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把儒家变成“强盗逻辑”,孔子泉下有知的话,会不会感激董仲舒

把儒家变成“强盗逻辑”,孔子泉下有知的话,会不会感激董仲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蔷薇凋零 访问量:1692 更新时间:2024/1/23 23:25:14

大汉的鼎盛,始于董仲舒;刘汉的终结,亡于董卓

董仲舒给华夏文明上了一把锁

对汉朝来说,董卓是实至名归的董贼,但对华夏历史来说,董仲舒比董卓更可恶。

董仲舒在主观上没有作恶的动机,但他为刘氏汉朝吹鼓抬轿所产生的恶果,对华夏千年产生了深深地负面影响。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华夏民族曾经领跑世界长达千年。

欧洲人住地洞时,我们已经能够建造琼楼玉宇;欧洲人挖野菜摘野果充饥时,我们已经懂得蒜苗炒肉丝。

尤其是在诸子百家时期,想想那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年代,全世界哪个民族不为我们竖起大拇指,墨家、杂家、农家已经尝试着探索科学思想。

虽说那时的科学很浅显,但至少科学的意识已经萌发,比如墨家的机关术、公孙龙的逻辑辩论,从出土或流传的文献记载来看,这些古代秘术蕴含着高深的科学逻辑。

假如华夏民族能够一直保持诸子百家的思潮,而不是一味地发展扶持某一家学派,我们都不敢想象现在的华夏文明会发达到哪种程度。

因为催生科学的首要条件是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不同学派与观点的辩论基础上,而所有的思辩又要以哲学为支撑,再加以数学的加持,科学的火花由此被触发。

有了科学,工业革命就水到渠成。

但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啰哩啰嗦说了这么多,所有美好的假想,在公元前134年戛然而止。

只因董仲舒向汉武帝献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后来为了迎合上意,董仲舒又炮制出“天人三策”。这样一弄的结果,算是彻底把华夏民族的科学思维给锁死了。

这篇文章粗略地说一下,董仲舒从两个方面对华夏文明造成不可逆转的创伤。

一是让华夏文明变得“虚胖”

在董仲舒以前,华夏文化呈现出开放多元的特点。照当时的思路发展,地球文明极有可能会进入另一个“次元”。

偏偏来了一个董仲舒,遇上一个好大喜功没干过什么正事的汉武帝,两人一拍即合,把华夏人的思想全部拴在一个“儒”字上。

最关键的是,这个“儒”字是被他们君臣改良过的,跟原创作者孔子没有半毛钱关系。

董仲舒改良的儒家,实际上是一种愚民策略,相当于汉朝民众的生活规范。

他只想让人知道什么是伦理道德和仁义礼智,但不想、更不允许让人知道伦理道德和仁义礼智是怎么来的。

天地为何物,天有多高,地有多广,真理何在,人理何处寻全然不知,你也没必要知道,你要做的是照着我说的做。

董仲舒和汉武帝的想法是好的,想把大汉民众变成懵懂无知的大汉顺民。于是乎,因为不用去想那些复杂的东西,人可以把腾出的心思更多地用在吃瓜,用在升官发财上。

某种程度上说,从董仲舒开始,从科技进步的角度来分析,华夏文明实际上已经“死”了。从大汉到大清近2000年,生产方式、文化文明、思考方式没有本质的突破。

非要用乐观的心态地看待问题的话,放眼封建历史,也只有隋唐创造的“科举”尚且值得可圈可点。

不知道是董仲舒自诩,还是后世的小迷弟逢迎,董仲舒被称为著名的儒家大师。

与其这样说,不如说董仲舒是“董家”的开山鼻祖。他所谓的新儒学,是以孔孟学说为主体,糅合黄老之术、阴阳五行、道家法术等多种学派观点而成。

在汉武帝的积极推动下,儒家从百家当中“一家”,直线上升到“一尊”的地位,而其他学派只剩下“卷铺盖滚蛋”的份儿。

当然,董仲舒做学问做得很好,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为了攫取虚名,为了迎合汉武帝的权力,也确实开了对儒家思想错解和扭曲之先,更让华夏文明变得“虚胖”。

这一点,是无法遮掩和更改的事实。

二是愚弄华夏两千年

一个人可以在一段时间欺骗所有人,也能在任何时间欺骗某一个人,却不可能在所有时间欺骗所有人。

董仲舒做到了!他确实是个人才,自己那套有悖科学的谬论居然能够在两千年的时间里,把所有人收拾得服服帖帖,让人不得不服。

而他所依靠的是他另一套歪门邪说“天人三策”。

要我说历朝历代的封建帝王,首先应该感谢的人布什列祖列宗,而是董仲舒,因为他帮助封建皇权取得合法性。

举个例子来说,天人三策可以简单理解为:把上天人格化,把皇帝神格化。

董仲舒把上天解释成有意志的“神”,统领世间万物、四季轮转。人是不可以逆天而行的,假如非要逆天而行的话,便会遭到天谴和报应,而且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随后他又把皇帝说成是“天子”,即老天爷的儿子。老天爷掌管万事万物,自己可能比较腼腆,不喜欢抛头露面,于是派遣自己的一个儿子来管理人间,这个儿子就是万万人之上的皇帝。

要不说董仲舒非常高明,经过他一阵胡说八道的强行解释,居然把皇帝与老天爷联系在一起。

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皇帝是老天爷的儿子,选他做皇帝是老天爷的意愿,老天安排的一切又都是对的。也就是说,皇帝是不能被造反的。至此,皇权的稳定性与合法性得到深深地加固。

董仲舒并不傻,他深知自己那套满嘴跑火车的理论糊弄汉朝百姓可以,但糊弄其他人未必可行。于是乎,他又解释说假如皇帝无道,又不能推翻他,那该怎么办的问题。

董仲舒是这样解释的,他说最好的办法是祈祷,向老天爷祈祷他这个儿子太无道了,麻烦老天爷换个儿子来当皇帝,或许三十年后老天爷会考虑换个儿子当皇帝。

也就是说,后人信奉的老天爷,以及所仰仗的天意,都是董仲舒一手炮制的。

在当时来看,汉武帝太喜欢董仲舒那套理论,董仲舒也不负圣意,篡改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帮助汉武帝找到汉家的立国之本。站在汉朝刘氏的角度来说,当然很舒心。

但是放眼华夏乃至人类文明,这是历史的倒退与文明的创伤。

孔子从创立儒家,毕生如同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500年没有得到重视的儒家,被董仲舒上嘴皮一碰下嘴皮,从一个偏门学科上升为主科。

假如夫子泉下有知的话,会不会感激董仲舒呢?

更多文章

  • 2022中国•衡水董仲舒与儒家思想国际研讨会暨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举行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经济周刊标签:董仲舒,孔子,儒家,儒学,儒家思想,中华孔子学会,学术年会

    2022年11月19日-20日,“2022中国•衡水董仲舒与儒家思想国际研讨会暨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衡水举行。本次会议由政协衡水市委员会、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实学研究会、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河北省董仲舒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衡水学院共同主办,河北省董仲舒与传统

  • 李 政:董仲舒“善之学说”发微|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孔子,学说,人伦,教化,李政,董仲舒,儒家思想

    董仲舒:《春秋繁露》内容摘要:董仲舒思想体系中蕴涵着一套综合经学、政治、伦理思想的“善之学说”。在此学说中,“《春秋》之所善”是判定“善”之价值的根据与权威。人伦-政治领域中的一切实存之“善”,皆以圣王“奉天法古”之实践为典范,并以“天子之位”及“礼”的制度建构为客观保障而成立。 通过制度化的“王教

  • 千古奇算刘伯温为什么学不了张良,功成身退?都是董仲舒害的!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刘伯温,张良,董仲舒,朱元璋,李韩公

    刘伯温原名刘基,“伯温”是他的字,但是由于小说演义当中大家都称他刘伯温,所以我们更多的叫他刘伯温。刘伯温出生于1311年,此时元朝已经统治中国几十年了,所以刘伯温也理所当然的把元朝当作自己的“祖国”。并且一度有精忠报国,为元朝平定天下叛乱的志向。不过,命运总是无法捉摸的,本来把红巾军视作“逆贼”的刘

  • 张靖杰:“行权”与“尊君”——论董仲舒“丑父欺晋”的诠释困境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国君,臣子,先君,董仲舒,公羊传,张靖杰,历史故事

    张靖杰,浙江奉化人,上海交通大学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董仲舒传世文献与思想、儒家政治哲学。摘 要:围绕《公羊传》逢丑父欺晋而存君一事,董仲舒讥丑父“欺而不中权”,何休却认为本于“王法”丑父不得称贤,但自齐观之犹可谓善,徐彦更将董仲舒讥丑父的观点归于“背经”之属。考察董、何对于“丑父欺晋”的不同诠释,可

  • 刘立夫 董仲舒:儒学与政治的成功联姻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星主张标签:孔子,刘彻,法家,荀子,儒学,董仲舒,刘立夫,儒家思想

    董仲舒:儒学与政治的成功联姻很多人都看过电视剧《汉武大帝》。再现了西汉时期内忧外患中东方列强崛起的壮丽场面。汉武帝16岁即位,在位54年。在位期间,他以铁拳闻名,清算了2位皇后、1位亲王、6位宰相。在文化和思想上,他一改“黄老”韬光养晦、无为而治的方式,代之以儒家思想,统一帝国的意识形态;赋税、盐铁

  • 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让汉武帝受益匪浅,为何仕途却屡屡受挫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董仲舒,天人三策,刘彻,公孙弘,主父偃,刘启

    秦火初残道已孤,壁经遗绪未全迂。百年礼乐逢明主,三策天人识巨儒。汉武帝是汉景帝的接班人,在他登基之前,文景之治已然用四十余年的时光为汉朝社会积累了巨量的财富,为武帝留下了优秀的政治遗产。得益于丰厚的物质基础,年少有为的武帝极其渴望建功立业,超越前人的功绩,于是他积极作战,开疆拓土,极大加重了百姓的负

  •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董仲舒

    历史解密编辑:京视网标签:孔子,武帝,董仲舒,廖彬宇,诗说中国,儒家思想

    按:《诗说中国》是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

  •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刘彻,皇帝,刘启,董仲舒,窦太后,儒家思想

    首先更正一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发出的政令,并不是董仲舒提出的。董仲舒提出的是“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儒家理论,推崇以儒学为基础,道家,法家为辅助的新思想体系。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为了拔除窦太后所推崇的黄老之说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在朝廷中所占据的位置,开始新的

  •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

    历史解密编辑:炎黄国医吴越标签:董仲舒,天人,刘彻,感应,春秋经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董仲舒,西汉哲学家,广川(今河北'河北枣强)人。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年。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他“天人三策”观点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他的“天人三策”,是是答武帝策问“贤良文学之士”的三个对策。从“天人感应”说出发,论证了“王者承天

  • 东汉因董仲舒理论导致的谶纬流传和对繁琐解读经文召开白虎观会议

    历史解密编辑:静嘉小可爱说故事标签:东汉,董仲舒,白虎通义,谶纬流传,儒家思想,白虎观会议

    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究其原因,秦汉时期很重要。秦汉时期封建制度进一步确立及趋向完善,其理论何现何在?儒学从百家之中走向独尊,今古文经之争使儒学理论更庞大完备,谶纬使儒学及君权神圣化。白虎观会议——一次由皇帝主持的大型儒家学术会议,对此进行了总结,形成纲领《白虎通德论》也叫《白虎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