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即是复国宰相,又是经商鼻祖,范蠡为什么不做宰相当商人?

即是复国宰相,又是经商鼻祖,范蠡为什么不做宰相当商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的百态 访问量:1103 更新时间:2024/2/19 19:17:43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亲率大军一举消灭吴国,报了当年会稽之仇;并乘胜北渡淮河,大会齐、晋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市),连周天子也专门遣人送来一块祭祀过祖先、象征尊贵和荣誉的大肥肉(雅称“福胙”),以示祝贺,越国终于从失败与屈辱中崛起。可就在这样的鼎盛局面下,上将军范蠡却郑重其事地交出了一份辞职报告,越国朝野为之震动。尽管越王勾践一方面说“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另一方面又以杀头相威吓,再三挽留这位中兴元勋。然而范蠡决心已定,他毅然带着财宝珠玉和私人随从,浪迹江湖“变名易姓”,干起了买卖货物、经营产业的行当。

为什么范蠡不做宰相当商人?

范蠡退政从商,据说是由于他厌恶了官场上的尔我诈,尤其是看透了越王勾践这个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安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曾专门写信告诉文种说: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意思是功成国定,战场上的骁将对君主来说已失去价值,他们若继续留居高位,必将大祸临头。文种不听其言,后来果遭谗言被勾践赐剑自裁。而范蠡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所以能及时隐退,终保平安。他告別了那块曾挥戈驰骋的疆土,来到滨海之邦齐国,“苦身戮力,父子治产”,没过多久,便积聚了数十万财富。齐国人“闻其贤”,送上宰相大印,希望他出来主持齐国政事。范蠡思虑再三,认为“久受尊名,不详”,于是将相印归还给齐国,将大部分财物分给当地百姓,第二次辞官远行,继续念他的生意经去了。

范蠡两弃高官、自愿从商,决不仅仅是因为他惧怕仕途的凶险,而是与其个人气质、价值追求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

《会稽典录》称范蠡在家乡时,常常“佯狂倜傥、负俗”;其好友文种评价他外似佯狂,而“内怀独见之明”。可见范蠡是一个很有个性、不拘于世俗且才华出众的人。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危,大国争霸,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趋于保守的人们痛斥现实社会的污浊,呼吁恢复古圣王时的盛世佳境;急于进取的人们致力于各种改革,积极谋求称霸天下;还有一部分人既不怨天尤人,也不海阔天空大谈“普度众生”,他们能比较平静地对待现实中的各种冲突,知道怎样在这个纷乱的社会中寻求自己的价值世界。范蠡正是这种人中的典型代表,他豪放不羁、追求洒脱自由的生活;他洞察社会厌恶官场的虚伪和争斗,向往通过一种公平而激烈的竞争来证实自己的意志和才能。

当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为范蠡弃官从商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尽管诸侯林立,列国称雄,但不辞辛劳的商贾们或囤积居奇或肩挑背扛,赶着牛马大车,长年跋涉在山川原野、穿行于大江南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的热闹场面、构成了这个战乱时代特殊的一幕。那些重商富贾坐着金玉装饰的车子,穿着刺绣华丽的衣服、频频交往诸侯大夫。他们的社会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像士林出身的子贡

“结驷连骑束帛之幣,以聘亨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的确是够风光体面的了。连那位高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孔丘老先生,也多亏了这个背师离门弟子的经济资助,才得以使其名扬天下。

既然社会不再鄙视商贾,既然范蠡崇尚潇洒,那么信马由缰且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个人潜能的商旅生活,自然就成了他的最佳选择。早在辅佐越王勾践复国的时候、范蠡就已经跟大理财家计然学会了许多经商之道, 诸如依据市场价格“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的波动原理;适时地抛售或买进货物;囤积商品“务完物”,资金周转“行如流水”等。

越国迅速中兴这一事实大大刺激了范蠡。他认为“计然之策土,越用其五而得意”,故决意“用之家”。凭着敏锐的目光,范蠡选择了齐国和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附近)这两个工商业中心作为搏击之地。齐自西周太公望受封建国以来,就一直奖励工商,发展渔盐之业,“故冠带衣履天下”;陶由于吴王夫差凿通运河而成为南北水陆交通要道,成为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三大经济区的一个货物聚散中心,所谓“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范蠡在这样的地区如鱼得水、左右逢源,19年内“三致千金”,成为赫赫有名的大富商,人称“陶朱公”。

结束语

“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范蠡曾无不自豪地这样评价自己。从一个政治家、杰出的军事统帅,转变成为善于观察行情、能准确捕捉时机、具有丰富经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商业巨头,他实现了人生的一次飞跃,不贪恋高官厚禄,也不沉迷于金银财'宦,只求释放全部能量以贡献于社会,这就是范蠡对生活的终极追求。史书上也因此留下了

“范蠡之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的美谈。

标签: 范蠡齐国勾践宰相吴国

更多文章

  • 弟弟去救哥哥,却只带回一具尸体,范蠡:就知道你去是这个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范蠡,楚王,史记,庄生,楚国,小说家,金庸笔下角色

    春秋时,范蠡二儿子在楚国犯事,大儿子以死相逼请求救二弟,范蠡赐他锦囊妙计,他却只带回二弟尸体,范蠡大笑:我就知道派老大去是这样的结果!得知老二在楚国误伤了人,被关进大狱,范蠡救子心切,立即准备一车车金银财宝,安排老三前往楚国救人。可老三还没出发,老大就找到了范蠡,他忧伤地对范蠡说:“弟弟有难,父亲派

  • 江苏出土三片竹简,上面文字颠覆传统认知,难怪勾践要杀范蠡!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范蠡,勾践,吴国,西施,司马迁,越国

    《史记》中,司马迁描述了范蠡泛舟江湖,化身陶朱公慈善天下,但唐朝史学家司马贞、现代国学大师钱穆等古今名人考证,陶朱公和范蠡根本不在一个时代,这是两个人,因此司马迁记载有误!勾践灭吴之后,范蠡命运到底如何?比司马迁更早的汉初贾谊在《新书·耳痹》中,给了一个颠覆历史的答案:事济功成,范蠡负石而归五湖,大

  • 【上金谷文集】范蠡赶脚

    历史解密编辑:上金谷景区标签:范蠡,勾践,齐国,姜子盾

    免费赶脚所谓赶脚,就是赶着牲口,上路受人雇用的微贱营生。奇了怪了,范蠡这个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为啥也当起了这种小角色?话说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实现霸业之后,急流勇退,偷偷地告别好友兼同乡文种,隐姓埋名来到齐国经商,随即富甲天下,被齐王封为相国。可是,正当范蠡官运、财运风生水起之时,他却又一次挂印、散财,

  • “商圣”范蠡:功成名就却全身而退,身为商人,为何如此豁达?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范蠡,商圣,沈万三,勾践,齐国,胡雪岩

    对于商人来说,头脑鲁钝可不是什么好事,一个合格的商人若想在商海中立足,那就一定要头脑清楚、感觉敏锐,买卖收入不仅要能收回本钱,还得富有盈余。而若是想要成为富商巨贾,那就必须绝顶聪明,既能避开陷阱和祸乱,又懂得取舍的道理,否则的话,难保会被商海中不时出现的巨浪暗涌所吞噬。如此一来,有人不禁要问了,我国

  • 【上金谷文集】范蠡的三步连环计,如何“借鸡生蛋”

    历史解密编辑:上金谷景区标签:范蠡,西施,勾践,银子,吴国

    灵机一动做生意春秋末期,范蠡帮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功成名就。但他知道越王这个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便趁着越王大办庆功宴,以西施喜欢清静,要和西施去游西湖为借口,借机逃离越国。这时有人向越王通风报信。越王不相信,说:“范大夫如果要离开越国,就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会他们身无分文,仅一叶小舟,空手而去,应

  • 西施并非完璧之身,还为范蠡生儿子,吴王夫差真的不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西施,范蠡,夫差,吴国,勾践

    中国历史因为是男性书写的缘故几乎对女性充满了各种偏见。一个小女子为何要承担国家兴亡的责任?在春秋末年的时候,吴越大地上面从中原诸侯手中接过来了争霸的大旗,江淮之地上面尽是兵戈,没有一个家庭能够在这场战争之中幸免于难,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对成功称霸的越王勾践大加赞赏,甚至成为后世作文之中的经典题材,而对

  • 【上金谷文集】范蠡与龙门石窟

    历史解密编辑:上金谷景区标签:范蠡,勾践,夫差,吴国

    寻找石头筑坝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没有接受范蠡的劝告,派兵攻打吴国,结果兵败亡国。为了避免生灵涂炭,越王勾践接受谋臣范蠡的建议,弃械求和。越王勾践遂成吴王夫差的奴隶,被呼来喝去,受尽欺辱。这年秋天,钱塘江八月十八的潮水出奇地厉害,海水倒灌,冲毁了两岸八百里海塘,吓得吴王夫差日夜睡不着觉。潮

  • 范蠡和西施出走的惊险历程

    历史解密编辑:乔生桂标签:范蠡,西施,勾践,出走,吴国

    越国灭了吴国后,范蠡知道如果他继续留在越国的话,时间一长,势必凶多吉少。于是,他萌发了带西施出走的念头。一天中午,范蠡和文种参加了由勾践举办的宴会。当天晚上,范蠡就带着西施出了自己的官邸。要是别的大官出走,肯定要带护卫,但是范蠡带着西施出走,没有带护卫。他们出走后不久,有人向勾践密报,范蠡带着西施出

  • 范蠡次子被囚,范蠡知道大儿子去救不了次子,为什么还不阻止?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范蠡,勾践,伍子胥,夫差

    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贫寒,虽博学多才却不得重用,因不满楚国非贵族不得入仕而投奔越国,吴越两国连年战乱不休,后来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差点灭国,在勾践穷途末路时范蠡和文种对勾践却是不离不弃,尽心辅佐勾践,为勾践出谋划策,陪勾践在吴国为奴三年,劝勾践卧薪尝胆,行“美人计”迷惑夫差,吴王夫差不

  • 【上金谷文集】刺杀范蠡的最后一位刺客

    历史解密编辑:上金谷景区标签:范蠡,刺客,勾践,西施,伍子胥

    第一名刺客入夜,姑苏城外,夜色朦胧,四周寂静无声。此时,两个黑影一前一后来到江边,其中一黑影拍了拍手,一艘小舟疾速而来,跳下一个头戴蓑笠的渔翁。两个黑影上了小舟,竹篙一点,小舟疾速离岸而去。这两人,一个是范蠡,一个是他的贴身侍从陈音。范蠡随越王勾践隐忍了二十年后,蓄势一举歼灭吴国,在姑苏台喝了庆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