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让汉武帝受益匪浅,为何仕途却屡屡受挫

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让汉武帝受益匪浅,为何仕途却屡屡受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琳子乐园 访问量:2794 更新时间:2024/1/15 20:30:44

秦火初残道已孤,壁经遗绪未全迂。百年礼乐逢明主,三策天人识巨儒。

汉武帝是汉景帝的接班人,在他登基之前,文景之治已然用四十余年的时光为汉朝社会积累了巨量的财富,为武帝留下了优秀的政治遗产。得益于丰厚的物质基础,年少有为的武帝极其渴望建功立业,超越前人的功绩,于是他积极作战,开疆拓土,极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上图——董仲舒雕像

为了加强对百姓的统治,武帝希望通过问策帮助自己找到优秀的治国理念,儒家大贤董仲舒在这时脱颖而出,他的《天人三策》提高了帝王执政的法理基础,巩固了武帝的统治根基。然而,在高度采用了《天人三策》后,武帝却没有重用董子,使得后者无法在朝堂上证明自己。

一、 董仲舒对策后被打发到吴地任相

汉武帝继位后,广泛征集地方上的贤士,并让他们来长安接受策问,其中就包括董仲舒: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上图——汉武帝雕像

策问是指被选拔上来的民吏去回答武帝提出的问题,最终按照武帝的满意程度为他们授予官职。

轮到董仲舒时,武帝先后三次向他发问,前者皆借助儒家经典,给出了详实有据的答复,令武帝十分满意。尤其是董仲舒承接天意、君权神授的思想极大地提高了武帝执政的法力高度,不仅令武帝十分满意并加以采用,也令旁听的江都易王刘非大声叫好。

在这次策问中,董仲舒的表现堪称卓绝,不过诡异的是,对董子之策高度赞赏的武帝尽管重用了其思想,却并没有给他登堂入室、进入中央做官的机会。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哥哥刘菲对大儒董仲舒十分欣赏,武帝便让董仲舒前往刘非的领地做国相。

上图——江都易王刘非墓中的出土文物

刘非是武帝的同父异母兄弟,在七国之乱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在事后得到了之前吴国的领地,建立了江都国,吴地有山海之利,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财富殷实,封地主更是在朝堂上有重要话语权的皇亲国戚,从这点上看董仲舒从平民一跃成为地方官员,已然是巨大的成就了。

不过考虑到董仲舒思想影响之巨大,他有足够的能力在朝堂上获得一席之地,所以成为地方官员对他来说并不能算是最佳结果。

二、 长陵、高庙大火事件使得武帝欲斩董子

虽然江都易王国相的身份不甚符合董仲舒的才华,但是他仍然兢兢业业地辅佐刘非。

刘非少年得志,性格骄横,有着强烈的称霸之心,常常以春秋五霸自居,暗喻自己有足够的实力脱颖而出,威胁中央。

面对这种危险的想法,董仲舒多次对刘非进行了规劝,以''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阻止了刘非的称霸行为。考虑到其提倡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从这里也能看出董仲舒仍然是心系中央的。

上图——长陵

建元六年,长安长陵和辽东高庙发生了大火事件,董仲舒认为这是宣扬天人感应的绝佳机会,于是上书武帝,表示这两起事件是老天对武帝错误行为的惩罚:

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

奏折还未彻底完成,董仲舒的言论便被主父偃汇报给武帝,令后者感到十分愤怒,竟然打算杀掉董仲舒。幸运的是,在关键时刻,武帝回忆起了董仲舒的贡献,最终决定下诏赦免其罪行,并罢免了他的江都易王国相之职。

从此之后,大难不死的董仲舒再也不敢过问朝堂之事,回到故乡后只专心于教书育人,这也基本宣告了其政治生涯的终结。

三、 董仲舒晚年任胶西相,不久后彻底告别朝堂

在经过了十年的教育生涯后,董仲舒本来以为自己会彻底告别朝堂,没想到公孙弘又将自己拉回了这片混乱的漩涡中心。

胶西王刘端为人粗暴残忍,他多次杀害朝堂派到其领地的高官,以此来表示的中央的不服从。公孙弘得知后,便向武帝上奏,称董仲舒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举荐他去担任胶西王国相:

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

上图——董仲舒的对头公孙弘像

董仲舒为人正直,而公孙弘为人世故,二者彼此皆看不惯对方,在政见上也有着激烈的冲突,于是身居高位的公孙弘打算借刘端之手除掉董仲舒,这就是他举荐董仲舒的根本目的。

然而由于董仲舒的巨大声望远播四海,就连刘端这种粗人都敬重其学识,因此在其担任国相的四年之内,都对董仲舒礼遇有加,非但没有害他性命,反而还打算重用他。

不过此时的董仲舒,却对朝堂上尔我诈的斗争深感失望,也为自己的政治抱负没有全盘实现而感到遗憾,再加上他年事已高,长久以来在刘端手下为官的不安全感极具爆发,于是决定彻底退出朝堂。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汉武帝和刘端都表示了一定程度的反对,但是董仲舒的年龄成为了他的挡箭牌。而且辞官后的董仲舒潜心著书教学,对任何朝堂之事都不主动过问,也令他们无可奈何,最终承认了这一既定事实,这也标志着董仲舒的政治生涯走到了尽头。

上图——董仲舒墓,又称下马陵

四、结语

除了后人熟悉的《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外,董仲舒还留下了一篇著名的传世经典

《士不遇赋》,从此文的题目就能看出,作者将自己的惆怅和不满化成文字,抒发着自己怀才不遇、无力问政的情绪。

在《士不遇赋》中,董仲舒仍然保留了儒家以理示人的风骨,全文以说理教化为主,然而抒情的部分虽然写得比较含蓄深沉,但是也点出了自己的两难处境。一方面,自己作为平民,能够得到帝王的垂青,已然是不可多得的巨大福报,本应高度满足,而另一方面,个人追求的高尚人生目标始终无法实现,内心不安分的矛盾斗争始终折磨着自己。

董仲舒虽然告别朝堂,但是汉武帝仍然愿意在发生大事时派遣官员前去向他问政,而在他死后也允许其葬入长安西郊,并在路过时下马行礼,这足以证明他在武帝心中有较高的地位,可惜的是,朝堂斗争的输赢并非系于个人能力的高低,纯粹儒生出身的董仲舒在朝堂斗争上,还是显得稚嫩了一些。

更多文章

  •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董仲舒

    历史解密编辑:京视网标签:孔子,武帝,董仲舒,廖彬宇,诗说中国,儒家思想

    按:《诗说中国》是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

  •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刘彻,皇帝,刘启,董仲舒,窦太后,儒家思想

    首先更正一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发出的政令,并不是董仲舒提出的。董仲舒提出的是“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儒家理论,推崇以儒学为基础,道家,法家为辅助的新思想体系。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为了拔除窦太后所推崇的黄老之说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在朝廷中所占据的位置,开始新的

  •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

    历史解密编辑:炎黄国医吴越标签:董仲舒,天人,刘彻,感应,春秋经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董仲舒,西汉哲学家,广川(今河北'河北枣强)人。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年。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他“天人三策”观点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他的“天人三策”,是是答武帝策问“贤良文学之士”的三个对策。从“天人感应”说出发,论证了“王者承天

  • 东汉因董仲舒理论导致的谶纬流传和对繁琐解读经文召开白虎观会议

    历史解密编辑:静嘉小可爱说故事标签:东汉,董仲舒,白虎通义,谶纬流传,儒家思想,白虎观会议

    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究其原因,秦汉时期很重要。秦汉时期封建制度进一步确立及趋向完善,其理论何现何在?儒学从百家之中走向独尊,今古文经之争使儒学理论更庞大完备,谶纬使儒学及君权神圣化。白虎观会议——一次由皇帝主持的大型儒家学术会议,对此进行了总结,形成纲领《白虎通德论》也叫《白虎通义》

  • 汉朝哲学家:董仲舒

    历史解密编辑:关你西红柿标签:董仲舒,春秋繁露,儒家,三纲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只存在了大约十五年。秦始皇死后不久,发生了一系列造反,反抗暴秦统治,秦帝国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汉朝,汉朝继承了秦朝政治统一的思想,建立政治与社会新秩序。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著名的考试制度就是董仲舒第一个发起的,他主张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基础。据说董仲舒

  • 孔子思想没有诸侯采纳,为何董仲舒能让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解密编辑:花颜语心标签:孔子,董仲舒,刘彻,儒家,周天子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为了宣扬自己的思想,周游列国,吃尽了苦头,但是不论诸侯王对他的态度如何,或将孔子敬为上宾,或轻视怠慢孔子,但是他们无一例外,都不愿采纳孔子的思想,而到汉朝,为何汉武帝会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倡导的思想

  • 黄开国:董仲舒人性论新说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董仲舒,人性论,黄开国,孟子,性恶论,荀子

    作者简介:黄开国,1952年生,四川大英人,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荣誉教授。获吴玉章人文社科奖一等奖、郭沫若历史学奖提名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省政府哲学社科一、二、三奖总计20次。独立承担与主持并主撰国家课题与省部级重点课题多项。从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是儒学、经学研究。摘 要

  • 排除董仲舒,到底是谁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解密编辑:看鉴人文历史标签:董仲舒,刘彻,公孙弘,儒家,法家

    儒家作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先秦时期,道家杨朱学派和墨家学派才是显学,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秦朝一统天下后,“民以吏为师”,法家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李斯(出自《大秦赋》)至于,儒家为何后来居上,普遍认为开始于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际上,这两句话

  • 两千年前的德州名人董仲舒,改变了中国历史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华世柳标签:董仲舒,儒家,刘彻,孔子,法家,文景之治

    董仲舒,是德州家喻户晓的名人之一,他出生于西汉时期,历经西汉三朝,分别是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他既经历了文景之治,有经历了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期,这三代恰恰是西汉最鼎盛时期。在当时那个时代,董仲舒就是一个名人了,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征召为博士,开始广收门徒讲学,到了汉武帝时期,广招天下英才,董仲舒

  • 从儒学发展看当今核酸检测乱象,才知道为什么说董仲舒是儒家之罪

    历史解密编辑:博哥故事会标签:董仲舒,儒家,法家,道家,儒学,核酸检测

    在我们的印象中,董仲舒是儒家当之无愧的“功臣”,他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同样是他率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且为汉武帝所采纳,此后,儒学就以“无可争议”姿态成为官方正统,独占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宝座。但与此同时,董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