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2022-24张仲景邮票及型张同一暗记

2022-24张仲景邮票及型张同一暗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邮票暗记 访问量:2472 更新时间:2024/1/16 15:51:39

中国邮政定于2022年10月22日发行《仲景》特种邮票1套2枚,小型张1枚。详情如下:

志 号:2022-24

图序 图 名 面 值

(2-1)T 坐堂行医 1.20元

(2-2)T 撰书立著 1.20元

小型张 张仲景像 6元

邮票规格:50×30毫米

齿孔度数:13度

整张枚数:版式一12枚 版式二6枚(3套)

整张规格:版式一174×152毫米

版式二140×160毫米

小型张邮票规格:49×72毫米

小型张外形规格:86×125毫米

小型张齿孔度数:13度

版 别:胶印(香味油墨)

防伪方式: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荧光喷码

设 计 者:金贵

版式边饰设计者:夏竞秋

责任编辑:金梅

印 制 厂:河南省邮电科技有限公司

计划发行量:套票750万套

版式二90万版

小型张598万枚

另:特别制作《张仲景》小型张四连张1版,材质为绢质,面值24元,整张规格202×283毫米。计划发行量:15万版。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汉灵帝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溶理、法、方、药为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为中医药发展奠定了基础,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临床大夫的重视。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2-1) 坐堂行医

荧光灯下(2-1)

邮票第1枚“坐堂行医”,画面表现了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开放公堂为百姓治病的场景。

(2-2) 撰书立著

荧光灯下(2-2)

邮票第2枚“撰书立著”,画面表现了张仲景编撰《伤寒杂病论》、著书研医的生动场景,背景运用《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序》,突出主题。

小型张“张仲景像”

荧光灯下小型张

小型张“张仲景像”,人物线条挺劲流畅、形象刻画生动,塑造了张仲景施仁术、济苍生的大医气度。画面背景衬以《小柴胡方》原,凸显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版式

一(2-1)

版式

一(2-2)

该套邮票由河南省邮电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多色胶印工艺印制。版式一边纸上部正中印有票名《张仲景》;邮票呈3×4=12枚排列;“河南省邮电印刷厂”厂铭排列在第1、3、10、12枚邮票左右两侧;整张左下角第10枚邮票下方,印有二维码及版号,右下角第12枚邮票下方,印有10个葫芦形色标,色标中含有“仲景”二字,颜色自左至右分别为:无色透明、浅咖啡、深咖啡、深棕、黑灰、浅灰、黄、玫瑰红、蓝、黑。其中:浅咖啡、深咖啡色在荧光灯下有明显的荧光反映。

色标

色标放大

荧光下色标

版式二邮票呈2×3=6枚(3套)排列,整张上方有一葫芦形“仲景”二字的印章,下为票名《张仲景》,背景为《<伤寒杂病论>序》,2个“河南省邮电印刷厂”厂铭排列在第5、6枚邮票左右两侧,第6枚邮票下印有版号和二维码。

版式二

荧光下版式二

全套邮票色调柔和,古朴典雅,中药味香味油墨的使用,使得欣赏邮票时,淡淡的中草药味沁人心脾,让邮票主题更加鲜活,体现邮票方寸形式与内容的高度融合。

邮票版式一、版式二、小型张均印制二维码,且在销售时,对二维码进行扫描。这在邮票印制史上是第一次。

《张仲景》邮票、小型张均使用了缩微文字“Z J”,应为“仲景”二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

2-1“Z”位置

2-1“Z”放大图

2-1“J”位置

2-1“J”放大图

2-2“Z”位置

2-2“Z”放大图

2-2“J”位置

2-2“J”放大图

小型张“Z”位置

小型张“Z”放大图

小型张“J”位置

小型张“J”放大图

供稿人: 济南-刘洪毅

来源:邮票暗记整理

注:以上为中国邮政集邮网厅入口

本号仅提供资讯及直达入

欣赏

更多文章

  • 明明体寒,却总容易上火?张仲景用2味中药,清上焦热,暖下焦寒

    历史解密编辑:云泽点评汇标签:上火,体寒,焦寒,干姜,上焦,中药,气血,张仲景,医学家,中国古文献

    为什么体寒的人越容易上火?大家好!我是李医生!上火是生活中很常见的问题,但是有些人明明是体寒体质,总觉得自己手足不温、畏寒怕冷的,但却常常出现上火的情况,比如说口腔溃疡、脸上长痘痘、咽喉疼痛等,而且去吃清热泻火的药呢,要不然这火反反复复好不了,要不然就是出现肚子不舒服,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从中医角

  • 未来的中医:人人超越张仲景的水平

    历史解密编辑:怀疑探索者标签:张仲景,中医,针灸,仲景,组方,医学

    作者:怀疑探索者张仲景弘扬中医文化,义不容辞。我是传统中医文化弘扬群的群主,自打创立中医群以来,已经有中医专业接近30位职业医生加入(其中中西医结合医生6位)。讨论热烈,气氛大致融洽。只要不是太过分,我一般不会干涉。我也偶有发言,主要是涉及如何提升中医“维度”的一些构想,也在一些组方的合理性提出了全

  • 张仲景名方,只为治疗脑梗后遗症,四味药化解反应慢、流口水

    历史解密编辑:老李三农种菜标签:茯苓,甘草,党参,白术,脑梗,张仲景,后遗症,医学家,老中医,金匮要略,中国古文献

    脑梗后遗症是令很多人头疼的问题,但早在两千年前,名医张仲景就已经攻克这个难题了,不得不感叹中医的奇妙啊。看到患者这个样子,我想到了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面记载的苓桂术甘汤,具体方子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白术燥湿健脾,茯苓健脾利湿,桂枝温阳化湿,炙甘草健脾和中。但我给患者加了三味药,泽泻、干姜和

  • 咽喉疼痛难忍,买不到药怎么办?医圣张仲景的这个办法,或有良效

    历史解密编辑:神希园标签:张仲景,医圣张仲景,神农本草经,中药,甘草,半夏

    人们常说,“病从口入”,而疾病从口传入体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隘”,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位,这个位置就是“咽喉”,所以,“咽喉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攻城拔寨的将军,还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对于人体健康的“咽喉之地”,也是十分重视的。无论是细菌、还是病毒,抑或者其他不明微生物,它们如果

  • 皮肤瘙痒,中医认为有4个病因,张仲景开一“奇方”,仅仅一味药

    历史解密编辑:顶牌故事会标签:瘙痒,张仲景,湿疹,过敏,症状,肛周

    在过去,人们都认为痒,其实是一种是较浅的痛觉。很多人一到晚上,就容易浑身瘙痒,不仅难受,还影响了自己的睡眠,而其实”痒“也反映了身体的健康状况,那么中医又是如何看待”痒“呢?又该怎么治疗?且听小妙跟你娓娓道来。70%的人都有“痒痒病”“痒”的感觉比“疼”更加让人难以忍受,有时瘙痒不适感持续数个小时让

  • 李可:一生用掉5吨附子,证明中医不比西医差,被誉为当代张仲景

    历史解密编辑:护士笔记标签:中药,张仲景,中医药,中西医,医学家,英格兰足球,一个中医世家,李可(足球运动员)

    李可:一生用掉5吨附子,证明中医不比西医差,被誉为当代张仲景中国有很多让人称赞的技术,例如中医,这项技术自原始社会便存在了。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了。而在古代,在中医这个领域上也涌现出许多厉害的医生,例如“望闻问切”的扁鹊神医,以及药王孙思邈,总结了“八法”的张仲景等。但随着时代的发

  • 张仲景在华夏百位名人榜单上排第15位,他后人都有谁,现在都干啥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张仲景,华佗,孙十常,伤寒杂病论,医圣

    近年来,学界专家们按照贡献大小,对古代的名人做了一个排序,其中东汉医圣张仲景也位列其中,因此也吸引了人对张仲景的关注。不过令人感到疑惑的,张仲景是伟大的医学家,但是他的后人在历史上却都默默无名,甚至有人怀疑他有没有后人……究竟张仲景是后人怎么样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吧。(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

  • “建安三神医”张仲景、华佗、董奉,个个医术非凡!

    历史解密编辑:言语者标签:张仲景,华佗,董奉,神医,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在我国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其中,董奉隐居庐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杏林佳话;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理法谨严,被后世誉为“医圣” ;而华佗则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临床麻醉药)、行剖腹

  • 9月上新日:《张仲景》与《鸽》邮品上线

    历史解密编辑:邮票暗记标签:张仲景,邮品,新日,集邮,邮票

    自从中国集邮2020年3月设立“上新日”以来将,每个月的20日设立为“上新日”。随着2022年9月20日的临近,又一个“上新日”来临。随着2022年9月20日来临,一个中国集邮被玩坏的“上新日”又要来了,那么在这个“上新日”,中国集邮准备了哪些产品?首先就是将在10月22日发行的《张仲景》的邮品——

  • 「医圣汉张仲景先生之碑」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进士,撰述,颜平原,医学家,中国古文献,张仲景先生之碑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碑文刻有中国明末清初进士桑芸撰述的祠墓记,文体采用唐代名书法家颜真卿之字体,约一千二百字。该碑由日本医家泷清于日本文政十年(1827年)募集百余名汉方医家出资而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