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杀妻弃母、被逐出师门的吴起,在热搜时代还能当将军吗?

杀妻弃母、被逐出师门的吴起,在热搜时代还能当将军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197 更新时间:2023/12/8 19:35:39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大将吴起,第一时间从战场赶回去奔丧,他清楚地知道,这一去凶多吉少,没有了楚悼王的庇护,那些他在“吴起变法”中得罪的王公贵族们,一定会伺机报复。但作为楚国大将,他怎能不回?

吴起走进宫中,一边走一边痛哭流涕,果然,有乱箭射向了他。

吴起急中生智,奔向了停放楚悼王尸体的房间,直接扑向了楚悼王,因为他知道,楚国有规定,凡事骚扰到“王的尸体”的人,都要灭三族。

吴起以为那些贵族会住手,他也可以逃过一劫,但事与愿违,那些贵族真的疯了,吴起死于乱箭之中,结束了令人唏嘘的一生。

吴起这一生,大战76回,胜64回,平12回,堪称“一生无败绩”,是名副其实的优秀大将军,很多人对吴起的印象,也都停留在这个层面,但真正的吴起,还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多面人”吴起,看看真实的吴起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1.一怒之下,干掉30多个乡邻

公元前440年,吴起生在当时的卫国,他的家庭条件还算是不错的,《史记》中形容为“家累千金”。

吴起很有志向,一心想要做官。

他四处游说,迫切地想要找到用武之地,好建功立业。在这个过程中,衣食住行,再加上有时候需要送点礼,打通一些关系,慢慢地就把家产都耗尽了。

但吴起还是没有找到慧眼识珠的伯乐,他落魄地回到家乡,走在街头,遭遇了很多乡邻的嘲讽。

而这也惹怒了吴起,结果呢?《史记》中有记载:“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吴起知道自己犯了大事儿,也不敢在卫国继续待下去了,他拜别母亲,准备逃走。

临行前,还咬着臂膀对母亲发誓说:“不为卿相,不复入卫。”要是做不了宰相这样的大官,他绝不会再回到卫国。

不知吴起的母亲,当时做何感想?

2.母死不奔丧,被逐出师门

吴起逃到鲁国,隐瞒了过去的事情,还拜了孔子的高徒曾申为师,在这里,他是刻苦学习的好学生,经常得到老师的赞赏。

有一次,齐国的一位大夫到鲁国出使,见吴起出口成章,很有才华,后来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在鲁国求学的日子,一晃就过去了好几年。有一天,吴起正在读书,忽然有人来报丧,说他的母亲去世了。

吴起听后,哭了几声,又克制住悲痛,继续读书。也是在这个时候,曾申才知道原来吴起在家乡还有一位老母亲。

曾申疑惑地问:

“你这么多年不回去看望母亲,没有感到不安吗?”

吴起回答说:

“我走的时候对母亲发过誓,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而这一次,吴起也拒绝回家奔丧。老师曾申知道后,大怒:“母亲去世都不去奔丧,实乃忘本之人!”就断绝师徒关系,把吴起赶走了。

曾申学的是儒学,崇尚礼数,怎么能容忍吴起这样的不孝之人?

3.杀妻求将

被逐出师门后,吴起放弃儒学,开始研习兵法。公元前412年,28岁的吴起等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机会。

齐国进攻鲁国,鲁国一时无将,想到了吴起,当时的鲁国君王很想用他,但因为知道他的妻子是齐国人,就有些担心:

“万一吴起立场不坚定,临阵倒戈怎么办?”

吴起太渴望机会了,他想一战成名,当他知道鲁国君王的顾虑后,回到家,杀掉了自己的妻子。

从此历史上就有了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

吴起的这番神操作,也震惊了鲁国君王,好像也没有理由再怀疑他了,然后吴起终于如愿做了大将军。

作为将军,他非常善于笼络人心,睡觉不铺席,行军不骑马,跟级别最低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菜。

有一次,他发现一个士兵的伤口化脓了,还流着令人作呕的脓水,他二话不说,就用嘴给这个士兵吸脓水,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一个大将军竟然能这样对待一个普通的士兵。

但这个士兵的母亲知道后却哭了,说:

“吴起大将军也曾这样为孩子的爹吸脓水,他爹后来就死在了战场上,看来我儿子也活不长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聪明的母亲,而这从侧面也反映出了吴起带兵的手段有多高明,他本无情,却表演出了一个最有情的吴起。

后来,吴起带兵出战,大败齐军,立下了赫赫战功。吴起笑了,他发自内心地开心,终于证明了自己的优秀。

可是,等他回到鲁国朝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奖赏,因为群臣中已经开始议论纷纷:

“母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为了当将军连妻子都杀,这样的恶人怎么可以做我们鲁国的将军?”

还有人对鲁国君王说:

“咱们鲁国本就是个小国,现在忽然变得很厉害,就怕其他国家都来攻打我们了。”

那鲁国君王也是个没有主心骨的人,听了这些大臣们的蛊惑,就把吴起赶走了。

先前因不孝被逐出师门,而今刚立下战功,又被下了逐客令,吴起在鲁国也没法待下去了。

4.与丞相之位失之交臂

这一次,吴起去了魏国,因为那里有个熟人叫翟璜。当时魏文候正在物色西河太守的人选,翟璜趁机推荐了吴起。

对于吴起的大名,魏文候是知道的,所以很好奇,这么一个大人物为何会来到魏国。

所以魏文候就问:

“你是在鲁国立下了大功的将军,为何会屈尊来到我魏国?”

吴起说:

“鲁君听信小人的话,对我心生怀疑,我只好离开,听说您很能礼贤下士,于是来投奔您。”

就这样,吴起在魏国做了一名太守。

为了更好地抗击秦军,吴起带领士兵在西河边境修建了一条城池,还命名为吴城,后来秦惠公死了,趁着秦国内乱,吴起一举占领了秦国的五座城,又一次名声大振。

等到魏文候去世,魏武侯继位,吴起以为自己会被封为丞相,但结果出乎他的意料,魏武侯让一个叫田文的人做了丞相,吴起觉得这个田文远不如自己,干脆去找他理论。

这件事传到了魏武侯的耳朵里,魏武侯开始担心吴起造反,就开始考虑拿掉他太守的职位。

吴起知道后,深知自己在魏国很难再有发展了,就又一次出走了。

5.吴起变法,终成悲剧

公元前383年,吴起到了楚国,也就是后来实行“吴起变法”的地方。

当时的楚国很弱,外面有韩、魏、秦等不止一个国家在攻打它,内部的矛盾也很严重,处于一种典型的“内忧外患”状态。

这个时候,吴起来了,楚悼王欣喜不已,马上对吴起委以重任,让他大刀阔斧地实行改革。

吴起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废除贵族的特权,主张选贤任能。其中有两条,直接触动了楚国贵族的利益,一个是受了封赏的贵族,如果后代中三代无功,就要取消所有封赏。

还有一条,就是把一些贵族发配到楚国的边缘之地,让他们去开疆拓土。

吴起的改革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百姓更爱戴楚悼王,士兵更精锐,国力强盛后,来犯的国家也少了。

吴起走到哪里,都可以点燃一把火,但遗憾的是,没有一次能全身而退。

公元前381年,也就是吴起来到楚国的第三年,楚悼王因病去世了。吴起即刻程,赶回去奔丧。他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但也知道不得不去。

果然,吴起在宫中被乱箭射杀,慌乱之中,他扑向了楚悼王的尸体,但并没有得到楚悼王尸体的庇护。

那些憎恨吴起的贵族们,显然已经失去了理智,就是要不顾一切地除掉吴起,完全忘记了冒犯楚王尸体的严重后果。

吴起死后,楚肃王也继位了,他开始抓那些冒犯了父王尸体的人,最后把70多家贵族都“诛三族”了。

为了一个吴起,这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值得吗?

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感叹,吴起这辈子就是一个狠人,手刃30多个村民,母亲去世不奔丧,为做将军杀妻子,就算在临死之前,还要带走楚国70多家贵族三代人的性命。

吴起,太狠了。

6.恶魔戴上了面具

吴起这一生都在追逐“功名”,为了功成名就,他也把“不择手段”演绎到了极致。

仅仅因为被嘲笑,就干掉了30多个乡邻,这已经很令人震惊了。

后来“杀妻求将”,简直惊呆了整个历史长河的芸芸众生,也注定是他永远的污点,人性可以恶到这种程度,令人毛骨悚然。

再后来,他却可以为士兵吸脓水,可以温柔到另一个极端。

不得不说,真实的吴起,是一个恶魔,虚伪的吴起,是恶魔戴上了面具。

他的真实和虚伪,哪一个更令人毛骨悚然呢?

当年的战国,没有网络,也不会有热搜,吴起从一个国家去往另一个国家,完全可以隐藏过去的污点,重新开始,但如果他生在今天,他做过的每一件狠事,都足以让他上热搜,永不翻身了。

那么,还会有大将军吴起吗?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一问:如果他不那么心急,不犯下那么多“罪”,而是慢慢来,还会成为大将军吴起吗?

标签: 吴起魏国魏武侯齐国秦国丞相

更多文章

  • 吴起县司法局吴起司法所积极开展“九率一度”宣传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法治吴起标签:司法局,吴起司法所,司法所,九率,知晓率

    为加大辖区平安创建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辖区居民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度,推动社区平安建设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营造安全和谐的社区氛围,9月29日,吴起司法所开展了平安建设“九率一度”宣传活动。活动中,司法所工作人员通过发放“九率一度”宣传资料,并通过简单易懂的言辞,向群众讲解“九率一度”的内涵

  • 吴起:一个和兵圣孙武齐名的战神级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失忆的蝴蝶PLUS标签:孙武,吴起,齐国,秦国,卫国,李悝,魏文侯,科学家,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吴起是战国初期卫国人,他生于公元前440年,死于公元前381年。(公元前一个人的寿命,用出生年减去死亡时的年代)。是战国初期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的代表人物。吴起曾跟孔子门人曾子学习,一生曾在鲁、魏、楚三国为仕,他的著作有《吴子兵法》,与兵圣孙武并称为“孙吴”,唐肃宗时吴起位列武成王庙,成为

  • 一代战神吴起:为国鞠躬尽瘁,却被“自己人”用乱箭射死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吴起,魏国,秦国,齐国,魏文侯,魏武侯

    东周末年,华夏大地迎来了分裂对抗最持久的时期,周朝的中央集权势力弱化,诸侯国的势力逐渐扩大,富国强兵成为每个诸侯国的生存之道。一代战神三易其主早年的吴起还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富家子弟,为了给他谋个一官半职,本是富户的吴家散尽家财,但仍然没能为吴起谋个一官半职,吴家倾家荡产为儿子买官无果的事情一时之间成为

  • 在魏国大展拳脚的吴起,最终却投奔楚国,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吴起,魏国,楚国,齐国,秦国,魏文侯

    战国时期,吴起原本是卫国人。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吴起的家庭本来十分富裕,但是,吴起为了仕途上的成就,曾到处奔走寻找门路,花了不少钱,弄得倾家荡产,也没得到一官半职,遭到乡人的讥笑、诽谤。吴起为此气愤不过,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在临逃走时,他对母亲发誓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公元前412年

  • 做人没底线的吴起,杀妻求将、母丧不奔,为何还被后世誉为亚圣?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吴起,亚圣,齐国,兵家,吕不韦,曹操,春秋战国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视礼仪、道德的时代,那时的人们普遍具有较高的道德标准。比如著名的先哲老子、孔子等人,就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主张,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后来孟子和荀子等人又从不同角度加以发展使之系

  • 诸葛亮为啥指定蒋琬、费祎接班,而不是姜维?可以参考吴起的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诸葛亮,蒋琬,姜维,费祎,吴起

    在公元前387年,战国初期第一雄主魏文侯去世。魏武侯即位后,设置了国相一职,首个担任这一岗位的是田文(跟后来的孟尝君同名)。对此,功劳赫赫的西河郡郡守吴起很不服气,他气鼓鼓地找到田文,郑重发起了一个提议:“我和你比较功劳如何?”一看这副架势,田文就知道他想干啥,于是爽快答应。吴起首先问道:“统率三军

  • 常胜将军吴起,一生从无败绩但遭人唾弃,结局下场竟如此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吴起,魏国,卫国,齐国,秦军,魏文侯,秦国,鲁国,常胜将军,春秋战国

    战国名将吴起,一生战功赫赫,从未有过败绩,被人们称为常胜将军,但晚年被人乱箭射杀,结局凄惨悲凉。由于他优秀的军事才能,引人羡慕也遭人妒忌。吴起先后在鲁、魏、楚等国都立下过赫赫战功,但是功成之后,均会遭到妒忌与猜疑。吴起都立下过哪些战功?晚年的结局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好好聊聊这件事。一、不当卿相,誓

  • 吴起:出将入相第一人,为何又是“不仁不义不孝”的代表?

    历史解密编辑:史家之韵标签:吴起,魏国,齐国,魏文侯,孙武,鲁国

    吴起(?-前381年),战国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西)人。战国初期著名的“四大家”,即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兵家的代表人物。吴起和比他早100年的“兵圣”孙武齐名,后世将两人并称为“孙吴”,吴起著有《吴子》,与孙武所著的《孙子》合称为《孙吴兵法》。吴起是我国历史上“出将入相”的第一人,何谓“出

  • 为什么吴起会离开自己功成名就的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吴起,魏国,秦国,齐国,魏武侯,商鞅,春秋战国

    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在战国时期,吴起是一位可以和白起、廉颇、李牧、王翦相提并论的名将。吴起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在魏国

  • 古代名人智慧:公叔巧布陷阱逐吴起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吴起,魏国,李悝,齐国,公叔,魏文侯,魏武侯,古代名人智慧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出生在卫国,后在鲁国学习兵法,渐有名气。某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君欲任命吴起为将,领兵抗齐,但却遭大臣反对,认为吴起的妻子是齐人,所以吴起不会真心实意地为鲁国卖命,说不定还会半路降齐,削弱我国兵力。鲁君犹豫不定。吴起听到这个消息后,为了向鲁国表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