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仪的连横外交战略

张仪的连横外交战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的百态 访问量:4075 更新时间:2024/2/14 1:51:33

说起春秋战国列国之间的伐交战略最著名的莫过于合纵与连横,今天我们就先聊聊张仪的连横外交战略

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和庞涓孙膑苏秦同为鬼谷子高徒,学成后回到自己的母国魏国,但没受重用,于是辗转来到楚国。张仪在楚国时在相国昭阳门下做门客,有一次昭阳家丢了一块玉,昭阳的门下认为贫困的张仪最有可能是偷玉的人,因此把张仪抓起来鞭打了一顿。张仪回家后妻子埋怨道:“你要不是卖弄口舌四处游说,哪会受此侮辱?”张仪伸出自己的舌头说道:“舌头没打坏吧?”妻子回答道:“没”。张仪说道:“这要舌头没坏就好,我早晚会游说君主成就大业,到时定要让楚国加倍偿还。”公元前329年张仪游说入秦,次年被秦惠文王任命为相,正是在他的主导下秦国制定了连横外交策略。接下来我就为大家具体分析连横战略:

张仪提出了综合国力的思想——一国的实力是最主要的,没硬实力支撑的外交战略就是空中楼阁。如果秦国拥有强大的力量,那就不怕其他国家合纵以抗秦。而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是指军事力量,也指政治制度是否修明、粮食储备是否充裕、国土是否宽阔、人民是否和统治者同心、统治者策略是否英明正确等诸多因素。在综合分析秦国的国力后张仪一针见血地指出:燕、赵、齐、韩等国联合反秦是自不量力——因为世上有三种情况要导致国家灭亡:一种是内政混乱的国家去进攻内政清明的国家;第二种是以邪道治国的国家去进攻以正道治国的国家;第三种是违背天理的国家去进攻顺应天理的国家。如今这些国家储藏财物的仓库都不充足,囤积粮食的仓库也已空虚,更重要的是民心不愿打仗,却还要动员全国人民扩充数百万军队,尽管白刃在前斧钺在后仍败逃不肯死战。怎么可以怪罪人民不能拼死,实在是上面不能带头冲杀。赏罚不明,所以人民不肯死战。而和这些国家相比秦国发号施令令行禁止、赏罚严明,所以人皆能为国死战。现在秦国的土地方圆数千里,军队有数百万之众,号令严明、赏罚有信、地形优越,诸侯各国皆不如。凭借这些条件对付诸侯,诸侯是不够秦国兼并的。

张仪认为:在大国争斗中具有强大实力的国家应当在国际体系中有所作为,应当起主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但外交谋略也起重大作用。张仪指出:以秦之国力却不能称霸的主要原因在于秦国的谋臣没为秦王提出好的谋略。他还进一步指出:过去强大的齐国五服诸侯却一战而败也在于谋略不彻底。从前秦国与楚国作战,大破楚国——袭取了楚国的郢都,楚王东逃。那时只要继续向楚国进军,那么楚国就可以完全占领,占领了楚国就可以利用其土地人民与其他五国对抗。可秦国却放下唾手可得的楚国转而攻伐其他国家去了,如此既给了楚国喘息之机,又使自己树敌过多。所以秦国必须明确自己的主要目标,集中所有兵力和战略物资狠狠打击这个主要目标——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而对其他国家则要采取外交攻势——能结盟最好不过,即使不能也要令其保持中立。

那么如何选择自己要打击和结盟的目标呢?张仪向秦王指出:秦国应当特别重视赵国这样的中央之国,它对秦国的对外总战略具有关键意义。这首先是因为赵国位居列国中央的地缘格局——东有齐、北有燕、西有秦、南有魏、韩。除了地缘上的原因外,重视赵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是一个有亡国之形的国家——那里是各国百姓杂居的地方,那里的百姓轻视法令,难以任用,国家的号令不能施行,赏罚不能落实,地理条件也不便利,国君不能充分使用人民的力量,这本身就是一种亡国的形势。更何况不体恤百姓,又动员全国士民驻扎在长平城下,去争夺韩国的上党。秦国只要击破赵国将彻底切断天下的南北交通,届时六国合纵联盟将彻底瓦解。

张仪指出:秦作为一个大国有统一华夏的有利条件——“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然而东方六国的土地人民数倍于秦,秦若要一举灭之委实不易,六国知秦欲伐之比合纵以抗秦,而秦欲破合纵之势当采连横之策——“举赵亡韩,臣荆(楚)、魏,亲齐、燕,以成伯(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结交齐国与楚国,打击韩国与魏国。这是因为韩、魏是邻国且国力相对弱小,每攻破一地都能壮大秦的国力。若攻伐燕、齐等不与秦接壤之国,虽劳师袭远却难以建立稳固的据点,相反还有被韩、魏切断后路的危险。至于楚国虽是邻国,但是中原大国,秦一时之间尚无力完全吞并。

更多文章

  • 张仪:历史上口才最好的人,一人玩弄六国于股掌之中

    历史解密编辑:让风替我保密标签:张仪,秦国,魏国,楚王,齐国,科学家,春秋战国,四大名将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是当时最厉害的纵横家,当然也可以说得上是历史上口才最好的人。曾有人这么评价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张仪凭什么说他是历史上口才最好的人呢?可以说张仪在那个波云诡谲的战国时代,真正做到了—以七国为舞台,仅凭一人一嘴,挑动各国战事,玩弄七国于股掌之

  • 苏秦故意激张仪

    历史解密编辑:东岸瞭望台标签:苏秦,张仪,秦国,魏国

    战国时期的张仪大家应该是听过的吧,张仪可是非常的厉害的是战国时期有名的纵横家,他的师傅据说是鬼谷子,张仪非常的聪明,口才非常的好,是天生的纵横家,不过这跟他的学习也是分不开的,最初的时候张仪是混的非常的惨的,他是魏国人,在学业完成之后就想施展抱负了,可是魏国当时朝野上下昏暗的不行,魏国是一天比一天差

  • 战国七雄,外交策略有哪些?苏秦合纵,张仪连横,秦国远交近攻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侦查号标签:苏秦,张仪,秦国,合纵,连横,魏国,外交策略,四大名将

    导语:战国七雄,外交策略有哪些?苏秦合纵,张仪连横,秦国远交近攻,长平之战赵国衰落,退出争霸舞台。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兼并日益激烈,在残酷的外交博弈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尽管七个诸侯国大小强弱不同,但是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有绝对优势同时打败其它六国,因此联络友国,共同对付敌国是明智之举,也是

  • 楚王被拉黑,又被张仪发短信刺激,楚王:我不要地只要张仪那孙子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张仪,楚王,秦国,齐国,魏国,先秦,周朝,楚怀王,春秋战国

    公元前337年,战国年代里一个并不起眼的年头。在楚国都城郢都,一个书生坐在山冈上长吁短叹。他刚刚被楚国的丞相暴打一顿,踢出了群聊。他望着高高的天,想着空荡荡的通讯录,不知道该找谁。这个楚国丞相眼里的“小偷”,或者说倒霉的打工人,叫张仪。也是这一年,隔壁的秦国,秦惠文君刚登基不久,正在广泛引进人才。“

  • 战国时期,魏国有哪些合纵连横活动?魏齐徐州会王,张仪连横策略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侦查号标签:张仪,魏国,秦国,齐国,连横,魏齐,徐州,公孙衍,科学家,春秋战国,四大名将

    导语:战国时期,魏国有哪些合纵连横活动?公孙衍合纵抗秦,张仪连横策略,魏齐徐州会王。战国时期,第一次发起“合纵”“连横”行动的是魏国的张仪和公孙衍,魏国先拉拢齐国,失败后,魏国转投秦国,启用秦国相张仪做魏国的相。张仪担任魏国相后,就开展“连横”活动,想借用秦国和魏国两国力量迫使其他国家臣服秦国。为了

  • 战国第一昏君,被张仪耍的团团转?别闹,春秋最后的霸主被其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晓晓聊历史标签:张仪,秦国,齐国,魏国,楚怀王,科学家,春秋战国,历史故事,周朝诸侯国君主列表

    战国第一昏君,被张仪耍的团团转?别闹,春秋最后的霸主被其所灭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最精彩纷呈的时期之一。就君主而言,这个时代的君主有雄才伟略的,也有固步自封的,有庸庸碌碌的,也有功过参半的。要说出雄才伟略的君主最多的诸侯国,估计没有啥太多的争议,大家都心照不宣——秦国。诸

  • 张仪诡辩蒙楚怀王

    历史解密编辑:木子北6699标签:张仪,齐国,秦国,楚王,秦王,科学家,蒙楚怀王,春秋战国

    楚怀王被张仪蒙骗的前前后后,也算是奇闻异事了。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楚怀王如此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楚国亡国就是必然的结局。公元前314年,齐宣王和楚怀王结成了联盟,这时秦惠文王想要攻打齐国无法实现,只有先把齐、楚联盟拆开。于是,秦相张仪来到了楚国。张仪先找到楚王最宠信的大臣靳尚,又是送礼又是许愿,极

  • 君王也有无奈时,秦相张仪长了一副好嘴

    历史解密编辑:经典影视瞬间标签:张仪,秦国,秦王,大军,秦相,楚怀王,科学家,秦惠文王,春秋战国

    楚怀王说,我一定要杀了张仪这小子!然后楚国所有的大臣都告诉楚怀王,不,你不想!说起这件事儿,大家是不是有画面感啊,没错,这件事情关乎的那是历史上面一次著名的外交骗局,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就是骗子在回到被骗人家里之后,被骗人家里居然没有选择报复!在秦国最危急的时候,为了迫使楚国撤兵,张仪出使楚国,并且奉

  • 公开表示张仪算不上大丈夫,孟子为啥瞧不起张仪?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张仪,孟子,秦国,楚怀王,齐国

    张仪剧照孟子瞧不起张仪的历史记录,来自于《孟子》一书中,孟子与纵横家景春的一场辩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在景春看来,公孙衍和张仪那可都是跺一脚能让地球动三动的大英雄,是他崇拜的偶像。而孟子的观点则与景春截然相反,他根本就看不起这两个人,认为公孙衍和张仪

  • “既生仪,何生衍”,张仪与竞争对手公孙衍之间的恩怨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张仪,秦国,魏国,齐国,公孙衍,魏惠王,秦惠王,科学家,春秋战国,四大名将

    “既生仪,何生衍”,张仪与竞争对手公孙衍之间的恩怨世间有如管仲与鲍叔牙一般的莫逆之交,也有如张仪与公孙衍一样的竞争对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诸侯国掌权,东周灭亡后,天下逐渐形成分裂割据局面。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秦国日益崛起并凌驾于六国之上,公孙衍首创合纵之策,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