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傕、郭汜的内讧,居然是因为一个女人的嫉妒心?

李傕、郭汜的内讧,居然是因为一个女人的嫉妒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凡读史 访问量:837 更新时间:2024/2/13 8:12:41

公元192年,王允吕布成功诛杀董卓,终于除掉了这个大魔头。结果王允得意忘形之下,没有很好处理董卓麾下西凉兵。在贾诩劝说下,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人纠集部队反攻长安,王允被杀,吕布逃走,自此东汉朝廷落入李、郭二人之手。

一开始李傕、郭汜他们还是比较和谐的,各自都给自己封了高官,并且打退了马腾韩遂的进攻。但公元195年,李傕、郭汜开始内讧,互相攻伐长达数年的时间,给长安城造成了极大的混乱。那么,李傕、郭汜为何从亲密无间到反目成仇呢?

李傕、郭汜在西凉军团中的位置其实并不高,他们本来都是董卓女婿牛辅麾下的校尉。董卓死后,本来牛辅是可以成为董卓第二的,但这个人没什么能力和见识,居然舍弃部队收拾财宝准备自己逃跑,结果被下属杀死。这样一来,西凉军团更是乱成了一锅粥。

之前牛辅派李傕、郭汜等人攻掠颍川、陈留等郡县,回来发现董卓、牛辅都死了。他们准备解散部队逃归家乡,又怕仍得不到赦免,贾诩当时在李傕军中任职,便对李傕说:“听说长安中有人打算把凉州人士赶尽杀绝,各位如果弃军单行,则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抓住你们了。不如率军西进,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事情如果成功了,则奉国家以正天下;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

两个出身不高的莽夫,赫然掌握了国家最高权力,他们自然是高兴异常,两人开始相处得不错,李傕经常在自己家设酒宴请郭汜,有时留郭汜在自己家住宿。据《典略》记载,郭汜的妻子害怕李傕送婢妾给郭汜而夺己之爱,就想挑拨他们的关系(女人的嫉妒心多可怕)。

一次李傕送酒菜给郭汜,郭汜妻子在食物中提前放上豆豉,弄成毒药的样子,郭汜食用前郭妻把“毒药”挑出来给郭汜看,并说了李傕很多坏话,使郭汜起了疑心。过几天李傕再宴请郭汜,把郭汜灌得大醉,郭汜怀疑李傕想毒害他,赶紧喝粪汁催吐解酒。

回到军营后,郭汜点起兵马杀向李傕,李傕自然不会束手就擒,双方开始互相攻伐。李傕把汉献帝劫持到自己的军营中,郭汜没抢到皇帝,就把公卿、大臣们抢到自己的军营。攻伐数月,长安城中死伤数万人,直到张济赶来长安,从中调和,两人才达成了和解。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傕、郭汜反目还真是由于郭汜妻子的嫉妒之心。但其实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李傕、郭汜内讧其实是必然会发生的。董卓牛辅死后,西凉集团的主要人物是四个人,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其中处于领导地位的是李傕与郭汜,这是典型的缺乏核心而导致的多头政治。

简而言之,就是这几个人里没有一个能服众的,只是受情势所迫而缩成一团以自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部曲,但又指挥不了其他人的部队,这样的组织形式所带来的特点,就是当有外部威胁时,他们能够因为共同的利益而一同御敌,但外部威胁消失时就会互相争权夺利。

所以,李傕、郭汜反目从他们攻下长安那一天就开始了,本来他们是四人组,张济主动退出长安,还剩下李傕、郭汜、樊稠,李傕杀了樊稠,但还是剩下两人。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再加上郭汜妻子从中挑拨,加速了他们内讧的速度。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

标签: 郭汜李傕董卓王允贾诩吕布

更多文章

  • 正史中三国武将单挑记录:吕布vs郭汜、孙策vs太史慈、马超vs阎行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吕布,郭汜,孙策,马超,单挑,阎行,汉朝,太史慈,历史片,古装片,三国武将,三国(电视剧)

    我们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或者看电视剧,最喜欢的自然是武将阵前单挑,什么“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许褚裸衣斗马超”。然而真实的历史中,两军主将单挑的机会其实很少,因为这本来就不是常规操作。但正史中也有几次记录:吕布vs郭汜据《英雄记》记载:“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

  • 没有底线、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河西饿狼——郭汜

    历史解密编辑:白话三国正史标签:郭汜,李傕,吕布,董卓,马腾,五虎上将,献帝起居注,河西省(中华民国)

    很多人对郭汜的印象,是他和李傕组成一对CP,后来闹翻内讧。实际上郭汜比李傕作战更勇猛,性格更是要彪悍凉薄得多,有着与李傕同样的狡黠和霸道,并且不像李傕还受到一些礼教的约束,郭汜做事是彻底的放飞自我无底线,像饿狼一样不达目的不罢休。河西盗马贼李傕的堂弟李应在他发迹前就是三公府中的官员(《三国志·董卓传

  • 昭君入宫那年陈汤已斩杀北匈奴郅支单于,但为何还要出塞和亲呢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陈汤,王昭君,匈奴,郅支单于,匈奴人,出塞

    汉朝在立国之初就和匈奴打的难解难分,有汉一朝,匈奴就如恶魔般的存在,常常令汉朝蒙羞。如汉高祖刘邦半生征战,率数十万大军出征仍有白登之围。因汉初内患未平,百废待兴,所以不得不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遴选宗室女,携带厚礼出塞,以期与匈奴人和睦相处,争取发展缓冲时间。但是匈奴人也实在豺狼本性,即使汉朝如此低声

  •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之对民众的教化,地方官学和民间私学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教化,儒生,董仲舒,地方官,民间私学,儒家思想

    古代社会是行政权力支配下的社会,政府是教化实践的主角,官学的兴起、教化主导思想的规划、施教人员的选拔、教化典型的塑造等,主要都是由政府经办或认可的,甚至皇帝本人也要亲身行教,以促教化之顺利开展。但对普通民众的教化绝非政府之专利,民间私学、乡里舆论礼俗等也都是教化的重要环节。为了施行对社会民众的教化,

  • 董仲舒推行孝廉制度, 倡导敬老爱亲

    历史解密编辑:章娱姐姐标签:孝道,操守,董仲舒,价值观,孝廉制度,敬老爱亲

    在古代中国,孝廉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这种制度最早由汉代思想家董仲舒所提出,并在他的倡导下成为了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董仲舒认为,孝是人类道德的核心,而将孝廉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能够确保官员们既有才能,又有道德操守,能够公正、高效地为国家服务。孝廉制度的实施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需要形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李知微,天宝彍骑,建康人,董仲舒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董仲舒,李知微,五经,建康

    李知微李知微,性格旷达,自视清高,通览史书,家境贫寒。一次月夜,过文成宫下,看到几十个小人儿站在古槐下,都几寸高,带着车马仆从,好像是有地位的人。李知微悄声屏气,想看看他们要干嘛。不一会,从东面破墙下的洞穴里,走出一个紫衣人。戴着高大的帽子,神态威严,所带的随从稍微高一点。古槐下的小人上前参拜,讨要

  • 衡水市博物馆“大汉儒宗”董仲舒儒学文化专题展开展

    历史解密编辑:圈衡水标签:董仲舒,衡水市,博物馆

    9月20日,由衡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衡水市博物馆承办的“大汉儒宗”董仲舒儒学文化专题展在衡水市博物馆临展厅开展。展览分为“汉承秦制·儒学式微”“汉武更化·独尊儒术”“阐道醇儒·高山景行”“遗迹犹存·遗风泽世”“董子故里·大儒之乡”五个部分,通过图片、文字、书籍、文物等形式,集中展示了一代儒学大

  • 孔融、徐干、董仲舒会聚:两汉山东的“北海文化圈”

    历史解密编辑:齐鲁壹点标签:孔融,徐干,曹操,诗人,董仲舒,山东省,北海文化圈

    文|冬华渤海古称“北海”,在渤海南岸的潍坊一带,历史上曾设有北海郡、北海国、北海县等。两汉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昌盛,统治者重视人才,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到了东汉,开始出现“文章”的概念,不少文士以文章显名。这段时间里,内外交融的“北海文化圈”,会聚了一批文学名家,成就了独特的文化

  • 衡水故城出土明万历年间石碑,佐证董仲舒“下帷授徒”

    历史解密编辑:人民资讯标签:石碑,碑文,碑额,董仲舒,明神宗,衡水故城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3月17日,从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文保所获悉,该县房庄镇榆林村出土一通明朝石碑,记载了重修泰宁寺的过程及汉代大儒董仲舒“下帷授徒”的相关情况。此碑立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距今已有409年。石碑出土时的整体情况。故城县委宣传部供图该碑通体青石质地,长230厘米、宽9

  • 董仲舒:五德终始

    历史解密编辑:想去北极洲标签:邹衍,刘彻,始皇,秦汉,刘邦,水德,董仲舒

    值得注意的是,邹衍的“五德终始”思想在秦汉之际影响颇大。按照邹衍的理论,“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战国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