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春秋战国列国之间的伐交战略最著名的莫过于合纵与连横,今天我们就先聊聊张仪的连横外交战略
据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和庞涓、孙膑、苏秦同为鬼谷子高徒,学成后回到自己的母国魏国,但没受重用,于是辗转来到楚国。张仪在楚国时在相国昭阳门下做门客,有一次昭阳家丢了一块玉,昭阳的门下认为贫困的张仪最有可能是偷玉的人,因此把张仪抓起来鞭打了一顿。张仪回家后妻子埋怨道:“你要不是卖弄口舌四处游说,哪会受此侮辱?”张仪伸出自己的舌头说道:“舌头没打坏吧?”妻子回答道:“没”。张仪说道:“这要舌头没坏就好,我早晚会游说君主成就大业,到时定要让楚国加倍偿还。”公元前329年张仪游说入秦,次年被秦惠文王任命为相,正是在他的主导下秦国制定了连横外交策略。接下来我就为大家具体分析连横战略:
张仪提出了综合国力的思想——一国的实力是最主要的,没硬实力支撑的外交战略就是空中楼阁。如果秦国拥有强大的力量,那就不怕其他国家合纵以抗秦。而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是指军事力量,也指政治制度是否修明、粮食储备是否充裕、国土是否宽阔、人民是否和统治者同心、统治者策略是否英明正确等诸多因素。在综合分析秦国的国力后张仪一针见血地指出:燕、赵、齐、韩等国联合反秦是自不量力——因为世上有三种情况要导致国家灭亡:一种是内政混乱的国家去进攻内政清明的国家;第二种是以邪道治国的国家去进攻以正道治国的国家;第三种是违背天理的国家去进攻顺应天理的国家。如今这些国家储藏财物的仓库都不充足,囤积粮食的仓库也已空虚,更重要的是民心不愿打仗,却还要动员全国人民扩充数百万军队,尽管白刃在前斧钺在后仍败逃不肯死战。怎么可以怪罪人民不能拼死,实在是上面不能带头冲杀。赏罚不明,所以人民不肯死战。而和这些国家相比秦国发号施令令行禁止、赏罚严明,所以人皆能为国死战。现在秦国的土地方圆数千里,军队有数百万之众,号令严明、赏罚有信、地形优越,诸侯各国皆不如。凭借这些条件对付诸侯,诸侯是不够秦国兼并的。
张仪认为:在大国争斗中具有强大实力的国家应当在国际体系中有所作为,应当起主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但外交谋略也起重大作用。张仪指出:以秦之国力却不能称霸的主要原因在于秦国的谋臣没为秦王提出好的谋略。他还进一步指出:过去强大的齐国五服诸侯却一战而败也在于谋略不彻底。从前秦国与楚国作战,大破楚国——袭取了楚国的郢都,楚王东逃。那时只要继续向楚国进军,那么楚国就可以完全占领,占领了楚国就可以利用其土地人民与其他五国对抗。可秦国却放下唾手可得的楚国转而攻伐其他国家去了,如此既给了楚国喘息之机,又使自己树敌过多。所以秦国必须明确自己的主要目标,集中所有兵力和战略物资狠狠打击这个主要目标——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而对其他国家则要采取外交攻势——能结盟最好不过,即使不能也要令其保持中立。
那么如何选择自己要打击和结盟的目标呢?张仪向秦王指出:秦国应当特别重视赵国这样的中央之国,它对秦国的对外总战略具有关键意义。这首先是因为赵国位居列国中央的地缘格局——东有齐、北有燕、西有秦、南有魏、韩。除了地缘上的原因外,重视赵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是一个有亡国之形的国家——那里是各国百姓杂居的地方,那里的百姓轻视法令,难以任用,国家的号令不能施行,赏罚不能落实,地理条件也不便利,国君不能充分使用人民的力量,这本身就是一种亡国的形势。更何况不体恤百姓,又动员全国士民驻扎在长平城下,去争夺韩国的上党。秦国只要击破赵国将彻底切断天下的南北交通,届时六国合纵联盟将彻底瓦解。
张仪指出:秦作为一个大国有统一华夏的有利条件——“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然而东方六国的土地人民数倍于秦,秦若要一举灭之委实不易,六国知秦欲伐之比合纵以抗秦,而秦欲破合纵之势当采连横之策——“举赵亡韩,臣荆(楚)、魏,亲齐、燕,以成伯(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结交齐国与楚国,打击韩国与魏国。这是因为韩、魏是邻国且国力相对弱小,每攻破一地都能壮大秦的国力。若攻伐燕、齐等不与秦接壤之国,虽劳师袭远却难以建立稳固的据点,相反还有被韩、魏切断后路的危险。至于楚国虽是邻国,但是中原大国,秦一时之间尚无力完全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