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婴可能真的有遗诏,但遗诏是一式两份,宫中那份又不见了,所以汉武帝不杀他都不行。
窦婴是汉武帝奶奶窦太后的堂侄,汉景帝时期爆发了七国之乱,他以大将军的身份参与平乱,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被封为魏其侯,与条侯周亚夫一起成为权势最高的大臣。
最风光的时候,窦婴家门客众多,前去巴结他的人络绎不绝,这其中就有一个叫做田蚡的人,他为了讨好窦婴,无所不用其极,甘愿跪在地上像窦婴的孙辈一样服侍,窦婴对此感到很满意。
田蚡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汉景帝皇后王娡的同母弟弟,也就是汉武帝的舅舅,只不过他当时他还只是个郎官,地位非常低,只能通过巴结窦婴来获得提升的可能。
到了汉景帝晚年,田蚡逐渐得到重视,担任了御史中丞;等到汉武帝继位后,他更是被封为武安侯,在地位上与窦婴平起平坐了。
不过,田蚡这个人野心很大,他想要成为丞相,但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窦婴,于是提拔大批名士出来做官,让他们协助自己对抗窦婴。
眼看窦婴和田蚡的对抗就要升级了,汉武帝横插了一杠,他发起了儒学改革,分别任命田蚡和窦婴(二人均崇尚儒学)为太尉和丞相,但这件事遭到了崇尚黄老学说的窦太后的阻扰,田蚡和窦婴上任不到一年就被罢黜了。
虽然都赋闲在家,但因为窦太后不支持窦婴,而王太后(汉武帝之母王美人)却大力支持田蚡,还时常让田蚡参与商议国事,因此田蚡家门口天天都是车水马龙,前去巴结他的人很多,而窦婴家则门可罗雀,根本没人搭理他。
更有甚者,之前依附于窦婴的人见他失势了,便纷纷跑去投靠田蚡,田蚡为了有朝一日东山再起,便善待这些投靠他的人,因为这件事,窦婴与田蚡的矛盾加深。
尤其是在窦太后去世之后,在王太后的影响下,汉武帝任命田蚡为丞相,没了靠山的窦婴则继续受到冷落,只有一个叫做灌夫的人对他不离不弃。
灌夫本姓张,因为祖上是西汉开国功臣灌婴的家奴而被赐姓灌,起初他担任中郎将,后来因为战功而升任太仆,他性情刚直而好酒,有一次在宫中喝醉酒,将窦太后的弟弟窦甫给殴打了,汉武帝担心他被窦太后杀掉,便将他任命为燕国国相。
后来,灌夫因为犯法而被贬为平民,他便带着巨额家产来到长安居住,并召来数百游侠作为门客,因此形成了一股很大的江湖势力。
起初,灌夫打算靠着窦婴的关系去结交权贵,从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而窦婴则希望让灌夫帮助自己铲除那些背叛他的人,因此两人其实是互为援助的关系,但两人交往的时间长了,觉得彼此都很投缘,便逐渐成为生死与共的好朋友。
原本,灌夫跟田蚡是没什么恩怨的,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两人势同水火。
有一次,田蚡在回家途中偶遇灌夫,他说准备去拜访窦婴,从而缓解关系,灌夫便说他可以牵线搭桥,请田蚡第二天去窦婴家中赴宴,田蚡表示赞同。
其实,田蚡当时喝醉了酒,只是随口说说罢了,他根本没打算去拜访窦婴,毕竟他贵为丞相,怎么可能屈尊去政敌家里做客呢。
但灌夫知道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便跑去告诉窦婴,窦婴便和妻子买来许多酒肉,还将屋子打扫干净,一直忙到天亮才准备好宴席。
窦婴左等右等,就是没等来田蚡,灌夫刚直而性急,便跑去田蚡家中,却发现田蚡还在睡大觉,灌夫就有些不高兴了,田蚡知道自己理亏,便说自己喝醉了酒,忘记了昨天的约定。
田蚡起床后,跟灌夫一起去窦婴家,因为他本不情愿,所以走得很慢,而且到了窦婴家中后,态度十分傲慢,灌夫邀请他一起跳舞,他也迟迟不起身,这让灌夫很生气,便说了很多难听的话。
因为这件事,田蚡和灌夫结下了梁子,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直接让两人反目成仇。
事情是这样的,田蚡当上丞相后,贪婪无比,对钱财和土地十分着迷,他听说窦婴家在城南有一块地很好,便派人去索要,窦婴为此十分生气,而灌夫更是痛骂田蚡无耻。
有个叫做籍福的人想当和事佬,便跑去跟田蚡说,窦婴生病了,活不了多久了,你何必急于一时呢?田蚡因此没有再逼迫窦婴。
后来,田蚡不知道从哪里听说,窦婴之所以不愿意给土地,是因为灌夫阻止,因此对灌夫怀恨在心,想找个机会铲除他与窦婴。
在随后一段时间里,田蚡和窦婴相互攻伐不断,搞得汉武帝头痛不已,最后不得不亲自出面调解,两人这才在表面上握手言和,但彼此的恩怨并未就此了解。
后来,田蚡娶燕王的女儿做夫人,王太后下令所有皇亲国戚和列侯都去祝贺,窦婴虽然没有职务,但还是魏其侯,因此必须奉诏参加婚礼。
但是,窦婴不知道搭错了哪根筋,执意要灌夫跟他一起去赴宴,结果就出事了。
当时田蚡起身给大家清酒,在座宾客都起身回敬,但等到窦婴敬酒的时候,却有很多宾客没有起身,尤其是田蚡,只是假装起身又立马坐下,而且在喝酒的时候,故意只喝了半杯,这显然是不敬的。
灌夫见田蚡如此,就感到十分生气,便不打算给田蚡敬酒,而是跑去给灌婴的子孙临汝侯灌贤敬酒,但灌贤显然畏惧田蚡的权势,只顾低头和长乐卫尉程不识说话,根本就不搭理灌夫。
这就让灌夫怒不可遏了,便破口大骂了灌贤一番,说按辈分他是灌贤的长辈,灌贤竟然敢如此无礼!
由于灌夫声音很大,影响了婚礼的欢乐与和谐气氛,田蚡便感到十分生气,当众责怪灌夫莽撞无礼,灌夫喝醉了酒也毫不含糊,就又把田蚡给骂了。
眼看矛盾就要升级,宾客们也很识趣地主动退去,其用意是提前结束宴会,好让灌夫也自行退下。
宾客们逐渐离去,窦婴也起身要走,还示意灌夫一起走,灌夫便准备离去,但田蚡却抹不开面子,竟然要求灌夫只有道歉方可离去,但灌夫不肯道歉,田蚡便下令将灌夫给逮捕了,关押在一处秘密监狱中。
第二天,田蚡就上书弹劾灌夫,说他辱骂宾客,侮辱诏令,犯了不敬之罪,应该判处死罪,还派人去调查灌氏一族的罪状,并将许多人也打成死囚。
窦婴听说这事后,觉得是因为自己硬拉灌夫去参加婚礼,才导致后面的事情发生的,就感到非常惭愧,于是花重金收买田蚡的门客,让他们帮灌夫说情,但田蚡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根本不为所动。
到了这个时候,窦婴便觉得自己应该亲自出马了,但他的妻子却对他说,田蚡有王太后做靠山,你是根本救不了灌夫的,搞不好自己也得搭进去!
但窦婴认为这件事错在自己,他不能丢下灌夫,于是瞒着家人上书汉武帝,说准备入宫觐见。
汉武帝当时是碍于王太后的面子,才任由田蚡处置灌夫的,但当他得知窦婴有话要说,便将窦婴召入宫中。
窦婴入宫后,将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说了,汉武帝觉得田蚡其实也有过错,灌夫的罪过不足以判死刑,于是派人请来百官,在东宫商议这件事怎么处置。
很显然,汉武帝处事还是很谨慎的,毕竟有王太后在,他不能轻易推翻田蚡的意见,而用廷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方式,因为这样王太后就无话可说了。
当然了,这件事必须建立在窦婴说的话都是事实的前提下,不然汉武帝也救不了灌夫。
但实际上,窦婴字里行间其实都在偏袒灌夫,尤其是在随后举行的廷议上,他极力夸赞灌夫的优点,用醉酒来掩饰他的缺点,但田蚡也不是好热的,拿出了很多灌夫其的他犯罪证据。
但汉武帝始终不表态,临了还问大家田蚡和窦婴谁说得对,御史大夫韩安国和廷尉汲黯都认为窦婴说得对,但这样显然缺乏分量。
其实,汉武帝也有意偏向窦婴,因为他对田蚡干的那些违法事情了解甚多,一直想要将其罢黜,但碍于王太后的情面而无法得逞,因此这是一个很好地打压田蚡的机会。
当时有个大臣叫做郑当时,汉武帝看出来他是偏向窦婴的,但自始至终却没有说话,显然是畏惧田蚡,汉武帝便训斥他畏首畏尾,说完就起身罢朝,回宫陪王太后吃饭去了。
汉武帝虽然没有做最终决断,但王太后已经派人探查了廷议内容,当她得知多数大臣都开始偏向窦婴之后,就感到非常生气,还对汉武帝说,我还没死呢,就有人这样糟践我的弟弟,皇帝也不拿出态度来,这是什么意思?
汉武帝听了王太后的话,吓得不轻,连忙说这本来是件小事,一个狱卒就可以把灌夫给解决了,只不过是因为涉及到皇亲国戚,所以才在朝堂上议论的。
汉武帝的言外之意是,廷议只是走个过场罢了,不会影响到舅舅田蚡的,他显然是不打算得罪王太后了。
因为王太后的出面干涉,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田蚡肯定只能是对的,那么窦婴说的话也就必须是假话了,这可犯了欺君之罪了。
在来自王太后的压力下,汉武帝派人取来灌夫的罪犯调查报告,发现很多地方跟窦婴说得不一样,于是以欺君之罪将窦婴逮捕下狱。
到了这个时候,汉武帝就明显是在偏袒田蚡,因为灌夫的犯罪调查报告正是田蚡一手捏造的,但汉武帝却将其作为窦婴犯欺君之罪的罪证!
当然了,汉武帝这也是无奈之举,尽管他不太喜欢窦婴的出身,但他对窦婴的人品还是很敬重的,也不希望就这样让窦婴死掉,但他又能做什么呢,总不能因为窦婴而得罪王太后吧?
就在汉武帝懊恼不已的时候,窦婴却放了一个大招,他决定实施自救计划!
原来,早在汉景帝去世的时候,曾将窦婴找来,颁给他一道诏书,诏书上写着,如果发生什么对你不利的事情,授予你便宜行事的权力!
要知道,这可是汉景帝的遗诏,因此对汉武帝也有约束力,只要窦婴将诏书拿出来,汉武帝也得听他的。
但是,这道诏书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保护他的安全,也可以把他架在火炉上烤,因为没有哪个皇帝能够容忍一个臣子拥有节制皇帝的特权!
很多大臣其实知道这件事,但他们也知道这道诏书的副作用太大,所以都不敢禀告给汉武帝。
孝景时,魏其常受遗诏,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及系灌夫,罪至族。事日急,诸公莫敢复明言于上。
窦婴感到十分着急,为了实施自救,也为了将灌夫给救下,便将侄子找来,让他上书汉武帝禀告遗诏之事。
汉武帝倒也镇定,没有立马释放窦婴,而是派人去档案馆寻找另一份一样的遗诏,那是作为备份待查用的,最后却没有找到!
但是,窦婴家中的那份遗诏还在,被密封在一个安全的地方,汉武帝后来也看到了这份遗诏,但因为没有在宫中找到遗诏的备份,因此他没有承认窦婴的遗诏是真的。
很快,就有大臣弹劾窦婴,说他伪造遗诏,加上之前的欺君之罪,应当将他斩首示众,汉武帝心有不忍,没有马上判决。
后来,灌夫被灭族了,但汉武帝没有马上将窦婴定罪,可见汉武帝还是有所犹豫的,或许他认为诏书是真的。
其实,汉武帝内心是很纠结的,他不想让窦婴死,但也不太愿意诏书是真的,因为那样窦婴的权力就太大了,这对他可不是好事。
就在汉武帝左右摇摆不定之时,窦婴自己又老糊涂了,他因为灌夫之死而生病,还开始绝食,准备随灌夫一起去死;但后来他又听人揣测汉武帝没有杀他的意思,他便感到很高兴,还开始吃饭了。
汉武帝听说这事后,感到有些不高兴,觉得窦婴对灌夫的情谊是假的,窦婴其实是有着强烈的求生欲的,或许诏书之事确实是假的。
恰在此时,一些关于窦婴的流言蜚语开始流传,对窦婴相当不利,汉武帝听信了,最终决定将窦婴斩首示众。
那么,窦婴是不是真的有遗诏呢?
这个已经无从得知了,但史学家倾向于他确实是有遗诏的,这是基于窦婴的为人及他所处的位置决定的,他绝不会、也不敢伪造遗诏。
如果说窦婴确有遗诏,那宫中丢失的备份遗诏,则大概率是王太后及田蚡干的,因为最希望窦婴死的人就是他们。
当然了,汉武帝的嫌疑也是很大的,他虽然不希望窦婴死,但更不希望窦婴手中真的有一份遗诏,毕竟已经有一个王太后掣肘他了,他不希望再来个窦婴。
其实,窦婴如果不拿出遗诏,汉武帝倒是可以将其暂时羁押,然后伺机解救,大不了多给点好处给田蚡,王太后大概率会见好就收;但当窦婴拿出遗诏后,汉武帝又没有找到备份,那就是天王老子也救不了窦婴了,因为伪造遗诏这事太大,没有人压得住。
因此,窦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拼命解救灌夫只得称赞,但用遗诏来自救,显然是饮鸩止渴,因为遗诏不管是真是假,他活下来的概率都将会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