

不得不说,主父偃的推恩令,确实是削藩最好的办法,可如此好用的办法,建文帝当初削藩的时候,为什么不用,非要用强硬手段,最后逼得朱棣造反呢?原因有三,最后一点很无奈!

原因一:藩王情况不同

明朝的藩王和汉朝的藩王,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汉朝的藩王,有封地,有实权,俨然是一个个国中之国,他们的存在,是祖上荫蒙,完全是蛀虫般的存在!

而明朝的藩王就不同了,当初朱元璋将儿子们封到各地,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让他们帮着中央抵御外敌,这些藩王,没有实际封地,但却手握兵权,比如燕王朱棣,比如代王朱桂,便被封在明朝北方军事重地大同!

因此,建文帝要削藩,主要削的是这些人手里的兵权,因此推恩令就不太适用了!

原因二:藩王实力不同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是在七王之乱之后,当时,汉朝的几个刺头藩王,基本上已经被打残,就算是联手,也没能力对抗汉朝大军,因此,汉武帝施行推恩令,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听者,即便是老藩王不愿意将封国平均分给自己的儿子们,他的那些儿子们也不会同意,毕竟,每个儿子都希望能够分的老爹一份家产不是?

而建文帝时期就不同了,朱棣是燕王,朱棣的儿子可能也是燕王,但这个头衔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手里的兵权,建文帝在乎的是燕王手里的将士,会不会听自己指挥,而不是在乎将来究竟是有一个燕王,还是一堆燕王......

原因三:建文帝比汉武帝更心急

汉武帝削藩之时,国内藩王实力,在经过七王之乱的打压,已经实力大损,而明朝建文帝时期却不一样!

当时,建文帝之所以要大力削藩,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叔叔们威胁到了他的他的统治,建文帝要的是,收回这些藩王的兵权,减轻他们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因此,推恩令行不通,只能选择硬碰硬,直接向叔叔们开战,但可惜的是,建文帝毕竟年轻,经过的风浪太少,即便朱棣都造反了,还下令,不让伤了自己叔叔,最终,皇位被朱棣夺走!

更多文章

  • 西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所推行的“推恩令”,它到底该如何去破解?

    历史解密编辑:有史标签:主父偃,刘彻,诸侯国,武帝,诸侯

    若想要破解“推恩令”,我们就得先要知道推恩令的内容是啥。推恩令,由朝臣主父偃所创。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中大夫主父偃向汉武帝上奏:“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

  • 同为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成功了,为何晁错“削藩策”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米君观察局标签:晁错,主父偃,推恩令,削藩策,刘彻,刘启

    关注马首瞻 / 了解不一样的历史◎ 马首瞻·让历史多一种解读◎ 作者:马首瞻◎ 编辑:稷下书童自秦始皇废分封推行郡县制以来,曾有三个王朝与历史背道而驰实行分封制,一个是汉朝,一个是西晋,再一个是明朝。历史证明,那些复古分封制的朝代,出现藩王尾大不掉问题的概率是百分之百。汉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

  • 做事从来不留余地,他就是主父偃,专门替汉武帝干脏活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主父偃,刘彻,脏活,推恩,诸侯,皇室

    今天说说,专门替汉武帝干脏活的主父偃,他的前辈叫晁错,因为办事不力,被汉武帝他爹腰斩,主父偃更惨,因为办事太给力,被汉武帝灭族。书归正传!我曾经听一个朋友说过一段酒后吐真言“再不疯狂?我就老了,这一生就白活了。”对主父偃而言,再不疯狂?他就老死了。很难想象,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一生穷困潦倒,借钱借到没

  • 流星人物主父偃向汉武帝推荐的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真是无解吗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刘彻,主父偃,刘邦,刘启,刘恒

    公元前128年,就在汉武帝与北方的匈奴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杀得难分难解、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大汉王朝的广袤夜空上“嗖”的划过一道耀眼、闪亮的流星,呼啸而来、匆匆而去。这个骤然闪亮、奇迹般进入汉武帝的视野,凭借着一己之力改变了大汉王朝运行轨迹的人,就是号称向汉武帝推荐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的主角--

  • 主父偃是汉武帝最宠信的大臣之一,为什么会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刘彻,主父偃,齐王,燕王,赵王,卫青,汉武帝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最受宠信的大臣之一,他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主张,并且建议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决了汉朝持续多年的诸侯王权利过大的问题。因为汉武帝对主父偃言听计从,主父偃也越来越骄傲自大,大臣们都十分讨厌主父偃。后来主父偃多次检举皇亲贵族的丑闻,触动了汉朝皇族的底线,最终落得族灭的悲惨下场。主父

  • 才子主父偃:深入骨髓的刻薄,让他最终墙倒众人推,葬身群攻下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主父偃,刘彻,卫青,齐国,公孙弘,诸侯国

    从布衣迅速升迁至中大夫,成为汉武帝身边的红人,主父偃本可以安享后半生的荣华富贵,却最终自己作死,把自己的老命葬送。主父偃的一生,经历了几次戏剧性的转折。他在这些风波中飘摇、崛起,最终也葬身于此。按照主父偃自己的话来说,他的前半生是:一直在游学,可依旧做什么都不成功。父母认为他不是好儿子,兄弟不认他这

  • 主父偃为什么被诛九族?如何评价他的功过?

    历史解密编辑:唐唐剪辑标签:主父偃,刘彻,齐国,卫青,公孙弘,齐王

    老话说得好,人狂没好事,够狂挨砖头。人失意时不要气馁,得意时不要张狂。今天,我们来说说汉武帝时期红得发紫的主父偃。主父偃绝对是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大咖级人物。但是为了能够建立功名,他费了九牛二虎啊之力,终于权倾朝野,不可一世。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常常会伤人又伤己。主父偃任性行事,搅得别人不安宁,最后也搭上

  • 以主父偃的遭遇,分析汉武帝时代内朝和外朝的权势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羞羞的谈标签:刘彻,丞相,齐王,齐国,赵王,主父偃,公孙弘,汉武帝

    公孙弘谗言主父偃,表现了汉武帝时代,内朝和外朝已经势同水火一,汉武帝时的内朝和外朝的产生。汉武帝时代,为了对外作战而设立了一个参谋部,这就是有名的"中朝",外朝是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务办事处。中朝的权势,地位,俸禄不及外朝,但中朝人员参与决策,筹划等工作,与皇帝走得近,具有比外朝更有优势的发言权,左右着

  • 提出推恩令的寒门主父偃,在权力与富贵旋涡中沉沦身死!

    历史解密编辑:畅想游戏之美标签:主父偃,刘彻,齐国,公孙弘,贾谊,秦国

    一、春秋战国变法者非死则逃在古代社会中,变法者皆没有好下场:公元前498年,孔子为鲁丞相,提出了“隳(hui)三都”的措施,即将鲁国除了君主以外的境内三个诸侯王统治的国中国拆除,强化鲁国的中央政权,后三恒极力反对,齐国也趁着鲁国内乱而派兵,鲁国国君鲁定公为了抵抗外敌,于是废除了孔子所提之策。孔子为了

  • 汉武帝宠臣主父偃,为何落得被灭三族的下场?早年读错了书

    历史解密编辑:小杰聊综娱标签:主父偃,刘彻,齐国,张仪,王太后,董仲舒

    主父偃被杀的时候,估计满朝官员多少有点吃惊。这位俸禄只有比千石的太中大夫,虽然职位不高,但实际权势盖过三公,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朝中大事,汉武帝不去找丞相商议,而是找主父偃。当初,主父偃一封奏疏达到汉武帝案前,早上到,晚上他就得到汉武帝召见。一番详谈后,汉武帝感慨相见太晚,立刻任命他为谒者,一年四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