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以主父偃的遭遇,分析汉武帝时代内朝和外朝的权势之争

以主父偃的遭遇,分析汉武帝时代内朝和外朝的权势之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羞羞的谈 访问量:2938 更新时间:2024/2/17 21:12:11

公孙弘谗言主父偃,表现了汉武帝时代,内朝和外朝已经势同水火

一,汉武帝时的内朝和外朝的产生。

汉武帝时代,为了对外作战而设立了一个参谋部,这就是有名的"中朝",外朝是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务办事处。中朝的权势,地位,俸禄不及外朝,但中朝人员参与决策,筹划等工作,与皇帝走得近,具有比外朝更有优势的发言权,左右着政府的决策,制度等。这样,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矛盾。

汉武帝时代的中朝的人员更叠快,中朝人员走马灯一样地轮换,外朝的丞相少有善终的,大多替皇帝背锅而死。且以主父偃和公孙弘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主父偃的鱼跃龙门,主父偃早年的生活非常坎坷。他是个极有才华的人,却得不到施展的机会。这就像女人怀胎十月,孩子成熟了就要生出来。有才华的男人是一定要找机会施展平台的,不然会憋出毛病。但是,主父偃在青年已尽,中午已到时还在齐地求学找依傍的主子。他在燕国、齐国游学的时候,这些地方的读书人都不喜欢他,相反非常排斥他。主父偃一方面受不得气,又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因此,所到之处,尽受白眼。这样长久的困厄日子,逐渐形成了他沉郁而又阴骛的内心。性格因此慢慢地扭曲了。

二,主父偃在燕、中山、齐地实在呆不下去了。

只好在元光元年(前134年)到了长安,希望在都城里找到新生活。

这一次,不知道他用了什么办法找到了卫青,卫青有姐在后宫。卫青向姐夫汉武帝提起主父偃好几次,但汉武帝始终不理睬小舅子,主父偃因此仰观金马门,叹气不止。

但是光有叹气有什么用?他决定写一篇长文帝。他写好后,早上递进去,傍晚就召见。

他的文章非常长,写了九件事。用的是《九歌》、《九天》等等带特殊又吉庆的"九",一下子就把汉武帝给吸引住了。尤其是《谏匈奴事》,虽然反对讨伐匈奴,却是打动了汉武帝。《谏匈奴事》说了些什么,这样厉害呢?有三点,首先,秦朝对匈奴作战,让老百姓负担太重而使国家灭亡,其次是汉高祖讨伐匈奴而有平城之围。再其次关键在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居无所定,各自为战,难以征服。主父偃上书时,恰好赶在匈奴与汉朝关系的拐点上,大将军讨伐匈奴的正当口。朝中分成两派,以卫青为首的主战派,以韩安国为首的和亲派。主父偃的观点与韩安国几乎一致。但韩安国依然担任了车骑将军,率先讨伐匈奴。汉武帝不要这种观点,但还是重视这样的人才。因此,主父偃当天同严安,徐乐一起被召入朝作官,身份是郎中,在皇帝身边工作。主父偃成功跃入龙门,端上国家给的饭碗了,不用到处游学了,实现了第一次身份改变。

三,主父偃得志后,扭曲的性格害了他

主父偃以郎中的身份在皇帝身边工作,对朝中大事有发言权,还可以参加决策,他成了汉武帝中朝成员之一。主父偃多次进言皇帝,汉武帝任命他为谒者。也就是传令官,与皇帝的关系非常亲近。他的作用之大,由他在一年之中四次升迁就可以反映出汉武帝非常重视他。主父偃的崛起,预示着给外朝警示:人家中朝有忙不完的事,外朝取充位。作为外朝当家的丞相被架空,成了摆设,他能心甘吗?公孙弘是记恨的人,大家明白,董仲郃在朝中比他厉害,他借公报私,让董仲舒下地方做胶东王老师,这理由没法反驳,因为胶东王不成材,找个好老师教教也是善莫大焉。汉武帝同意了。但他不知道这是公孙弘忌讳贤于己的手段。他得逞了。

四,主父偃托徐甲替女儿找个婆家,事情黄了,留下了恨。

主父偃当年在燕国,齐国游学时,当地没有人对一个贫困书生多看一眼,这些国家让他伤心,继而仇视。他这一次是揭发燕王刘定国乱伦一事,朝廷彻查确认无疑点,责罚燕王,燕王自杀。这一案件成了标签式案件,成了诸侯王们心中的一块病,他们首先恨上主父偃了。赵王的儿子也乱伦,赵王时刻侦探主父偃动向,到处寻找主父偃的材料,要适时告倒他。

诸侯王大多犯法,生活极端腐败堕落。汉武帝想灭诸侯王,以便收回封国当郡县,正在找诸侯们的错失。所以但凡涉及到诸侯王不法事的,几乎是告一件准一件,而从酷吏当先,从快从重结案。这种案件实在太多了,最明显的就是张汤治淮南王大案。他得罪了齐王的妈纪太后。

齐厉王的母亲为了让纪氏家族世代受宠,纪王太后就把齐厉王舅舅的女儿嫁给齐厉王。齐厉王偏不喜欢这个纪氏女,纪太后就派齐厉王的亲姐姐去厉王后宫整顿,务必要证王弟弟爱上自己的表妹纪氏女。但是,齐厉王竟然爱上了自己的亲姐,行了乱伦之事。这种行为是越捂越捂不住,倒底还是透出风声来了。

汉武帝的同母姐姐修成君有个女儿叫金娥的长大该嫁人了。也是王侯女儿也愁嫁。适婚的诸侯王少之又少。正巧碰I徐甲,这个宦官曾在齐王宫中呆过。他对皇太后(汉武帝的妈)说,这件事包在我身上,一定让齐王要求亲。皇太后批准了徐甲齐国。主父偃听到了这个消息,对徐甲说,我有个女儿,你也给说说,送她到齐王后宫去,事成有好处。徐甲不敢不答应下来。徐甲一到齐国,风闻此事目的。纪太后大怒,骂了徐甲一通,又把主父偃骂了。说齐王后宫制度健全,还用什么王后,妃子。我这里事情不断,又送俩女人来添麻烦不是?赶紧滚,越远越好。徐甲回去不好交差,对王太后说,齐国那方很欢迎,只是有一条,怕有点燕王的样子。王太后当然知道燕王的事。赶紧说,算了,这件事到此为止,不准再提。徐甲倒是如是向主父偃说了这件事。主父偃当然不满纪太后的做派,攀高枝本来已经是自卑的感情,再一撕破脸,这就让人无地自容了。主父偃恨上齐国了。但就是这次让公孙弘抓到把柄往死里整。

五,凭心而论,主父偃明知道齐王后宫污浊不堪,纪氏母女飞扬跋扈,为什么还要把女儿往进面送?

他起了心要泄愤,那他就有办法用自己的权利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四,主父偃得罪了许多诸侯王和大臣

周朝采用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都分封给众人,结果越分中央越小。秦朝不要这种尾大头小的自损办法,干脆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由皇帝一个人搞权利集中,没有了分封制的弊病。汉朝尚周,又实行秦制,干脆二用之,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刚开始还算两便之,到后来,汉朝的分封制重蹈复辙,地方腰杆硬,中央管不了。从汉文帝开始,就在想办法遏制诸侯王国的崛起。贾谊晁错的削藩本来在于强干抑枝,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足见分封制对汉朝的危害。由于操作不当,激化矛盾,酿成七国之乱。之后,汉朝的地方稍为好转。但是,还是没有办法消弭诸侯国强大实力的存在。主父偃虽然不合群,情商低,但智商非常高。他想了个办法,叫"推恩令",即是向"众人"推广皇帝的恩惠,让诸侯王国里的每个王侯子弟均沾土地实惠。这个命令,建立在这两点之上,一是由中央发布,如果诸侯国不实行,则是抗旨,抗旨必治罪;如果实行,则侯国的土地由长子全部继承变成诸子一个一份,这样切苹果之后,苹果是不可能重新合一块儿的。各兄弟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去管理再游手好闲会被治罪的。二是建立在"分封制"的基础之上,是深一步完善"分封制"的细节,推广到每个子弟的切身利益之上。这符合汉高祖的成法,儿孙是在发扬先大祖宗之法,这在宗法上站稳了脚跟。这件事解决了汉朝半个世纪的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化解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作为中朝的传令官(谒者),比外朝公孙弘强了不知道几十倍,成功的影响己盖过了所有为此努力过的人。树大招风了。

五,主父偃的"推恩令"一推行,他受到许多王子的好评,大家送礼送钱找他办事,他是来者不拒,替他们办事,在推恩时,钱多的给好地方,不给钱的,随便给块地已经很不错了。这样一下来,很多人都看不过眼,有大臣对他说,老兄你太横行霸道了,那有这么干的,会得罪人的。主父偃说,我是傍晚天边落下的太阳,没几天了,我不怕。我半生漂泊四十余年,才有今日!再说大男人,生不能吃五鼎大餐,死就成五鼎里的莱肴。所以我要倒行逆施,快意恩仇了。把劝他的朋友也得罪了。

六,汉武帝采用了"推恩令",效果好

这一分再分,无限制地细化,土地到几代后变成自留地了,象刘备,他老祖中山靖王刘胜,干脆不管了,几代下去,中山国该收地收,该分的又分下去,到刘备时,只好卖草鞋过活,刘胜的封地早没影子了。主父偃被汉武帝高看的,还是主父偃思想转变得快,进门用的《谏伐匈奴事》不主张武力解决匈奴。才这两年积极主张伐胡伐西南夷……并强烈要求建立讨胡前沿基地,设立朔方郡。这里面,是巩固大将军卫青收回的河套,所以支持汉武帝和卫青(举荐过主父偃,废阿娇,立卫子夫,主父偃出了大力的)的对匈奴作战。

主父偃的作派让公孙弘很不爽。

作为中朝红人,主父偃锋芒毕露,爱走偏锋。他的设立朔方郡,本来是拥护皇帝意志,但他与公孙弘产生了矛盾。公孙丞相本来对汉武帝扩权不满,但他不敢发作。对主父偃不同,他记住了主父偃。主父偃力主设立朔方郡,开辟西南夷,征两越。公孙弘反对场子铺得太大。要立朔方,那就缓停西南夷,政府没钱干不了太多的事。汉武帝同意了丞相。停了西两夷。公孙弘胜了一次,信心大增,更忌讳主父偃了。总想找机会收拾主父偃。

七,主父偃栽在阴沟里

主父偃整治了燕王,把诸侯王们吓得不轻。诸侯王们不是不守王法,就是生活作风靡烂不堪。所以怕主父偃这样的刺头儿。主父偃在汉武帝身边,明白主子的想法和要求。主父偃对汉武帝说了三点,一是齐地地方千里,膏腴之地,有兵百万,非帝王至亲不可从建藩封疆。二是吕后时,刘襄兄弟时齐国就想叛乱。三是吴楚七国叛乱里齐国孝王差点叛乱。最近又有齐王与他姐姐乱伦之事。陛下,齐国如此不堪,有损大汉脸面的!

汉武帝听见后,派立父偃担任齐国相

国,查处齐王乱伦一案。主父偃一到齐国立即严审帮助齐王乱伦的宦官,逼迫他们辞连齐王,把齐王坐实乱伦里去。齐厉王年轻,害怕被捕诛杀,就吞药自杀了。在位五年,又没个儿子。这样,齐国变成汉朝的郡县。齐国消失了。主父偃成了齐王自杀的直接责任人。得到最大利益的是汉武帝,操刀的是主父偃。

齐王的自杀,引起了赵王的恐慌,赵王的太子也乱伦,他怕自己走齐王的路,在主父偃去齐国之后,齐王自杀,赵王就告御状了。

御状有两条:一是收受诸侯王贿赂;二是挟私怨报复齐王。

汉武帝马上抓捕主父偃。主父偃承认收钱,不承认逼杀齐厉王。但是,公孙弘有办法置人于死地。他对汉武帝说,齐王自杀,没有后代,封地无人继承,主父偃是罪人。您不杀主父偃,谁来担责,天下认为陛下想着齐王的地方。不杀主父偃没法向天下交待。汉武帝因此杀掉了主父偃。

八,主父偃有那么大的功业,为什么还是难逃死亡之厄运?内、外朝争夺的结果

细探究竟,还是在于内朝人员与外朝丞相之间不可调和的权利之争。

不外乎是赵王恶人先告状;主父自己个性使然;公孙弘为了在丞相位上有业绩,不想让主父偃争风头,给自己造成威胁。

从机构设计而言,汉武帝为了抑制外朝的权利,设计了一个自己的参谋部——内朝。这样,外朝成了办事员,一切都是在接受决定后的办事条例。"受成事","丞相取充位",外朝被架空了。形同虚设,这样的丞相当起来轻松,但不牢固。只有丞相手中有权利,发挥丞相府的职能。但这一切全被内朝的出现给打散了。从公孙弘为相开始,是先当丞相,后封侯,公孙弘封平津侯。在此之前是先封侯,再作丞相。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其实是形势发生了变化,丞相换得太快,封侯之后作丞相的人少了,只好放宽条件积功积劳而当上丞相后再封,甚至不封。由此可见,外朝的作用在存在与不存在之间徘徊不定。内朝转移了外朝的权利。公孙弘做丞相,再封侯,是碰上好运气了。因此他不敢怨皇上移权而至内朝,找几个内朝人员出口恶气,于他而言,不算什么大事。

更多文章

  • 提出推恩令的寒门主父偃,在权力与富贵旋涡中沉沦身死!

    历史解密编辑:畅想游戏之美标签:主父偃,刘彻,齐国,公孙弘,贾谊,秦国

    一、春秋战国变法者非死则逃在古代社会中,变法者皆没有好下场:公元前498年,孔子为鲁丞相,提出了“隳(hui)三都”的措施,即将鲁国除了君主以外的境内三个诸侯王统治的国中国拆除,强化鲁国的中央政权,后三恒极力反对,齐国也趁着鲁国内乱而派兵,鲁国国君鲁定公为了抵抗外敌,于是废除了孔子所提之策。孔子为了

  • 汉武帝宠臣主父偃,为何落得被灭三族的下场?早年读错了书

    历史解密编辑:小杰聊综娱标签:主父偃,刘彻,齐国,张仪,王太后,董仲舒

    主父偃被杀的时候,估计满朝官员多少有点吃惊。这位俸禄只有比千石的太中大夫,虽然职位不高,但实际权势盖过三公,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朝中大事,汉武帝不去找丞相商议,而是找主父偃。当初,主父偃一封奏疏达到汉武帝案前,早上到,晚上他就得到汉武帝召见。一番详谈后,汉武帝感慨相见太晚,立刻任命他为谒者,一年四迁

  • 主父偃贪财手段太特殊太阴损,官场人人自危,汉武帝不得不杀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青家東山标签:刘彻,齐国,齐王,赵王,主父偃,公孙弘,汉武帝,历史故事

    主父偃六十岁了才当上官,给汉武帝献上削藩之计,被汉武帝采纳。汉武帝颁发了《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坐大的问题。主父偃因此而得到汉武帝格外重用,对他宠信有加。仗着汉武帝的信任,主父偃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告大臣,告诸侯王。而他告发的都是大臣诸侯王见不得光的隐秘私事,搞得整个官场人人自危,恨不得生啖其肉。主父

  • 主父偃帮汉武帝开创盛世,堪称首功之臣,为何最终会被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主父偃,刘彻,齐国,王娡,公孙弘,刘彭祖

    主父偃确实有才华,但说他是首功之臣过于夸张了。事实上,主父偃对汉武帝的帮助,正是将自己推向灭亡的原因。主父偃被杀,起因源自于个人的贪欲。汉武帝的母亲王娡,想给自己的外孙女找一门好亲事,她相中了齐王刘次昌。王娡本人又拉不下脸去求亲,身边一名叫徐甲的太监看穿了她的心思,他一拍胸脯:我是齐国人,这件事包在

  • 穷兵汉武(十一)主父偃提出推恩令立下奇功,为何被刘彻下令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刘彻,主父偃,公孙弘,丞相,王太后

    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被很多网友称为天下第一阳谋,认为这是西汉解决诸侯王尾大不掉隐患的终极法宝。而提出推恩令的官员主父偃也受到很多网友的推崇,在很多历史爱好者眼里是顶级谋士的存在。然而让这些粉丝们失望的是,主父偃除了推恩令外,在汉武帝时期立下的功劳并不大。反而因为受贿诸侯王黄金的罪名受到追究,最终被刘彻

  • 最后的纵横家主父偃,父母不相认,尝尽人间寒凉,以极端方式自毁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主父偃,刘彻,齐国,齐王,张仪,苏秦,纵横家主

    主父偃被杀的时候,估计满朝官员多少有点吃惊。这位俸禄只有比千石的太中大夫,虽然职位不高,但实际权势盖过三公,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朝中大事,汉武帝不去找丞相商议,而是找主父偃。当初,主父偃一封奏疏达到汉武帝案前,早上到,晚上他就得到汉武帝召见。一番详谈后,汉武帝感慨相见太晚,立刻任命他为谒者,一年四迁

  • 主父偃:汉武帝的重臣,到底得罪了什么人,才会死无葬身之地?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刘彻,齐王,晁错,卫青,主父偃,公孙弘,汉武帝,汉高祖刘邦

    主父偃,汉武帝时期名臣,他提出的“推恩令”,被誉为千古第一阳谋。曾几何时,汉武帝对他言听计从,成为横行一时的权臣,但是豪横不羁的做派,让主父偃最终走上了末路,当齐王自杀的消息传到京城的时候,主父偃的末日到了。他的结局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太嚣张,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诸侯们群情激奋,要求必须严惩主父偃这个

  • 主父偃被满门抄斩:当你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你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主父偃,刘彻,齐国,刘启,匈奴,齐王

    很多人想必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多数人都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其实这句话并不是说说而已,在人性以及现实的驱使下,确实存在这种现象,有的人在最开始会十分看不惯别人的一些行为,可是后来自己却变成了最开始自己讨厌的那一类人。汉武帝时期的首功之臣主父偃,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色,他明明帮助汉武帝开创盛世,做

  • 因个人性格短板而被灭族的西汉名臣主父偃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主父偃,刘彻,齐国,公孙弘,匈奴,齐王,卫青,赵王,西汉名臣,父偃

    汉武帝那个年代,不论文武,优秀人物实在是数不胜数,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并珍惜人才。但是也并非所有的人才都有受到任用的机会和机缘,因此,不少人就想法设法为自己创造机会,主父偃就是一个典型。主父偃影视剧图片01主父偃仕途主父偃(?-前126年),齐国临菑人(今山东临淄),年少好学

  • “悲夫”主父偃·倒行逆施|穷人思维,是深烙骨髓的暴虐基因

    历史解密编辑:风尚论说标签:齐王,刘彻,宦官,卫青,晁错,张仪,主父偃,公孙弘,倒行逆施

    咏史上·主父偃南宋·陈普当年齐赵倚黄昏,曾叹蒙恬灭子孙。一日上天沾五鼎,依角蜚粟度龙门。该诗是南宋著名理学家陈普所著《咏史》系列中,有关主父偃的一首诗。翻阅相关诗词文献,历代诗词作家以主父偃为题材的作品非常少见。作为西汉时期,如此重要的历史人物,单凭他“继晁错、贾谊之过往,开自家之后来”提出的“推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