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正史中三国武将单挑记录:吕布vs郭汜、孙策vs太史慈、马超vs阎行

正史中三国武将单挑记录:吕布vs郭汜、孙策vs太史慈、马超vs阎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凡读史 访问量:853 更新时间:2023/12/20 22:58:00

我们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或者看电视剧,最喜欢的自然是武将阵前单挑,什么“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许褚裸衣斗马超”。然而真实的历史中,两军主将单挑的机会其实很少,因为这本来就不是常规操作。但正史中也有几次记录:

吕布vs郭汜

据《英雄记》记载:“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这段记载说的是,公元192年董卓被王允、吕布设计诛杀,王允没有处理好西凉兵其他将领。结果在贾诩的挑动下,李傕、郭汜等人收拢军队反攻长安,郭汜在北门进攻,看对方将领是郭汜。于是对郭汜说:“让士兵退下,我们两个单挑决胜负!”郭汜同意,于是双方上演了一场对决。

吕布自是不必多说,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三国第一猛将,所谓“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而郭汜也是董卓麾下有名的勇将,郭汜出身马贼,马上功夫自然也很了得。双方激战,最终郭汜还是被吕布用矛刺中,郭汜的部下及时把郭汜救了回去,这次单挑吕布完胜!

孙策vs太史慈

《三国志》中记载:“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

这段记载是兴平二年(195年),太史慈投奔同乡扬州刺史刘繇。而对于孙策来说,扬州刺史刘繇是自己平定江东的重要对手。在此期间,太史慈作为侦察兵,与孙策遇上了。当时孙策共有十三从骑,皆是黄盖、韩当、宋谦等勇猛之士。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太史慈一点也不害怕有着小霸王之称的孙策,上去就和他单挑。在这一过程中,孙策刺向太史慈的座下马而揽得太史慈系的颈后手戟,但是,太史慈也不是浪得虚名之辈,成功抢得孙策的头盔。紧接着,双方来了一场近身肉搏,打的不亦乐乎。之后,因为双方的大军到来,所以二人罢战。这场单挑中,孙策和太史慈可谓棋逢对手,惺惺相惜。之后,太史慈归降孙策,帮助孙策平定江东。马超vs阎行

许褚裸衣斗马超,是不存在的,马超的确曾想在阵前偷袭曹操,但被许褚瞪了几眼,马超没敢轻举妄动(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动)。但马超年轻时候,的确有过单挑的记录:

据《魏略》:“建安初,约与马腾相攻击。腾子超亦号为健。行尝刺超,矛折,因以折矛挝超项,几杀之。”这段记载是说,建安初年,韩遂、马腾相互攻伐。当时韩遂麾下有个叫阎行的小将,少年就以“勇健”出名,而马超也是有“健勇”之称,于是两个少年将军上演了一场斗法。

从这段记载的结果来看,马超差点被阎行给干掉了。阎行用矛刺马超,矛折断了,接着阎行用断矛击打马超脖子,几乎杀死马超。强中自有强中手啊,“锦马超”居然差点死于一个无名小将手中,可见单挑有风险,遇事需谨慎啊。后来阎行归于曹操,帮助曹操平定关中。

以上都是有明确的记载的单挑记录,至于关羽斩颜良,个人以为算不得单挑,更算是突袭,比单挑难度更大:

《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脑海中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关羽、张辽率军与颜良大军相遇,关羽远远望见颜良的麾盖(将帅用的旌旗伞盖),策马挺矛冲进大军之中,一矛刺死颜良,然后把颜良的头割下来。颜良部下军士一阵慌乱,没人能够阻挡勇猛的关羽。所谓千军万马众取上将首级,就是这么回事了。

夫将者,军之主也,三军之胆!所以一军之将在阵前单挑,如果胜了还好说,一旦失败被杀,那几乎就是全军覆没。因此主将阵前单挑,其实是一件很“儿戏”的事情。文艺作品,为了吸引大家的目光,故意突出单挑,但真实历史中“单挑”的现象是很少的。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

更多文章

  • 没有底线、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河西饿狼——郭汜

    历史解密编辑:白话三国正史标签:郭汜,李傕,吕布,董卓,马腾,五虎上将,献帝起居注,河西省(中华民国)

    很多人对郭汜的印象,是他和李傕组成一对CP,后来闹翻内讧。实际上郭汜比李傕作战更勇猛,性格更是要彪悍凉薄得多,有着与李傕同样的狡黠和霸道,并且不像李傕还受到一些礼教的约束,郭汜做事是彻底的放飞自我无底线,像饿狼一样不达目的不罢休。河西盗马贼李傕的堂弟李应在他发迹前就是三公府中的官员(《三国志·董卓传

  • 昭君入宫那年陈汤已斩杀北匈奴郅支单于,但为何还要出塞和亲呢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陈汤,王昭君,匈奴,郅支单于,匈奴人,出塞

    汉朝在立国之初就和匈奴打的难解难分,有汉一朝,匈奴就如恶魔般的存在,常常令汉朝蒙羞。如汉高祖刘邦半生征战,率数十万大军出征仍有白登之围。因汉初内患未平,百废待兴,所以不得不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遴选宗室女,携带厚礼出塞,以期与匈奴人和睦相处,争取发展缓冲时间。但是匈奴人也实在豺狼本性,即使汉朝如此低声

  •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之对民众的教化,地方官学和民间私学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教化,儒生,董仲舒,地方官,民间私学,儒家思想

    古代社会是行政权力支配下的社会,政府是教化实践的主角,官学的兴起、教化主导思想的规划、施教人员的选拔、教化典型的塑造等,主要都是由政府经办或认可的,甚至皇帝本人也要亲身行教,以促教化之顺利开展。但对普通民众的教化绝非政府之专利,民间私学、乡里舆论礼俗等也都是教化的重要环节。为了施行对社会民众的教化,

  • 董仲舒推行孝廉制度, 倡导敬老爱亲

    历史解密编辑:章娱姐姐标签:孝道,操守,董仲舒,价值观,孝廉制度,敬老爱亲

    在古代中国,孝廉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这种制度最早由汉代思想家董仲舒所提出,并在他的倡导下成为了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董仲舒认为,孝是人类道德的核心,而将孝廉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能够确保官员们既有才能,又有道德操守,能够公正、高效地为国家服务。孝廉制度的实施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需要形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李知微,天宝彍骑,建康人,董仲舒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董仲舒,李知微,五经,建康

    李知微李知微,性格旷达,自视清高,通览史书,家境贫寒。一次月夜,过文成宫下,看到几十个小人儿站在古槐下,都几寸高,带着车马仆从,好像是有地位的人。李知微悄声屏气,想看看他们要干嘛。不一会,从东面破墙下的洞穴里,走出一个紫衣人。戴着高大的帽子,神态威严,所带的随从稍微高一点。古槐下的小人上前参拜,讨要

  • 衡水市博物馆“大汉儒宗”董仲舒儒学文化专题展开展

    历史解密编辑:圈衡水标签:董仲舒,衡水市,博物馆

    9月20日,由衡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衡水市博物馆承办的“大汉儒宗”董仲舒儒学文化专题展在衡水市博物馆临展厅开展。展览分为“汉承秦制·儒学式微”“汉武更化·独尊儒术”“阐道醇儒·高山景行”“遗迹犹存·遗风泽世”“董子故里·大儒之乡”五个部分,通过图片、文字、书籍、文物等形式,集中展示了一代儒学大

  • 孔融、徐干、董仲舒会聚:两汉山东的“北海文化圈”

    历史解密编辑:齐鲁壹点标签:孔融,徐干,曹操,诗人,董仲舒,山东省,北海文化圈

    文|冬华渤海古称“北海”,在渤海南岸的潍坊一带,历史上曾设有北海郡、北海国、北海县等。两汉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昌盛,统治者重视人才,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到了东汉,开始出现“文章”的概念,不少文士以文章显名。这段时间里,内外交融的“北海文化圈”,会聚了一批文学名家,成就了独特的文化

  • 衡水故城出土明万历年间石碑,佐证董仲舒“下帷授徒”

    历史解密编辑:人民资讯标签:石碑,碑文,碑额,董仲舒,明神宗,衡水故城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3月17日,从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文保所获悉,该县房庄镇榆林村出土一通明朝石碑,记载了重修泰宁寺的过程及汉代大儒董仲舒“下帷授徒”的相关情况。此碑立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距今已有409年。石碑出土时的整体情况。故城县委宣传部供图该碑通体青石质地,长230厘米、宽9

  • 董仲舒:五德终始

    历史解密编辑:想去北极洲标签:邹衍,刘彻,始皇,秦汉,刘邦,水德,董仲舒

    值得注意的是,邹衍的“五德终始”思想在秦汉之际影响颇大。按照邹衍的理论,“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战国末

  • 名家论儒 | 孔德立:仁义之道与《春秋》精神——从孔孟到董仲舒

    历史解密编辑:孟子研究院标签:仁义,孔子,孟子,孔孟,春秋,董仲舒,孔德立,儒家思想

    按语:仁义之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孔德立教授指出,尊王攘夷是《春秋》的明线,是王者之道,仁义之道则是《春秋》的暗线。面对贵族普遍的破坏礼乐的行为,孔子找到了一个支撑礼的内在基石,仁,创造性地突破了血缘界限,强调“仁者爱人”,从亲亲家庭领域引入社会生活。孟子“行天下大义”,显示了士君子对天下责任的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