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史学家班固的《封燕然山铭》石刻被发现,揭示出了匈奴西迁路线

大史学家班固的《封燕然山铭》石刻被发现,揭示出了匈奴西迁路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李大脚 访问量:791 更新时间:2023/12/10 11:33:05

20世纪以前,西方历史学家著作世界史,必以欧洲为中心。

于此,梁超大不以为然。

梁启超认为,在许多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口,其实是中国影响了世界,甚至决定世界的走向。

在《中国史叙论》一书中,梁启超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汉攘匈奴,与西罗马之灭亡,及欧洲现代诸国家之建设有关。”

汉攘匈奴,从狭义上说,是汉王朝驱逐匈奴人的历史;而从广义上说,是中原民族驱逐匈奴民族的过程,相当漫长。

匈奴民族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其与华夏族同源。按《史记匈奴列传》的记载,在约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夏后履癸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在吞并其他部族之后摇身成为了匈奴族。

在殷商甲骨文卜辞中,匈奴被记载为龙方,此后,还有山戎、猃狁、荤粥、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诸多称呼。

匈奴人逐水草而居,到了秦末汉初,一跃而成雄踞中原以北地区的强大游牧势力。

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不辱始皇帝的使命,将匈奴人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

楚汉战争时期,中原流血漂橹,力量大损。匈奴人抓住时机四面扩张,空前强大。

汉初,匈奴屡次进犯边境,对中原政权造成了强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

到汉武帝朝,经过近70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王朝经济、国力大大增强,对匈奴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从公元前127年开始,汉武帝先后启用卫青霍去病发动了三次大战:河南之战(也称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

其中的河西之战,歼灭匈奴有生力量十万多人;漠北之战,又灭匈奴军9万余人。

匈奴族迅速衰落。

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汉朝停下了对匈奴的攻击,匈奴族复苏,又渐渐强大了起来。

东汉初年,草原出现蝗灾,人畜饥疫,死亡大半,匈奴内部出现纷争,进而分裂为南、北匈奴。

南匈奴南下附汉称臣,留居漠北的北匈奴仍对汉室为害不浅。

从公元65年至公元88年,北匈奴不断袭扰劫掠东汉渔阳至河西走廊北部边塞地区。

既有南匈奴的大力支持,东汉国力又发展到了一个强盛期,于是出现了窦宪“燕然勒功”的壮举。

这里重点说说窦宪其人其事。

窦宪是汉章帝窦皇后的同胞哥哥,飞扬跋扈,为所欲为,无恶不作,是出了名的混世魔王。

窦宪有多嚣张呢?

举个例子。

光武帝的女儿、汉明帝的妹妹、汉章帝的姑姑沁水公主刘致有一个庄园,风景优美,土地肥沃,又近洛阳城郊,是个风水宝地。

窦宪看中了这个风水宝地,直接霸占,还放出话来,警告公主不许报告朝廷,否则,后果自负。

窦宪实在太横,公主夫妇不敢惹他,选择了忍让。

某天,汉章帝车驾到公主家作客,发现园田已经改姓,气得三尸神暴跳,召来窦宪大加切责,骂他:“你再这样,国家废掉你就跟丢掉一只小鸟和腐臭的死鼠相同!”

但不久,章帝就因病辞世了。

章帝死,窦宪愈加肆无忌惮,其以侍中的身份,内主机密,外宣诏命,负责向宫外宣布传达太后(窦皇后已自动升格为太后)的命令,自任虎贲中郎将,任弟弟窦笃为中郎将,窦景、窦瑰为中常侍,窦姓兄弟全在亲要之地,威权无两。

宗室齐殇王刘石的长子都乡侯刘畅从齐国跑到洛阳祭吊章帝。

这刘畅还有一个秘密的身份——窦宪妹妹窦皇后的情夫。

窦宪想看到刘畅前来分权,下黑手,把刘畅弄死了,并嫁祸于刘石的次子、即刘畅的弟弟利侯刘刚,说是刘刚杀的人。

窦宪的做法实在太过,窦太后忍无可忍,将之禁闭在内宫之中,扬言要大义灭亲。

南匈奴就是在这个时候内附汉廷的,并极力上书征讨北匈奴。

窦宪嗅到了里面的战机,也找到了将功赎罪的机会,向妹妹毛遂自荐,声称自己愿统军北伐匈奴,以赎死罪。

窦太后也没动真格要杀自己的哥哥,将他搞禁闭,只是一时的气愤,正苦于没借口将他释放,于是借坡下驴,批准了窦宪的请求。

这年十月十七日,窦宪任车骑将军出塞,大破北匈奴,并追杀北匈奴到私渠比鞮海(乌布苏诺尔湖),斩大部落王以下一万三千人,生擒者甚多,还俘获了各种牲畜百余万头。而由大部落副王、小部落王率众前来投降的,先后有八十一部、二十余万人。

对比一下卫青、霍去病等人的战绩,不难发现,窦宪此役之功,远超前辈英雄。

以后的事实证明,窦宪战果之盛,非但空前,而且绝后。

窦宪、耿秉在塞外三千余里燕然山(蒙古国杭爱山)上祭天,让一代文豪班固写了碑文,刻在石碑上,记载此次征战的丰功伟绩,振大汉之天威,史称“燕然勒功”(亦称为“燕然勒石”)。

班师回朝后,窦宪权势熏天、不可一世。

十四岁的少年天子汉和帝乃是一个杀伐决断的狠角色,不动声色地翦除和清洗了窦宪及其党羽。

窦宪虽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大魔君,是东汉外戚专权的祸首,但他亲率大军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和金微山,刻石燕然,对东汉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他所奠定的中国北疆格局,既是东汉历代帝王的毕生追求,也是渴望和平安定的北疆人民的愿望,对中国边疆统一和中华民族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北匈奴的逃亡,也改写了世界的格局。

一方面,北匈奴的离去,为东胡的鲜卑族入主北方草原提供了可能,也为南匈奴等胡族拥入汉朝境内提供了机会,为日后的“五胡之乱”埋下了幽微而深远的一笔。

另一方面,北匈奴的西迁,踏碎了欧洲人的梦,导致了强大的罗马帝国分崩离析,西方乱如散沙:北匈奴人越过高加索山,渡过顿河,鹊巢鸠占,把日耳曼人的一支部族——哥特人逐出欧洲北部黑森林。

哥特人的败逃,引发了一连串的多诺米骨牌反应。

哥特人向西逃窜,渡过了多瑙河,劫掠罗马城,杀死了罗马帝国皇帝瓦连斯,在高卢和西班牙北部建立了哥特王国。

而在日耳曼人分支哥特人建国过程中,匈奴人并没闲着,他们劫掠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入侵萨珊帝国,把原本一潭死水的欧洲搅得波澜迭起,并于公元400年占领意大利,在匈牙利平原建国。北欧原住居民盎格鲁撒克逊人被搞得流离失所,被迫登上不列颠岛。岛上的土著居民凯尔特人则被赶到苏格兰和威尔士。不列颠岛也因此有了一个以盎格鲁族命名的名字——英格兰。从此,欧洲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

梁启超说“汉攘匈奴,与西罗马之灭亡,及欧洲现代诸国家之建设有关”的说法还比较笼统,有历史学家这样比喻:“汉朝人就像锤子,匈奴人就像被锤子敲打的钉子,而欧洲就是那面墙。”

窦宪在这边挥动铁锤,欧洲那边的高墙轰然倒塌。

一句话,没有窦宪的“燕然勒功”,今天的中国可能就不是这个样子,今天的世界也可能不是这个样子。

“燕然勒功”事在《后汉书窦宪传》中有清晰记载,《封燕然山铭》全文也被记载在《后汉书》中。但古代没有经纬度的概念,而燕然山属于很大一片山脉,则《燕然山铭》的石刻具体地点在哪里,无人知晓。

近2000年来,不乏有心人前赴后继地寻访着《封燕然山铭》石刻,《封燕然山铭》石刻发现之事也因此屡有记录,包括清代名将左宗棠部下张曜所访得之拓片,但具体位置一直未被确认。

事情出现转机是在公元1990年。

这年夏天,蒙古国两位牧民在一个名叫为Inil Hairhan的山的南麓摩崖下避雨,雨过天晴,发现了摩崖上、阳光映照下那模模糊糊的石刻。

两位牧民向有关部门作了报告。

蒙古国专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研究,却一直没法搞清楚石刻上刻的是什么内容。

2014年,蒙古国专家突然想到,石刻文字应该是汉字,于是向中国内蒙古大学申请援助。

这样,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蒙古学专家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和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延安大学碑刻专家高建国受邀到蒙古国进行实地考察。

2017年7月29日至8月1日,齐木德道尔吉和高建国来到蒙古国,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校长喇呼苏荣博士、著名史学家巴拉吉尼玛教授以及国家电视台的玛西巴图等一行组成联合考察队,来到蒙古国中戈壁省德勒格尔杭爱县对摩崖石刻进行实地考察。

摩崖石刻在海拔1488m的杭爱山支脉向西南突出的红色岩石上,宽1.3米、高约0.94米,离地高4米多,共260余字。

齐木德道尔吉说:“当时石刻是匆忙完成的,一些石材的取材并不是很好,而且经历了近2000年的风吹雨淋,石面风化严重,字迹漫漶脱落,不好辨认。”

为此,齐木德道尔吉和高建国搭起5米左右的台子,小心用宣纸拓印,用喷壶喷水,从早晨忙到晚上,好不容易完成了对该摩崖石刻的拓片、照相等工作。然后,又经过两天艰苦工作,在不同的阳光照射下,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石刻文字进行仔细核对和辨识,最终确认该摩崖石刻的20行约260多个汉字中的220个汉字,确定该摩崖石刻即为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班固所作的《燕然山铭》!

齐木德道尔吉认为,由于历史上中国北方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在地名等传承上语言不同,造成北方许多历史地理信息无法与今天的称呼对应,给研究和还原历史造成了不少困难。本次考古可以充分确认燕然山的位置坐标,也可确认燕然山是匈奴语。而北匈奴的西迁,也有了确切的地理路径信息。

更多文章

  • 王莽篡汉,反对者都到哪去了?班固:全国人民都想让王莽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王莽,班固,董贤,东汉,诗人,汉朝,大司马,孝成皇帝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白居易《放言》五首诗之一的最后两句,我们都知道其中之意,这是对王莽否定在前,肯定在后。尽管王莽的新王朝与秦王朝统治的时间一样长——都是十五年,但班固写的《汉书》只是将《王莽传》附在其末。不过班固还能将其事迹如实记录:不管是好的坏

  • 何绍基「班固·答宾戏」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班固,书家,清朝,何绍基,文章会,雕塑家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又有蝯叟等号,为清后期重要书家、诗人、学者。

  • 刘邦击败曹咎之战,司马迁、班固、司马光都没能真正搞懂的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刘邦,曹咎,班固,声乐,司马迁,司马光

    【楚汉成皋、汜水之战:曹咎因不堪受辱而出击,应该是司马迁听闻或编造的段子】幻宇按:刘邦夺回成皋、曹咎身死汜水这一战,可能是整个楚汉历史上最迷雾重重的一段,造成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司马迁从一开始就彻底搞错了,他又加入了自己的见闻或者脑补,后世的班固、司马光虽然加以矫正,但终究没能完全跳出司马迁的框架

  • 吕后当政之后,刘邦的儿子结局怎样?班固在汉书中精辟交代

    历史解密编辑:林熙的熙标签:刘邦,吕雉,班固,刘肥,刘如意,刘恒

    始皇后吕雉的历史形象一向不佳,经过人彘戚夫人事件,在很多人印象里,她十分的狠毒,残忍。甚至有人偏激的说,吕雉这一只野鸡差不多杀光了刘邦的所有儿子。事实是这样么?班固在汉书《叙传第七十下》中精辟的交代了刘邦几个儿子的真实状况,正是高祖八子,二帝六王。三赵不辜,淮厉自亡,燕灵绝嗣,齐悼特昌通过这句话,我

  • 先秦到汉初各种文化流派总称“诸子百家”,班固认为小说家不入流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班固,诸子百家,小说家,司马迁,纵横家,儒家

    关于“诸子百家”——第一,并非仅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说”“学派”。而是对先秦至汉初各种“文化流派”的统称。第二,最早记录这个说法的是司马迁。《史记·贾谊传》:“廷尉乃言贾生年少,普通诸子百家之书。”在此之前,尚未见有此称谓载于史籍。第三,“百家”只是古人形容数量之多的约略用语,并非实数。“百花齐放,

  •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何不受儒家待见?班固只赞其文治不提其武功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刘彻,班固,匈奴,高祖,武帝

    如果说汉武帝是“千古一帝”,基本没有人反对。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人们提起汉武帝首先想起的就是他的“武功”:反击匈奴,夺取河西走廊,设立敦煌等四郡;开通西域;沟通西南夷;设郡于朝鲜半岛等。汉武帝塑像汉武帝时期不断开疆拓土,对中国版图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今天的人提到汉武帝尊称一声“汉武

  • 他骂皇帝断子绝孙,历史对他不公允,班固欠他一声“对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皇帝,班固,孝成皇帝,王凤,汉书,外戚,历史学家,科学家,汉朝,东汉

    海瑞因一封痛斥朱厚熜的《治安疏》而名垂千古,而在西汉有一位大臣,骂皇帝比海瑞狠一万倍,却一直默默无闻,甚至历史对他的评价还很不公平。他就是汉成帝时期的大臣谷永。谷永是烈士后代,他父亲谷吉出使匈奴的时候,被郅支单于杀害。年轻的时候,作为朝廷低阶官员,谷永就以敢言直谏而著称,因为他学识渊博,通晓经术,汉

  • 五分钟了解《班昭》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又号曹大家

    历史解密编辑:骑着蜗牛追飞机标签:班彪,班昭,班超,班固,汉书,东征赋

    概述班昭(约49年—约120年),一名姬 ,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又号“曹大家”。班昭博学高才,十四岁嫁给曹世叔为妻。她爱好历史,完成班固未竟的《汉书》。汉和帝即位后,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为老师,号“大家”。邓

  • 浅谈班固对灾异的神秘主义阐释

    历史解密编辑:泽钟谈科技标签:班固,司马迁,五行志,史记,汉书

    对于灾异的认识,班固和司马迁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与司马迁充满自然主义的理解不同,班固《汉书》对灾异的阐释体现出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这集中体现在《五行志》中。翻检《汉书·五行志》,自然灾异预示国家治乱诸如此类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对于史籍中记载的“史记秦二世元年,天无云而雷”,班固赞同刘向的说法,认为

  • 班固班超班昭三兄妹为何这么成功,看一下班家的发展史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班超,班昭,班固,班婕妤,孝成皇帝,汉书,光武帝,王莽,班昭三兄妹

    班氏三兄妹名气很大,不仅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汉书》就是他们家写的,这三兄妹个个人中龙凤,到底得益于什么,他们生长于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从小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我们从班家的祖先说起,根据班固的记载,他们祖先是楚国王族,姓芈,就是跟芈月一个姓。楚国第一位政治军事的最高长官(令尹)叫斗伯比,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