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朝权衡出土,揭开张仲景药方不好使的秘密,难怪中医会逐渐衰落

汉朝权衡出土,揭开张仲景药方不好使的秘密,难怪中医会逐渐衰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循迹故事汇 访问量:4895 更新时间:2024/1/24 16:05:25

伤风感冒作为如今最见的病之一,大家早已习以为常。不少人家里也会常备一些感冒药来预防。在如今的观念里,得病之后吃西药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那么在十九世纪以前的中国得病之后看病是怎么样的呢?据记载穷人请不起大夫,得病之后一般会上山采药治病。有钱的人得病之后就会像电视剧中一样请大夫上门问诊。古代常见的治疗方法有针灸,喝草药,按摩,敷疗等。

现如今,大街上的中医药店的数量远远低于西药店。为什么会导致这种变化呢?是中医不如西医吗?并不是。

汉朝权衡的出土揭开了原因。原来是因为度量衡的不统一导致了药方中药材的实际用量产生误差。众所周知,在中药方里,每种药的用量都是十分精确的。用量不同,所配出的药方的功效可谓是天差地别。甚至本可以治病的药方却因为用量的变化成为害人的毒药!

提到中国著名中医,首先想到的是扁鹊华佗时珍,他们都对中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下面要讲的张仲景虽名声不如他们,但在中医学方面的贡献和这三位名医比起来也毫不逊色。

厌恶战争,决定从医济世

张仲景出生于东汉末年的官僚家庭。受到家庭的影响,从小就学习读书识字,因此在小时候接触到非常多种类的书籍。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战乱四起,民不聊生。据记载有近百万的百姓为了躲避战乱流离失所。生离死别每天都在上演,“尸横遍野”成为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因此从小耳濡目染的张仲景十分厌恶战争,并萌生了从医济世的想法。

恰好在张仲景生活的地方有一位名医叫张伯祖。年仅10岁的张仲景就拜师于张伯祖,学习医术。

拜师张伯祖,学习医术

张伯祖是一位生活十分简朴的人,他对医学情有独钟。常常独自钻研药方。刚开始找他看病的人并不多,但他医术十分高明,找他看过病的人,大多数都能药到病除。很快就在南阳涅阳县出了名,当地百姓都十分尊敬他。

东汉医者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因当时社会动荡,战争虽然给百姓带来了灾难,但同时也带来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因此整个社会都崇尚仕途之路。加上本就对医者行业颇有偏见,因此医生只能与看相,算卦,解梦并列。在此情况下张仲景依然选择从医治病救人,这就说明了张仲景是一个非常高尚且善良的人。

张仲景自幼十分聪慧,跟随学医时也非常努力上进。平时不仅要上山采药,回家制药,还会经常同张伯祖外出就诊。张仲景却从不怕苦怕累,因此深得张伯祖的喜爱。

治病救人被百姓尊重

在医术方面,张伯祖对张仲景倾囊相授。张仲景在学医期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书中的各类医学知识,并付诸实践。很快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医生。

后经举孝廉被指派为长沙太守。在东汉时期,做官的人是不能随便进入民宅的。张仲景于是想了个办法,每月定时大开衙门为百姓治病。

后来的人为了纪念张仲景这一行为,把坐在店里替人看病的医生统称为“坐堂医生”。

写出医学史上巨著《伤寒杂病论》

建安年间,成千上万的百姓因战争尸殍遍野,这就导致了瘟疫的爆发。朝廷为巩固政权自顾不暇。瘟疫爆发后,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越来越多的人因此丧命。

张仲景所在家族本是大家族,族中人口近200人,却因瘟疫死掉三分之二的人。于是,张仲景毅然决定游历各地行医治病。

他在行医期间丰富了治病的经验,同时不断整理治病心得。历经数十年,终于完成了医学史上的巨著《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为我国中医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清代名医张志聪也曾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药方被质疑

此书后流传于海外,被多国医学家们所推崇。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有超过一千以上的海外学者都曾学习,研读过《伤寒论》。足可见张仲景对人类医学的贡献之大。同时也证明了并不是中医不如西医,同时推动了西医的形成发展!

随着朝代更迭,曾救人无数的张仲景的药方却并不像书里描述的那样,能够药到病除。因此渐渐地大家对这些药方产生了怀疑,甚至有人认为书中其实是美化了张仲景和他的药方。

直到汉朝的权衡出土后,才解开了这些误会。

权衡出土,揭示真相

“权衡”究竟是什么呢?权衡其实是一种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其中权是指秤砣,衡是指秤杆。通过对其研究后发现,汉代的权衡上记载了一句话:“官平秤,锤重一斤八两。”之后利用现代的测量工具对锤进行测量后发现,锤的重量按现在的标准仅有332.3克。

真相终于大白,同时也为张仲景的药方并不能有效治疗伤寒病正名。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曾写道:“古今异制……古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因为信息的闭塞,导致药方中的药材用量没能跟上度量衡的变化而更新。现如今有个词“半斤八两”足以说明问题。这也就使药方中的药材的用量和原始药方中的实际用量并不相同。药材用量的错误,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张仲景的药方不好使了。

中医受到冲击,导致衰落

到了清朝末年。一方面,西医开始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医的地位。另一方面,古代度量衡标准的变化也导致药方的效果大大降低,同时传统中医治病,耗时较长。这也就导致了中医的衰落。

虽然中医的衰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中医在医学上的地位却不曾降低。

现如今,说到调理身体,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中医吧。老话说得好,中药见效慢,但是治标又治本;西药见效快,不过治标不治本。中西学在我们很多百姓的心中,还是占有很大的地位的。

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学,历经了时间的考验,保留下的中医学知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相信在未来一定能重新绽放出它的光彩!

更多文章

  • 身体虚不受补、上热下寒?张仲景一千古名方,引热下行、寒热并治

    历史解密编辑:云泽点评汇标签:黄连,中焦,寒热,下寒,并治,气血,张仲景,医学家,中国古文献

    大家好,我是中医李梦阳,现在很多人尤其是一些都市白领常常会有这些表现,上半身会有:动不动就爱上火,鼻干、口干、眼干、甚至流鼻血、嗓子经常性发炎、脸上长痘痘、口腔溃疡、有时还牙龈出血等;而下半身则是:经常腹泻、大便不成形、小便清长、腰膝酸冷、手脚冰凉,一些女性还有宫寒痛经、经期腹泻加重的情况,这一系列

  • 脉络一通,百病无踪!名医张仲景的千古“通脉方”通血通脉通全身

    历史解密编辑:水大叔叔标签:脉络,补血,活血,调经,通血,张仲景,通脉方,医学家,中国古文献

    脉络一通,百病无踪,今天,贾老师给大家分享一个名医张仲景的千古通脉方,帮你打通一身之血脉,让疾病远离你!很多人会出现身体疼痛,比如关节痛,胳膊痛,颈椎痛,肩膀痛,甚至有的人还会出现肢体麻木,胳膊,腿僵硬等现象,如果你也有这种情况的话,那你就要注意了,这种情况在中医上讲多见是由于身体的脉络不通所导致。

  • 河南省十大历史名人:老子第2,张仲景第5,李商隐入围!

    历史解密编辑:游戏深谈标签:老子,医圣,杜牧,张仲景,李商隐,河南省,历史名人

    这是河南省十大历史名人:老子第2,张仲景第5,李商隐入围。老子第2,这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人,在唐朝时期,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出生于今河南省鹿邑县。张仲景第5,这是东汉末年医学家,是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写出了传世巨作《伤寒杂病论》。李商隐入围,今河南沁阳

  • 张仲景的一方传千年,专治腰肌劳损,帮你摆脱腰椎病

    历史解密编辑:琪琪小叔子标签:甘草,风湿,散寒,桂枝,张仲景,风寒湿,腰椎病,医学家,腰肌劳损,中国古文献

    大家好,我是中医骨科阎医生。现代人由于工作生活的方式改变,常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长此以往,腰部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酸、麻、胀、痛,无力感,检查一看十有八九都是腰肌劳损。现代医学上,腰肌劳损又称为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损伤、腰臀肌筋膜炎等。这种病本来多发于老年人,但近年来因为工作生活方式的

  • 张仲景的“三黄片”和“金匮肾气丸”这样用,让您受益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学姐看生活标签:张仲景,三黄片,黄连,小便,原方,金匮

    大家好,我是赵医生,今天给大家介绍两个耳熟能详的中成药,三黄片和金匮肾气丸,基本每个人都知道这两个药,一个清热,一个补肾,但却不清楚,它们的原方其实出自张仲景之手,并且两药这样用,能受益一生。我们先来说一下三黄片,原方为张仲景的泻心汤,此方主要由三味药组成,分别是,黄芩,黄连以及大黄,其中黄芩入肺经

  • 身体好坏,脾胃说了算!张仲景大补脾胃的方子,脾胃好,身体才好

    历史解密编辑:肉蛋哥新号标签:肠胃,阳气,气虚,张仲景,脾胃虚,医学家,中医角度,中国古文献

    经常便秘、口臭难闻、吃饭不香、晚上睡不好?这些是不是你的日常?其实出现这些症状都是脾胃问题惹的祸。由于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不卫生等原因,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脾胃都出了毛病。脾胃不好,身体遭殃《黄帝内经》中说,“脾胃者,仓廉之官,五味出焉”。如果将人体比喻成一个国家,那么主管粮食仓库的官吏就是脾胃,它为

  • 阳气入腰,百病全消张仲景治腰经典方,温肾助阳健脾祛湿,暖腰膝

    历史解密编辑:爱宠物爱生活标签:健脾,祛湿,配伍,茯苓,甘草,补肾,温肾,张仲景,暖腰膝,医学家,中国古文献

    大家好,我是赵医生,今天我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个千古流传下的治腰经典方,不仅可以温肾助阳,还可以健脾祛湿,温暖腰膝关节,快来看看吧!你是不是经常感到腰疼,后腰发冷,沉重难受,平时稍微扭扭腰都感觉不舒服,时间长了,情况还越来越严重,最后弯腰转身活动都受限制了同时每次一到阴天或者下雨天,后腰就开始发冷,想裹

  • 胃痛胃炎胃溃疡,吃药就好一停就犯?张仲景名方,专治老胃病

    历史解密编辑:山里人小朱哥标签:张仲景,胃病,老胃病,胃痛,慢性胃炎,胃溃疡

    “老胃病一吃药就好,一停就犯,是患上癌症了吗?”在门诊,我经常听到老胃病患者这么问我。很多慢性胃炎或者胃溃疡的患者,已经持续了5年、10年。这类患者,往往一吃药物,胃痛就缓解了,但是一停药胃痛又开始反反复复。那么,这种情况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就给大家好好来聊一聊。一、老胃病,为何吃药就好,一停就犯

  • 一张治“更年期易怒”的方子!张仲景所传,理气+通便,可谓精妙

    历史解密编辑:精诚名医汇标签:张仲景,更年期,柴胡,通便,便秘,配伍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今天,我想和你聊聊,更年期神志异常,烦躁易怒的问题。你别以为,这似乎只涉及女性。其实,更年期能否顺利度过,联系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

  • 一首当归四逆汤,张仲景留下的千年经方,治寒湿痹阻痛风,疗效好

    历史解密编辑:中医科院药学博士标签:当归,张仲景,痛风,土茯苓,通草,丹参

    开门见山,今天科普,聊聊痛风如何中医辨治,尤其是对于寒湿痹阻的痛风。由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组成的四妙散,发端于朱丹溪用于痛风走注的二妙散,可以清热利湿、舒筋壮骨,是现在人们治疗痛风的最基本的方子,但实际使用时,为了强化抗炎镇痛、利湿泄浊降尿酸的效果,通常还会加味土茯苓、萆薢、虎杖、忍冬藤、伸筋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