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立夫 董仲舒:儒学与政治的成功联姻

刘立夫 董仲舒:儒学与政治的成功联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星主张 访问量:4536 更新时间:2024/1/25 8:20:19

董仲舒:儒学与政治的成功联姻

很多人都看过电视剧《汉武大帝》。再现了西汉时期内忧外患中东方列强崛起的壮丽场面。汉武帝16岁即位,在位54年。在位期间,他以铁拳闻名,清算了2位皇后、1位亲王、6位宰相。在文化和思想上,他一改“黄老”韬光养晦、无为而治的方式,代之以儒家思想,统一帝国的意识形态;赋税、盐铁,一币,等同,算为汉奸之罪;在外交上,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东安蛮夷。插入帕米尔高原。这些事件在这部电视剧中上演。

一、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汉武帝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功臣,才华横溢,大有谋略。正如我所说:“有不平凡的成就,就要对待不平凡的人”。要想取得非凡的成就,关键在于统一思想,强化皇权,集中力量办大事。为此,必须加强“大统一”。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儒家思想正式走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

大家知道,儒家自创立以来,屡屡受挫,得不到当权者的青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儒家所提倡的周公之道,只是对古代三代政治经验的总结。时代变了,我们不能固守旧经验。荀子批判儒家有大儒、庸儒、小儒。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社会变迁可谓“天翻地覆”,与文化思想的多样性相对应。比如,三个朝代分诸侯国,是“封建制”,秦以后是郡县制;汉初的“七国之乱”证明封建制度行不通,中央集权必须高度集中;秦以后,是官僚制;三世以来,以礼治之,以德治之。然而,纯粹的礼治和德治可以拯救世界?儒学要真正登上历史舞台,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董仲舒的卓越之处在于,他以高超的政治智慧,成功地将儒家思想与政治结合起来,成为统一政治的指导思想。董仲舒也因此被尊为“儒学之父”,成为汉代儒学的集大成者。

二、董仲舒与汉武帝的三番对话

董仲舒汉代广川县人,家乡在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家可能注意到,唐朝以前的历史名人,大多都出生在北方。比如孔子在山东,荀子在山西,韩非子在河南,孙武在山东,墨子在山东,老子在河南,庄子在河南或山东。当时的南方还是蛮夷未开化之地,名人寥寥无几。

董仲舒当时的专业是儒家《春秋学》。须知,儒家思想的传承并没有中断。在“正”之前,也就是在正式承认之前,还有很多信徒。毕竟儒家的“六经”从来都是三帝五帝以来政治经验的总结。不可能像垃圾一样扔掉。秦始皇虽以法治天下,但在公元前219年,他率领文武大臣和儒医70人到泰山举行“妖孽禅”大典,这是儒家祭祀天地的仪式。汉朝初年,黄老一统天下,叔孙通为刘邦制定朝廷礼仪。刘邦这才明白“做皇帝是可贵的”,体验了做皇帝的面子。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禄到曲阜“大狱祭孔”。刘邦用这种礼仪祭祀孔子,非同一般,足见他对孔子的尊重。

董仲舒是汉景帝时期的春秋博士。此人自制力强,学习刻苦,“三年不看园”,连续三年不忍心在家看园。这似乎有些夸张,但他的见识确实不错。所谓“时代当时,汉武帝想要改变他祖宗的法律。窦太后还没有去世,朝中的大臣们更是观望不已。于是,汉武帝想了个办法:下诏“提贤正直,极谏之人”,就是以特殊的方式提拔人才,给他们指点。这些“有德有文”的人有100多人,他们其实是皇帝的一个“智库”或“智库”。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专业人士。有研究商鞅、韩非学说的法家,也有研究张仪苏秦之学的政横人物,当然也有儒家学者。这些人还真是能说会道,什么都敢说,就是讲不通。武帝很是不满,可是只有这个董仲舒博得了汉武帝的赏识。

汉武帝为了统一思想,决定弃黄老道,改用儒家治国。然而,如何运用儒学,他却毫无头绪,于是汉武帝以“策问”的方式与董仲舒进行了三番对话。董仲舒在他的《天人三策》中,把孔子的正名、仁义、五伦,都发挥得淋漓尽致。思想,结合法家和阴阳学说,提出了天人感应、刑罚道德、弘太学、选主等思想,尤其是在他的第三策中,明确说:

陈余者以为六艺与孔子之科不在者,皆出其道,不进也。

这里的“六艺”就是儒家的“六经”,“孔子之术”就是儒家的治国思想。董仲舒认为,这些都是政治的真实性,其他学派的理论可以搁置。这确实符合汉武帝统一思想的需要。

在儒学史上,董仲舒的《天道·人学》曾被正统儒家批判,说他不是“纯儒”,但只要看看武帝的《德策诏》就知道了。汉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你就会明白,董仲舒的“儒学”不可能像孔孟子那样回到原来的儒家,因为汉武帝给了董仲舒“命题作文”:

盖闻五帝三王之道,重制乐以和天下,百王亦同。 …… 有那么多的人带上翅膀(挽救)他们的生命,但他们仍然不能回头。日为奴仆所毁,至王后为王即止。它如何掌握权力或失去主导地位?古田的命运不可逆转,一定要推到大衰落,然后安息吗?芜湖!那些屑(累),长怀夜寐,修古者,必无益?三世受命,符文何在?灾难性的变化从何而来?

汉武帝的策问有一个明显的用意,那就是要以儒治天下,而他自己也希望成为儒家的“圣王”。但是,要贯彻儒家治国之道,还必须回答:

(一)先王儒家统治为何在后世没落?

(2)天命之兆、巨变如何解释?

(三)如何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这些重大的时代问题,显然超出了原始儒家的范畴。董仲舒的卓越之处在于他能够立足《春秋》之义,成功地响应了汉武帝“明古今之变,为明日之民”的要求。 .

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除百家,嘉六经”。 《汉书》将董仲舒的对策概括为“排儒家,镇压百家”。后来,民国时期的易白沙将其概括为“休诸百家,独尊儒家”。请注意,这三个表达式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汉武帝果然是个“奇人”。对于如此重大的政治决策,他没有经过任何御前会议,而是绕过百官,直接去找董仲舒,写了几篇文章商议,最后下诏“罢免百家,褒奖天下”。六大经典”。按照他的身份,董仲舒当时只是一个“贤者”,相当于智库中的首席专家。事实上,汉武帝虽然赞赏董仲舒的决策,但并没有重用他为官。不过也好,因为董仲舒没有成为大官,所以成就了他的学问。 《春秋繁录》是他一生学术思想的总结。

(摘自立夫论国学《董仲舒:儒学与政治联姻的第一推动者》)

更多文章

  • 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让汉武帝受益匪浅,为何仕途却屡屡受挫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董仲舒,天人三策,刘彻,公孙弘,主父偃,刘启

    秦火初残道已孤,壁经遗绪未全迂。百年礼乐逢明主,三策天人识巨儒。汉武帝是汉景帝的接班人,在他登基之前,文景之治已然用四十余年的时光为汉朝社会积累了巨量的财富,为武帝留下了优秀的政治遗产。得益于丰厚的物质基础,年少有为的武帝极其渴望建功立业,超越前人的功绩,于是他积极作战,开疆拓土,极大加重了百姓的负

  •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董仲舒

    历史解密编辑:京视网标签:孔子,武帝,董仲舒,廖彬宇,诗说中国,儒家思想

    按:《诗说中国》是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

  •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刘彻,皇帝,刘启,董仲舒,窦太后,儒家思想

    首先更正一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发出的政令,并不是董仲舒提出的。董仲舒提出的是“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儒家理论,推崇以儒学为基础,道家,法家为辅助的新思想体系。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为了拔除窦太后所推崇的黄老之说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在朝廷中所占据的位置,开始新的

  •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

    历史解密编辑:炎黄国医吴越标签:董仲舒,天人,刘彻,感应,春秋经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董仲舒,西汉哲学家,广川(今河北'河北枣强)人。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年。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他“天人三策”观点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他的“天人三策”,是是答武帝策问“贤良文学之士”的三个对策。从“天人感应”说出发,论证了“王者承天

  • 东汉因董仲舒理论导致的谶纬流传和对繁琐解读经文召开白虎观会议

    历史解密编辑:静嘉小可爱说故事标签:东汉,董仲舒,白虎通义,谶纬流传,儒家思想,白虎观会议

    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究其原因,秦汉时期很重要。秦汉时期封建制度进一步确立及趋向完善,其理论何现何在?儒学从百家之中走向独尊,今古文经之争使儒学理论更庞大完备,谶纬使儒学及君权神圣化。白虎观会议——一次由皇帝主持的大型儒家学术会议,对此进行了总结,形成纲领《白虎通德论》也叫《白虎通义》

  • 汉朝哲学家:董仲舒

    历史解密编辑:关你西红柿标签:董仲舒,春秋繁露,儒家,三纲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只存在了大约十五年。秦始皇死后不久,发生了一系列造反,反抗暴秦统治,秦帝国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汉朝,汉朝继承了秦朝政治统一的思想,建立政治与社会新秩序。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著名的考试制度就是董仲舒第一个发起的,他主张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基础。据说董仲舒

  • 孔子思想没有诸侯采纳,为何董仲舒能让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解密编辑:花颜语心标签:孔子,董仲舒,刘彻,儒家,周天子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为了宣扬自己的思想,周游列国,吃尽了苦头,但是不论诸侯王对他的态度如何,或将孔子敬为上宾,或轻视怠慢孔子,但是他们无一例外,都不愿采纳孔子的思想,而到汉朝,为何汉武帝会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倡导的思想

  • 黄开国:董仲舒人性论新说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董仲舒,人性论,黄开国,孟子,性恶论,荀子

    作者简介:黄开国,1952年生,四川大英人,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荣誉教授。获吴玉章人文社科奖一等奖、郭沫若历史学奖提名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省政府哲学社科一、二、三奖总计20次。独立承担与主持并主撰国家课题与省部级重点课题多项。从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是儒学、经学研究。摘 要

  • 排除董仲舒,到底是谁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解密编辑:看鉴人文历史标签:董仲舒,刘彻,公孙弘,儒家,法家

    儒家作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先秦时期,道家杨朱学派和墨家学派才是显学,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秦朝一统天下后,“民以吏为师”,法家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李斯(出自《大秦赋》)至于,儒家为何后来居上,普遍认为开始于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际上,这两句话

  • 两千年前的德州名人董仲舒,改变了中国历史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华世柳标签:董仲舒,儒家,刘彻,孔子,法家,文景之治

    董仲舒,是德州家喻户晓的名人之一,他出生于西汉时期,历经西汉三朝,分别是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他既经历了文景之治,有经历了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期,这三代恰恰是西汉最鼎盛时期。在当时那个时代,董仲舒就是一个名人了,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征召为博士,开始广收门徒讲学,到了汉武帝时期,广招天下英才,董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