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神功”,有些人看到这几个字可能会觉得奇怪。毕竟,按照我们所了解的历史,董仲舒应该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儒家大师。他研究孔孟学说。我学的是六经之术,不是道士巫师。不可能和魔法扯上关系,更何况是一个以“敬鬼神远”、“不说异能迷神”着称的孔子弟子。你应该远离这样的炼金术之类的。
但事实上,即使他和世人都认为他是正统的儒家大师,但董仲舒的相关理论与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孟思想完全不同。
甚至还有一些理论,简直荒唐可笑,与巫术无异。如祈雨、止雨等。
上图_古代农耕
在我国古代,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国民经济和政治稳定都依赖于农业,雨水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产量。可以说,中国古代的许多社会动荡和战争,都与旱涝灾害有关。
至于董仲舒大师,他巧妙地解决了这个从古至今困扰无数人的难题。按照他的说法,只要用他的方法,就永远不会发生旱涝灾害。想风就来风,想雨就下雨,想晴就随时随地。
据《汉书》记载:“钟书治国,以《春秋》之灾,推阴阳,故失策,遂祈雨,闭诸阳,泄诸阴。雨止。” ,但它是。你不能为所欲为。
也就是说,在董仲舒看来,干旱的原因是阳气过多而阴气不足,若要下雨,就必须遮阳泄阴。具体方法有很多,如焚烧公鸡、烧死人骨等,为闭阳;开沟开山泉,此为垂阴。
同时,也禁止男性外出上街喝酒聚会,这还是关门的。相应地,女人应该是春风满面,熙熙攘攘,奔波于大街小巷。对了,记住无论哪个季节祈雨,都必须在水日举行。
上图_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 岁)
当然,最讽刺的还是董仲舒祈雨法中的那句:“让官民夫妻相伴”。
男女性交能不能祈雨?不过也对,按照他的理论,云雨之事自然是有雨露滋润的!好在当时没有扫黄打非,否则第一个被抓的就是董仲舒。
至于他的止雨方法,并不复杂,只是把所有的求雨方法倒过来就行了。而且,里面还有一句经典的话:“七十县八十乡,即京城官下千石,夫妻在官,妻遣归”。开车送老婆回家,中止同居。但为什么要强调千石以下的呢?难道千石以上的官员不受这些限制,还能播云播雨吗?这也可以分层执行吗?起初,我认为董仲舒是一个头脑简单、刚正不阿、纯儒的人。现在见到他,揣摩上级,审时度势还是很厉害的!
上图_汉代官员
其实,如果他的方法真的像史书上说的那样,“行动之国,可以为所欲为”。怕的是,他这边,一本正经,像女巫一样祈祷着,“下雨了,下雨了”,而那边的天气却是“太阳升起”,天空晴朗。如果真是这样,真不知道他将如何面对台下的官员和民众,承受着怎样的心理压力和创伤,场面会是怎样的尴尬,老脸又该往哪里放。而他每次半夜梦回,在黑暗中叹息,不知他会不会有理想破灭后的幻灭感和窒息感。
最重要的是,他的祈雨、止雨之法,不仅载入了史书,董仲舒本人也记载在他最重要的学术著作《春秋繁录》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意味着他将自己的黑历史保存了下来,并传给了后人。
总的来说,阴阳学说在董子的学术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用简单的阴阳二元论来解释所有自然、社会和政治现象。
上图_《春秋繁录》是我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
正如他自己所写:“君臣之义、父子之义、夫妻之义,皆以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臣;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而且,在他看来,阴永远从属于阳。故君之以臣,父之以子,夫之以妻,是理所当然的。
至此,三大基本原则和五项不变原则已经确立。
从此以后,无论君主的做法是否正确或合理,臣民都只能无条件服从。君主有最终的解释权,或者根本不需要他解释。他只享有无限的权利,但不承担相应的义务。董仲舒为封建皇权建立了严密的等级秩序。难怪自此以后,儒学正式确立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毕竟,这么方便的控制和忽悠人的工具,不拿来用,就搁置了,太可惜了。
上图_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与先秦儒家相反,孔子说的是“君、臣、臣父、父、子、子”。不仅要臣之如臣,子之如子,而且要有秩序,还要求君王之道,父之道。 “君以礼使臣,臣奉君以忠”。责任和义务是双向的。
至于孟子,他只是简单地说:“民为重,社会为次,君为次。”视君如乡;君待臣如泥,臣视君如贼。”
当然,统治者肯定不希望看到这种思想盛行,这也是先秦时期儒学不被重视的原因之一。
到了东子,儒家与其说是一门学派,不如说成了儒学。
就像他自己教导弟子一样,也是隐居,等级森严。他与弟子没有接触,而是请了几个师兄代为教导弟子。他本身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犹如宗教领袖一般。
反之,孔子天天和弟子们出去玩,高兴了就唱歌,伤心了就流泪。坦诚相待,就是做一个真实的人。
上图_董仲舒西安石刻造像
其实,董仲舒从小读书的时候就有点心不在焉,怪怪的。 “三年未窥园”是说他读书废寝忘食。他连续三年没有进园,他的园子他见过一次。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夸大其词,但如果是真的,那也不是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一丝不苟就能搪塞过去的。这简直就是一种病,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就连同为古人的王安石也曾赋诗讽刺他,说与其这样读书,还不如扔掉书卷,在《长策园日》里转转。
总之,董仲舒不是个可爱的人。就像歌德《浮士德》中的老学究浮士德,他伏在书桌前的一堆旧报纸中。他的理论、想法或命题中没有任何内容是原创的。无非是把先秦诸子的鳞爪拼凑而成,然后混杂拼凑而成。
大杂烩这道菜,在美食上或许味道独特,回味无穷,但在思想上,实在是乏味无味。
参考资料:《汉书》
文字由历史大学团队创作,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