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社会,儒家已经成为中国人思想观念当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虽然在封建时代后期,儒学思想变得无比腐朽,完全无法充当治国理政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学又爆发出强烈的生命力量,在新的时代继续发挥着独特的影响。一、特定的时代环境造就了董仲舒1、董仲舒本人的渊博知识是其思想形成的基础董仲舒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与其本人渊博的知识是分不开关系的。董仲舒出生于汉文帝执政年代,是一个家中有大批藏书的地主阶级。从时代上来看,汉文帝执政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稳定社会、安抚民心,使整个汉朝呈现出一片和谐的局面,包括文化教育在内的各方面都迅速发展。
而从出身来看,作为地主阶级,董仲舒天生就具备了读书学习的良好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下,董仲舒在三十岁便开始大规模招收学生,不仅讲课时精彩异常,在平日的活动中更是遵守礼节,表现出一副当时大儒应有的模样。随着董仲舒的名气越来越大,他最终被以举贤良的方式推举到朝廷之中,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可以说,董仲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超常的本领。2、汉武帝即位后的政治诉求不可忽视在西汉初年,有鉴于国内民生凋敝、社会衰退的景象,西汉统治者将道教黄老之学当中无为而治作为了自身的治国理念。在这种情况下,道家自然成了西汉官方推崇的思想,儒家则并不吃香。但随着汉武帝的继位,为了发动针对匈奴的战争,他必须将全国的所有力量都牢牢集中到自己手上。对汉武帝来说,哪种思想能够实现他的政治诉求,哪种思想便可以得到重用。
而道家思想显然无法为其集中力量提供理论支持,儒家学者们便在这时开始看到了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董仲舒作为一个精通儒学的人,又在汉武帝的策问当中表现优异,自然便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为将自己的思想运用于实践提供了机会。3、西汉社会需要通过儒学来实行改革前文已经说到,西汉自建国到汉武帝以来,官方推崇的一直都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事实上,这种治国理念本身并没有错误,只是已经不再适用于当时的西汉社会。在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下,政府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再过多干预,这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热情。同时,诸多优惠性政策也为他们提供了极大便利,再度促进了汉朝社会的繁荣。然而,这种治国理念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无法切实地保护弱者。在西汉初年,大家都一样贫穷的情况下,自然谈不上以强欺弱。即便有,也是少数,从整个社会层面无法造成太大的破坏。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一大批地主豪强开始涌现,他们采取各种手段来对底层平民施以压迫,使他们流离失所,或沦为专为自己工作的佃农。如果任由这种情况持续发展下去,那么将毫无疑问地危及整个社会乃至西汉政权的稳定性。
此外,汉朝自建立以来,对内忙于镇压诸侯,对外疲于抵御匈奴,使其在统治思想层面的构建反倒落后了许多。尤其是在注重封建迷信的古代,汉朝统治者如果无法找到一种合适的思想观念来为自己的权力增添正统性,将使整个社会渐渐陷入一种怀疑皇权的境地,这对皇帝本人来说是极为危险的。董仲舒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脱颖而出,为强化皇权与稳定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其受到重用也实在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事情。二、董仲舒礼学思想当中的具体内容1、大一统思想是相当重要的内容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楚汉战争的胜利,刘邦在初期不得不将手中的权力大幅度下放。在建国后,为了避免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刘邦又不得不将曾经的这些功臣分封为异姓王来维系汉朝的统治。
然而,对于这些异姓王,刘邦始终持怀疑的态度,并最终发动战争将他们一一铲除,全部换上了刘姓宗室子弟。但刘邦并没有想到的是,要想真正巩固汉朝的统治,便必须将分封制这一落后的政治制度废除。纵观中国历史,秦汉以来的分封制无不引起大乱。这些诸侯王凭借着自身在封国内的极大权力,暗中积蓄着自己的势力,对皇权时刻持觊觎之心,想要取其而代之。在当时的汉朝,虽然汉文帝已经深刻意识到了这点,但奈何西汉中央政府势弱,无法将这些诸侯王的问题全部解决。最终,以吴楚两国为首的七国之乱爆发。虽然它后来被镇压,但对西汉统治者造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他们意识到,不仅需要从武力层面具有镇压敌人的实力,更要从思想层面入手来杜绝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
2、天人感应是其礼学思想的特点之一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因为自身的脆弱性和自然的神奇奥妙,而对天地持尊重敬畏之心,并且衍生了诸多祭祀礼仪。随着这些祭祀礼仪的传承愈发久远和隆重,神灵在人民心目当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因此,对皇帝来说,如果能够从神灵方面入手,将自己与神灵联系起来,那么将极大加强皇权在人们心目当中的地位,皇帝本身也将连带着具有强烈的神圣性,超脱凡人这一身份。在这种情况下,董仲舒便将《春秋》当中所记载的诸多自然现象来作为现实社会事件的解释。也就是说,上天与君王之间是存在某种联系的,君王的权力不仅仅是来自于对政府的掌控,更是上天直接赋予的。
通过这种思想,汉朝统治者还顺带弥补了之前一直缺少的思想构建问题。可以说,直到这时,汉朝才真正从思想和政治两个层面完善了自己的统治。但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并非一味地强化皇权,为皇权说话。相反,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另一个目的是通过虚拟的天来对皇权形成压制。他知道,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已经没有任何现实条文能够约束住他们。因此,只有通过天这种具有莫测神威和法力的事物才能使他们心有忌惮,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值得一提的是,董仲舒曾试图通过天人感应学说来规劝汉武帝,但最终却引得汉武帝大怒,险些性命不保,这也使其在政治上愈发心灰意冷。3、以德治国是君王的基本标准无论古今,对秦朝的评价都离不开严刑峻法四个字。作为承接了秦朝大部分政治制度的朝代,汉朝在法律方面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秦朝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在汉文帝在位期间大部分都得到了消除,但汉武帝即位后,其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又开始任用酷吏,刑罚也因此逐渐增多。
有鉴于此,董仲舒提出君王需要采取合适的政策来治理国家,使社会自发地达到一种和谐繁荣的境地,便也不会再有灾祸的发生,皇帝的统治自然将得到极大稳固。因此,董仲舒认为要想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君王便必须施行仁政才行。虽然这种思想理念带有强烈的儒家文化特征,但从国家治理的层面来说,却是实实在在有效的。虽然汉武帝本人为了战争的进行而并未采纳这一主张,但随着《轮台罪己诏》的发布,这些政策渐渐得到施行。到了汉元帝后,儒家真正成为西汉王朝主要的治国思想,董仲舒的这些政策得到了更好地推行,并且成为历代王朝基本都会遵守的定律。从这个角度来看,董仲舒对后世的影响实在是深远得很。三、总结总的来说,董仲舒的礼学思想之所以能够在汉武帝时期大放异彩,既与其本身的优越性有关,也是特殊的时代环境使然。无论是汉武帝的宏图大略,还是汉朝多年积累下来的社会弊病,都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来作为动力以推动社会的改革。也正是在这种时候,董仲舒所代表的儒学思想登上了历史的政治舞台,并于之后在汉朝乃至此后历朝历代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虽然儒学创于孔子,但董仲舒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是需要受到崇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