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董仲舒为何不得汉武帝重用

董仲舒为何不得汉武帝重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蔷薇凋零 访问量:793 更新时间:2023/12/8 15:52:35

董仲舒: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在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董仲舒的名声一直不太好,按说,他在汉武帝时将儒学推上了最崇高的地位,怎么说也是宗师级的人物,可他却连个“子”都没混上,有孔子荀子、墨子,连宋代的朱嘉都称为朱子,而这董仲舒却一直被叫做董生,没见有人以董子相称的,悲哉。

董仲舒身上最醒目的标签就只有一个,那便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他如“天人感应”等名词,虽然也听说过,但能一探其究之人是少之又少,至于他的生平,做了哪些官职,结局如何,我想,知道的人怕是不多。

他肯定是儒学大师,不然不会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之青眼,更不会通过他的鼓吹,让武帝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树为汉之国策,但却也正因为如此,使人们觉得这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摧残,不但将儒学看作是维护皇权的帮凶,而且也同皇权划上了等号。

就是这样一位国师级的儒学大佬,怎么也应该如明之姚广孝,在朝堂上有显赫的地位,就如同《西游记》中车迟国中的那几位大仙一样,可以呼风唤雨。

但实际上董仲舒却并没有享受到如此之待遇,可以说,他并没有受到重用,如果说有,那也仅仅是在形式上,有那么一点点。

董仲舒,广川人,即今河北衡水市,西汉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今文经学大师,他在景帝时任博士,武帝时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和“大一统”的学说,其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后,他担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又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年75岁逝世,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怎么说董仲舒也是个大人物了,但在正史中,既无他家族的介绍,也无他少时的经历,连他的“字”都没有,就如同唐代诗人孟浩然一样,这个就有稍稍有点奇怪。

从上面的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很长时间中并不是在中央朝廷任职,而是担任渣渣封国的相,可见他并没有受到重用,不过死后得还是得到了武帝眷顾,我们从他下葬的地名也能看出,“下马陵”,大小官员经此必须下马之地,也算是武帝对他的尊崇了。

董仲舒治学是相当刻苦的,家有花园,他竟三年不观,一心钻研学术,他严于律己,“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大家都知道,在儒家经典中,《春秋》为《五经》之首,但由于是孔子编撰,以他“述而不作”的治学理念,微言大义,导致文字过于简略,艰深难解。

故后世多有专门为之注释,称之为“传”,其中最有名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而董仲舒便是《公羊传》的大师,他的学说都存于《春秋繁露》一书中。

汉王朝自“文景之治”以来,一直实行的是道家“无为而治”的国策,而经过景帝平“七国之乱”后,各诸侯国实力大减,根本无力同朝廷抗衡,加上武帝颁布“推恩令”后,诸侯国势力遭到进一步分割,自此,中央集权的汉帝国已无内患之忧,可以一门心思地同北地的匈奴人拼死一战了。

在这样大一统的环境下,思想的统一便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此时的帝国再也不允许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而为了应付对匈奴的战争,以前“无为而治”的国策也不适应现实之需求,所以,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思想上,都在寻求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体系,这便是董仲舒能横空出世的时代特征。

统一思想的根本目的,是更进一步维护中央集权,董仲舒将一个改版了的新儒家学说,呈在了汉武帝的面前,通过集众多学者进行的三次朝廷辩论,最终武帝决定了以董仲舒的新儒学作为国学,在全国大力推广,这便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来历。

董仲舒的这个学说与其说是儒学,还不如说是一个以儒学为底色的杂学,是为了迎合皇权统治的怪胎,早已偏离了当年孔子儒学的航程了,大概同现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异曲同工”。

之所以说他的常说是个“杂货铺”,是因为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不但有着代表孔孟学说的邹鲁文化,同时还包含了道家、法家,以及燕齐方士的阴阳五行家思想,同时还有以刑名学家思想为主的三晋文化,其根本目的是将“君权神授”的理论,夹在其中,以此来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不说鬼神的,“未知生焉知死”;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是将人和天联系在一起;从理论上来说,似乎有限制君王胡作非为的意思,使皇帝的私欲和恣意妄为有所收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说明君王的行为是代表着天意,只是做得不好时,会受到老天的警戒或惩罚。

虽然拐弯抹角地说了这么多,但此学说完全同原始孔学相悖是肯定的,如果说是为了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孔学,但这“天授神权”之说,肯定是严重偏离儒学根本的表现。

当然,我也并不认为原本的孔学就是最好的,而是说董仲舒的学说是背离了原汁原味的孔学本意。

特别是他提出的“三纲五常”说,无疑是为了迎合最高统治的意志,将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了严重的扭曲,因为孔子的意思是,君主要君主的样子,臣子才能有臣子的样子。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得很清楚,“君待臣以礼,臣事上以忠”,这是有着先后秩序的;而这一旦君主成为臣之纲,这意思就大变,这是将民众禁锢于神权政治和封建伦理政治之下的歪理邪说。

这是否是符合时代需要的学说我不知道,我是觉得,董仲舒是为了迎合汉武帝,而牺牲了儒学的一些根本原则,当然,你硬要说他是另辟蹊径,或者说他是顺应潮流,这个就不作评论了,也是一个没有结论的话题。

但是,从本色来说,董仲舒只是一个学者,于治国驭民本非其长项,而此时汉武帝所关心的只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击败匈奴,为达到这一目的,钱乃重中之重,尽管他奉儒家为国学,但帝国所有的措施,都必须围绕着这一根本大计来运转。

运转财货,这对董仲舒来说乃是外行,所以,他在不受重用的情况下,被汉武帝弄去出任江都王刘非处为相国,却也并不受待见,不久便被贬为中大夫,这是一个无所事事的闲职。

在这时间里,他写出了《灾异之记》,恰逢辽东高帝庙发生火灾,一个武帝内朝担任顾问的主父偃,将此文呈送给武帝,并召集众儒生讨论。

悲摧的是,这些包括董仲舒弟子在内的人,并不知是董仲舒所写,于是,在迎合皇帝心思的前提下,对此文是大加伐挞,因其中有被认为是讥讽朝政之意,按律当死,虽然后来武帝赦免了他,但是,此事不仅使董仲舒名誉扫地,从此他“竟不敢复言灾异”,好丢面子。

可以说,他在到地方后的十年时间中,一门心思就是摆弄这些预测天灾,弄神求雨的门道;失算之时多多;后来虽然又去胶西王刘端处混了些时日,但他察觉到刘端阴险,“恐久获罪”,就辞官回乡,自断仕途,在家乡专心著作并进行学术传播,从此不闻政事,直到终老。

总结董仲舒的一生,他一生勤勉治学,以多种学派糅合成一个新的儒家思想体系,在汉武帝时能从多家中的一家,脱颖而出为独尊的地位,他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他从一位学者到成为皇帝的智囊,又从在地方上两任相国到回乡著书立说,一生勤勉,廉洁正直,尽管我们现在对他的新体系多有责难,但却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年来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让中国老百姓有了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哲学理念,就这个意义来说,他就是一位应该得到尊重的大师级的人物。

标签: 董仲舒刘彻孔子儒家公羊传墨子

更多文章

  • 唐艳:董仲舒求雨止雨祝辞中“情”与“理”的张力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求雨,止雨,神灵,祝辞,祭天,唐艳,董仲舒

    摘 要:董仲舒请雨、止雨祝辞中既强调天道阴阳原理,又渗透着人之为人的性情、意志与精神,从中可以揭示出天人互动的内在机制。董仲舒要求“择巫之洁清辩言利辞者以为祝”,以虔诚、恭敬之心去感化天。《请雨祝》《止雨祝》超越了商汤祷辞中鬼神崇拜与血腥残忍的蒙昧面向,以“开阴闭阳”“开阳而闭阴”的天人感应原理来实

  • 董仲舒:三统

    历史解密编辑:想去北极洲标签:邹衍,三统,天子,赤统,董仲舒,儒家思想

    董仲舒认为一年有十二个月,其中有三个月可作为岁首,并且以此月的颜色作为本朝要崇尚的颜色。可作为岁首的三个月分别是寅月(农历正月)、丑月(农历十二月)、子月(农历十一月)。“统”字意味着根本与纲领的意思。根据农历的正月、十二月与十一月顺应天道运行所建立起来的改制制度,就是董仲舒历史哲学中的“三统”。黑

  • 章伟文:论董仲舒的经学历史哲学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董仲舒,章伟文,孔子,春秋,哲学

    本文作者章伟文教授摘要: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三统”“三正”等一系列历史哲学思想,试图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王朝更迭的规律、法则等问题做出探讨,并为汉王朝政权统治的合法性进行理论论证。他主要结合阴阳理论与传统儒家礼制,通过阐明《春秋》之理,来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规律性进行概括、总结。这种经学历史哲

  • 汉初风云:汉武帝嗣位大统,董仲舒独尊儒家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董仲舒,刘彻,丞相,公孙弘,刘启,孔子

    汉初风云:汉武帝嗣位大统,董仲舒独尊儒家汉景帝又用宁成为中尉。宁成专尚严酷,比郅都还要辣手,曾做过济南都尉,人民疾首,并且居心操行,远不及郅都的忠清。偏景帝视为能吏,叫他主持刑政,看他诏令中语,如疑狱加罪,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诏令。治狱务宽,景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诏令。也说得仁至

  • 浅析董仲舒的礼学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三炮讲故事标签:董仲舒,儒家,礼学,刘彻,道家

    在中国社会,儒家已经成为中国人思想观念当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虽然在封建时代后期,儒学思想变得无比腐朽,完全无法充当治国理政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学又爆发出强烈的生命力量,在新的时代继续发挥着独特的影响。一、特定的时代环境造就了董仲舒1、董仲舒本人的渊博知识是其思想形成的基础董仲舒之所以能够取得如

  • 把儒家变成“强盗逻辑”,孔子泉下有知的话,会不会感激董仲舒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孔子,刘彻,皇帝,墨家,董仲舒,科学家,民族乐器,儒家思想,中国音乐家

    大汉的鼎盛,始于董仲舒;刘汉的终结,亡于董卓。董仲舒给华夏文明上了一把锁对汉朝来说,董卓是实至名归的董贼,但对华夏历史来说,董仲舒比董卓更可恶。董仲舒在主观上没有作恶的动机,但他为刘氏汉朝吹鼓抬轿所产生的恶果,对华夏千年产生了深深地负面影响。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华夏民族曾经领跑世界长达千年。欧洲人住

  • 2022中国•衡水董仲舒与儒家思想国际研讨会暨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举行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经济周刊标签:董仲舒,孔子,儒家,儒学,儒家思想,中华孔子学会,学术年会

    2022年11月19日-20日,“2022中国•衡水董仲舒与儒家思想国际研讨会暨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衡水举行。本次会议由政协衡水市委员会、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实学研究会、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河北省董仲舒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衡水学院共同主办,河北省董仲舒与传统

  • 李 政:董仲舒“善之学说”发微|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孔子,学说,人伦,教化,李政,董仲舒,儒家思想

    董仲舒:《春秋繁露》内容摘要:董仲舒思想体系中蕴涵着一套综合经学、政治、伦理思想的“善之学说”。在此学说中,“《春秋》之所善”是判定“善”之价值的根据与权威。人伦-政治领域中的一切实存之“善”,皆以圣王“奉天法古”之实践为典范,并以“天子之位”及“礼”的制度建构为客观保障而成立。 通过制度化的“王教

  • 千古奇算刘伯温为什么学不了张良,功成身退?都是董仲舒害的!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刘伯温,张良,董仲舒,朱元璋,李韩公

    刘伯温原名刘基,“伯温”是他的字,但是由于小说演义当中大家都称他刘伯温,所以我们更多的叫他刘伯温。刘伯温出生于1311年,此时元朝已经统治中国几十年了,所以刘伯温也理所当然的把元朝当作自己的“祖国”。并且一度有精忠报国,为元朝平定天下叛乱的志向。不过,命运总是无法捉摸的,本来把红巾军视作“逆贼”的刘

  • 张靖杰:“行权”与“尊君”——论董仲舒“丑父欺晋”的诠释困境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国君,臣子,先君,董仲舒,公羊传,张靖杰,历史故事

    张靖杰,浙江奉化人,上海交通大学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董仲舒传世文献与思想、儒家政治哲学。摘 要:围绕《公羊传》逢丑父欺晋而存君一事,董仲舒讥丑父“欺而不中权”,何休却认为本于“王法”丑父不得称贤,但自齐观之犹可谓善,徐彦更将董仲舒讥丑父的观点归于“背经”之属。考察董、何对于“丑父欺晋”的不同诠释,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