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圣”范蠡:功成名就却全身而退,身为商人,为何如此豁达?

“商圣”范蠡:功成名就却全身而退,身为商人,为何如此豁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秀才吃瓜 访问量:4411 更新时间:2023/12/9 19:06:28

对于商人来说,头脑鲁钝可不是什么好事,一个合格的商人若想在商海中立足,那就一定要头脑清楚、感觉敏锐,买卖收入不仅要能收回本钱,还得富有盈余。

而若是想要成为富商巨贾,那就必须绝顶聪明,既能避开陷阱和祸乱,又懂得取舍的道理,否则的话,难保会被商海中不时出现的巨浪暗涌所吞噬。

如此一来,有人不禁要问了,我国古代最聪明的商人是谁呢?

其实,这个历史名人的名气比起明朝首富沈万三及清朝红顶商人胡雪岩来说,并不是那么如雷贯耳,他本是政客出身,还曾当过2年阶下囚,也曾3度散尽家财,而这个人经商赚钱最高明的地方在于他对人心的洞悉及对局势的把握,他,就是春秋时期号称“商圣”的越国国师、大商人范蠡

我国自古就是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因为是一国之根本而受到普遍的重视。农民们通过踏踏实实地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而获得收入,而商人们仅仅通过低买高卖就能轻松赚取差价,获得利润,因此,人们在思想意识上更尊重能付出辛勤汗水来参加生产劳动的农民,相对轻视那些靠着倒买倒卖就能聚富为财的商人。

在我国古代抑商重农思想的影响下,商人一般都相对低调,出名的商人可谓寥寥无几。拿明朝的沈万三和清朝的胡雪岩为例,这两位商人虽然名扬千载,可他们最终的结局却都不怎么好。

沈万三乃是明朝时期极为出名的苏州富商,善于经商的他巅峰时期拥有的白银超过了20亿两。朱元璋建制之初,国库并不充裕,沈万三就拿出真金白银帮朱元璋修建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震惊了世人。

沈万三声名赫赫,大有超过当朝皇帝朱元璋的势头,朱元璋不喜欢皇家颜面受损,就通过3次设计打击令沈万三从此没落至谷底。从有名有钱的江南第一富商到一无所有的普通人,沈万三的结局是穷困潦倒、客死异乡。

明朝之后是清朝,在清朝时期,出了一位亦商亦官的红顶商人,他的名字叫胡雪岩。胡雪岩出身草根,家境贫寒,可他聪明机敏,仅仅在10年时间里就从一个小小的钱庄伙计顺利转变成为大清的超级富豪,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

胡雪岩发迹后,对国家慷慨无比,曾资助左宗棠收复新疆。为黎民百姓,他特意斥资建起一座药铺,名为胡庆余堂,治病施药价格公道,还在瘟疫爆发时期给百姓们施粥赠药,被民间誉为“大善人”。

胡雪岩身为商人,却怀有利国利民的内在美德,因为他的功绩一时无二,所以被慈禧太后嘉奖,得到了大清三品官员的职位,被世人称为“红顶商人”,尊荣显贵,名满全国。胡雪岩发迹依靠的是走“官商之路”,他无限地接近官场,以为替官方服务就会终生获益,但他却忽视了官场斗争的厉害和诡谲。

当利益的对立方想要借官方理由来搞垮你的时候,任凭你再心善再功高也无济于事。后来,胡雪岩因为得罪了政界中人,又加上生意决策失败,被革职抄家后抑郁而终。

无论是沈万三还是胡雪岩,都没有明白一个道理:商人一旦有了功绩,便会卷入一个名利场,名利场里的各方关系复杂、利益纷争无休无止,不能一直想着如何参与其中赚得利益,也要思考伺机从中抽身而出,确保有一个相对安全完满的结局。这个道理,在“商圣”范蠡那里就被奉为人生信条,而且施用得当,收效很好。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楚国的宛地,他虽然出身贫寒,但却博学多才,年少时和楚国宛地的县令文种相识并结成好友。数年后,胸怀大志的范蠡和文种逃离了楚国,投奔了越国,因其才华卓著而被勾践拜为上大夫。

范蠡忠心耿耿,昔日勾践战败被俘,范蠡甘愿随着勾践一同在吴王夫差的驾下为奴为婢、忍辱负重。勾践暗中思忖如何得到吴王夫差的信任,等恢复人身自由后再度复国。人臣范蠡献计扶助勾践复国,然后又充分施展军事才能,将吴国一举灭亡。

范蠡作为一个政治家、一国的国师,头脑中既有丰富独到的理念和观点,又有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越国复国并反手覆灭了吴国之后,范蠡敏锐地意识到越王勾践下一步很可能是要对付为其效忠的臣子。于是,范蠡果断地向勾践请辞,乘一叶扁舟顺流而下,为了保全自身选择远离了充满了争斗的政治场和名利场。

范蠡的推断果然没错,勾践先是杀掉了伍子胥,后又赐给了范蠡的好友、越国谋臣文种一把剑,最终逼死了忠诚无比的文种。

范蠡乘舟来到了齐国,起初变名易姓为鸱夷子皮,白手起家做起了生意,不出3年便积累起了数十万的产业财富。后来,齐国遭逢了旱灾,范蠡只留了一些果腹的钱财,将绝大多数财物都赠给了灾民。齐国国君听闻鸱夷子皮颇有经商才能,为了感谢他倾囊救灾,就想拜他为相。

范蠡绶印后来到了齐国的临淄,很快就通过低买高卖赚得了不菲的财富。但范蠡本身不愿闻达于朝野政界,3年后决定将手中的财宝田产分给朋友和同乡,辞去官务,只揣着一些钱财就离开了齐国。

范蠡转而来到了宋国的陶邑,在这里,他顺应天时地利,用独有的生意眼光再次创业成功,成为了当地的首富,人称其为“陶朱公”,后世奉其为“财神爷”。

若干年后,陶邑遭遇天灾,范蠡思虑之后,毅然将家产再度拿出以赈济灾民。此后,范蠡带着一笔养老金,离开陶邑去西湖隐居去了。据野史记载,心态豁达平和的范蠡一直怡然自得地活到88岁才寿终正寝。

范蠡做越国国师时,能够尽心竭力地辅佐勾践复国,大功告成之后,范蠡非但没有居功自傲,反而选择功成身退,他的这种有收有放、有舍有得的宗旨理念,又很好地体现在他的商业思维当中,故此,他才能在财富的海洋中游刃有余地得到他该得的东西,适时地赢得财富和盛名,最后能够全身而退,高龄善终。

俗话说: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范蠡正是因为懂得“水满则溢”、“施比受有福”的道理,才求财得财、求仁得仁。因此,范蠡才是中国古代最聪明的商人。

标签: 范蠡商圣沈万三勾践齐国胡雪岩

更多文章

  • 【上金谷文集】范蠡的三步连环计,如何“借鸡生蛋”

    历史解密编辑:上金谷景区标签:范蠡,西施,勾践,银子,吴国

    灵机一动做生意春秋末期,范蠡帮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功成名就。但他知道越王这个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便趁着越王大办庆功宴,以西施喜欢清静,要和西施去游西湖为借口,借机逃离越国。这时有人向越王通风报信。越王不相信,说:“范大夫如果要离开越国,就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会他们身无分文,仅一叶小舟,空手而去,应

  • 西施并非完璧之身,还为范蠡生儿子,吴王夫差真的不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西施,范蠡,夫差,吴国,勾践

    中国历史因为是男性书写的缘故几乎对女性充满了各种偏见。一个小女子为何要承担国家兴亡的责任?在春秋末年的时候,吴越大地上面从中原诸侯手中接过来了争霸的大旗,江淮之地上面尽是兵戈,没有一个家庭能够在这场战争之中幸免于难,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对成功称霸的越王勾践大加赞赏,甚至成为后世作文之中的经典题材,而对

  • 【上金谷文集】范蠡与龙门石窟

    历史解密编辑:上金谷景区标签:范蠡,勾践,夫差,吴国

    寻找石头筑坝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没有接受范蠡的劝告,派兵攻打吴国,结果兵败亡国。为了避免生灵涂炭,越王勾践接受谋臣范蠡的建议,弃械求和。越王勾践遂成吴王夫差的奴隶,被呼来喝去,受尽欺辱。这年秋天,钱塘江八月十八的潮水出奇地厉害,海水倒灌,冲毁了两岸八百里海塘,吓得吴王夫差日夜睡不着觉。潮

  • 范蠡和西施出走的惊险历程

    历史解密编辑:乔生桂标签:范蠡,西施,勾践,出走,吴国

    越国灭了吴国后,范蠡知道如果他继续留在越国的话,时间一长,势必凶多吉少。于是,他萌发了带西施出走的念头。一天中午,范蠡和文种参加了由勾践举办的宴会。当天晚上,范蠡就带着西施出了自己的官邸。要是别的大官出走,肯定要带护卫,但是范蠡带着西施出走,没有带护卫。他们出走后不久,有人向勾践密报,范蠡带着西施出

  • 范蠡次子被囚,范蠡知道大儿子去救不了次子,为什么还不阻止?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范蠡,勾践,伍子胥,夫差

    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贫寒,虽博学多才却不得重用,因不满楚国非贵族不得入仕而投奔越国,吴越两国连年战乱不休,后来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差点灭国,在勾践穷途末路时范蠡和文种对勾践却是不离不弃,尽心辅佐勾践,为勾践出谋划策,陪勾践在吴国为奴三年,劝勾践卧薪尝胆,行“美人计”迷惑夫差,吴王夫差不

  • 【上金谷文集】刺杀范蠡的最后一位刺客

    历史解密编辑:上金谷景区标签:范蠡,刺客,勾践,西施,伍子胥

    第一名刺客入夜,姑苏城外,夜色朦胧,四周寂静无声。此时,两个黑影一前一后来到江边,其中一黑影拍了拍手,一艘小舟疾速而来,跳下一个头戴蓑笠的渔翁。两个黑影上了小舟,竹篙一点,小舟疾速离岸而去。这两人,一个是范蠡,一个是他的贴身侍从陈音。范蠡随越王勾践隐忍了二十年后,蓄势一举歼灭吴国,在姑苏台喝了庆功酒

  • 【上金谷文集】少年范蠡的生意经

    历史解密编辑:上金谷景区标签:范蠡,熊狂,老农,竹简,蚁鼻钱,小说家,上金谷文集

    范蠡出身卑微,家境贫寒,因父母去世得早,从小便跟随哥嫂生活。他不事耕种,只知读书游学,总是摆出一副不切实际的远大抱负,所以,总被乡邻们称为“小疯子”。拍卖赎耕牛这天,范蠡求学回来,路过集市时,看到一个老农蹲在街边抹眼泪,走上去一问,才知道老农妻子得了重病,无钱医治,就来集市变卖耕牛。就在他等待买主的

  • 春秋末期政治家范蠡,如何辅佐勾践兴越国,灭吴国?

    历史解密编辑:热爱这个世界标签:范蠡,吴国,夫差,吴王,越国,杨吴,伍子胥,小说家,越王勾践,春秋(书)

    作者:若梦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 范蠡为何知道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五哥a标签:范蠡,夫差,阖闾,周朝,先秦,伍子胥,小说家,越王勾践

    当勾践愿意卧薪尝胆的时候,范蠡就知道他是一个底线很低的人。注意,不是没有底线,而是底线很低。西周建立后,周公旦以“礼法”建立了一套新的尊卑秩序,礼法的最根本目的虽然是为了巩固小邦周的统治地位,但也一样是需要以“道德”作为手段来实现统治,所以在周代时,一个君主的“道德底线”很重要,比如“君王死社稷”、

  • 【上金谷文集】让范蠡念念不忘的半串珍珠

    历史解密编辑:上金谷景区标签:范蠡,西施,勾践,珍珠,吴越

    初逢战马嘶鸣声、将士呐喊声,此起彼伏,车来马往扬起的尘烟弥漫了大半个天空,渐渐地,声音开始减弱,一场大战接近尾声。陡然,一骑白马如龙般冲出烟尘,顺着大道飞驰而去,隐约看见马背上一个白袍将士趴着一动不动,显然是白马护主,带着受伤的主人夺围而去。一会儿,又有几骑顺着白马的路线冲出烟阵,马上的将士弓着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