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张治“更年期易怒”的方子!张仲景所传,理气+通便,可谓精妙

一张治“更年期易怒”的方子!张仲景所传,理气+通便,可谓精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精诚名医汇 访问量:1659 更新时间:2024/1/19 16:16:54

(本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更年期神志异,烦躁易怒的问题。

你别以为,这似乎只涉及女性。其实,更年期能否顺利度过,联系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稳定。所以,它是一件值得人人关注、反复讨论的话题。

来看一张我前些年,特意收集的验案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44岁。

这个人从半年前开始,月经就有些乱了,大概是两个月来那么一次。

与此同时,她的神志,似乎越来越不正常。

典型表现,就是无缘无故、怒目圆睁,经常和家人争吵。丈夫无奈之下,甚至与她分居。

再后来,她就开始自言自语,絮絮叨叨,说个不停。有的时候,与之相反,她一言不发,也不爱搭理人。

最要命的是,她夜晚睡觉的时候,不踏实,经常做噩梦,惊叫而醒。

白天的时候,她就喜欢一个人呆在小屋子里,不爱见人,不想见光,窗帘挡得严严实实,

与此同时,她食欲不,大便干硬,最长的时候是三天排便一次。

这个状态,肯定是不行啊。家里人就带她四处求医。

后来,他们找到一位医家,事情有了转机。

刻诊,见患者脉沉弦,舌苔黄腻,患者自述口苦、胸胁满闷。

这时候,医家开了方子。但见——

柴胡24克,黄芩10克,法半夏9克,党参10克,生姜9克,红枣12克,朱茯苓9克,生大黄6克(后下),生龙骨和牡蛎各30克(先煎)。

所有这些,服用3剂。

结果如?3剂用下去,患者晚上睡觉不大叫了,眼神也变得柔和很多。原方不变,再投10剂。药后,诸证继续减轻。

等用到50多剂以后,患者可以说诸证悉平,生活状态已经基本正常。

后来,医家嘱咐,可以每个月服用5剂。如此坚持两年,此人病情完全消失。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我给你叙述了一遍。它最初刊载于《伤寒论方法运用》里头,是一张很有影响力的老医案了。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

我带你分析一下吧。

首先,我们能看到,此人有明显的肝郁化火的倾

此人发病以后,常常默不作声而不理人,或者自言自语说个没完,同时伴随胸胁满闷,这显然是肝郁气滞的表现。我跟你说,肝气失和的人,很容易体现在语言上。语,为肝之药。她想抒发肝郁,就得说出来,表现为多言多语。而一旦肝郁太甚,又影响到她气机的条畅,所以说不出来,表现为不言不语。

肝郁日久,必然化火。于是,她就开始有了热象,包括怒目圆睁、喜欢和人争吵、口苦、苔黄腻等等。火热之邪伤阴,她就开始便秘。

肝气失和,脾胃受累,所以患者食欲不好。肝无法藏魂,故而睡眠不安。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疏肝郁、清肝热、通大便。切记,这个时候通便很重要。大便通下来,火热之邪才有路可退。

来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柴胡24克,黄芩10克,法半夏9克,党参10克,生姜9克,红枣12克,朱茯苓9克,生大黄6克(后下),生龙骨和牡蛎各30克(先煎)。

这里头,柴胡疏肝郁,黄芩清肝胆之热。大黄通便泄热。党参、生姜、大枣、茯苓健脾扶正。朱茯苓尚能安神。龙骨和牡蛎镇静安神。半夏,燥湿降逆化痰。

你看,这个结构多简单,多清晰。

其实,这个配伍,源于张仲景的经方,就是柴胡加龙骨牡蛎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源于《伤寒论》,最初组成就是柴胡12克,龙骨、生姜、人参、桂枝、茯苓各4.5克,半夏10克,黄芩3克,铅丹1克,大黄6克,牡蛎4.5克,大枣6枚。

这方子,功效在于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主要针对的,就是少阳肝胆郁久化热,兼有阳明燥屎不下。其中的铅丹,有毒,现在一般不用了。桂枝,原本是用于化气通小便的,治患者小便不通的问题。现代临床,基本也不用它。总之,你记住它针对的患者,就是肝胆失和郁久化热、阳明腹实不通、神志不安异常。

对上文所述的女子来说,她的问题,基本上符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主治症候,所以可以拿来应用。这里头的辨证经过,你还需好好揣摩揣摩。

其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的病,多数还是和神志有关,比如说失眠、精神分裂、焦虑、抑郁、神经官能症等等。尤其是妇女更年期综合症这个领域,应用的几率很高。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和统计,几乎每一个患者,都有诸如胸胁苦满、腹胀纳呆、咽干目眩以及便干便秘、烦躁易怒、睡眠不安等症状。这是一个普遍规律。此外,还多舌红,苔黄腻,脸红唇红等等。更严重的,平素就有上述状态,在经历某件事的精神刺激之后,就完全精神失常了。

可见,肝郁化火,加上便秘尿黄,这个状态日久,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吧。其实,文老师在这里说的,不过是一些经验之谈和道听途说的中医趣闻。你要是真对此类问题感兴趣,就多阅读相关的书籍。你若感觉文中的配伍,似乎对自己有借鉴意义,那最好能事先到医院看看,通过中医师的四诊合参来辨别清楚问题之所在,尽量不要盲目尝试。严格讲,中医是一门个性化的学问。同样的证治规律,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就要作出相应的改变。这也是中医比较复杂、难以参透的地方。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标签: 张仲景更年期柴胡通便便秘配伍

更多文章

  • 一首当归四逆汤,张仲景留下的千年经方,治寒湿痹阻痛风,疗效好

    历史解密编辑:中医科院药学博士标签:当归,张仲景,痛风,土茯苓,通草,丹参

    开门见山,今天科普,聊聊痛风如何中医辨治,尤其是对于寒湿痹阻的痛风。由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组成的四妙散,发端于朱丹溪用于痛风走注的二妙散,可以清热利湿、舒筋壮骨,是现在人们治疗痛风的最基本的方子,但实际使用时,为了强化抗炎镇痛、利湿泄浊降尿酸的效果,通常还会加味土茯苓、萆薢、虎杖、忍冬藤、伸筋草

  • 医圣张仲景发明五石散,救活很多人,为何药王孙思邈坚决要抵制?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张仲景,孙十常,五石散,千金方,伤寒杂病论

    在汉代有个人写了一本书,名叫《伤寒杂病论》,这本著作的出现让一种疾病在中国近乎销声匿迹。写出这本《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被世人尊称为——医圣,他让伤寒病在中国不再令人恐惧。就是这样一个医圣级别的人物,在他去世后几百年中,却迎来了第一位“挑战者”——药王孙思邈。唐朝的孙思邈在医学上的造诣也是极高,虽然不

  • 《张仲景》邮票上线15日开售

    历史解密编辑:邮票暗记标签:中国邮政,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医,邮票

    中国邮政将在10月22日,发行《张仲景》特种邮票一套两枚,小型张一枚。随着这套邮票发行时间临近,其【自提】销售页面正式上线,并将在10月15日开始售卖。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

  • 古代中国三次大规模瘟疫,第一次有张仲景,后两次靠谁拯救?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曹操,张仲景,瘟疫论,司马炎,医学家,古代中国,伤寒杂病论,中国古文献

    古代中国的传染病,在文言文中叫做“疫”,烈度最大的传染病,又叫做瘟疫。瘟疫,几乎是与中国的文明相始终的。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殷商,便出现了关于传染病的甲骨文版本:殷人向天询问,商王所染之疾病,是否传染病?如果是的话,这种传染病是否会大规模蔓延开来?这也就是说,面对瘟疫,殷商基本没啥办法,只能靠天(当然那

  • 脉通一寸,寿延一年,张仲景独创“通脉方”,通脉,通络,通全身

    历史解密编辑:静静的空间标签:张仲景,寿延,当归,通脉,桂枝,寒气

    脉通一寸,寿延一年!大家好,我是沈医生,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张仲景独创的“通脉方”,通脉,通络,通全身,从上到下疏通全身血脉,经络,使气血流畅,人体健康,远离各种疼痛!有关节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等病症,经常感觉手脚发凉,出现腰腿疼,小腿抽筋,严重时半夜都会疼醒,同时肩膀后背发冷隐痛,膝盖麻木肿痛,弯

  • 张仲景最拿手的四味草药,当“零嘴”吃,能守住体内的阳气

    历史解密编辑:粤姐说情感标签:阳气,张仲景,肾虚,伤寒论,中焦

    本文理论依据:《伤寒论》、《经方观止》。一个男人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拥有花不完的钱,也可能有人会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是在笔者看来,一个男人成功的标志是,60岁以后依然老当益壮,依然可以行“夫妻之道”!今天这篇文章要和你聊得是很多男人都比较关心的话题,那就是“阳气”。可能初次说起这个话题

  • 2022-24张仲景邮票及型张同一暗记

    历史解密编辑:邮票暗记标签:张仲景,仲景,伤寒杂病论,邮票,齿孔

    中国邮政定于2022年10月22日发行《张仲景》特种邮票1套2枚,小型张1枚。详情如下:志 号:2022-24图序 图 名 面 值(2-1)T 坐堂行医 1.20元(2-2)T 撰书立著 1.20元小型张 张仲景像 6元邮票规格:50×30毫米齿孔度数:13度整张枚数:版式一12枚 版式二6枚(3套

  • 明明体寒,却总容易上火?张仲景用2味中药,清上焦热,暖下焦寒

    历史解密编辑:云泽点评汇标签:上火,体寒,焦寒,干姜,上焦,中药,气血,张仲景,医学家,中国古文献

    为什么体寒的人越容易上火?大家好!我是李医生!上火是生活中很常见的问题,但是有些人明明是体寒体质,总觉得自己手足不温、畏寒怕冷的,但却常常出现上火的情况,比如说口腔溃疡、脸上长痘痘、咽喉疼痛等,而且去吃清热泻火的药呢,要不然这火反反复复好不了,要不然就是出现肚子不舒服,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从中医角

  • 未来的中医:人人超越张仲景的水平

    历史解密编辑:怀疑探索者标签:张仲景,中医,针灸,仲景,组方,医学

    作者:怀疑探索者张仲景弘扬中医文化,义不容辞。我是传统中医文化弘扬群的群主,自打创立中医群以来,已经有中医专业接近30位职业医生加入(其中中西医结合医生6位)。讨论热烈,气氛大致融洽。只要不是太过分,我一般不会干涉。我也偶有发言,主要是涉及如何提升中医“维度”的一些构想,也在一些组方的合理性提出了全

  • 张仲景名方,只为治疗脑梗后遗症,四味药化解反应慢、流口水

    历史解密编辑:老李三农种菜标签:茯苓,甘草,党参,白术,脑梗,张仲景,后遗症,医学家,老中医,金匮要略,中国古文献

    脑梗后遗症是令很多人头疼的问题,但早在两千年前,名医张仲景就已经攻克这个难题了,不得不感叹中医的奇妙啊。看到患者这个样子,我想到了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面记载的苓桂术甘汤,具体方子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白术燥湿健脾,茯苓健脾利湿,桂枝温阳化湿,炙甘草健脾和中。但我给患者加了三味药,泽泻、干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