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董仲舒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董仲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京视网 访问量:4723 更新时间:2024/1/10 1:43:41

按:《诗说中国》是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此诗由国画家陈超群绘制《董仲舒目不窥园》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

己丑岁咏董子七律

垂帷讲习兴无穷,受教非徒太史公。

目不窥园窥造化,心唯向学向苍穹。

天人三策申元命,儒术孤标奏大功。

灵变气机玄莫测,仲尼亦罕论神通。

张红星教授注:

垂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借指专心读书或写作。语出《艺文类聚》卷五五引晋束晰《读书赋》:“垂帷帐以隐几,披纨素而读书。”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结虑司契,垂帷制胜。”唐王维《送高道弟耽归临淮作》诗:“自尔厌游侠,闭户方垂帷。”

讲习:讲议研习。《易‧兑》:“《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孔颖达疏:“朋友聚居,讲习道义,相说之盛,莫过于此也。”唐张说《大唐祀封禅颂》:“讲习乎无为之书,讨论乎集贤之殿。”

兴:此处指兴致。《晋书‧王徽之传》:“乘兴而来,兴尽便返。”唐杨巨源《答振武李逢吉判官》诗:“近来时辈都无兴,把酒皆言肺病同。” 宋王安石《海棠花》诗:“巧笔写传功未尽,清才吟咏兴何长。”

无穷:无尽,无限。 指事物没有穷尽。《孙子‧虚实》:“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復,而应形于无穷。”《史记‧田单列传论》:“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通典‧选举五》:“人之心智,盖有涯分,而九流七略,书籍无穷。”

受教:接受教诲。《战国策‧魏策四》:“信陵君曰:‘无忌 谨受教。’”南朝梁任昉 《到大司马记室笺》:“况昉受教君子,将二十年。”明刘基 《郁离子‧千里马》:“平原君豁然而寤,起再拜受教。”

非徒:不但、不仅。《孟子‧公孙丑上》:“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南朝宋谢灵运《郡东山望溟海》诗:“非徒不弭望,览物情弥遒。”明李东阳《永嘉县学奎光阁记》:“积书数千卷,庋置其中,以资讲诵,博见闻,非徒为登临眺望之具也。”

太史公:汉司马谈为太史令,子迁继之,《史记》中皆称“太史公”。其说不一:(1)太史公为官名,汉武帝时置,因位在丞相之上,与三公相等,故称。 (2)司马谈为太史令,司马迁尊其父,故称。 (3)太史令掌天文图书等,古代主天官者皆上公, 故沿旧名而称之。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 谈为太史公”三家注。 综上当以第三说较为可信。后世多以“太史公”称司马迁 。

目不窥园:汉语成语。《汉书‧董仲舒传》: “(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后遂以“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的苦学精神。《歧路灯》第一○八回: “ 篑初白日在碧草轩目不窥园,黄昏到自己楼上课画谈帖。”

窥:本指暗中偷看。《礼记‧少仪》:“不窥密,不旁狎,不道旧故。”郑玄注:“嫌伺人之私也。密,隐曲处也。”《孟子‧滕文公下》: “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心说而好之,恐不得当也。”也泛指观看。汉王充《论衡‧别通》:“开户内光,坐高堂之上,眇升楼臺,窥四邻之廷,人之所愿也。”唐韩愈《感二鸟赋》:“过潼关而坐息, 窥黄流之奔猛。”同时也指看透;觉察。《汉书‧季布传》:“夫陛下以一人誉召臣,一人毁去臣, 臣恐天下有识者闻之,有以窥陛下。”颜师古 注:“窥见陛下浅深也。”唐韩愈《顺宗实录四》:“人莫能窥其意,有怀刺讥之者。”清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高下相形例》:“后此记载之家,但有簿领而无文章,莫窥斯祕。”

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 亦指自然。《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鑪,以造化为大冶, 恶乎往而不可哉?” 晋张协 《七命》:“功与造化争流,德与二仪比大。”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窃谓心居中虚,治五官,心当属土;肺在上为华盖,庇覆五脏,当属火;始应天地造化。”清恽日初《观王石谷画山水图歌》:“灵想寂与造化通,幽襟独写溪山照。”也指创造化育。《汉书‧董仲舒传》:“今子大夫明于阴阳所以造化,习于先圣之道业,然而文采未极,岂惑虖当世之务哉?”晋葛洪 《抱朴子‧对俗》:“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

向学:立志求学;好学。宋曾巩《襄州到任表》:“伏念臣素坚向学之心,幸遇好文之主。” 《元史‧康里脱脱传》:“脱脱尝即宣德别墅延师以训子,乡人化之,皆向学。”明唐顺之《信丰训导殷君墓志铭》:“翁始向学,即慨然发愤曰:‘吾先世功德,不可无继其业者。 ’”

向:此处指仰慕;归向。《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今西伯昌,人臣也,修义而人向之。” 宋沈作哲《寓简》卷二:“朝者君子所会,市者小人所集,义欲向君子而背小人也。”

苍穹:苍天。《梁书‧邵陵王纶传》:“唯应剖心尝胆,泣血枕戈,感誓苍穹,凭灵宗祀,书谋夕计,共思匡復。”唐李白《门有车马客行》: “大运且如此,苍穹宁匪仁。”清黄遵宪 《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搔首我欲问苍穹,倚栏不寐心憧憧。”清陈天华《猛回头》: “望皇祖告诉苍穹,为汉种速降下英雄。”

天人三策:《汉书‧董仲舒传》载:武帝即位, 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 以“天人感应”说为其对策要旨,所对凡三,世称“天人三策”。说明“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仲舒所对,为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中华民族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

申:此处指表明;表达。《礼记‧郊特牲》:“大夫执圭而使,所以申信也。”《文选‧古诗〈今日良宴会〉》:“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李周翰注:“谓未达也。”《新唐书‧崔湜传》:“玄宗在东宫,数至其第申款密。”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或全借古语,用申今情,崎岖牵引,直为偶说。”

元命:天之大命。《书‧多士》:“惟时天罔念闻,厥惟废元命,降致罚。”孔传:“其惟废其天命,下致天罚。”孔颖达疏:“言天不復助,其惟废其大命,欲绝夏祚也。”《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朕以不德,肇受元命;夙夜竞竞,不遑假寝。”宋曾巩《进奉同天节银绢状》:“元命在躬,方龙兴之运。”

儒术:儒家的原则、学说、思想。《墨子‧非儒下》:“胜将因用儒术令士卒曰:‘毋逐奔,揜函勿射。’”《史记‧封禅书》:“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唐韩愈《石鼓歌》:“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 丘 轲 。”

孤标:本指山、树等特出的顶端。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涑水》:“东侧磻溪万仞,方岭云迥, 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山之表。”唐李山甫 《松》诗:“孤标百尺雪中见,长啸一声风里闻。”后引申形容人品行高洁。《旧唐书‧杜审权传》:“沖粹孕灵岳之秀,精明涵列宿之光,尘外孤标,云间独步。”此处喻指儒家受到独有的尊崇。

奏功:亦作“奏工”。收效;成功。唐韩愈《南海神庙碑》:“公遂陞舟,风雨少弛,櫂夫奏功。”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词采》:“作文之事……专则易于奏工,散者难于责效。”奏大功即成巨大之功。

灵变:神奇莫测的变化。三国魏阮籍《答伏义书》:“灵变神化者,非局器所能察矣!” 明刘基 《蛟溪》诗:“蛟乃龙之徒,隐显异凡质。屈蟠深弯环,灵变不可悉。”

气机:谓天地有规律运行的自然机能。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明王廷相《慎言‧乾运》:“天乘夫气机, 故运而有常。”清周亮工《书影》卷九:“土若鼻,水若涕;水于海升降,犹涕于鼻出入,非气机之推盪,固不能升降而出入也。”严复 《论世变之亟》:“天地气机,一发不可复遏。”

玄:深奥;玄妙。《老子》: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南朝宋•颜延之 《五君咏‧向常侍》: “探道好渊玄,观书鄙章句。”明•高启 《夏夜起行》诗:“欲推理乱象,天道幽且玄。”

莫测:没法揣测究竟高深到什么程度。语本《易‧蒙》“利贞” 唐孔颖达疏:“言人虽怀圣德, 若隐默不言,人则莫测其浅深,不知其大小。”

仲尼:孔子的字。孔子 名 丘,春秋鲁国人。《庄子‧人间世》:“颜回见仲尼,请行。”《史记‧孔子世家》:“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 丘 云,字仲尼。”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周公慎言于金人,仲尼 革容于欹器。”唐张说《大唐祀封禅颂》:“仲尼 叙帝王之书。”明顾绛《述古》诗:“仲尼贵多闻,汉人犹近古。”

神通:指预见,先见之明。唐杨炯《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又上疏陈请备塞垣,未几而 匈奴背诞,公有神通之鉴也,不亦明乎!”后泛指神奇高超的本领。晋干宝《搜神记》卷一:“左慈,字元放,庐江人也,少有神通。”宋朱敦儒《减字木兰花》词:“超凡入妙,游戏神通随意到。”清袁枚《新齐谐‧白石精》:“现在缠汝者是西山白石之精,神通绝大。”

来源:光明网

更多文章

  •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刘彻,皇帝,刘启,董仲舒,窦太后,儒家思想

    首先更正一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发出的政令,并不是董仲舒提出的。董仲舒提出的是“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儒家理论,推崇以儒学为基础,道家,法家为辅助的新思想体系。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为了拔除窦太后所推崇的黄老之说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在朝廷中所占据的位置,开始新的

  •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

    历史解密编辑:炎黄国医吴越标签:董仲舒,天人,刘彻,感应,春秋经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董仲舒,西汉哲学家,广川(今河北'河北枣强)人。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年。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他“天人三策”观点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他的“天人三策”,是是答武帝策问“贤良文学之士”的三个对策。从“天人感应”说出发,论证了“王者承天

  • 东汉因董仲舒理论导致的谶纬流传和对繁琐解读经文召开白虎观会议

    历史解密编辑:静嘉小可爱说故事标签:东汉,董仲舒,白虎通义,谶纬流传,儒家思想,白虎观会议

    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究其原因,秦汉时期很重要。秦汉时期封建制度进一步确立及趋向完善,其理论何现何在?儒学从百家之中走向独尊,今古文经之争使儒学理论更庞大完备,谶纬使儒学及君权神圣化。白虎观会议——一次由皇帝主持的大型儒家学术会议,对此进行了总结,形成纲领《白虎通德论》也叫《白虎通义》

  • 汉朝哲学家:董仲舒

    历史解密编辑:关你西红柿标签:董仲舒,春秋繁露,儒家,三纲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只存在了大约十五年。秦始皇死后不久,发生了一系列造反,反抗暴秦统治,秦帝国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汉朝,汉朝继承了秦朝政治统一的思想,建立政治与社会新秩序。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著名的考试制度就是董仲舒第一个发起的,他主张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基础。据说董仲舒

  • 孔子思想没有诸侯采纳,为何董仲舒能让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解密编辑:花颜语心标签:孔子,董仲舒,刘彻,儒家,周天子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为了宣扬自己的思想,周游列国,吃尽了苦头,但是不论诸侯王对他的态度如何,或将孔子敬为上宾,或轻视怠慢孔子,但是他们无一例外,都不愿采纳孔子的思想,而到汉朝,为何汉武帝会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倡导的思想

  • 黄开国:董仲舒人性论新说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董仲舒,人性论,黄开国,孟子,性恶论,荀子

    作者简介:黄开国,1952年生,四川大英人,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荣誉教授。获吴玉章人文社科奖一等奖、郭沫若历史学奖提名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省政府哲学社科一、二、三奖总计20次。独立承担与主持并主撰国家课题与省部级重点课题多项。从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是儒学、经学研究。摘 要

  • 排除董仲舒,到底是谁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解密编辑:看鉴人文历史标签:董仲舒,刘彻,公孙弘,儒家,法家

    儒家作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先秦时期,道家杨朱学派和墨家学派才是显学,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秦朝一统天下后,“民以吏为师”,法家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李斯(出自《大秦赋》)至于,儒家为何后来居上,普遍认为开始于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际上,这两句话

  • 两千年前的德州名人董仲舒,改变了中国历史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华世柳标签:董仲舒,儒家,刘彻,孔子,法家,文景之治

    董仲舒,是德州家喻户晓的名人之一,他出生于西汉时期,历经西汉三朝,分别是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他既经历了文景之治,有经历了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期,这三代恰恰是西汉最鼎盛时期。在当时那个时代,董仲舒就是一个名人了,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征召为博士,开始广收门徒讲学,到了汉武帝时期,广招天下英才,董仲舒

  • 从儒学发展看当今核酸检测乱象,才知道为什么说董仲舒是儒家之罪

    历史解密编辑:博哥故事会标签:董仲舒,儒家,法家,道家,儒学,核酸检测

    在我们的印象中,董仲舒是儒家当之无愧的“功臣”,他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同样是他率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且为汉武帝所采纳,此后,儒学就以“无可争议”姿态成为官方正统,独占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宝座。但与此同时,董仲舒

  • 刘彻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为何刘嫖认为能够让他当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刘彻,栗姬,刘荣,刘启,刘嫖

    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他的母亲王娡很受宠,窦太后也喜欢她。可是,她毕竟不是皇后,所以刘彻也并非嫡子。虽然刘启也很喜欢刘彻,而且在立长子刘荣为太子的同时,也立刘彻为胶东王,一般情况下,太子与他子不能同年而封。然而,刘启可不管这些,还封王娡为(胶东王)王太后。刘嫖史称馆陶长公主是汉文帝和窦皇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