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期,魏国有哪些合纵连横活动?魏齐徐州会王,张仪连横策略

战国时期,魏国有哪些合纵连横活动?魏齐徐州会王,张仪连横策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侦查号 访问量:1458 更新时间:2024/1/25 9:18:31

导语:战国时期,魏国有哪些合纵连横活动?公孙衍合纵抗秦,张仪连横策略,魏齐徐州会王。

战国时期,第一次发起“合纵”“连横”行动的是魏国的张仪和公孙衍,魏国先拉拢齐国,失败后,魏国转投秦国,用秦国相张仪做魏国的相。张仪担任魏国相后,就开展“连横”活动,想借用秦国和魏国两国力量迫使其他国家臣服秦国。为了对付秦国,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合纵联合,反对魏国任用张仪做相国,转而支持主张“合纵”的魏国人公孙衍担任相国。

公孙衍担任相国后,魏国叛离秦国,转而与赵国、韩国、齐国、楚国等国“合纵”组成联军伐秦,但是不到一年,秦国使用连横手段,争取到了齐国和楚国;战胜了魏国、韩国、赵国三国联军。魏国自从公孙衍合纵失败后,在战国七雄的混战中,完全失去了主动位置,此后频繁的“合纵”“连横”战争中,便成为齐国、秦国在东西对峙争霸的局面。

虽然合纵连横自古有之,但是学界普遍认为,大规模合纵连横军事外交活动,始于齐国、魏国的马陵之战,此役一战后,魏国衰落,秦国、齐国崛起,面对齐国、秦国两大强国夹击,魏惠王不得不采取合纵连横之策。那么马陵之战后,魏国纵横家有哪些外交活动呢?

齐国、魏国“会徐州相王”

《战国策》记载“以魏合于齐、楚以案兵”与齐王“会徐州相王。”

魏国国力衰弱面对咄咄逼人的秦国,魏惠王不得不采取对中原诸国友好政策,尊齐威王为王以牵制秦国;齐王相王结盟受到了楚国、赵国等强烈抵制,害怕出现又一超级大国,赵国派兵围攻魏国黄城,同时修筑长城防止齐国、魏国两国进攻;同时楚国楚威王也亲率大军在徐州地区大败齐军;楚国虽然打败了齐军,但忌惮于“齐魏联盟”不敢深入恋战,徐州之战不了了之。

秦国、楚国大举伐魏时合纵连横策略

公元前330年,秦国对魏国进行持续打击,魏国将领龙贾被秦国生擒,其西部主力被秦国摧毁,河西郡和上郡被秦国攻取,从此魏国在西部地区失去防卫能力。在秦国强大军事压力下,魏国对秦国展开了军事外交活动。

《史记》记载“魏襄王六年与秦会应,魏伐楚,败之陉山”

正当魏国被秦国大举进攻,防守主力部队损失殆尽,西部大片国土沦陷时,在南部地区,魏国却趁楚国国丧之时,攻打楚国;这不得不让人联想起,魏国主张的“绝秦于楚”战略构想以及张仪“劲魏”思想主张有关。

但是很快,魏国就对秦国食言了,魏国拒绝献地的承诺后,秦王私下密谋楚王,想联合楚国攻打魏国,并以此为要挟,获得了魏国上洛地区土地。

魏国的合纵连横策略有相当一部分是张仪开展的,张仪在任秦相之前曾帮助魏国攻楚,当秦国围困蒲阳后,张仪随即对魏国展开军事外交活动,以秦公子作为魏国质子为抵押,让秦国获得了魏国上郡的十五座城池。紧接着就发生了秦国与韩、魏相王事件。

由此我们联想到,齐魏会徐州相王,原本希望在军事上建立合作关系,但“以楚毁齐”的战略构想以及徐州之役的发生,使得这一本不牢靠的军事外交关系逐渐瓦解,而此时又进行了,秦国与韩、魏相王活动,这不仅让人联想这一切都是张仪连横策略重要部分。

公孙衍合纵抗秦与张仪的连横

当张仪推行“欲以魏合秦、韩而攻齐、楚”连横策略时,公孙衍与其意见相左,公孙衍试图通过军事外交加强与齐国、楚国的联系以抗秦国,由此发动了“五国相王”合纵抗秦,而此时张仪也为连横四处活动,以瓦解“五国相王”,当楚国在襄陵之役打败魏国后,让列国军事关系变得更加复杂,魏国败给楚国后,魏惠王听信张仪连横策略,任用张仪为魏国相。

《战国策》记载“仪兼相秦、魏,则公亦必并相楚、韩也”

张仪兼任秦国、魏国两国相位,试图在外交上巩固秦国与魏国、韩国之间的关系,但此举却遭到了魏国内部的反对,由此引发了秦国、魏国之间的军事冲突。与此同时,张仪作为魏相推行联合政策,也遭到齐国、楚国等大国抵制,这两个国家要联合起来攻打魏国,秦楚二王经魏国人雍沮劝说后,怕落入张仪与秦国共同设计的“圈套”,于是放弃了攻打魏国计划,从而避免了一场难以预知的战争。

而此时,齐国与燕国、赵国等国密谋相约以排斥魏国,而公孙衍为了获取魏王的信任,亲自到齐国见齐王,破坏齐国与燕、赵、楚之间的信任,使齐国密谋计划破产,这次公孙衍为魏国立了大功。

而此时,张仪由于推行的“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军事外交受挫,失去了魏王的信任。此后不久,公孙衍代替张仪为魏国相,张仪的连横政策彻底失败,取而代之的是公孙衍的五国合纵政策。

秦国与齐楚联盟对峙时期,魏国纵横家外交活动,公元前314年,秦国在岸门之战打败韩国,韩国被迫以太子为质,与秦国求和,此时秦国大举进攻魏国,取得魏国焦、曲沃之地后,张仪再度推行连横政策,魏国被迫与秦国求和,在这种形势下秦国与韩国、魏国连横,与齐国、楚国形成对峙局面。

此后,秦国与魏国、韩国军事合作不断加强,同时张仪推行连横外交,极力破坏齐国、楚国联盟,成功使楚国与齐国绝交,秦韩魏与齐楚之间的军事对峙,随着张仪连横成功而被打破。

《史记》记载“秦欲伐齐,齐楚从亲,张仪往相楚。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遂取丹阳、汉中之地”

由此可知,张仪以欺骗的手段诱使楚国、齐国绝交;但当齐、楚绝交后,秦国立即食言,让魏国出面主持秦、楚和谈,和谈失败后,秦、楚两国在丹阳激战,由于在战争中齐国、韩国都帮助秦国,致使楚国士兵被斩首八万,汉中战略之地也被秦国所得。而此时,魏国却没有得到一点好处,为秦国做了嫁衣。

当张仪使用连横计,组成韩魏秦三国联盟与齐、楚混战局面的同时,齐国、宋国却在攻打魏国煮枣地区,楚军攻打韩国雍氏和秦国商於地区;秦国三路出击对抗齐国、楚国,在这种形势下为解决不利局面,张仪连横策略瓦解齐楚联盟,使得秦军受益。

当秦惠王去世后,秦武王将张仪逐出秦国后,之前的韩魏秦联盟很快瓦解,而楚国积极调整对外关系要挟魏国对抗秦国,魏国此时又倾向于楚国。秦昭王时期,当秦国、魏国两国交兵时,韩国保持中立;而此时又发生了秦军和楚军合围魏国皮氏,皮氏之役本来是秦国、楚国联合攻打魏国,然而经过纵横家的游说,秦楚联盟破裂,秦国反而联合魏国攻打楚国。

秦国与韩、魏伊阙之战中,魏国纵横家活动,秦昭王时期,秦国国力逐渐强大,加快兼并六国的步伐,秦国现实联合韩国、魏国、齐国一起进攻楚国,垂沙之战楚军大败,丧失元气;秦国又惦记上了曾经是自己盟友的韩国、魏国土地,韩、魏为自保与东周合纵组成联军,然而东阙之战,韩魏联军被白起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两国精锐损失殆尽被迫割地求和,从此秦国一家独大开始了兼并之路,合纵连横从此退出舞台。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等

更多文章

  • 战国第一昏君,被张仪耍的团团转?别闹,春秋最后的霸主被其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晓晓聊历史标签:张仪,秦国,齐国,魏国,楚怀王,科学家,春秋战国,历史故事,周朝诸侯国君主列表

    战国第一昏君,被张仪耍的团团转?别闹,春秋最后的霸主被其所灭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最精彩纷呈的时期之一。就君主而言,这个时代的君主有雄才伟略的,也有固步自封的,有庸庸碌碌的,也有功过参半的。要说出雄才伟略的君主最多的诸侯国,估计没有啥太多的争议,大家都心照不宣——秦国。诸

  • 张仪诡辩蒙楚怀王

    历史解密编辑:木子北6699标签:张仪,齐国,秦国,楚王,秦王,科学家,蒙楚怀王,春秋战国

    楚怀王被张仪蒙骗的前前后后,也算是奇闻异事了。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楚怀王如此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楚国亡国就是必然的结局。公元前314年,齐宣王和楚怀王结成了联盟,这时秦惠文王想要攻打齐国无法实现,只有先把齐、楚联盟拆开。于是,秦相张仪来到了楚国。张仪先找到楚王最宠信的大臣靳尚,又是送礼又是许愿,极

  • 君王也有无奈时,秦相张仪长了一副好嘴

    历史解密编辑:经典影视瞬间标签:张仪,秦国,秦王,大军,秦相,楚怀王,科学家,秦惠文王,春秋战国

    楚怀王说,我一定要杀了张仪这小子!然后楚国所有的大臣都告诉楚怀王,不,你不想!说起这件事儿,大家是不是有画面感啊,没错,这件事情关乎的那是历史上面一次著名的外交骗局,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就是骗子在回到被骗人家里之后,被骗人家里居然没有选择报复!在秦国最危急的时候,为了迫使楚国撤兵,张仪出使楚国,并且奉

  • 公开表示张仪算不上大丈夫,孟子为啥瞧不起张仪?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张仪,孟子,秦国,楚怀王,齐国

    张仪剧照孟子瞧不起张仪的历史记录,来自于《孟子》一书中,孟子与纵横家景春的一场辩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在景春看来,公孙衍和张仪那可都是跺一脚能让地球动三动的大英雄,是他崇拜的偶像。而孟子的观点则与景春截然相反,他根本就看不起这两个人,认为公孙衍和张仪

  • “既生仪,何生衍”,张仪与竞争对手公孙衍之间的恩怨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张仪,秦国,魏国,齐国,公孙衍,魏惠王,秦惠王,科学家,春秋战国,四大名将

    “既生仪,何生衍”,张仪与竞争对手公孙衍之间的恩怨世间有如管仲与鲍叔牙一般的莫逆之交,也有如张仪与公孙衍一样的竞争对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诸侯国掌权,东周灭亡后,天下逐渐形成分裂割据局面。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秦国日益崛起并凌驾于六国之上,公孙衍首创合纵之策,即“

  • “忽悠大王”张仪:为秦国奔走半生,晚年却被赶到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张仪,秦国,魏国,齐国,苏秦,秦武王,科学家,春秋战国,四大名将

    “忽悠大王”张仪:为秦国奔走半生,晚年却被赶到魏国春秋战国时期,笑到最后的是秦国,秦王嬴政灭六国,一统天下,使得秦国成为了一个大一统的强国。说起秦王朝,很多人都能想到商鞅和张仪这两位。他们二人一个变法图强,一个游说各国,为秦国争取时间,可是商鞅最后被车裂,而张仪却被迫逃往魏国。张仪为秦国操劳了半生,

  • 帮助勾践复国之后,范蠡和西施泛舟五湖?真相并非想象中美好

    历史解密编辑:秋月凉有你标签:范蠡,西施,勾践,伍子胥,吴国,夫差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之间的世仇想必人们已经耳熟能详。吴国和越国交战,越国人射伤了吴王阖闾的脚趾,结果阖闾因此一命呜呼。他的儿子夫差没有忘记仇恨,反而击败越国。越王勾践为了保存越国,向夫差投降称臣。此后他受尽屈辱,卧薪尝胆,最后覆灭吴国,大仇得报。在勾践复国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人物——文种、范蠡、西施

  • 自古功成身退得其善终者莫若范蠡,只因他参透了一个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范蠡,勾践,文臣,君王

    范蠡,楚国人,后到越国为相,负责越王勾践完成了复仇吴国的大业,并最终北上,称霸诸侯国。然而就当功成名就、坐享其成的时候,范蠡却选择了淡出政坛,离开倾尽自己才华的越国,表示无意于在政治上更上一层楼。范蠡能有此举,是因为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封建社会是一个人人为我而不是我为人人的社会,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君

  • 【上金谷文集】王安石与范蠡跨越千年的相遇

    历史解密编辑:上金谷景区标签:王安石,范蠡,勾践,变法,鄞县

    王安石鄞州访民情庆历七年,做了几年淮南节度判官的王安石,离开当时天下最富庶的扬州,一路南下,到了鄞州。鄞州就是今日的宁波,那时的鄞州还不像现在这样繁荣,是个荒凉偏僻的地方。没人知道,为什么王安石要到鄞州来,这年他本可以通过京试进入国家中枢,一路加官进爵,他却突然给自己的人生按下了暂停键。庆历七年,大

  • 范蠡真的和西施双双归隐了?范蠡或许不是陶朱公!

    历史解密编辑:鱼的故事标签:范蠡,西施,勾践

    我们惊叹于范蠡的人生,他辅佐越王勾践一雪会稽之耻,灭掉吴国,功成名就之后化名陶朱公,三次经商成为巨富,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以至于许多后人都供奉着他的塑像,尊他为商圣。《史记》记载到:范蠡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意思就是,范蠡功成身退后,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