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可:一生用掉5吨附子,证明中医不比西医差,被誉为当代张仲景

李可:一生用掉5吨附子,证明中医不比西医差,被誉为当代张仲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护士笔记 访问量:2585 更新时间:2024/1/18 23:32:08

李可:一生用掉5吨附子,证明中医不比西医差,被誉为当代张仲景

中国有很多让人称赞的技术,例如中医,这项技术自原始社会便存在了。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了。

而在古代,在中医这个领域上也涌现出许多厉害的医生,例如“望闻问切”的扁鹊神医,以及药孙思邈,总结了“八法”的张仲景等。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见效快的西医,中医行业也就此落寞了。但人们也并非完全放弃了中医。

有许多专家,院士在研究药时仍旧会参考中医献,这也就此证明,中医理论是基础。

曾在古书中记载,中医无病不治,且能达到顷刻痊愈的效果。这到底是不是夸大其词,山西中医李可通过自己的努力。证实了这个问题。

从老方子下手李可并非是中医科班出身,而是自学成才。在他蒙冤的那27年,他并没有堕落,而是选择了自学中医,并且坚持了如此多年。

1978年,他正式通过考试被录为中医师。但他行医五十多年,大部分都奔波在消息闭塞,穷乡僻壤的小山村里。

在山村里的人,一旦患病,去医院的机会都是极少的。而李可便为了人们,在山村里奔走,他开始苦练针灸,搜集中医方法为病人治疗。

患者众多,且患病种类不同。李可每天白天出去奔波治病,晚上回来继续挑灯夜读。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可涉猎了内、外、儿、妇等各科。成为了一位全面发展的中医。

在某次,李可遇到了几位心衰的病人,根据中医典籍,治疗心衰需要附子。因附子有毒,所以他按照典籍的药量3-15克来医治病人,但却发现,前后六位病人都没有救治回来。

然而却出了个意料之外。那是一位患有心衰的老妇人,其家人当时已不抱任何希望了。结果媳妇糊涂将三副药一起煮了,附子的重量一下子变成了45克,给老妇人吃下去后,当晚老太太就醒了。

第二天,老妇人的儿子又跑来找李可开了几副药。这件事,让李可认识到,中医在现代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剂量问题。

而早在古代,人们就质疑过古籍里的剂量问题,现在的李可也有着同样的问题。而后在考古专家发现汉代权衡之后,彻底证实了李可的猜想——计量单位错了,剂量当然就错了。

经过计算,李时珍与汉代的计量单位不同,造成了剂量相差五倍的差距。张仲景用老方子医人无数,怎么到现代就不能治病了呢?

李可也给出了答案,后世的剂量比原本减少了五倍之多,是不能确保疗效的,也同样不能治疗疾病。

将有毒附子用到治病上附子有毒,用量需极其谨慎。但在李可的眼中,有毒的附子却是那纯阳之物,它的毒性也正是那治病的主要因素。但需要用可以克制其毒的炙甘草一起使用。

李可曾说“中药中毒事件,多是病人不经中医辩证诊治,盲目按照西医思路服用中药所致,是对中医无知造成的。中药是治病用的,不是营养品,不然要医生干嘛”

这一句话不止指出了现代人们对中医的理解错误,也指出了现在中医也并不信任中药的功效。

李可平生用附子超过五万吨,经治病人数万人,从未见有一例中毒反应。李可对附子这一研究,彻底推动了中医在现代的发展。

振兴中医,道阻且长中医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已经无法适宜在这快节奏的社会里了。所以要振兴中医,就要从古中医学开始,让人们理解到中医的精髓,要先继承,再能创新。

对于古中医学,民国医生彭子益提出“汉朝及之前的中医”的概念,而且他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中对张仲景医学也有过详细的解读,所以李可非常认同他所说的观点。

而在汉代及以前,中医发生了改变,有许多的观点与后世违背,并且最现实的一个问题便是,张仲景那个时代,中医是无病不治的,后世许多中医却按照错误的思路治病,可想而知,治好的几率很少。

所以,对于古籍里的中医理论必须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否则会事倍功半。而另一个中医发挥问题就是与西医的碰撞。

在最近的150年内,西医迅速席卷全球,发展迅速,且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病,这给中医的发展无疑又增加了一重困难。但西医却也不是万能的。中国之所以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爆发瘟疫,都是中医的功劳。

所以李可认为,中西医只能互补,不能结合。本来,两种就是不同的医学思维。两者之间有很多相悖的理论。

如今,人类对于身体还有许多的未知。正需要中西医互相扶持,互相补充,一起揭秘人体的秘密,为国家及世界的医学发展尽一份力。

小结:李可在指出中医的问题后,把自己毕生的经验秘方全部都写进了书本里,并且公之于众。他没有想过用这些方子赚钱。而是想通过自己的经验让大家可以摆脱病痛,也可以让大家明白中医同样可以治疗疾病。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振兴综艺工作刻不容缓,这不仅是所有中医研究者的愿望,也是民心所向。

振兴中医的路必定是艰难且枯燥的,但是我相信在未来社会,一定会涌现出大量像李可那样的能人志士,继续传承着中医,让中医有一天也可以走向世界,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深度介入预防、治疗、康复全过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也表明中医正在发展,且发展的相当好。这对于我国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

以中西医并重建立中国特色健康卫生保障体系,实现中医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最真挚的夙愿。

更多文章

  • 张仲景在华夏百位名人榜单上排第15位,他后人都有谁,现在都干啥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张仲景,华佗,孙十常,伤寒杂病论,医圣

    近年来,学界专家们按照贡献大小,对古代的名人做了一个排序,其中东汉医圣张仲景也位列其中,因此也吸引了人对张仲景的关注。不过令人感到疑惑的,张仲景是伟大的医学家,但是他的后人在历史上却都默默无名,甚至有人怀疑他有没有后人……究竟张仲景是后人怎么样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吧。(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

  • “建安三神医”张仲景、华佗、董奉,个个医术非凡!

    历史解密编辑:言语者标签:张仲景,华佗,董奉,神医,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在我国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其中,董奉隐居庐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杏林佳话;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理法谨严,被后世誉为“医圣” ;而华佗则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临床麻醉药)、行剖腹

  • 9月上新日:《张仲景》与《鸽》邮品上线

    历史解密编辑:邮票暗记标签:张仲景,邮品,新日,集邮,邮票

    自从中国集邮2020年3月设立“上新日”以来将,每个月的20日设立为“上新日”。随着2022年9月20日的临近,又一个“上新日”来临。随着2022年9月20日来临,一个中国集邮被玩坏的“上新日”又要来了,那么在这个“上新日”,中国集邮准备了哪些产品?首先就是将在10月22日发行的《张仲景》的邮品——

  • 「医圣汉张仲景先生之碑」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进士,撰述,颜平原,医学家,中国古文献,张仲景先生之碑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碑文刻有中国明末清初进士桑芸撰述的祠墓记,文体采用唐代名书法家颜真卿之字体,约一千二百字。该碑由日本医家泷清于日本文政十年(1827年)募集百余名汉方医家出资而建立。

  • 脾肾阳虚百病生,张仲景一个神奇的药方,上能温脾,下能温肾

    历史解密编辑:医承有道标签:温脾,茯苓,脾肾阳虚,肾阳虚,医宗金鉴,真武汤,张仲景,温肾,中国古文献,医学家

    真武汤是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所记载的。真武,又名玄武,为四方宿名之一,是北方七宿的台称,因其虚危两宿形似龟(玄)、蛇(武),故称玄武。《医宗金鉴》记载,“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以之名汤者,赖以镇水之义也。”《汉方精义》记载:“名真武者,全在镇定坎水,以潜其龙也。”真武汤有温肾行水之

  • 经常腿凉、腿麻,小心是“腿梗”,张仲景一方,温阳活血

    历史解密编辑:水大叔叔标签:张仲景,温阳,活血,当归,瘀血,桂枝

    如果你经常腿发麻,发凉,特别是天冷了以后加重,这就要小心是腿梗了,听说过脑梗、心梗,可从来没听说过腿也会梗塞!其实下肢血管也会阻塞,如果我们经常不注意腿部的保暖,血液受寒以后,也会流不动,慢慢地形成瘀血,瘀血堵在小腿肚上,上面的血液通下不来,下面的血液又回流不上去,越堵越严重。再一个,人的这个血脉管

  • 张仲景“启动阳气”的方子!突发性耳聋,被它通开了,请学习

    历史解密编辑:老柯讲标签:张仲景,阳虚,风寒,耳聋,阳气

    昨天,有一位中医前辈跟我讲,说我的中医科普专栏办得好,把原汁原味的中医,呈现给读者。如果继续这样做下去,一定会为中医的传播、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其实,产生多大的作用,我不敢奢望。我只是自私地,想让更多人感受中医的魅力。这样,我们这些中医人,好能有一口饭吃。初衷,仅此而已。现在,我要给你说的这个故事,

  • 经脉不通,百病丛生,张仲景“通脉方”通脉散寒,治肢体冷痛抽筋

    历史解密编辑:有史标签:张仲景,经脉,当归,温经散,通脉

    大家好,我是屈医生。中医上有句话叫做“脉通一寸,延寿一年”,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张仲景独传的“通脉方”,专治肢体冷痛、抽筋。经脉是我们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道路畅通气血运行才能畅通,我们身体才会无病无痛,身体好了心情好,寿命自然长久;可一旦我们的经脉气血不通了,就会腿疼腰疼,还特别怕冷,特别是如果天

  • 张仲景治疗腿抽筋,只用了一个2味药的方子!

    历史解密编辑:医承有道标签:芍药,张仲景,痛性痉挛,老中医,医学家,朱氏集验方,中国古文献,白芍,甘草,腿抽筋

    一个朋友,从去年冬天开始,夜间睡觉的时候经常发生“腿转筋”,几次痛得他从睡梦中醒来……去看医生,医生说缺钙,于是,我的这位朋友天天喝牛奶、晒太阳,腿转筋现象并没有缓解,反而趋向严重。一些人,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腰酸了,背痛了,腿抽筋了,就开始吃钙片了。但是吃了真那么有效吗?我且不评判,从中医的角度来

  • 含冤而逝的著名中医陈慎吾,一生专学张仲景,人称“伤寒论大家”

    历史解密编辑:老程健康谈标签:伤寒论,陈慎吾,中医,金匮要略,张仲景

    陈慎吾先生,1897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儒学世家,是清代医学家陈念祖的后代。他的原名为租望,号慎吾。陈慎吾自幼家学严格,从小就饱读诗书,精于儒学,又旁通岐黄。后来因为其亲族被庸医所误,所以立下了学医之志,开始发奋学习中医。由于他的儒学功底深厚,学习医学来事半功倍。33岁的他跟随河南儒医朱壶山学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