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仪诡辩蒙楚怀王

张仪诡辩蒙楚怀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木子北6699 访问量:4750 更新时间:2024/2/13 7:16:02

楚怀王被张仪蒙骗的前前后后,也算是奇闻异事了。

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楚怀王如此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楚国亡国就是必然的结局。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和楚怀王结成了联盟,这时秦惠文王想要攻打齐国无法实现,只有先把齐、楚联盟拆开。

于是,秦相张仪来到了楚国。张仪先找到楚王最宠信的大臣靳尚,又是送礼又是许愿,极尽拉拢之能事,他然后再去见楚怀王,表示了秦国愿同楚国交好。

楚王说:“秦王一向霸道,总是向别人索取土地,不给就打,如何交好?”

张仪说:“现在天下只剩七家,其中齐、秦、楚最强大。如果秦、齐联盟,齐国就比楚国强大;如果秦、楚联盟,楚国就比齐国强大,这要看你怎么选择了。现在秦王愿同楚国交好,还愿把商于一带的六百里土地送给楚国,你何乐而不为呢?”

楚怀王是个目光短浅而又刚愎自用的人,一听张仪如此之说,便想同齐国绝交,大臣们纷纷附和。

客卿陈轸反对说:“齐、楚联盟,才使得秦国不敢攻打齐国或是楚国。秦国愿送六百里土地给楚国,目的就是要拆散齐、楚之间的联盟。如果同齐国断了交,而秦国又背信弃义,不肯送土地,秦国和齐国再联合起来攻打楚国,楚国不是损失惨重吗?大王不如先接受商于之地,再同齐国绝交,这样才能万无一失。”

三闾大夫屈原斥责张仪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劝楚怀王不可信张仪的话。

靳尚已被张仪收买,他主张接受张仪的建议。

楚怀王不辨忠奸,被眼前蝇头微利所蒙蔽,听信了张仪和靳尚的话,一边派人去同齐国绝交,一边派逢侯丑跟张仪去秦国接收土地。

张仪一路上同逢侯丑打得火热,到了咸阳城外,装作喝醉了酒,从车上掉下来摔坏了腿,从此一连三月不见逢侯丑。逢侯丑只好同秦王联系,秦王回复说丞相应允的事他一定照办,但他不知楚国是否同齐国完全断交,所以不能兑现承诺。

楚王得到消息,派人去齐国大骂齐王,齐王恼怒,同秦王约定一起攻打楚国。

这时逢侯丑终于见到张仪,让张仪与他一起见秦王办理割地事宜。张仪吃惊地说:“我把自己的六里地交给楚王,不必告诉秦王了。”

逢侯丑狼狈回到楚国,楚王恼羞成怒,发誓要捉到张仪食肉寝皮,他派大军征讨秦国。

秦军战斗力强大,又有齐国派兵策应,轻而易举地打败了楚国,楚军伤亡惨重,其他国家见楚国兵败,也趁机侵略楚国土地。

楚王只好派屈原去齐国赔罪,让陈轸去秦国求和,并献上两座城池。楚怀王一心想杀张仪,向秦国提出以黔中的土地来换张仪。

秦王犹豫不决时,张仪主动提出去楚国。张仪被楚怀王关在楚国监狱,他买通狱卒,与靳尚联系,拉拢楚怀王的宠后郑袖,一起劝说楚怀王放了张仪。昏庸的楚怀王居然真的放了张仪。

更多文章

  • 君王也有无奈时,秦相张仪长了一副好嘴

    历史解密编辑:经典影视瞬间标签:张仪,秦国,秦王,大军,秦相,楚怀王,科学家,秦惠文王,春秋战国

    楚怀王说,我一定要杀了张仪这小子!然后楚国所有的大臣都告诉楚怀王,不,你不想!说起这件事儿,大家是不是有画面感啊,没错,这件事情关乎的那是历史上面一次著名的外交骗局,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就是骗子在回到被骗人家里之后,被骗人家里居然没有选择报复!在秦国最危急的时候,为了迫使楚国撤兵,张仪出使楚国,并且奉

  • 公开表示张仪算不上大丈夫,孟子为啥瞧不起张仪?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张仪,孟子,秦国,楚怀王,齐国

    张仪剧照孟子瞧不起张仪的历史记录,来自于《孟子》一书中,孟子与纵横家景春的一场辩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在景春看来,公孙衍和张仪那可都是跺一脚能让地球动三动的大英雄,是他崇拜的偶像。而孟子的观点则与景春截然相反,他根本就看不起这两个人,认为公孙衍和张仪

  • “既生仪,何生衍”,张仪与竞争对手公孙衍之间的恩怨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张仪,秦国,魏国,齐国,公孙衍,魏惠王,秦惠王,科学家,春秋战国,四大名将

    “既生仪,何生衍”,张仪与竞争对手公孙衍之间的恩怨世间有如管仲与鲍叔牙一般的莫逆之交,也有如张仪与公孙衍一样的竞争对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诸侯国掌权,东周灭亡后,天下逐渐形成分裂割据局面。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秦国日益崛起并凌驾于六国之上,公孙衍首创合纵之策,即“

  • “忽悠大王”张仪:为秦国奔走半生,晚年却被赶到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张仪,秦国,魏国,齐国,苏秦,秦武王,科学家,春秋战国,四大名将

    “忽悠大王”张仪:为秦国奔走半生,晚年却被赶到魏国春秋战国时期,笑到最后的是秦国,秦王嬴政灭六国,一统天下,使得秦国成为了一个大一统的强国。说起秦王朝,很多人都能想到商鞅和张仪这两位。他们二人一个变法图强,一个游说各国,为秦国争取时间,可是商鞅最后被车裂,而张仪却被迫逃往魏国。张仪为秦国操劳了半生,

  • 帮助勾践复国之后,范蠡和西施泛舟五湖?真相并非想象中美好

    历史解密编辑:秋月凉有你标签:范蠡,西施,勾践,伍子胥,吴国,夫差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之间的世仇想必人们已经耳熟能详。吴国和越国交战,越国人射伤了吴王阖闾的脚趾,结果阖闾因此一命呜呼。他的儿子夫差没有忘记仇恨,反而击败越国。越王勾践为了保存越国,向夫差投降称臣。此后他受尽屈辱,卧薪尝胆,最后覆灭吴国,大仇得报。在勾践复国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人物——文种、范蠡、西施

  • 自古功成身退得其善终者莫若范蠡,只因他参透了一个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范蠡,勾践,文臣,君王

    范蠡,楚国人,后到越国为相,负责越王勾践完成了复仇吴国的大业,并最终北上,称霸诸侯国。然而就当功成名就、坐享其成的时候,范蠡却选择了淡出政坛,离开倾尽自己才华的越国,表示无意于在政治上更上一层楼。范蠡能有此举,是因为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封建社会是一个人人为我而不是我为人人的社会,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君

  • 【上金谷文集】王安石与范蠡跨越千年的相遇

    历史解密编辑:上金谷景区标签:王安石,范蠡,勾践,变法,鄞县

    王安石鄞州访民情庆历七年,做了几年淮南节度判官的王安石,离开当时天下最富庶的扬州,一路南下,到了鄞州。鄞州就是今日的宁波,那时的鄞州还不像现在这样繁荣,是个荒凉偏僻的地方。没人知道,为什么王安石要到鄞州来,这年他本可以通过京试进入国家中枢,一路加官进爵,他却突然给自己的人生按下了暂停键。庆历七年,大

  • 范蠡真的和西施双双归隐了?范蠡或许不是陶朱公!

    历史解密编辑:鱼的故事标签:范蠡,西施,勾践

    我们惊叹于范蠡的人生,他辅佐越王勾践一雪会稽之耻,灭掉吴国,功成名就之后化名陶朱公,三次经商成为巨富,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以至于许多后人都供奉着他的塑像,尊他为商圣。《史记》记载到:范蠡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意思就是,范蠡功成身退后,与

  • 范蠡、西施助勾践灭吴后,真的泛舟五湖而去了吗?或有另一种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范蠡,西施,勾践,吴国,夫差,阖闾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非常有名,勾践、范蠡、文种、夫差、西施这些吴越争霸中的人物的形象也十分鲜明。勾践忍辱负重,借助范蠡、文种、西施等人的帮助终于击败夫差,灭掉吴国。主流观点认为,勾践复国成功之后杀死文种,范蠡敏锐地意识到风险,隐姓埋名为陶朱公、邸夷子皮,西施可能被勾践所杀,也有说法跟随范蠡泛舟五

  • 历史牛人智商堪比诸葛亮,口才超过苏秦张仪,财商不弱于范蠡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诸葛亮,苏秦,张仪,范蠡,齐国,吴国

    道家原本跟儒家一样,只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学派,但道家最后成为了道教,被民众封神,而其创始人老子也成了三清之一:太上老君。如果儒家也封神了,那孔子封神之后的地位也应该堪比太上老君,而孔子的高祖子贡估计也应该是姜子牙、太乙真人一类的人物。今天咱们聊的这个人就是子贡,子贡是字,原名叫端木赐,子贡经常出现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