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中国三次大规模瘟疫,第一次有张仲景,后两次靠谁拯救?

古代中国三次大规模瘟疫,第一次有张仲景,后两次靠谁拯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吉吉嗑普 访问量:1451 更新时间:2024/1/19 14:20:34

古代中国的传染病,在文言文中叫做“疫”,烈度最大的传染病,又叫做瘟疫。瘟疫,几乎是与中国的文明相始终的。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殷商,便出现了关于传染病的甲骨文版本:殷人向天询问,商王所染之疾病,是否传染病?如果是的话,这种传染病是否会大规模蔓延开来?这也就是说,面对瘟疫,殷商基本没啥办法,只能靠天(当然那时候也是瘟疫的初级阶段,危害不大)。

而到东汉末年,便出现了中国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传染病浪潮,一直维持到三国时期。汉灵帝时期,更是连续发生五次大疫,中原“家家有伏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声,或合门而亡,或举族而丧者“。如南阳张家,二百余口人,竟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此而死。由此出现了汉末名医张仲景,经数十年的研究与实践,终于寻求出了解决的答案,这便是《伤寒杂病论》一书。在这本书中,张仲景留下了大量用于治疗传染病以及其他疾病的方剂,譬如白虎汤,可以用来治乙型脑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可以用来治疗肺炎;乌梅丸,可以用来治疗胆道蛔虫。如此等等。还有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吹耳等各种治疗方法,所以后世中医将这部书视为“方书之祖”。

但是张仲景固然厉害,依旧扛不过瘟疫,也改变不了汉末瘟疫造成的大规模人口死亡,同时加上汉末的战乱,汉桓帝时期(公元157年),全国有5650万人口,八十年后的晋武帝时期(公元280年)时,只剩下1600余万,竟然锐减达四分之三。瘟疫最剧烈的中原地区,则只剩下十分之一。以至于掌握中原的曹魏,迟迟不能灭蜀吞吴,统一天下,不得不说,传染病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正是因此,汉末三国时期,很多名人都死于瘟疫,譬如著名的“建安七子”,竟有四人染病而死,其实便有替袁绍写檄文骂曹操陈琳。而眼看着好友一个个死去,后来登基做皇帝的曹丕,也只能徒呼奈何:“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而曹操赤壁之战的失败,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使南下赤壁的北方人失去战斗力。

立国南方的东吴,同样难以逃脱瘟疫的袭击。四都督中的两个:周瑜吕蒙,都死于传染病,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东吴一统南方战略的失败。

清明上河图里的药铺

此后,宋金元之际,中原一带也曾发生大规模传染病,受害最严重的便是当时的中国第一大城市开封,甚至有记载说:“开封大疫,诸门出柩90余万。”而在这个时候,也出现了一名神医,叫做李杲,被后世奉为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病人来看病,他总是先诊脉,辨明脉象,而后进行诊断,告诉病人他们患得是什么症,然后从医经里引出经文,加以分析对照,证明自己的诊断与医经的论述完全一致,直到把病人说得心服口服了,才拿起笔处方。

第三次大规模流行,则是明朝末年。有一部电影叫做《大明劫》,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内有李自成,外有后金,再加上瘟疫的大规模传播。孙传庭带兵出征,军中却大规模流行瘟疫,于是游医吴又可挺身而出,为明军治瘟。

这部电影里的吴又可,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是苏州人,当时苏州一带瘟疫连年流行,甚至“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吴又可不应科举,转而从医。而在实践中,他体会到当年张仲景的伤寒学说,已经无法应对新的瘟疫。于是他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逐渐形成一套温热病的论治方案,并将案例整理著成《瘟疫论》一书。将温热与瘟疫,逐步合为一家,充实了中医学关于传染病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吴又可研究的达原饮,用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七味药组成,就记载在这本《瘟疫论》之上。电影《大明劫》说,这方中药,在当时的非典流行之际,也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见以下字幕,当然这个是否如此,司马就不知道了,需待医学领域专家加以证实)。

更多文章

  • 脉通一寸,寿延一年,张仲景独创“通脉方”,通脉,通络,通全身

    历史解密编辑:静静的空间标签:张仲景,寿延,当归,通脉,桂枝,寒气

    脉通一寸,寿延一年!大家好,我是沈医生,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张仲景独创的“通脉方”,通脉,通络,通全身,从上到下疏通全身血脉,经络,使气血流畅,人体健康,远离各种疼痛!有关节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等病症,经常感觉手脚发凉,出现腰腿疼,小腿抽筋,严重时半夜都会疼醒,同时肩膀后背发冷隐痛,膝盖麻木肿痛,弯

  • 张仲景最拿手的四味草药,当“零嘴”吃,能守住体内的阳气

    历史解密编辑:粤姐说情感标签:阳气,张仲景,肾虚,伤寒论,中焦

    本文理论依据:《伤寒论》、《经方观止》。一个男人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拥有花不完的钱,也可能有人会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是在笔者看来,一个男人成功的标志是,60岁以后依然老当益壮,依然可以行“夫妻之道”!今天这篇文章要和你聊得是很多男人都比较关心的话题,那就是“阳气”。可能初次说起这个话题

  • 2022-24张仲景邮票及型张同一暗记

    历史解密编辑:邮票暗记标签:张仲景,仲景,伤寒杂病论,邮票,齿孔

    中国邮政定于2022年10月22日发行《张仲景》特种邮票1套2枚,小型张1枚。详情如下:志 号:2022-24图序 图 名 面 值(2-1)T 坐堂行医 1.20元(2-2)T 撰书立著 1.20元小型张 张仲景像 6元邮票规格:50×30毫米齿孔度数:13度整张枚数:版式一12枚 版式二6枚(3套

  • 明明体寒,却总容易上火?张仲景用2味中药,清上焦热,暖下焦寒

    历史解密编辑:云泽点评汇标签:上火,体寒,焦寒,干姜,上焦,中药,气血,张仲景,医学家,中国古文献

    为什么体寒的人越容易上火?大家好!我是李医生!上火是生活中很常见的问题,但是有些人明明是体寒体质,总觉得自己手足不温、畏寒怕冷的,但却常常出现上火的情况,比如说口腔溃疡、脸上长痘痘、咽喉疼痛等,而且去吃清热泻火的药呢,要不然这火反反复复好不了,要不然就是出现肚子不舒服,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从中医角

  • 未来的中医:人人超越张仲景的水平

    历史解密编辑:怀疑探索者标签:张仲景,中医,针灸,仲景,组方,医学

    作者:怀疑探索者张仲景弘扬中医文化,义不容辞。我是传统中医文化弘扬群的群主,自打创立中医群以来,已经有中医专业接近30位职业医生加入(其中中西医结合医生6位)。讨论热烈,气氛大致融洽。只要不是太过分,我一般不会干涉。我也偶有发言,主要是涉及如何提升中医“维度”的一些构想,也在一些组方的合理性提出了全

  • 张仲景名方,只为治疗脑梗后遗症,四味药化解反应慢、流口水

    历史解密编辑:老李三农种菜标签:茯苓,甘草,党参,白术,脑梗,张仲景,后遗症,医学家,老中医,金匮要略,中国古文献

    脑梗后遗症是令很多人头疼的问题,但早在两千年前,名医张仲景就已经攻克这个难题了,不得不感叹中医的奇妙啊。看到患者这个样子,我想到了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面记载的苓桂术甘汤,具体方子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白术燥湿健脾,茯苓健脾利湿,桂枝温阳化湿,炙甘草健脾和中。但我给患者加了三味药,泽泻、干姜和

  • 咽喉疼痛难忍,买不到药怎么办?医圣张仲景的这个办法,或有良效

    历史解密编辑:神希园标签:张仲景,医圣张仲景,神农本草经,中药,甘草,半夏

    人们常说,“病从口入”,而疾病从口传入体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隘”,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位,这个位置就是“咽喉”,所以,“咽喉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攻城拔寨的将军,还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对于人体健康的“咽喉之地”,也是十分重视的。无论是细菌、还是病毒,抑或者其他不明微生物,它们如果

  • 皮肤瘙痒,中医认为有4个病因,张仲景开一“奇方”,仅仅一味药

    历史解密编辑:顶牌故事会标签:瘙痒,张仲景,湿疹,过敏,症状,肛周

    在过去,人们都认为痒,其实是一种是较浅的痛觉。很多人一到晚上,就容易浑身瘙痒,不仅难受,还影响了自己的睡眠,而其实”痒“也反映了身体的健康状况,那么中医又是如何看待”痒“呢?又该怎么治疗?且听小妙跟你娓娓道来。70%的人都有“痒痒病”“痒”的感觉比“疼”更加让人难以忍受,有时瘙痒不适感持续数个小时让

  • 李可:一生用掉5吨附子,证明中医不比西医差,被誉为当代张仲景

    历史解密编辑:护士笔记标签:中药,张仲景,中医药,中西医,医学家,英格兰足球,一个中医世家,李可(足球运动员)

    李可:一生用掉5吨附子,证明中医不比西医差,被誉为当代张仲景中国有很多让人称赞的技术,例如中医,这项技术自原始社会便存在了。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了。而在古代,在中医这个领域上也涌现出许多厉害的医生,例如“望闻问切”的扁鹊神医,以及药王孙思邈,总结了“八法”的张仲景等。但随着时代的发

  • 张仲景在华夏百位名人榜单上排第15位,他后人都有谁,现在都干啥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张仲景,华佗,孙十常,伤寒杂病论,医圣

    近年来,学界专家们按照贡献大小,对古代的名人做了一个排序,其中东汉医圣张仲景也位列其中,因此也吸引了人对张仲景的关注。不过令人感到疑惑的,张仲景是伟大的医学家,但是他的后人在历史上却都默默无名,甚至有人怀疑他有没有后人……究竟张仲景是后人怎么样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吧。(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