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圣”范蠡的创业故事

“商圣”范蠡的创业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大豫众创 访问量:2863 更新时间:2023/12/20 15:07:08

说到春秋时期的范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他扶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及最后和西施泛舟西湖归隐。事实上,除了是杰出的政治家,范蠡也是一个优秀的商人,被称为“商圣”。

本文摘编自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的《冯仑商业课》,讲了范蠡的两次从0到1的创业成功的故事,从中能看出范蠡卓越的商业眼光和政治智慧。分享给大家。

作 者:冯仑 御风集团董事长 万通集团创始人

现在很多年轻人爱开玩笑,说最迷信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商人,另一种是程序员,前者拜财神,后者拜图灵。

这话本来是调侃程序员的,我笑过之后想到,其实和程序员拜图灵,希望自己写的程序没漏洞一样,商人们喜欢财神,也是因为财神代表着他们渴望的某种特质。

比如大家经常提到的“武财神”关羽,他本人的经历跟做生意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却被后人,特别是一些商人供奉在神龛里,早晚三炷香拜着,这就是因为,大家希望自己做生意的时候,彼此讲义气、以诚待人,而且不被其他人蒙骗。

包括关羽在内,民间传说一共有9个财神,我发现一个挺有趣的事,这9个财神里,做官的是大多数,真正自己做过生意的,只有子贡和范蠡,其中尤以范蠡最为出名,被人尊称为“商圣”,他能当上财神,凭的是“生财有道”。

我还挺好奇这事儿,在现在的影视剧里,范蠡的出现,要么是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的谋士,要么是最后和西施一起泛舟西湖的隐士,很少有人把他怎么当上商圣这件事拿出来聊聊。

所以这篇文章,我就聊聊这个话题,从越王的复国之战,到化身“陶朱公”家财万贯,范蠡是怎么把商场当成战场来打,最后还打赢了的。

从两次创业经历,看范蠡的商业智慧。

先说说范蠡的商业成就吧,范蠡有过两次从头创业的经历。

第一次,他先去了齐国,化名“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一边开荒耕作,一边买进卖出,兼营副业。没几年时间就积累了数千万的家产。

尽管很快就成了大富之家,但范蠡并没有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安稳日子,而是仗义疏财,一边给乡里乡亲救救急、帮帮忙,另一边,还很乐意教当地人怎么经商理财。

就这么过了几年的时间,范蠡的贤明名声越来越大,齐王在王宫里都有所耳闻,于是把他请到了国都临淄,让他当宰相。

范蠡拿着相印,并没有普通人那样雄心勃勃想改变世界,而是感叹自己做官已经做到了宰相,经商也积累了家财万贯,连名声也这么好,恐怕会盛极而衰。

所以当官没几年,范蠡就辞官了,回到家乡后,他把自己的大部分财产都分给了好朋友和老乡,带着家人离开了齐国。

范蠡的第二次创业,选择在了“陶”这个地方,还换了个马甲,自号为“陶朱公”。

和第一次创业一样,范蠡选的地方不是随心所欲、走哪儿算哪儿的,而是经过仔细的考量。在齐国,范蠡选择去海边开荒、买卖海产,对当时的中原国家来说,这就是稀有物资。

而这次选择陶这个地方,是因为陶被称为“天下之中”,东边就是齐国和鲁国,西边和秦国、郑国接壤,北边连着晋国和燕国,南边接着楚国和越国,这是个交通枢纽一样的存在。

因此,范蠡在陶地的创业方向就是贸易。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的不同,范蠡会将几个国家的特色产品卖往其它国家。

他有一个口诀,“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凭着这种经商智慧,没过几年,范蠡再次成了当地的大富翁,陶朱公这个名字也在当地民众的口耳相传里,渐渐成了商圣、财神。

在第二次创业过程中,他最出名的一件事情,就是“范蠡贩马”。

范蠡刚刚来到陶地的时候,本小利微,贸易规模一直都很小。

直到有一次,范蠡听说吴越一带需要大量的好马,当地没法供应,所以他就打算从北方便宜收购好马,带回吴越卖掉。但这儿有个难题,就是怎么运输?

当时范蠡人生地不熟,一路上强盗横行,没人给他面子。

他听说有一个经常来往于北方和吴越之间的麻布商人,很有势力,运输从来没出过问题,他灵机一动,故意在商人经过的时候,宣传自己刚刚开了一家马队,为了拉拢客户,可以免费帮人从北方运货到吴越。

麻布商人一听果然心动了,就主动找到了范蠡,范蠡就顺势让自己新买的马匹驮上货,跟着麻布商人安全抵达了吴越。

从这两次的创业历程来看,范蠡确实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他懂得商人基本的低买高卖的道理,但并不愿意一家独大,而是把自己的办法教给周围的人,形成一种协同竞争的效应,让齐国海边成了一个繁盛的商贸之地,从而进一步为自己打造出很好的口碑和品牌。

在陶地的时候他也是这样,很有耐心,懂得等待时机,确认马匹是南北方之间的硬性需求之后,才谋定后动。他也懂得借势而为,能弯腰、不逞强,所以能再次创业成功。

虽然刚才说的都是范蠡的商业智慧,但如果把他的商业作为,和他在政治军事上的功绩联系起来,大家会发现,其实范蠡的商业智慧和政治智慧是相通的,哪怕是离开了吴越争霸的舞台,也一直在以他的战争理念指导创业。

范蠡政治生涯中,两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范蠡的政治生涯,相信大家都曾经听过,在这儿我想聊几个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

第一个细节,是范蠡受到越王勾践重视的时候。

大家都知道,吴王夫差为父报仇精心备战,越王勾践一听说,就准备先发制人去攻打吴国,范蠡觉得不妥想阻止勾践,但没劝住。

果然勾践战败了,越国沦陷。

直到这时,勾践才肯定了范蠡的眼光,但勾践自身难保,范蠡迎来了自己从政生涯的第一次重大抉择,是继续留在勾践身边辅佐他,还是离开他去找一个更好的东家?

大家都知道范蠡的选择,当然是前者。

范蠡不仅快速果断地选择了留在勾践身边,还给他量身定做了一个“潜伏”的计谋:向吴王夫差称臣,去吴国做小伏低,金银财宝、妻妾美女也都献给了夫差。

范蠡也自己跟着勾践去吴国吃苦去了,还在吴国指导勾践做一系列阿谀奉承的事情,甚至让勾践去尝夫差的屎,最终让夫差相信,勾践完全臣服了,把他们放回了越国。

第二个细节,是勾践和范蠡回到越国之后,并没有一鼓作气就打败吴国。

范蠡对待战争一直很谨慎,回越国之后7年,越国一直在养精蓄锐、恢复民生。之后又等了两年,范蠡才等到夫差和伍子胥闹翻。

但范蠡还不想让勾践冒险,直到伍子胥死后第二年的春天,夫差带着精锐部队离开吴国去搞外交了,范蠡才支持勾践发兵吴国,但只打到了夫差家门口。

又过了4年,赵国正式攻打吴国,这一次吴国彻底失败了。

因为在这4年里,范蠡和文种曾经贿赂的奸臣太宰嚭成了吴国宰相,太宰嚭贪财好色,在任期间疯狂剥削底层人民,吴国没打仗,因为内耗把国力耗干了,等越国打上门来的时候,根本没有反抗之力。

我想分享这两个细节的意思,第一,是范蠡在面对风险和机遇时,选择的是勾践这只潜力股,耐住性子,充分信任、长期持有,尽心尽力地解决问题,最终也获得了高额的回报。这种做法,也造就了后来范蠡卖马时的成功。

第二,是范蠡对时机的高度敏感。在20几年的政治生涯里,战争只占了范蠡生活的一小部分,大多数时候他都在负责把握时机和方向,为战争做准备。在他眼里,时机、强弱、自我认知是他做一切决定的出发点。

他不会贪功冒进,也不胆小怕事,更重要的是,范蠡自始至终都认为战争是一件失德的事,所以他会尽量避免在战争中投入过多。

这也是我和大家分享过的经验,做事要“先算是非,后算得失”。

范蠡能在齐国白手起家、官拜宰相,最后全身而退,也是因为对是非比得失看得更重。

耐心、敏锐、自我节制,范蠡能从政治跨界到商业,指导他做事的原则一直没有变。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从商之后,既保持着对待是非的态度,不贪财、不吝啬,大大方方和人分享自己的商业智慧,也能时刻保持着在战场上的警惕,在名声和财富达到顶点的时候,毫不犹豫抽身而去,从头再开始。

历史上,诸葛亮最佩服的人也是范蠡,因为他用兵如神,可“兴一国、亡一国”,但其实,范蠡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用兵,他这样对是非、钱财和人性看得很清楚的人,不管是用兵还是从政,又或是经商,都能做得很好,时至今日,也依然值得我们琢磨和学习。

大豫众创_空间

大豫众创空间致力于为科技企业赋能加速。形成对接孵化、投资、技术、培训、媒体等多方面资源的全产业孵化生态链。

先后获得郑东新区一级、郑州市级众创空间、河南省级、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荣获2017年度科技创新工作先进单位、2017-2021年连续5年获得郑东新区开放创新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单位、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盟理事单位,荣获2018年度郑州市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019年河南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郑州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郑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郑东新区工作站,郑州市首批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大豫众创的定位:孵化以国际领先、国内空白技术为主的高精尖项目。特色:离岸孵化+人才引进+投资。理念:科技赋能、引领未来、成就梦想。

目前,已与俄罗斯、美国、印度、以色列、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和商会建立合作关系。

自建的有:大豫直播、职业发明人商学院、专家库为孵化项目科技赋能加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政策申报|运营策划|媒体推广|

|项目路演|资本对接|辅导上市|

致力于为科技企业赋能加速的众创空间

企 业 服 务:李老师 18300661025

知识产权维权热线: 18300661025

中国·郑州·郑东新区

智慧岛大厦C座一层

标签: 范蠡商圣勾践吴国夫差齐国

更多文章

  • 范蠡逃跑前,为何才对文种说“兔死狗烹”?原来这是一条毒计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范蠡,吴国,勾践,文种,秦国,小说家,金庸笔下角色

    楚昭王时期,吴国多次击败楚国,才华横溢的楚人范蠡与文种,为何不保家卫国,又为何不投奔其他国家,而偏偏投奔了偏僻、落后的越国,他们投奔越国的目的何在?范蠡文种投奔越国之后,前13年史无记载默默无闻,夫椒之战后才有记载。为何两人能够忍受10多年的寂寞?范蠡临走之前,留书给文种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

  • 江苏挖出一座古墓,或解开范蠡命运之谜,学者感慨:现实太残酷

    历史解密编辑:镜头下的文化标签:范蠡,吴国,古墓,江苏省,小说家,春秋战国,越王勾践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范蠡帮助勾践灭吴之后,就很神话的乘一叶扁舟去了齐国,给文种留了一封信,劝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践能够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所以你也和我一样,赶快离开勾践吧。此后,范蠡泛舟江湖,成为一代巨富,又被称为“陶朱公”,三次散财三次聚财,留下了千古美谈。从范蠡身上

  • 范蠡与西施归隐是真是假?

    历史解密编辑:弗兰力艺术标签:范蠡,西施,吴王,夫差,归隐,周朝,小说家,越王勾践,金庸笔下角色

    范蠡,字少伯,楚宛地三户(今南阳)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者和道家学者。越国相国,上将军。关于范蠡,出自他手的著名的事件太多了,不管是协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成功复仇吴王夫差,以报会稽之仇;还是说出那句著名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又或者三次经商,三次成为巨富,又三次散

  • 范蠡:他是越王勾践的谋士、上将军,后来为什么被尊奉为财神?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范蠡,勾践,吴国,齐国

    新春伊始,人们常常会忙着迎财神,那么迎接的财神都是谁,他们又为什么能够成为财神呢?细分起来,财神有正财神和偏财神之说,影响最大的说法就是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范蠡,武财神关羽,文武财神都是民间所说的正财神。听起来都是古代的著名人物,那么他们又是怎么成为财神的呢?先从文财神范蠡说起。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杰

  • 烟波范蠡千帆影,东去长江万古流

    历史解密编辑:过期的童年标签:范蠡,相思,桃花,扁舟,烟波,万古,原创诗词

    烟波范蠡千帆影,东去长江万古流,五湖四海皆兄弟,一叶扁舟任我游。五湖烟景画图中,一叶扁舟万里风,快意人生范蠡与陶翁。一叶水云中,四海五湖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初长成,西施范蠡两相倾,四海皆兄弟,一叶扁舟万里行。一钓翁,流水各西东,五湖四海皆兄弟,明月扁舟入梦中。五湖四海任徜徉,扁舟入梦乡,快意

  • 范蠡身世之谜,晋国一段历史揭开端倪:范蠡或是楚国高级特工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范蠡一生充满了传奇,但也留下无数谜团,其中之一就是范蠡身世之谜。在知识代表阶层的时代,学富五车的楚人范蠡与文种,必然不是等闲平民,以他们学识与贵族身份可以无数诸侯国谋取高位,为何两人偏偏来到越国?晋国一段历史揭开端倪,范蠡与文种或是楚国派出的高级特工,活跃在隐蔽战线上为楚国

  • 智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识人,范蠡利用勾践干掉了文种,为西施报仇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范蠡,西施,勾践,文种,吴国

    勾践绝对是一个狠人,他做了一件遭人非议的事情。范蠡和文种帮助他,打败了吴国。他撵走了范蠡,逼死了文种。卸磨杀驴!能够同患难,不能同富贵!各种标签打在了他的身上!当然,也有正面评价!蒲松龄就是勾践的铁粉,曾经写下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范蠡身份之谜,晋国一段历史揭开端倪:范蠡或是楚国高级特工

    历史解密编辑:黄昏细雨醉红尘标签:范蠡,楚国,吴国,晋国,小说家,越王勾践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范蠡一生充满了传奇,但也留下无数谜团,其中之一就是范蠡身份之谜。在知识代表阶层的时代,学富五车的楚人范蠡与文种,必然不是等闲平民,以他们学识与贵族身份可以无数诸侯国谋取高位,为何两人偏偏来到越国?晋国一段历史揭开端倪,范蠡与文种或是楚国派出的高级特工,扶持越国对抗吴国以为楚

  • 历史冷知识-范蠡、文种和越之灭吴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范蠡,勾践,吴国,越王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相传,范蠡早年倜傥不群,不为人所知。文种,为宛令,遣吏奉谒。吏还,说范蠡是当地狂人,生有此病。文种笑,说,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文种亲自往见,抵掌而谈。后来,他们都到了越国,在越王勾践最困难的时期,通力合作,复兴了越国,灭了

  • 范蠡为何不愿做齐相国,而要把财产分给众人后,去过隐居的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杰哥侃史标签:范蠡,齐国,吴国,越国,相国,小说家,越王勾践

    就在越灭掉吴国以后,越国的谋士范蠡,辞去了自己的职务,跑到齐国做生意去了。由于经营得当,过了没多久,范蠡便积累了几十万的家产。齐国人觉得范蠡很贤能,想请他当齐的相国。这对普通人来说,是天大的好事!但,范蠡却不愿意了。不单这样,范蠡还把财产分给了众人,然后到别的地方去。大家觉得,范蠡为何要这样做?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