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战国变法者非死则逃
在古代社会中,变法者皆没有好下场:公元前498年,孔子为鲁丞相,提出了“隳(hui)三都”的措施,即将鲁国除了君主以外的境内三个诸侯王统治的国中国拆除,强化鲁国的中央政权,后三恒极力反对,齐国也趁着鲁国内乱而派兵,鲁国国君鲁定公为了抵抗外敌,于是废除了孔子所提之策。
孔子为了自保,离开了鲁国。公元前386年-381年吴起变法,用五年的时间整肃楚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后楚悼王死,吴起被楚国旧贵族射杀。公元前356年、前350年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统一华夏的基础,但是商鞅被贵族而杀,五马分尸。
二、秦汉相交变法者,仁义生,严苛执法亡
由于秦国实施郡守制度,并未实施本质上的变法,导致了秦二世二亡。项羽实施分封制,导致了诸侯互相攻伐。汉王刘邦在齐王韩信等诸侯的支持下,统一了天下。西汉初期,刘邦(前206年-前195年)分封八位诸侯王,除了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以外,都被刘邦铲除。而后,分封自己儿子为诸侯王。诛吕事件完成以后,文帝继位,西汉恢复到前所未有的安宁时期。
汉文帝时期(前203年~前157年),贾谊主张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诸侯而少其力”,具体的措施结果是让非嫡系子孙也会拥有继承权利,将诸侯王的国家因为分封而变小。同时,将楚、齐、赵分为若干个小国,以此来加强中央集权。文帝刘恒由于经历了诛吕之乱,又是北地代国而被周勃、陈平等拥立的国君,处理各类问题成熟,认为贾谊的主张符合当时的具体问题,于是采取了其建议。
汉景帝时期前188年-前141年,刘启采取了晁错的主张,相比贾谊则更为激进。如果说贾谊是儒家以仁义、恩惠来处理刘氏宗族以及中央与诸侯的关系。而晁错就是典型的法家严苛执法的思想,看到问题立即解决。但是,由于晁错并没有在诸侯国历练的履历,也不像贾谊周游列国,建议则是没有实施的基础。时,北有匈奴,南有百越;汉朝天下,诸侯实力与汉庭实力几无差异,景帝迫切的想要加强中央集权,从而转换无为而治,成为有为之君!南征北伐,实现国家的强盛。二者,一拍即合,直接导致了吴王刘濞等诸侯王的谋反。吴王喊出“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于是景帝斩杀晁错,后三月内由大将军周亚夫平定诸侯王。景帝从有为思想,转化为无为而治,继续实施无为和学术开放的国策。
三、主父偃与推恩令,一年内连升四级成为了部长!
根据《汉书》记载,主父偃为齐国临淄人,生年不详,亡于公元前126年,学纵横之术,稍晚学习《易》、《春秋》、百家之言。在齐国之时,与儒家学生歧视,无法在齐国当官。主父偃家贫,在齐国求官,互相打理的钱又是借款的。
汉书原文:家贫,假贷无所得。则说明自己的钱花光了,还有一屁股的债没有还。于是,向北前往燕国、赵国、中山国,都没有得到想要的,自己也是更加穷困潦倒。但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主父偃的转机随之而来。
汉武帝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34年,主父偃向西入长安,见到了卫将军,卫将军认为其人才难得,于是举荐给汉武帝刘彻,但是汉武帝并没有任用。主父偃的钱就快花光了,诸侯的各个门客都非常讨厌主父偃,都不愿意与主父偃一同共事。于是,主父偃言九个建议和条陈,上书给汉武帝,重点阐述了匈奴以及八件律法类事件,其中最为著名的则为推恩令!
主父偃认为汉朝天下是以仁孝治国的,所以皇帝可以下令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分给自己的所有孩子,就能够实现以德服人,更好的实现了中央集权,弱化了诸侯国的影响力。汉武帝时期,是以儒家思想的仁义为主导思想,内核还是法家的思想。主父偃利用自己的纵横之术,投了汉武帝的喜好,是贾谊的改良版,最终取得了汉武帝的支持,于是推恩令下发,解决了西汉初中期的诸侯尾大不掉的问题。于是,汉武帝封主父偃为郎中(皇帝的随从),后在一年内升任为中大夫(部长级别)。
四、如果不是寒门秉性+权利膨胀的主父偃可以不死!
《史记》记载,主父偃尊立卫子夫,同时揭发了燕国诸侯王的把柄,于是逐渐有功。此时的主父偃权力中天,后靠皇帝以及卫家势力,于是大臣纷纷巴结主父偃。有人曾经劝说主父偃过于蛮横,主父偃说:我游学四十余年,自己的身体自己说了不算,游学在外已经不是父母的孩子了,自己的亲人也不收留自己,宾客也都嫌弃我,弃我而去。即使,我有一天被人用五口鼎煮了,我也无所谓。我距离死亡的期限,已经不远了。
此时,霍去病已经拿下河西走廊,主父偃则建议在朔方设郡建城。但是,左内史(长安郡守)公孙弘不支持。不过主父偃的说话深得刘彻的喜欢。主父偃说:朔方土地肥沃,蒙恬就是以此城驱逐匈奴的,如果能够建城,则可以增加中国的土地,灭掉匈奴的根本。这对于汉武帝有为之君,开疆拓土的皇帝而言,非常喜欢,经过廷议以后,建立了朔方郡!但是,主父偃与公孙弘的政见之争也愈发明显,最后竟然酿成了自己的惨剧。
元朔二年,即公元前129年,主父偃又准备对齐国下手,上书说齐王的淫秽行为有失国本,于是,汉武帝拜主父偃为齐国丞相。此时的主父偃,实际上就是汉武帝的利刃,如同汉景帝的苍鹰至都一般存在,在对诸侯大国的处理中,逐渐形成了刀刃,刀柄控制在汉武帝的手中!主父偃到了齐国,将那些曾经对自己不好的人召集起来,准备了五百金分给他们,并与这些人绝交。于是,派人去说齐王奸淫之事,齐王认为自己躲不掉,于是效仿燕王,自杀了。
赵王为了自保,于是上书为汉武帝,说了主父偃收受诸侯的礼金,诸侯子弟都给予了好处。自己惧怕主父偃,一直不敢告发!齐王自杀的消息,传到汉武帝的耳中,刘彻大怒!认为是主父偃责令齐王自杀,于是抓捕主父偃。后调查清楚,主父偃仅仅是贪污受贿,没有假传圣旨让齐王自杀。根据汉律,假传圣旨就会被杀头。于是,汉武帝念及旧情与人才难的,并不想杀掉主父偃。但是,公孙弘已经是御史大夫,这时的御史大夫监督官僚已做表率,上书言:齐王自杀以后,国家已经降为了郡,纳入到汉的统治下面。主父偃是首恶,陛下如果不杀主父偃,则怎么向天下人交代?言外之意,是汉武帝想要齐国的天下,如果让主父偃除掉齐王。汉武帝虽然是暴君,但是依然是以仁义的新儒学为主,于是诛了主父偃的家族,应该是三族。但是,历史并无准确记载!
综上,主父偃的死主要是自己的经历贫寒,对于贵族阶级天生的厌恶。在获得到权力以后,自己在社会上遭受的毒打也就变本加厉的偿还。于是,贪污受贿,骄横无边。由于其是齐国人,受到了齐国国君、士大夫的侮辱,对于齐国更是非常的仇恨。于是,召集故友,绝交以后,竟然派人前往责令齐王,最后齐王不堪受辱,也是惧怕主父偃而自杀。如果说主父偃是汉武帝的刀子,其行为更是过于坚硬,没有纵横家的摇摆,也没有道家的身退,最终在权力膨胀的旋涡中,自己走上了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