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蠡逃跑前,为何才对文种说“兔死狗烹”?原来这是一条毒计

范蠡逃跑前,为何才对文种说“兔死狗烹”?原来这是一条毒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纯度茶生活 访问量:4108 更新时间:2024/1/2 0:21:54

楚昭时期,吴国多次击败楚国,才华横溢的楚人范蠡种,为不保家卫国,又为何不投奔其他国家,而偏偏投奔了偏僻、落后的越国,他们投奔越国的目的何在?

范蠡文种投奔越国之后,前13年史无记载默默无闻,夫椒之战后才有记载。为何两人能够忍受10多年的寂寞?

范蠡临走之前,留书给文种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为何范蠡不提前当面告诉文种?范蠡的这句话,到底是客观地叙说勾践的本性,还是对勾践的污蔑或败坏勾践的名声?

范蠡文种在越国将近40年,在勾践手下效力23年,为何勾践灭吴之后,范蠡却偏偏飘然远去?既然范蠡早就认清勾践本性,为何还为勾践卖命,而不是去寻找可以共富贵的明主,难道范蠡真是为了一展所学的“学痴”,然后用40年的时间就为了博取一个青史留名?

在范蠡、文种、勾践身上,类似的疑问还有很多,如何去解释这些疑问呢?其实很简单,范蠡、文种真实身份被史书隐藏得太深,他们不是普通楚人,而应当是楚国官派(或秘密官派)援越抗吴的使者,不信请看下文分析:

首先,晋国扶持吴国疲楚,而吴国多次击败楚国,那么楚国会不会扶持越国以牵制吴国,而这一计划的具体执行人当是范蠡与文种?

春秋中晚期,虽然晋国一家独大,长期称霸中原,但面临着楚国、秦国、齐国的挑战,因此为了缓解军事压力,晋国决定扶持吴国,派人教授擅长水战的吴人“车战、步战、弓箭”等陆战战术,从后方威胁、拖累楚国。随后,在晋国扶持下,吴国迅速崛起,多次击败楚国。

问题在于,吴楚之争与范蠡文种投奔越国有无关系呢?从公元前525年到公元前511年,吴楚爆发六次规模较大的战争,其中楚国败多胜少,被吴国夺取十座城邑。而在公元前511年,河南南阳人范蠡与当地县长文种,不去中原寻找明主,偏偏选择了南方偏僻之地的、“野蛮”的越国允常(勾践之父)。

从时代背景、以及两人违背常理的选择来看,他们应当是楚国派到越国的援助使团,目的是帮助提升越国以牵制吴国。

其次,范蠡与勾践投奔越国后,默默无闻十多年。以两人横竖都溢的才华,为何会默默无闻十多年,而在越国遭遇灭国危机时才受到重用?

公元前511年,范蠡文种投奔越国,但之后十多年史书没有记载他们的作为,说明允常大概率是并未重用两人。公元前494年,勾践继位两年后,吴越爆发了夫椒之战,越国面临亡国危机时,范蠡文种才开始出场,之后就以惊人的智慧改写了越国命运。

按照史书记载,以范蠡文种的才华,无论到了哪一个国家,都必然迅速成为重臣,他们的光芒根本掩盖不住,但他们投奔越国之后,为何默默无闻十多年?更合乎逻辑的解释是,他们是援助越国的楚人,自然不可能得到越人真正信任,也不会被授予高位,但越国面临亡国危机时,勾践需要楚国的全力帮助,而楚国需要越国的存在,因此楚人范蠡文种必须全力帮助越国,否则越国一旦灭亡,楚国面临的形势只会更坏。

也就是说,夫椒之战后,勾践需要以范蠡、文种为代表的楚国帮助,而楚国为了东部安全,也需要确保越国存在。其实,近邻吴越爆发如此大的事件,楚国怎么可能没有一点动作,怎么可能不担心越国灭亡导致无人牵制吴国,范蠡与文种应当就是楚人的重要布局。

第三,范蠡文种投奔越国,他们的目的何在,是建功立业,还是单纯的一展所学?

如果范蠡文种目的是投奔明君以建功立业,那么默默无闻十多年,以及范蠡看透勾践是不能共富贵、更会兔死狗烹之人,那么范蠡就该早日离开越国,而不是在越国待了40余年,最后还放弃一切的离开。文种在默默无闻十多年时,也应该会早日离开。

如果两人单纯为了一展所学,为了实践所学知识,以便让他们青史留名,那么以40余年为代价是不是太高了,而且侍奉的还是一位“兔死狗烹”的阴险君主!更为重要的是,春秋时期战争不断,他们完全可以去其他国家一展所学,未必要投奔越国,如影响力更大的秦国等。

从奔越的动机来看,最为合理的解释是两人背负楚国重任,所以才会在越国待了40余年。否则,无法解释两人开始10多年不受重用,后来看透勾践会兔死狗烹、会杀功臣时,却还无怨无悔地待在越国侍奉勾践。

第四,范蠡看透勾践为人,但为何在他临走前才说出来,目的是文种示警,还是败坏勾践名声?

灭亡之后,范蠡临走之前留给文种的一封信,内容是“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这句话千古有名,但逻辑上却说不通:

从范蠡自身来看,既然看透勾践为人,为何范蠡还不早日离开,为何还不早日提醒文种?

从春秋时代来看,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与后世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不同,当时是“君择臣,臣也择君”,因此春秋国君还真不敢玩“鸟尽弓藏”的把戏,过河拆桥杀功臣与时代文化格格不入。更重要的是,勾践灭吴之后,也谈不上“鸟尽兔死”,因为接下来他还要北上争霸,旁边还有一个庞然大物——楚国。

因此,从范蠡自身行为逻辑、以及时代文化氛围来看,范蠡这句话都说不通。既然如此,范蠡说这句话的目的何在呢?其实就是败坏勾践名声的毒计,因为越国灭吴之后,接下来越国就成为楚国心腹大患,因此作为楚人的范蠡,当然不希望有才子投奔越国,来增强越国的力量,所以才会这么评价勾践。说到底,范蠡劝说文种离开,不要继续为越国效力,也劝说天下其他才子不要为越国效力。

综上可见,范蠡文种不是因为楚国政治黑暗,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而投奔越国,实际上他们应该是楚国官派人员。当吴国还存在时,楚越利益一致,范蠡文种、勾践能够共同对吴;当吴国不存在时,楚越变为潜在敌人,范蠡文种、勾践如何还能平和相处?由此而论,范蠡之跑、文种之死,原因并非勾践心狠毒辣兔死狗烹,而是为了国家利益。

参考资料:《史记》等

更多文章

  • 江苏挖出一座古墓,或解开范蠡命运之谜,学者感慨:现实太残酷

    历史解密编辑:镜头下的文化标签:范蠡,吴国,古墓,江苏省,小说家,春秋战国,越王勾践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范蠡帮助勾践灭吴之后,就很神话的乘一叶扁舟去了齐国,给文种留了一封信,劝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践能够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所以你也和我一样,赶快离开勾践吧。此后,范蠡泛舟江湖,成为一代巨富,又被称为“陶朱公”,三次散财三次聚财,留下了千古美谈。从范蠡身上

  • 范蠡与西施归隐是真是假?

    历史解密编辑:弗兰力艺术标签:范蠡,西施,吴王,夫差,归隐,周朝,小说家,越王勾践,金庸笔下角色

    范蠡,字少伯,楚宛地三户(今南阳)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者和道家学者。越国相国,上将军。关于范蠡,出自他手的著名的事件太多了,不管是协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成功复仇吴王夫差,以报会稽之仇;还是说出那句著名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又或者三次经商,三次成为巨富,又三次散

  • 范蠡:他是越王勾践的谋士、上将军,后来为什么被尊奉为财神?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范蠡,勾践,吴国,齐国

    新春伊始,人们常常会忙着迎财神,那么迎接的财神都是谁,他们又为什么能够成为财神呢?细分起来,财神有正财神和偏财神之说,影响最大的说法就是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范蠡,武财神关羽,文武财神都是民间所说的正财神。听起来都是古代的著名人物,那么他们又是怎么成为财神的呢?先从文财神范蠡说起。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杰

  • 烟波范蠡千帆影,东去长江万古流

    历史解密编辑:过期的童年标签:范蠡,相思,桃花,扁舟,烟波,万古,原创诗词

    烟波范蠡千帆影,东去长江万古流,五湖四海皆兄弟,一叶扁舟任我游。五湖烟景画图中,一叶扁舟万里风,快意人生范蠡与陶翁。一叶水云中,四海五湖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初长成,西施范蠡两相倾,四海皆兄弟,一叶扁舟万里行。一钓翁,流水各西东,五湖四海皆兄弟,明月扁舟入梦中。五湖四海任徜徉,扁舟入梦乡,快意

  • 范蠡身世之谜,晋国一段历史揭开端倪:范蠡或是楚国高级特工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范蠡一生充满了传奇,但也留下无数谜团,其中之一就是范蠡身世之谜。在知识代表阶层的时代,学富五车的楚人范蠡与文种,必然不是等闲平民,以他们学识与贵族身份可以无数诸侯国谋取高位,为何两人偏偏来到越国?晋国一段历史揭开端倪,范蠡与文种或是楚国派出的高级特工,活跃在隐蔽战线上为楚国

  • 智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识人,范蠡利用勾践干掉了文种,为西施报仇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范蠡,西施,勾践,文种,吴国

    勾践绝对是一个狠人,他做了一件遭人非议的事情。范蠡和文种帮助他,打败了吴国。他撵走了范蠡,逼死了文种。卸磨杀驴!能够同患难,不能同富贵!各种标签打在了他的身上!当然,也有正面评价!蒲松龄就是勾践的铁粉,曾经写下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范蠡身份之谜,晋国一段历史揭开端倪:范蠡或是楚国高级特工

    历史解密编辑:黄昏细雨醉红尘标签:范蠡,楚国,吴国,晋国,小说家,越王勾践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范蠡一生充满了传奇,但也留下无数谜团,其中之一就是范蠡身份之谜。在知识代表阶层的时代,学富五车的楚人范蠡与文种,必然不是等闲平民,以他们学识与贵族身份可以无数诸侯国谋取高位,为何两人偏偏来到越国?晋国一段历史揭开端倪,范蠡与文种或是楚国派出的高级特工,扶持越国对抗吴国以为楚

  • 历史冷知识-范蠡、文种和越之灭吴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范蠡,勾践,吴国,越王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相传,范蠡早年倜傥不群,不为人所知。文种,为宛令,遣吏奉谒。吏还,说范蠡是当地狂人,生有此病。文种笑,说,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文种亲自往见,抵掌而谈。后来,他们都到了越国,在越王勾践最困难的时期,通力合作,复兴了越国,灭了

  • 范蠡为何不愿做齐相国,而要把财产分给众人后,去过隐居的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杰哥侃史标签:范蠡,齐国,吴国,越国,相国,小说家,越王勾践

    就在越灭掉吴国以后,越国的谋士范蠡,辞去了自己的职务,跑到齐国做生意去了。由于经营得当,过了没多久,范蠡便积累了几十万的家产。齐国人觉得范蠡很贤能,想请他当齐的相国。这对普通人来说,是天大的好事!但,范蠡却不愿意了。不单这样,范蠡还把财产分给了众人,然后到别的地方去。大家觉得,范蠡为何要这样做?在我

  • 范蠡救子失败:其中蕴含的道理你悟了几多重?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范蠡,勾践,庄生,楚王

    范蠡是我国历史上十分著名的谋士,他和文种一起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终兴越灭吴,成就霸业,一雪国耻。范蠡深知勾践可同患难,不可共富贵,在功成名就之后随即归隐而去,靠经商富甲天下,一心做他的陶朱公。范蠡退隐十多年后,他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人犯了死罪,被关在监狱里。作为父亲,面对犯了死罪的儿子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