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蠡为恶的一面:用十二个字箴言,开启了中国君臣猜忌的坏头

范蠡为恶的一面:用十二个字箴言,开启了中国君臣猜忌的坏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江山岁月 访问量:594 更新时间:2024/1/17 18:59:37

关于春秋范蠡的传奇,如今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今天我们讲一讲范蠡“为恶”的一面。

范蠡,越国复兴的灵魂人物,在勾践灭吴与争霸中原之后,事了拂衣去,立即远在他乡,留下了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即“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似乎一旦帝王成就大业,功臣几乎必死无疑。

千百年来,历史一遍又一遍的上演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剧,于是人们更加佩服范蠡高瞻远瞩,有着一双穿透千年时光的眼睛,洞彻了人性的弱点。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范蠡为何会说出这十二个字,这一箴言又对中国历史造成什么影响?宋朝学者林亦之认为,范蠡行为与这十二字箴言,加剧了帝王与功臣的猜忌,给中国历史开了一个坏头。

根据史书记载,帮助越国称霸中原之后,范蠡随即泛舟五湖,临行之前,给好友文种留信一封,上书:“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范蠡认为勾践为人不可信,只可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所以赶快离开,否则必有杀身之祸。文种见信之后,称病不朝,有人谗言文种或将作乱,勾践赐剑让文种自杀。

文种的结局,证实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残酷现实。

三百年之后,韩信被杀似乎又印证了这一箴言,《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临终之前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功臣与君主的关系,果真如此残酷冷血吗?其实不然,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并非如此。

春秋晚期,礼崩乐坏,原先堂堂正正作战,战争有一套相应礼仪,到了这一时期已经出现“兵者,诡道也”的思想。但这时却是天才的幸运时代,因为可以尽情发挥才华,与后世只能“货卖帝王家”相比,春秋战国时代规则是良禽择木而栖,君主选臣、臣也择君,双方互相考察!

吴起商鞅张仪苏秦、李冰等人,是在本国遇冷,而他国功成名就。简单的说,春秋战国列国无数,一国君主不用,完全可以去他国寻找明主,君主想要“兔死狗烹”都难,一方面当时不存在愚忠思想,君主不仁义,功臣自然可以转投他国寻找明主,另一方面君主滥杀功臣,又怎么吸引外国人才投靠?不能吸引优秀人才,又如何强大国家?因此,春秋战国时代数百年,几乎没有发生过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事情,商鞅、乐毅等的遭遇是另有原因。

与此同时,春秋战国时代盛行分封制,功臣建功立业,君主给予分封,这种分封是实实在在的分封,可以拥有私军,每一个封地犹如“国中之国”。因此,当时基本运行规则是,功臣立功,君主给予分封赏赐,立功越大,封地越多赏赐越多,双方本质上是一种利益交换关系,这也是当时政治运行规则,君主也不敢轻易打破,否则必然激起无数贵族反对。

总而言之,无论是时代政治氛围传统,还是实际需要,都不允许春秋战国君主随意滥杀功臣,范蠡“兔死狗烹”之说并不具备代表性,至多只是勾践少数人的行为。当然,春秋战国时君主杀功臣的现象也有一些,但至少不能简单的用“兔死狗烹”来解释,比如商鞅之死本质是保守派的反扑,双方发生严重利益冲突,不是因为商鞅改革完成已经无用而杀死他,白起之死也并非兔死狗烹,只是范雎小人谗言作祟,加上白起自身情商太低才导致悲剧发生。

然而,范蠡急流勇退以及这十二字箴言,却在汉朝之后形成波涛巨浪,在后世功臣与君王双方心里埋下了一根刺,功臣担心君王翻脸无情,君王担心功臣铤而走险,双方都没了安全感。简单的说,尽管功臣与君主双方矛盾激化可能出于利益问题,但这句话的存在的确会在客观上加剧双方猜忌。

而历史上一幕又一幕的屠戮功臣事件,又更让这句话成为至理名言,了却君王天下事之后,功臣似乎坐等引颈受戮,偶尔才有一些高情商的功臣善始善终,逃过“兔死狗烹”的预言,如唐朝李靖、明朝汤和等急流勇退就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人物。

功臣担心自己成为兔子与狗,皇帝担心功臣胡思乱想以至铤而走险,于是双方猜疑不停,导致双方不能安心。汉朝刘邦猜忌八大异姓王心怀不轨,从而除掉了七个,唐朝李靖功成之后受到李世民猜疑而退隐,宋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看似高明,其实浪费了一批勇猛将士,这或许也是宋朝文弱原因之一,明朝朱元璋猜忌功臣,清朝提防汉人将军与王爷等,最终这些只能是浪费功臣才情,造成一种智力浪费,削弱国家的实力。

宋朝学者林亦之评价:“范蠡之去似可全身, 然卒使后世君臣猜忌百出, 无一日相安者, 其患自范蠡始也。”林亦之认为,后世君臣猜忌百出的源头,就始于范蠡。客观地说,将后世君臣猜忌完全归咎于范蠡,固然有失公允,但范蠡行为与这十二字箴言,却的确加剧了帝王与功臣的猜忌,给中国历史开了一个坏头。

值得一问的是:春秋名仕通常会择明主,并非愚忠一人,既然勾践如此刻薄,范蠡又发现了勾践真面目,为何范蠡还迟迟不愿离去,而是等到勾践灭吴、称霸中原之后才走?正常解释是,范蠡之所以这么做,无非三点,即报效勾践知遇之恩、为了钱财、为了名声,以范蠡之才,后两者都可以轻松实现,看来唯一答案是报效勾践知遇之恩了。

其实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范蠡与文种都是楚国人,而楚国与吴国水火不容,因此或许范蠡文种都是楚国派出的“专家团”,帮助越国对抗吴国。如果这是历史真相,那么就能解释范蠡为何违反时代背景的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了,因为任务已经完成,勾践知道他们身份,范蠡与文种要么彻底归顺越国,要么逃走,要么死路一条,越国已经称霸,不会允许吃里扒外的楚国专家团存在。文种或许没有看清事实,范蠡却看清了,所以临行之前如此示警,希望文种及早离开。

参考资料:《史记》等

标签: 范蠡商鞅韩信越国小说家越王勾践

更多文章

  • 【上金谷文集】东村陶土西村烧,范蠡巧解两村怨

    历史解密编辑:上金谷景区标签:范蠡,东村,西村,陶器,烧陶,窑主

    东村取陶坯范蠡在做陶器生意的时候,有天来到一个叫东村的地方,十多只陶窑正冒着烟,他就进村看看。窑主们见来了个举止不凡的商人,跑过来拉的拉,喊的喊:“先生,到我家窑看看。”“先生,我家的陶器烧得好,价钱便宜。”“先生,帮帮我们,这生意快做不下去了!”范蠡伸手捻着下巴几根灰白的胡子,一座座陶窑挨着看过去

  • 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领导一行莅临上金谷景区交流指导

    历史解密编辑:上金谷景区标签:南阳,上金谷,河南省,范蠡文化,文化研究院

    2023年5月21日,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领导一行在宁波市南阳商会会长嘉清先生的陪同下,莅临上金谷文化旅游风景区交流指导。上金谷景区董事长黄水财先生、总裁王淑姹女士携公司相关领导热情接待来宾。期间,来宾们参观了上金谷景区的文化长廊。景区专业导游为大家详细讲解范蠡的生平和成就。凭借多媒体互动展板,大家

  • “商圣”范蠡做生意的六条天规!蕴含大智慧,学习学习!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范蠡,商圣,财神,勾践,大智慧,金庸笔下角色,小说家

    说到范蠡大部分人是不熟悉的,但是说到财神,恐怕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得了。时至今日,大部分人家中都供奉有财神,值得一提的是,人们虽然知道供奉财神,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财神供奉的是谁。现如今给人们解惑,人们供奉的财神就是范蠡。春秋战国时期,处在一个大乱世的局势中,在这样的乱世中,人们能够生存下去就是非常

  • 商圣范蠡:简单的1句话,一箭三雕让勾践信服,越国这才得以灭吴

    历史解密编辑:金轩闪闪标签:范蠡,吴国,西施,夫差,商圣,越国,周朝,先秦,小说家,越王勾践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常说“少说多做”,但是有些事情,别人嘴上就完成了,自己却不需要努力,这就是语言的力量。而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也已经告诉大家,会说话的商人太牛了。范蠡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道士。他曾经效力的越王勾践有“欧信尝胆”的典故,也是个狠角色。范蠡早在勾践欧信尝到他的勇气之前就

  • 范蠡西施关系扑朔迷离,西湖以西施命名,以范蠡命名的蠡湖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江南实时分享标签:范蠡,西施,蠡湖,太湖,蠡园,西湖,鼋头渚,小说家,先秦,周朝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期间,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这两人的关系有人说是真挚的爱情,有人说是西施被迫,扑朔迷离。其实从景点分布的角度看,范蠡西施的关系恐怕并不算太浪漫,比如以西施命名的西湖,是在杭州,但以范蠡命名的蠡湖,却是在无锡,相隔两地,风格迥异。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蠡湖。从鼋头渚鹿顶山俯瞰

  • 即是复国宰相,又是经商鼻祖,范蠡为什么不做宰相当商人?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范蠡,齐国,勾践,宰相,吴国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亲率大军一举消灭吴国,报了当年会稽之仇;并乘胜北渡淮河,大会齐、晋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市),连周天子也专门遣人送来一块祭祀过祖先、象征尊贵和荣誉的大肥肉(雅称“福胙”),以示祝贺,越国终于从失败与屈辱中崛起。可就在这样的鼎盛局面下,上将军范蠡却郑重其事地交出了一份辞职报告

  • 弟弟去救哥哥,却只带回一具尸体,范蠡:就知道你去是这个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范蠡,楚王,史记,庄生,楚国,小说家,金庸笔下角色

    春秋时,范蠡二儿子在楚国犯事,大儿子以死相逼请求救二弟,范蠡赐他锦囊妙计,他却只带回二弟尸体,范蠡大笑:我就知道派老大去是这样的结果!得知老二在楚国误伤了人,被关进大狱,范蠡救子心切,立即准备一车车金银财宝,安排老三前往楚国救人。可老三还没出发,老大就找到了范蠡,他忧伤地对范蠡说:“弟弟有难,父亲派

  • 江苏出土三片竹简,上面文字颠覆传统认知,难怪勾践要杀范蠡!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范蠡,勾践,吴国,西施,司马迁,越国

    《史记》中,司马迁描述了范蠡泛舟江湖,化身陶朱公慈善天下,但唐朝史学家司马贞、现代国学大师钱穆等古今名人考证,陶朱公和范蠡根本不在一个时代,这是两个人,因此司马迁记载有误!勾践灭吴之后,范蠡命运到底如何?比司马迁更早的汉初贾谊在《新书·耳痹》中,给了一个颠覆历史的答案:事济功成,范蠡负石而归五湖,大

  • 【上金谷文集】范蠡赶脚

    历史解密编辑:上金谷景区标签:范蠡,勾践,齐国,姜子盾

    免费赶脚所谓赶脚,就是赶着牲口,上路受人雇用的微贱营生。奇了怪了,范蠡这个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为啥也当起了这种小角色?话说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实现霸业之后,急流勇退,偷偷地告别好友兼同乡文种,隐姓埋名来到齐国经商,随即富甲天下,被齐王封为相国。可是,正当范蠡官运、财运风生水起之时,他却又一次挂印、散财,

  • “商圣”范蠡:功成名就却全身而退,身为商人,为何如此豁达?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范蠡,商圣,沈万三,勾践,齐国,胡雪岩

    对于商人来说,头脑鲁钝可不是什么好事,一个合格的商人若想在商海中立足,那就一定要头脑清楚、感觉敏锐,买卖收入不仅要能收回本钱,还得富有盈余。而若是想要成为富商巨贾,那就必须绝顶聪明,既能避开陷阱和祸乱,又懂得取舍的道理,否则的话,难保会被商海中不时出现的巨浪暗涌所吞噬。如此一来,有人不禁要问了,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