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8年,就在汉武帝与北方的匈奴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杀得难分难解、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大汉王朝的广袤夜空上“嗖”的划过一道耀眼、闪亮的流星,呼啸而来、匆匆而去。
这个骤然闪亮、奇迹般进入汉武帝的视野,凭借着一己之力改变了大汉王朝运行轨迹的人,就是号称向汉武帝推荐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的主角---主父偃。
这个主父偃是怎么进入汉武帝的视线,又为什么会向汉武帝推荐这个“推恩令”呢?
话说公元前128年的一天,汉武帝在朝堂之上阅读了来自民间的三封上书,其中一封就是主父偃写的。
他为什么要给汉武帝上书?他上书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据说,临菑(山东淄博)人主父偃早年在齐国、燕国、赵国之间来回为生活、事业而四处奔波,到处寻找可以发挥自己专长的单位。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是长相、性格还是为人处世,他都不受人待见,没有一家单位愿意接收他。特别是他与儒家弟子的关系更是水火不容,儒家弟子就联合起来集体抵制他,让他在齐鲁大地上寸步难行、没有容身之地。
人是社会型动物。周围没有人肯帮助自己,家境自然家徒四壁、穷困潦倒。而且,更夸张的是,主父偃居然混到对内揭不开锅、对外借贷无门,像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一样讨人嫌,这简直是自作自受、自绝于人民的节奏啊!
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于是主父偃就收拾行李义无反顾地向西来到都城长安。但他在这里一样举目无亲、寸步难行、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啊!最后他一咬牙跳河一闭眼,开始孤注一掷、绝地求生的“生产自救运动”,凭着早年修炼娴熟的刀笔功夫,他连夜刻下一封书简,直接到皇宫的门阙下给汉武帝上书。没想到他早晨把奏书递上去,晚上就被召入宫中拜见了大汉帝国的掌舵人汉武帝。
易经讲“否极泰来”。之前这个倒霉透顶、穷酸落魄的主父偃居然真的凭一己之力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华丽转身、凤凰涅槃。
不过当天晚上汉武帝亲切接见的并不止他一个,而是三个人。据说当时是相谈甚欢,对他们感慨说:你们原来都藏在哪里啊?我们为什么会相见的这么晚呢?你们可都是老天送给我的礼物啊!于是把他们都任命为郎中。
他们三个人的上书《资治通鉴》里都予以收录。主父偃的上书谈了九件事,其中八项是关于律令问题;另外一项是谏止征伐匈奴。不过司马光还偏偏就把他建议停止征伐匈奴的段落一字不少地摘抄进来,其余一字不提,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相比之下,这三个人的上书似乎讲的都是儒家提倡的安邦治国、要稳定社会、长治久安;不要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祸害百姓的那一套治国理念,按理说并不符合汉武帝此时和以后的做法,可他为什么对这三个人如此欣赏、如此器重呢?
不仅如此,汉武帝对主父偃更是相见恨晚、宠幸有加,一年之内居然连升四级,这无论是官场还是职场,都是火箭升天的速度啊!担任了中大夫的职位。摇身一变成为汉武帝眼中红得发紫、炙手可热的耀眼明星了。
有权有势就是好啊!这下子朝廷里那些想有求于他、托门子、走关系的人就开始拼命巴结他。他喜欢什么就给他送什么、他想要多少就送给他多少,很快,主父偃就成为长安城(树小房新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新晋的暴发户了,据说他接受的贿赂、财物价值千金。
有人看他就像快被饿死的人突然来到一个丰盛的宴席上,那狼吞虎咽、荤素不吝、来者不拒、贪得无厌的吃相太难看。就友情提示他注意点形象,不要太饥不择食、连镀金的手雷都敢往家里搂时,他居然大言不惭地回答说:我如果活着享受不到列五鼎进餐的贵人生活,死时就受五鼎烹的酷刑好了!这跟后世有人说过:只要能出名,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他宁愿遗臭万年。都是一路货色。
主父偃就是这么凭借着汉武帝的喜爱、宠信开始他肆无忌惮的敛财生涯。不过,汉武大帝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仅凭那一篇文章和投机取巧、能言善辩是不可能长久的。就是说,没有三两三、哪敢上梁山?主父偃必须要拿出真才实学帮助汉武帝解决最为棘手的问题。
于是,不是他原创(汉文帝时贾谊在《治安策》里提出过,但汉文帝没有采用)但是经过他改良并在历史上首次投入实战的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就横空出世了!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建议说:古代诸侯的封地不超过方圆百里,朝廷强地方弱的这种格局,容易控制。现在的诸侯有的连城数十座,封地方圆千里,朝廷控制较宽时,他们就骄横奢侈,容易做出淫乱的事情,朝廷控制一紧时,他们就会凭借自身的强大而联合起来反叛朝廷;如果用法令来分割削弱他们,就会产生叛乱的苗头。
以前晁错推行削藩政策而导致吴楚七国叛乱就是这种情况。现在诸侯王的子弟有的多达十几人,而只有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人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生骨肉,却不能享有一尺的封地,这就使得仁孝之道不明显了。
希望陛下命令诸侯王可以把朝廷给他的恩惠推广到其他子弟的身上,用本封国的土地封他们做侯,他们人人都为得到了希望得到的东西而欢喜;陛下用的是推行恩德的方法,实际上却分割了诸侯的封国领地,朝廷没有采用削夺的政策,而王国却逐渐衰弱了。
汉武帝听完惊愕不已,沉思之后,欣喜若狂、十分高兴,对他刮目相看、欣赏有加、赞不绝口。
很快,汉武帝颁下诏书:诸侯王中有想推广自己所享受的恩惠,分封领地给子弟的,命令各自一一奏报,朕准备亲自给他们确定封邑的名号。
汉武帝的诏书颁布以后,诸侯王国开始被分割,而诸侯王的子弟们都成了侯了。
汉武帝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推行“推恩令”?他有什么深层意义上的考虑呢?后人为什么说它是千古第一阳谋?他真是无解的吗?
孔子说过:三十而立。今年已经年满三十的汉武帝正踌躇满志、准备大展身手、开疆拓土、擒龙伏虎、既想上九天揽月、又想下五洋捉鳖。总之,他现在的目光都集中在帝国的边疆以外,他甚至不止一次想要冲到征伐匈奴的战斗第一线,指挥千军万马、将匈奴彻底歼灭。
可是,他不能、也不敢如此热血冲动,根本原因就在于大汉帝国的国土上还分布着二十四个同姓诸侯王。
他们连城数十,土地广阔,国内的行政、军事、司法、财政等大权都归他们所有。他们这些国中之国的同宗割据势力,和平时期可以和朝廷分庭抗礼;如果朝廷稍有闪失或出现动荡,他们只要几家联合起来,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威胁朝廷的生死存亡。
他们就像扎进肉里的一根根毒刺,开刀动手清除,那就是血淋淋地一场骨肉相残、山河破碎;如果听之任之,任其发展,总有一天、总有一根毒刺会溃烂到直接威胁甚至取代朝廷的可能。
所以,在汉武帝准备宏图大展、翱翔万里之前,这些摆在他周围为所欲为、“虎视眈眈”的本家诸侯王们就是他必须要想方设法予以限制、削弱最好是分化瓦解、争取一次性解决的最为急迫的核心问题。
其实说到底,这都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当年创业艰难,先是为激励异性人才为他效力,开始封王赏地。在剪除了立国之初封赏的七个异姓王之后,为保障他们老刘家江山永固,他又陆陆续续封赏了他的哥哥和他自己的儿子,几代下来,就成了这种尾大不掉、权力分散的局面了。
有专家统计过:大汉王朝刚建立的时候,国土面积是62个郡。这其中在汉高祖刘邦大肆封赏之后,归刘邦中央政权直辖的郡有十五个,那剩下的四十七个郡都封赏出去了。就是说,中央政权只控制了不到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这是个本末倒置、头小身子大的危险比例。
当然,凭着汉高祖刘邦和吕后的赫赫威名,这些没啥功劳只因为姓刘“躺赢”来的国君,第一代心里肯定没啥想法,感恩戴德还来不及呢。其实和战国时期的格局差不多,都是一个名义上的共主---汉朝皇帝,其余的只不过都是同宗同姓的诸侯王治国而已。
但是,仅仅才过了两代,到了汉景帝时期,一方面同姓诸侯王有些发展太快、势力太大,逐渐有形成“第二中央”、独立王国的并行趋势;加上性格急躁、自诩“智囊”、看不惯地方诸侯王不服管教的晁错,为避免将来的同室操戈、自相残杀,建立汉景帝开始推行“削藩”的政策。结果引发“七国之乱”,虽然被汉景帝给武力镇压下去,但是,这个“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必然还会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所以,到了汉武帝这里,他虽然暂时没有诸侯王不满或造反的可能。但是,他想凭借着他现在击败匈奴、强大的卫青兵团,足以让那些诸侯王闭嘴噤声;但如果能趁此良机彻底解决这些诸侯王以后可能死灰复燃、再与朝廷刀兵相见的机会和希望,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现在主父偃给他指出了一条在他看来既可以占据道德、人情高地,又不费一枪一弹,就让朝廷和诸侯王国堡垒内的各位庶子、“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让曾经水泼不进、严丝合缝的封闭王国出现裂缝甚至缺口,这样一个不断弱化、透明、不断缩水、没有任何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王国,才能达到“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战略目的,才是汉武帝最喜欢的同宗王国。只有这样,才能彼此相安无事、不再因愤怒、猜忌、野心而刀兵相见、骨肉相残、山河变色。
你说,他能不欣喜若狂、马上就采取雷霆行动吗?
问题是:这号称千古第一阳谋的推恩令,真的是无解吗?
首先,推恩令执行以后,暂时达到了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以他当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天威,那些诸侯王确实是没有丝毫反抗能力。所以凭借着强大的中央政权和软弱无能的地方诸侯王,这的确是无解的解决方案。但如果把他们换到明初的建文帝与燕王朱棣,只要朱棣敢反抗,那这个阳谋就不是无解的,对吧?
其次,这种“推恩令”历史上也只有汉武帝时期的这一次,汉朝以后,很少有朝代敢这么大肆封赏同姓诸侯王了。当然,西晋晋武帝和明朝朱元璋不信这个邪,本着“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血浓于水的原则,还是大肆封赏了一些有实力、有地盘、兵强马壮的诸侯王。结果,等第一代创始人一离世,马上就是“八王之乱”、“靖难之役”,一个彻底葬送司马家辛辛苦苦抢来的江山,一个皇权易手,燕王朱棣抢到了江山,成了明成祖。
最后,我们知道,任何政策,都有它的制定时的特殊性,都有它本身的时效性、副作用,是药三分毒。而且,它时间越长,时效越差、副作用越大。
所以,推恩令并不是什么号称无解的第一阳谋,只是因为当时汉武帝太强势、诸侯王太弱势、无能,才得以顺利执行。它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彻底限制诸侯王的发展上升空间、逐步削弱,最后回到一切权力归朝廷,全国实行郡县制管理的道路上来。
而且,它仅仅只是限制同姓诸侯王的有针对性的举措,其实破解的办法有很多:诸侯王不甘受辱,奋起反抗,当然,能不能成功单说;来自社会底层的农民起义,汉武帝后期就已经开始了;当一切权力归朝廷,而当政的皇帝或软弱或年龄幼小,被当朝权贵谋朝篡位等等。
所以,看似无解的“推恩令”最后的药性或毒性发作、被彻底破解,是在一百三十多年后,外戚王莽轻而易举、在朝堂之上就推翻大汉王朝成立自己创建的“新朝”政权的时候,就是颠覆、破解推恩令的最彻底的时候。
这个时候,那些曾经“占地为王”、“军阀割地”的同姓诸侯王的子孙们又在干什么呢?
开创东汉帝国的光武帝刘秀、刘璌兄弟,还在乡下种地当地主呢?那个曾经创下大汉一百二十个儿子的生子记录、最先倒霉的中山靖王刘胜,号称他的后代的涿郡刘备刘玄德,三百五十年后正在涿郡的街头“贩履织席”呢。更有甚者,当外戚王莽推翻汉朝时,这些诸侯王不但不去阻止,居然还出现了一些“为虎作伥”、为他摇旗呐喊、想投靠新主再谋封侯的皇帝本家,这就不令人意外了。因为,从汉武帝开始,朝廷早就把他们当外人对待了了,他们凭什么还会为你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