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原名刘基,“伯温”是他的字,但是由于小说演义当中大家都称他刘伯温,所以我们更多的叫他刘伯温。刘伯温出生于1311年,此时元朝已经统治中国几十年了,所以刘伯温也理所当然的把元朝当作自己的“祖国”。并且一度有精忠报国,为元朝平定天下叛乱的志向。
不过,命运总是无法捉摸的,本来把红巾军视作“逆贼”的刘伯温,在1360自己也加入了红巾军。并且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很快就成了朱元璋的重要谋士之一,在后世更是被小说“神化”,从而出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典故。不过,“一统江山”的刘伯温结局却很狼狈,千古奇算刘伯温为何学不了张良,功成身退?都是董仲舒害的!
我们先来看看关于刘伯温死因的一般说法。按照《明史》和现代人的一些推测,刘伯温在帮助朱元璋建立了伟大功勋之后,渐渐的就被朱元璋所排斥了。因为朱元璋担心他“功高盖主”,,所以对他进行了种种打压,甚至在刘伯温生病的时候还给他送了一副药,刘伯温吃了药之后病情加重,于1375年去世了。
那么,事实是这样吗?显然不是的。首先朱元璋如果真的要害怕功高震主的话,他更应该向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人动手。因为李善长做到了丞相,而刘伯温只做了太史令,从这两个官职就可以看出来——李善长制约朱元璋的可能性大得多,一个“太史令”至于让朱元璋害怕他功高震主吗?
而徐达,常遇春手握重兵,常遇春甚至放言有十万兵马可以横行天下,这样的人难道不比太史令危险得多吗?所以刘伯温功高盖主这个说法值得怀疑。其次,朱元璋可能用毒药来杀刘伯温吗?皇帝要杀一个人难道还需要用下毒这样的方法?而且刘伯温既是儒生,又是道士——这两个身份在古代都是懂医术的,如果真的下了毒,他自己不知道吗?
那么,是什么导致刘伯温后半生十分惨淡,没能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呢(其实张良也没有功成身退成功,被吕后坑了一把,修仙失败,不过刘邦没有针对他)?这其中当然是有原因的,但却不是因为简单的“功高盖主”的原因。因为我们纵观明朝创业史,虽然刘伯温确实对朱元璋建立明朝有很大帮助,但是还完全达不到“一统天下刘伯温”这个地步。
其他如李善长、朱升、徐达、常遇春这些人都为明朝的建立付出了不可或缺的努力,刘伯温的贡献最多就是足以和他们相提并论而已——或者还达不到相提并论的地步。而且,大明王朝建立最主要的原因,不在于刘伯温,而在朱元璋本人。如果刘伯温真的有“一统江山”的能力,他干嘛跑来给朱元璋打工,自己当皇帝不香吗?
儒生虽然也是“儒”,但是他们考虑问题已经不完全从儒学的角度去考虑了,他们会更多考虑儒生集团的需要。比如刘伯温作为儒生,他去元朝做官,这在孔子看来肯定是大逆不道的。但是对于儒生团体来说——这很必要,只有做官才能够保证儒生这个集团的地位永远不枯竭。
所以1336年刘伯温去元朝做了官。他一度想在元朝做一个好官,并且在任上对贪赃枉法的豪强进行强烈打击。刘伯温的行为当然引来了百姓的喜爱,但是他却被罢官了——他忘了,真正贪赃枉法的源泉并不在于他所治下的豪强,而是元朝本身。后来元朝又任命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目的当然是剿灭朱元璋这样的“叛贼”了。
在此期间,刘伯温积极打击农民起义军,甚至主张对起义军领袖方国珍进行直接诛杀——所以你看朱元璋为什么忌惮刘伯温吧?他原来可是元朝的大忠臣,虽然站在儒生的角度看,他这是个忠臣的典范,但是在朱元璋看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不仅他如此,他的好友宋濂更是积极主张给元朝修编史书,为元朝统治说“好话”,朱元璋心里肯定是不满的。
所以为什么后面刘伯温等人会受到朱元璋的打压呢?根本原因还是他们对前朝保持着“好感”,而这是由于当年董仲舒把儒家改成儒生这个利益集团而造成的,所以这么说起来刘伯温不能功成身退,是受了董仲舒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