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千古奇算刘伯温为什么学不了张良,功成身退?都是董仲舒害的!

千古奇算刘伯温为什么学不了张良,功成身退?都是董仲舒害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信箱 访问量:4504 更新时间:2024/5/24 6:15:20

刘伯温原名刘基,“伯温”是他的字,但是由于小说演义当中大家都称他刘伯温,所以我们更多的叫他刘伯温。刘伯温出生于1311年,此时元朝已经统治中国几十年了,所以刘伯温也理所当然的把元朝当作自己的“祖国”。并且一度有精忠报国,为元朝平定天下叛乱的志向。

不过,命运总是无法捉摸的,本来把红巾军视作“逆贼”的刘伯温,在1360自己也加入了红巾军。并且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很快就成了朱元璋的重要谋士之一,在后世更是被小说“神化”,从而出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典故。不过,“一统江山”的刘伯温结局却很狼狈,千古奇算刘伯温为何学不了张良,功成身退?都是董仲舒害的!

我们先来看看关于刘伯温死因的一般说法。按照《明史》和现代人的一些推测,刘伯温在帮助朱元璋建立了伟大功勋之后,渐渐的就被朱元璋所排斥了。因为朱元璋担心他“功高盖主”,,所以对他进行了种种打压,甚至在刘伯温生病的时候还给他送了一副药,刘伯温吃了药之后病情加重,于1375年去世了。

那么,事实是这样吗?显然不是的。首先朱元璋如果真的要害怕功高震主的话,他更应该向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人动手。因为李善长做到了丞相,而刘伯温只做了太史令,从这两个官职就可以看出来——李善长制约朱元璋的可能性大得多,一个“太史令”至于让朱元璋害怕他功高震主吗?

而徐达,常遇春手握重兵,常遇春甚至放言有十万兵马可以横行天下,这样的人难道不比太史令危险得多吗?所以刘伯温功高盖主这个说法值得怀疑。其次,朱元璋可能用毒药来杀刘伯温吗?皇帝要杀一个人难道还需要用下毒这样的方法?而且刘伯温既是儒生,又是道士——这两个身份在古代都是懂医术的,如果真的下了毒,他自己不知道吗?

那么,是什么导致刘伯温后半生十分惨淡,没能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呢(其实张良也没有功成身退成功,被吕后坑了一把,修仙失败,不过刘邦没有针对他)?这其中当然是有原因的,但却不是因为简单的“功高盖主”的原因。因为我们纵观明朝创业史,虽然刘伯温确实对朱元璋建立明朝有很大帮助,但是还完全达不到“一统天下刘伯温”这个地步。

其他如李善长、朱升、徐达、常遇春这些人都为明朝的建立付出了不可或缺的努力,刘伯温的贡献最多就是足以和他们相提并论而已——或者还达不到相提并论的地步。而且,大明王朝建立最主要的原因,不在于刘伯温,而在朱元璋本人。如果刘伯温真的有“一统江山”的能力,他干嘛跑来给朱元璋打工,自己当皇帝不香吗?

儒生虽然也是“儒”,但是他们考虑问题已经不完全从儒学的角度去考虑了,他们会更多考虑儒生集团的需要。比如刘伯温作为儒生,他去元朝做官,这在孔子看来肯定是大逆不道的。但是对于儒生团体来说——这很必要,只有做官才能够保证儒生这个集团的地位永远不枯竭。

所以1336年刘伯温去元朝做了官。他一度想在元朝做一个好官,并且在任上对贪赃枉法的豪强进行强烈打击。刘伯温的行为当然引来了百姓的喜爱,但是他却被罢官了——他忘了,真正贪赃枉法的源泉并不在于他所治下的豪强,而是元朝本身。后来元朝又任命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目的当然是剿灭朱元璋这样的“叛贼”了。

在此期间,刘伯温积极打击农民起义军,甚至主张对起义军领袖方国珍进行直接诛杀——所以你看朱元璋为什么忌惮刘伯温吧?他原来可是元朝的大忠臣,虽然站在儒生的角度看,他这是个忠臣的典范,但是在朱元璋看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不仅他如此,他的好友宋濂更是积极主张给元朝修编史书,为元朝统治说“好话”,朱元璋心里肯定是不满的。

所以为什么后面刘伯温等人会受到朱元璋的打压呢?根本原因还是他们对前朝保持着“好感”,而这是由于当年董仲舒把儒家改成儒生这个利益集团而造成的,所以这么说起来刘伯温不能功成身退,是受了董仲舒的影响。

更多文章

  • 张靖杰:“行权”与“尊君”——论董仲舒“丑父欺晋”的诠释困境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国君,臣子,先君,董仲舒,公羊传,张靖杰,历史故事

    张靖杰,浙江奉化人,上海交通大学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董仲舒传世文献与思想、儒家政治哲学。摘 要:围绕《公羊传》逢丑父欺晋而存君一事,董仲舒讥丑父“欺而不中权”,何休却认为本于“王法”丑父不得称贤,但自齐观之犹可谓善,徐彦更将董仲舒讥丑父的观点归于“背经”之属。考察董、何对于“丑父欺晋”的不同诠释,可

  • 刘立夫 董仲舒:儒学与政治的成功联姻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星主张标签:孔子,刘彻,法家,荀子,儒学,董仲舒,刘立夫,儒家思想

    董仲舒:儒学与政治的成功联姻很多人都看过电视剧《汉武大帝》。再现了西汉时期内忧外患中东方列强崛起的壮丽场面。汉武帝16岁即位,在位54年。在位期间,他以铁拳闻名,清算了2位皇后、1位亲王、6位宰相。在文化和思想上,他一改“黄老”韬光养晦、无为而治的方式,代之以儒家思想,统一帝国的意识形态;赋税、盐铁

  • 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让汉武帝受益匪浅,为何仕途却屡屡受挫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董仲舒,天人三策,刘彻,公孙弘,主父偃,刘启

    秦火初残道已孤,壁经遗绪未全迂。百年礼乐逢明主,三策天人识巨儒。汉武帝是汉景帝的接班人,在他登基之前,文景之治已然用四十余年的时光为汉朝社会积累了巨量的财富,为武帝留下了优秀的政治遗产。得益于丰厚的物质基础,年少有为的武帝极其渴望建功立业,超越前人的功绩,于是他积极作战,开疆拓土,极大加重了百姓的负

  •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董仲舒

    历史解密编辑:京视网标签:孔子,武帝,董仲舒,廖彬宇,诗说中国,儒家思想

    按:《诗说中国》是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

  •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刘彻,皇帝,刘启,董仲舒,窦太后,儒家思想

    首先更正一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发出的政令,并不是董仲舒提出的。董仲舒提出的是“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儒家理论,推崇以儒学为基础,道家,法家为辅助的新思想体系。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为了拔除窦太后所推崇的黄老之说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在朝廷中所占据的位置,开始新的

  •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

    历史解密编辑:炎黄国医吴越标签:董仲舒,天人,刘彻,感应,春秋经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董仲舒,西汉哲学家,广川(今河北'河北枣强)人。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年。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他“天人三策”观点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他的“天人三策”,是是答武帝策问“贤良文学之士”的三个对策。从“天人感应”说出发,论证了“王者承天

  • 东汉因董仲舒理论导致的谶纬流传和对繁琐解读经文召开白虎观会议

    历史解密编辑:静嘉小可爱说故事标签:东汉,董仲舒,白虎通义,谶纬流传,儒家思想,白虎观会议

    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究其原因,秦汉时期很重要。秦汉时期封建制度进一步确立及趋向完善,其理论何现何在?儒学从百家之中走向独尊,今古文经之争使儒学理论更庞大完备,谶纬使儒学及君权神圣化。白虎观会议——一次由皇帝主持的大型儒家学术会议,对此进行了总结,形成纲领《白虎通德论》也叫《白虎通义》

  • 汉朝哲学家:董仲舒

    历史解密编辑:关你西红柿标签:董仲舒,春秋繁露,儒家,三纲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只存在了大约十五年。秦始皇死后不久,发生了一系列造反,反抗暴秦统治,秦帝国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汉朝,汉朝继承了秦朝政治统一的思想,建立政治与社会新秩序。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著名的考试制度就是董仲舒第一个发起的,他主张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基础。据说董仲舒

  • 孔子思想没有诸侯采纳,为何董仲舒能让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解密编辑:花颜语心标签:孔子,董仲舒,刘彻,儒家,周天子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为了宣扬自己的思想,周游列国,吃尽了苦头,但是不论诸侯王对他的态度如何,或将孔子敬为上宾,或轻视怠慢孔子,但是他们无一例外,都不愿采纳孔子的思想,而到汉朝,为何汉武帝会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倡导的思想

  • 黄开国:董仲舒人性论新说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董仲舒,人性论,黄开国,孟子,性恶论,荀子

    作者简介:黄开国,1952年生,四川大英人,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荣誉教授。获吴玉章人文社科奖一等奖、郭沫若历史学奖提名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省政府哲学社科一、二、三奖总计20次。独立承担与主持并主撰国家课题与省部级重点课题多项。从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是儒学、经学研究。摘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