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宇方:贝尔伯克来,只是走个过场?

朱宇方:贝尔伯克来,只是走个过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杨超常怪录 访问量:2284 更新时间:2024/1/21 21:29:17

德国外长安娜莱娜·贝尔伯克刚刚完成了其上任后的首次中国之行。

这位德国绿党政治家虽然此前从未到访中国,但早已因其对中国的强硬姿态而闻名。

在就任德国外长前的2021年12月,贝尔伯克接受采访时谈到对中国的看法以及将如与中国打交道时说:“为了解决全球问题,我们必须相互合作。例如,在与气候危机的斗争中,或在抗击新冠大流行的斗争中,必须团结才能取得成功。在这些领域,我们是合作伙伴。在其他领域,我们则是竞争对手,特别是在涉及到未来技术领导地位的问题上。”这番表态可谓完全符合这届由社民党、绿党自民党组成的德国政府对中国“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

就任外长之后,贝尔伯克坚定奉行所谓的价值观外交。除了在台海和人权等问题上频频做出尖锐表态,对中国横加指责,她还尤其热衷于鼓吹“中国依赖”的危险,批评德国大企业短视近利,呼吁同中国有业务的企业不要再犯过度依赖俄罗斯能源那样的错误:“在事关生存的问题上,不应再依赖一个同我们价值观不同的国家。”“经济上的全盘依赖使我们在政治上容易受到胁迫。这种错误我们决不能再犯第二次。”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德国总理奥拉夫·肖尔茨(社民党)曾于2022年11月携工商代表团访华,积极推进中德经贸往来。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德国的对外政策究竟由谁说了算?

在德国政府中,关于外交政策的主导权并没有明确规定,通取决于总理和外交部长谁更具政治强势。这届政府组建之初,社民党(总理朔尔茨所属政党)和绿党(贝尔伯克所属政党)就曾就外交政策的主导权打过嘴仗。虽然最终朔尔茨客气地表示:将与外交部长一起制定外交政策,但实践表明,这届政府的外交政策主要还是由总理府主导。不过,也正是因为外交部的影响力较小,部长贝尔伯克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她在表态,尤其是在做负面的政治表态时顾虑更少,反正最终由总理朔尔茨来负责调和与妥协。

这届德国政府《中国战略》的难产也是因为外交政策的分权。据德国媒体披露:去年11月,德国外交部曾拿出一份《中国战略》草案,由于其对中国的评价过于尖刻,并完全将人权置于贸易关系之上,总理府对此颇不以为然,外交部因此不得不重新拿出一个语气大有缓和的修改版。由于德国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也陷入拖延,从属于其的中国战略也只能继续延后出台。这给外交部提供了重新调整的机会,据称,贝尔伯克此次访华的见闻和心得也将被融入中国战略的制定。

由此可以看出,在本届德国政府中,总理府与外交部在对华政策上并不同频。

4月15日,毅会见德国外长贝尔伯克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兼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博雷利原计划与贝尔伯克同期访华,参加第十二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虽然他最终因感染新冠而未能成行,但此前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亦是同期访华,因此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俄乌冲突背景下,欧盟希望在外交政策上更团结、发出更响亮的欧洲的声音。

但很显然,法国与欧盟在外交政策上并未同频。据称,马克龙与冯德莱恩行前曾在爱丽舍宫共进午餐,就访华的立场与表态进行协调。当时欧洲媒体普遍猜测,冯德莱恩和马克龙将在访华时分别扮演“红脸”和“白脸”,相互配合帮衬,代表欧洲对中国的两种不同看法。

然而,马克龙在访华时却抛开了既定剧本,大声呼吁欧盟不要做美国的“附庸”,并顺路带来豪华阵容的企业代表团,收获多个大单。回国之后,马克龙又一再重申了访华时的表态,强调欧盟战略自主,并警告欧盟不要被卷入一场因“美国带节奏,而中国反应过度”导致的台湾危机。这让一心想要搞好跨大西洋关系、正在竞选北约秘书长的冯德莱恩很下不来台。

因此,关于贝尔伯克此次访华的时机,德国和欧洲评论界纷纷用了“非常微妙”这个词。继法国总统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各说各话”之后,她作为德国外长的姿态和访华成果无疑引人关注。目前看来,一奉行价值观外交的绿党政治家贝尔伯克应该算是遵照既定剧本走了过场。其实,鉴于她在德国和欧洲的政治地位以及本人的政治能力,指望她修复跨大西洋关系或对中德、中欧关系形成实质性影响,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从去年11月来访的朔尔茨,到刚刚离开的贝尔伯克,欧洲政治家接二连三到访中国,相较中国一以贯之的立场,他们好像都处在各自不同的频道,从他们身上很难看出欧洲对外政策的整体原则和脉络。

若探究欧洲对外政策的碎片化背后的原因,首先当然是欧盟各成员国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政治传统。除此之外,还能看到,近年欧洲政界出现了一些高举普世价值大旗,大谈价值观的政治势力,他们占据道德高地,四处挑衅,对偏现实政治的传统政治发起挑战,贝尔伯克所属的德国绿党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其实,早在一百年前,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就已经用“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的界分揭示了这类政客的问题。在责任伦理的准则下,行为是否具有伦理上的正当性取决于行为带来的后果;而在信念伦理的准则下,行为的伦理价值“内在于”这个行为本身所依照的一些终极原则,与行为后果无关。韦伯在著名演讲《以政治为业》的结尾处说:“就此而言,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便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的,唯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构成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能够担当‘政治使命’的人。”

面对俄乌冲突带来的巨大地缘政治压力和与之想关联的一系列金融经贸乃至民生问题,当前支离破碎乃至自相矛盾的对外政策显然无助欧洲走出困境。能够担当欧洲政治使命的人又在哪里?

更多文章

  • 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壹线故事汇标签:朱棣,燕王,刘彻,朱允炆,主父偃,建文帝,明成祖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病死,31岁的刘启登基称帝,史称汉景帝!新官上任三把火,刘启8岁当太子,苦熬23年,终于当上皇帝,摩拳擦掌,想要赶出一番事业,对于刘启的上进,他的老师晁错很是欣喜,二人经常彻夜长谈,打算干一番大事!公元前155年,晁错向汉景帝刘启提议削藩,话说的很直接:藩王,你削他,他要反,你

  • 西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所推行的“推恩令”,它到底该如何去破解?

    历史解密编辑:有史标签:主父偃,刘彻,诸侯国,武帝,诸侯

    若想要破解“推恩令”,我们就得先要知道推恩令的内容是啥。推恩令,由朝臣主父偃所创。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中大夫主父偃向汉武帝上奏:“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

  • 同为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成功了,为何晁错“削藩策”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米君观察局标签:晁错,主父偃,推恩令,削藩策,刘彻,刘启

    关注马首瞻 / 了解不一样的历史◎ 马首瞻·让历史多一种解读◎ 作者:马首瞻◎ 编辑:稷下书童自秦始皇废分封推行郡县制以来,曾有三个王朝与历史背道而驰实行分封制,一个是汉朝,一个是西晋,再一个是明朝。历史证明,那些复古分封制的朝代,出现藩王尾大不掉问题的概率是百分之百。汉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

  • 做事从来不留余地,他就是主父偃,专门替汉武帝干脏活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主父偃,刘彻,脏活,推恩,诸侯,皇室

    今天说说,专门替汉武帝干脏活的主父偃,他的前辈叫晁错,因为办事不力,被汉武帝他爹腰斩,主父偃更惨,因为办事太给力,被汉武帝灭族。书归正传!我曾经听一个朋友说过一段酒后吐真言“再不疯狂?我就老了,这一生就白活了。”对主父偃而言,再不疯狂?他就老死了。很难想象,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一生穷困潦倒,借钱借到没

  • 流星人物主父偃向汉武帝推荐的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真是无解吗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刘彻,主父偃,刘邦,刘启,刘恒

    公元前128年,就在汉武帝与北方的匈奴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杀得难分难解、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大汉王朝的广袤夜空上“嗖”的划过一道耀眼、闪亮的流星,呼啸而来、匆匆而去。这个骤然闪亮、奇迹般进入汉武帝的视野,凭借着一己之力改变了大汉王朝运行轨迹的人,就是号称向汉武帝推荐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的主角--

  • 主父偃是汉武帝最宠信的大臣之一,为什么会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刘彻,主父偃,齐王,燕王,赵王,卫青,汉武帝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最受宠信的大臣之一,他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主张,并且建议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决了汉朝持续多年的诸侯王权利过大的问题。因为汉武帝对主父偃言听计从,主父偃也越来越骄傲自大,大臣们都十分讨厌主父偃。后来主父偃多次检举皇亲贵族的丑闻,触动了汉朝皇族的底线,最终落得族灭的悲惨下场。主父

  • 才子主父偃:深入骨髓的刻薄,让他最终墙倒众人推,葬身群攻下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主父偃,刘彻,卫青,齐国,公孙弘,诸侯国

    从布衣迅速升迁至中大夫,成为汉武帝身边的红人,主父偃本可以安享后半生的荣华富贵,却最终自己作死,把自己的老命葬送。主父偃的一生,经历了几次戏剧性的转折。他在这些风波中飘摇、崛起,最终也葬身于此。按照主父偃自己的话来说,他的前半生是:一直在游学,可依旧做什么都不成功。父母认为他不是好儿子,兄弟不认他这

  • 主父偃为什么被诛九族?如何评价他的功过?

    历史解密编辑:唐唐剪辑标签:主父偃,刘彻,齐国,卫青,公孙弘,齐王

    老话说得好,人狂没好事,够狂挨砖头。人失意时不要气馁,得意时不要张狂。今天,我们来说说汉武帝时期红得发紫的主父偃。主父偃绝对是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大咖级人物。但是为了能够建立功名,他费了九牛二虎啊之力,终于权倾朝野,不可一世。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常常会伤人又伤己。主父偃任性行事,搅得别人不安宁,最后也搭上

  • 以主父偃的遭遇,分析汉武帝时代内朝和外朝的权势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羞羞的谈标签:刘彻,丞相,齐王,齐国,赵王,主父偃,公孙弘,汉武帝

    公孙弘谗言主父偃,表现了汉武帝时代,内朝和外朝已经势同水火一,汉武帝时的内朝和外朝的产生。汉武帝时代,为了对外作战而设立了一个参谋部,这就是有名的"中朝",外朝是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务办事处。中朝的权势,地位,俸禄不及外朝,但中朝人员参与决策,筹划等工作,与皇帝走得近,具有比外朝更有优势的发言权,左右着

  • 提出推恩令的寒门主父偃,在权力与富贵旋涡中沉沦身死!

    历史解密编辑:畅想游戏之美标签:主父偃,刘彻,齐国,公孙弘,贾谊,秦国

    一、春秋战国变法者非死则逃在古代社会中,变法者皆没有好下场:公元前498年,孔子为鲁丞相,提出了“隳(hui)三都”的措施,即将鲁国除了君主以外的境内三个诸侯王统治的国中国拆除,强化鲁国的中央政权,后三恒极力反对,齐国也趁着鲁国内乱而派兵,鲁国国君鲁定公为了抵抗外敌,于是废除了孔子所提之策。孔子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