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同为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成功了,为何晁错“削藩策”失败了?

同为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成功了,为何晁错“削藩策”失败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米君观察局 访问量:3610 更新时间:2024/1/1 6:54:38

关注马首瞻 / 了解不一样的历史

◎ 马首瞻·让历史多一种解读

◎ 作者:马首瞻

◎ 编辑:稷下书童

秦始皇废分封推行郡县制以来,曾有三个王朝与历史背道而驰实行分封制,一个是汉朝,一个是西晋,再一个是明朝。

历史证明,那些复古分封制的朝代,出现藩王尾大不掉问题的概率是百分之百。

汉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最搞笑的是明朝,藩王朱棣居然赢了。

最早复古分封制的汉朝,最早找到削弱藩王实力的也是汉朝。

虽然汉朝是解决藩王膨胀问题最彻底的王朝,但解决问题的道路十分坎坷,前前后后共经历三朝帝王才得以平息。

为大汉王朝削藩出力最大的两位历史人物是晁错主父偃,他们分别向汉景帝和汉武帝上书《削藩策》、《推恩令》,两份奏折的年代相隔久远,核心思想也是如出一辙,而然在当时所取得效果截然不同。

主父偃的《推恩令》成功了,晁错的《削藩策》却以失败告终,这是为何。

依靠的皇帝不同

晁错所依仗的皇帝是汉朝第四代帝王汉景帝,主父偃的靠山却是骁勇神武的汉武帝。

同为天下共主,两人手段和影响力差距很大。

从皇帝的谥号能够发现,两位帝王的不同。

汉景帝与父亲汉文帝,都是崇文抑武,倾向于翩翩文治的帝王。

根据古代帝王谥号的原则“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文皇帝和景皇帝,思想相对保守,属于守成之主,所以遇事缺乏果断。

汉武帝则完全不同,他有着千古一帝的美誉,与秦始皇合称“秦皇汉武”。

谥号采用“武”字也非常符合他本人性格,“威强睿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

班固曾评价汉武帝说: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种种迹象表明,汉武帝是个手腕强硬的帝王。

从后来晁错和主父偃的人生结局中也得到印证。

吴王刘濞宣称只要诛杀晁错,七国大军便作罢。

汉景帝果然听信刘濞的话,狠心将一心维护汉朝的晁错诛杀。

汉文帝与景帝之所以软弱,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那就是汉文帝的帝位来路不正。

文帝是在诸吕之乱平息后,由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迎立,此前文帝的身份是代王刘恒。他是刘邦的四儿子,由薄太后所生。

按照长幼尊卑的顺序,代王刘恒继位并不完全符合礼仪。

所以,文皇帝和景皇帝深知自己的来历,对藩王采取相对柔和的态度,缺乏削藩的决心和力度。

到汉武帝时,父祖两辈人早已将刘氏宗族中,那些对代王一脉有不服之心的宗室贵族收拾得差不多,汉武帝有足够的把握加强皇权,推行推恩令,自然是水到渠成。

晁错与主父偃的方式不同

晁错是法家出身,自幼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著作,为人性格刚烈,不善于圆滑处世。

《汉书》是这样描述晁错的性格“峭、直、刻、深”,言外之意说晁错说话刻薄、性格耿直、为人苛刻、手段狠辣。说到底,晁错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虽然晁错学识渊博,又是个忠直的大臣,但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失败。

七国之乱爆发后,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景帝问晁错,朝中大事如何安排。

晁错冒出一句“我替您打理”。

站在汉景帝的立场分析,天下哪有皇帝上阵杀敌,大臣躲在后方安稳舒坦的道理。

晁错的性格反映在“削藩”一事上,必然会暴露出很大的缺陷,太过急于求成,恨不得一下把天下的藩王全部收拾掉。

所以,《削藩策》刚开始施行,七个诸侯国想都不想立刻与朝廷对立起来。

主父偃没有晁错学识渊博,但知识面要比晁错更广。

他曾先后学过黄老学说、儒家、纵横家等几大学派,对待削藩的态度上也相对缓和。

采取“继承制”的方式,逐渐地削减诸侯王的实力。

所以,《推恩令》规定:老诸侯王死后,必须拿出一定数量的土地分给同宗族的兄弟子侄。

主父偃确实高明,诸侯王肯定难以接受这项规定,但宗族中兄弟求之不得,肯定会死心塌地拥护朝廷。

无形中,将朝廷的矛盾“踢”给诸侯国,诸侯国又不得不实行。

老诸侯王若是不遵诏令,暂且不说朝廷是什么态度,宗族的手足必然会先将他拿下。

凡成大事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自古拥有经世奇才的人比比皆是,能够做成大事者却很少。

有时候,人的成功不是单一依靠才华就可以,恰当的时机和强有力的平台有可能比人的能力更关键。

晁错与主父偃留给后人的示:

一是做事前,先观察老板值不值得辅佐;

二是学会内方外圆的处事;三是沉下心思,切莫急于求成。

END

标签: 晁错主父偃推恩令削藩策刘彻刘启

更多文章

  • 做事从来不留余地,他就是主父偃,专门替汉武帝干脏活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主父偃,刘彻,脏活,推恩,诸侯,皇室

    今天说说,专门替汉武帝干脏活的主父偃,他的前辈叫晁错,因为办事不力,被汉武帝他爹腰斩,主父偃更惨,因为办事太给力,被汉武帝灭族。书归正传!我曾经听一个朋友说过一段酒后吐真言“再不疯狂?我就老了,这一生就白活了。”对主父偃而言,再不疯狂?他就老死了。很难想象,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一生穷困潦倒,借钱借到没

  • 流星人物主父偃向汉武帝推荐的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真是无解吗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刘彻,主父偃,刘邦,刘启,刘恒

    公元前128年,就在汉武帝与北方的匈奴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杀得难分难解、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大汉王朝的广袤夜空上“嗖”的划过一道耀眼、闪亮的流星,呼啸而来、匆匆而去。这个骤然闪亮、奇迹般进入汉武帝的视野,凭借着一己之力改变了大汉王朝运行轨迹的人,就是号称向汉武帝推荐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的主角--

  • 主父偃是汉武帝最宠信的大臣之一,为什么会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刘彻,主父偃,齐王,燕王,赵王,卫青,汉武帝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最受宠信的大臣之一,他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主张,并且建议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决了汉朝持续多年的诸侯王权利过大的问题。因为汉武帝对主父偃言听计从,主父偃也越来越骄傲自大,大臣们都十分讨厌主父偃。后来主父偃多次检举皇亲贵族的丑闻,触动了汉朝皇族的底线,最终落得族灭的悲惨下场。主父

  • 才子主父偃:深入骨髓的刻薄,让他最终墙倒众人推,葬身群攻下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主父偃,刘彻,卫青,齐国,公孙弘,诸侯国

    从布衣迅速升迁至中大夫,成为汉武帝身边的红人,主父偃本可以安享后半生的荣华富贵,却最终自己作死,把自己的老命葬送。主父偃的一生,经历了几次戏剧性的转折。他在这些风波中飘摇、崛起,最终也葬身于此。按照主父偃自己的话来说,他的前半生是:一直在游学,可依旧做什么都不成功。父母认为他不是好儿子,兄弟不认他这

  • 主父偃为什么被诛九族?如何评价他的功过?

    历史解密编辑:唐唐剪辑标签:主父偃,刘彻,齐国,卫青,公孙弘,齐王

    老话说得好,人狂没好事,够狂挨砖头。人失意时不要气馁,得意时不要张狂。今天,我们来说说汉武帝时期红得发紫的主父偃。主父偃绝对是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大咖级人物。但是为了能够建立功名,他费了九牛二虎啊之力,终于权倾朝野,不可一世。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常常会伤人又伤己。主父偃任性行事,搅得别人不安宁,最后也搭上

  • 以主父偃的遭遇,分析汉武帝时代内朝和外朝的权势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羞羞的谈标签:刘彻,丞相,齐王,齐国,赵王,主父偃,公孙弘,汉武帝

    公孙弘谗言主父偃,表现了汉武帝时代,内朝和外朝已经势同水火一,汉武帝时的内朝和外朝的产生。汉武帝时代,为了对外作战而设立了一个参谋部,这就是有名的"中朝",外朝是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务办事处。中朝的权势,地位,俸禄不及外朝,但中朝人员参与决策,筹划等工作,与皇帝走得近,具有比外朝更有优势的发言权,左右着

  • 提出推恩令的寒门主父偃,在权力与富贵旋涡中沉沦身死!

    历史解密编辑:畅想游戏之美标签:主父偃,刘彻,齐国,公孙弘,贾谊,秦国

    一、春秋战国变法者非死则逃在古代社会中,变法者皆没有好下场:公元前498年,孔子为鲁丞相,提出了“隳(hui)三都”的措施,即将鲁国除了君主以外的境内三个诸侯王统治的国中国拆除,强化鲁国的中央政权,后三恒极力反对,齐国也趁着鲁国内乱而派兵,鲁国国君鲁定公为了抵抗外敌,于是废除了孔子所提之策。孔子为了

  • 汉武帝宠臣主父偃,为何落得被灭三族的下场?早年读错了书

    历史解密编辑:小杰聊综娱标签:主父偃,刘彻,齐国,张仪,王太后,董仲舒

    主父偃被杀的时候,估计满朝官员多少有点吃惊。这位俸禄只有比千石的太中大夫,虽然职位不高,但实际权势盖过三公,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朝中大事,汉武帝不去找丞相商议,而是找主父偃。当初,主父偃一封奏疏达到汉武帝案前,早上到,晚上他就得到汉武帝召见。一番详谈后,汉武帝感慨相见太晚,立刻任命他为谒者,一年四迁

  • 主父偃贪财手段太特殊太阴损,官场人人自危,汉武帝不得不杀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青家東山标签:刘彻,齐国,齐王,赵王,主父偃,公孙弘,汉武帝,历史故事

    主父偃六十岁了才当上官,给汉武帝献上削藩之计,被汉武帝采纳。汉武帝颁发了《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坐大的问题。主父偃因此而得到汉武帝格外重用,对他宠信有加。仗着汉武帝的信任,主父偃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告大臣,告诸侯王。而他告发的都是大臣诸侯王见不得光的隐秘私事,搞得整个官场人人自危,恨不得生啖其肉。主父

  • 主父偃帮汉武帝开创盛世,堪称首功之臣,为何最终会被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主父偃,刘彻,齐国,王娡,公孙弘,刘彭祖

    主父偃确实有才华,但说他是首功之臣过于夸张了。事实上,主父偃对汉武帝的帮助,正是将自己推向灭亡的原因。主父偃被杀,起因源自于个人的贪欲。汉武帝的母亲王娡,想给自己的外孙女找一门好亲事,她相中了齐王刘次昌。王娡本人又拉不下脸去求亲,身边一名叫徐甲的太监看穿了她的心思,他一拍胸脯:我是齐国人,这件事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