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儒学与政治的成功联姻
很多人都看过电视剧《汉武大帝》。再现了西汉时期内忧外患中东方列强崛起的壮丽场面。汉武帝16岁即位,在位54年。在位期间,他以铁拳闻名,清算了2位皇后、1位亲王、6位宰相。在文化和思想上,他一改“黄老”韬光养晦、无为而治的方式,代之以儒家思想,统一帝国的意识形态;赋税、盐铁,一币,等同,算为汉奸之罪;在外交上,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东安蛮夷。插入帕米尔高原。这些事件在这部电视剧中上演。
一、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汉武帝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功臣,才华横溢,大有谋略。正如我所说:“有不平凡的成就,就要对待不平凡的人”。要想取得非凡的成就,关键在于统一思想,强化皇权,集中力量办大事。为此,必须加强“大统一”。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儒家思想正式走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
大家知道,儒家自创立以来,屡屡受挫,得不到当权者的青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儒家所提倡的尧舜周公之道,只是对古代三代政治经验的总结。时代变了,我们不能固守旧经验。荀子批判儒家有大儒、庸儒、小儒。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社会变迁可谓“天翻地覆”,与文化思想的多样性相对应。比如,三个朝代分诸侯国,是“封建制”,秦以后是郡县制;汉初的“七国之乱”证明封建制度行不通,中央集权必须高度集中;秦以后,是官僚制;三世以来,以礼治之,以德治之。然而,纯粹的礼治和德治可以拯救世界?儒学要真正登上历史舞台,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董仲舒的卓越之处在于,他以高超的政治智慧,成功地将儒家思想与政治结合起来,成为统一政治的指导思想。董仲舒也因此被尊为“儒学之父”,成为汉代儒学的集大成者。
二、董仲舒与汉武帝的三番对话
董仲舒汉代广川县人,家乡在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家可能注意到,唐朝以前的历史名人,大多都出生在北方。比如孔子在山东,荀子在山西,韩非子在河南,孙武在山东,墨子在山东,老子在河南,庄子在河南或山东。当时的南方还是蛮夷未开化之地,名人寥寥无几。
董仲舒当时的专业是儒家《春秋学》。须知,儒家思想的传承并没有中断。在“正”之前,也就是在正式承认之前,还有很多信徒。毕竟儒家的“六经”从来都是三帝五帝以来政治经验的总结。不可能像垃圾一样扔掉。秦始皇虽以法治天下,但在公元前219年,他率领文武大臣和儒医70人到泰山举行“妖孽禅”大典,这是儒家祭祀天地的仪式。汉朝初年,黄老一统天下,叔孙通为刘邦制定朝廷礼仪。刘邦这才明白“做皇帝是可贵的”,体验了做皇帝的面子。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禄到曲阜“大狱祭孔”。刘邦用这种礼仪祭祀孔子,非同一般,足见他对孔子的尊重。
董仲舒是汉景帝时期的春秋博士。此人自制力强,学习刻苦,“三年不看园”,连续三年不忍心在家看园。这似乎有些夸张,但他的见识确实不错。所谓“时代当时,汉武帝想要改变他祖宗的法律。窦太后还没有去世,朝中的大臣们更是观望不已。于是,汉武帝想了个办法:下诏“提贤正直,极谏之人”,就是以特殊的方式提拔人才,给他们指点。这些“有德有文”的人有100多人,他们其实是皇帝的一个“智库”或“智库”。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专业人士。有研究商鞅、韩非学说的法家,也有研究张仪、苏秦之学的政横人物,当然也有儒家学者。这些人还真是能说会道,什么都敢说,就是讲不通。武帝很是不满,可是只有这个董仲舒博得了汉武帝的赏识。
汉武帝为了统一思想,决定弃黄老道,改用儒家治国。然而,如何运用儒学,他却毫无头绪,于是汉武帝以“策问”的方式与董仲舒进行了三番对话。董仲舒在他的《天人三策》中,把孔子的正名、仁义、五伦,都发挥得淋漓尽致。思想,结合法家和阴阳学说,提出了天人感应、刑罚道德、弘太学、选主等思想,尤其是在他的第三策中,明确说:
陈余者以为六艺与孔子之科不在者,皆出其道,不进也。
这里的“六艺”就是儒家的“六经”,“孔子之术”就是儒家的治国思想。董仲舒认为,这些都是政治的真实性,其他学派的理论可以搁置。这确实符合汉武帝统一思想的需要。
在儒学史上,董仲舒的《天道·人学》曾被正统儒家批判,说他不是“纯儒”,但只要看看武帝的《德策诏》就知道了。汉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你就会明白,董仲舒的“儒学”不可能像孔孟子那样回到原来的儒家,因为汉武帝给了董仲舒“命题作文”:
盖闻五帝三王之道,重制乐以和天下,百王亦同。 …… 有那么多的人带上翅膀(挽救)他们的生命,但他们仍然不能回头。日为奴仆所毁,至王后为王即止。它如何掌握权力或失去主导地位?古田的命运不可逆转,一定要推到大衰落,然后安息吗?芜湖!那些屑(累),长怀夜寐,修古者,必无益?三世受命,符文何在?灾难性的变化从何而来?
汉武帝的策问有一个明显的用意,那就是要以儒治天下,而他自己也希望成为儒家的“圣王”。但是,要贯彻儒家治国之道,还必须回答:
(一)先王儒家统治为何在后世没落?
(2)天命之兆、巨变如何解释?
(三)如何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这些重大的时代问题,显然超出了原始儒家的范畴。董仲舒的卓越之处在于他能够立足《春秋》之义,成功地响应了汉武帝“明古今之变,为明日之民”的要求。 .
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除百家,嘉六经”。 《汉书》将董仲舒的对策概括为“排儒家,镇压百家”。后来,民国时期的易白沙将其概括为“休诸百家,独尊儒家”。请注意,这三个表达式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汉武帝果然是个“奇人”。对于如此重大的政治决策,他没有经过任何御前会议,而是绕过百官,直接去找董仲舒,写了几篇文章商议,最后下诏“罢免百家,褒奖天下”。六大经典”。按照他的身份,董仲舒当时只是一个“贤者”,相当于智库中的首席专家。事实上,汉武帝虽然赞赏董仲舒的决策,但并没有重用他为官。不过也好,因为董仲舒没有成为大官,所以成就了他的学问。 《春秋繁录》是他一生学术思想的总结。
(摘自立夫论国学《董仲舒:儒学与政治联姻的第一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