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春秋战国的中国古代社会是大变革时代。所谓“乱世出英雄”,这一时代出现的人才枚不胜举,范蠡便是其中之一。
范蠡是楚国人,不仅是出色的政治家,还颇懂经商之道。
在帮助越王勾践取得吴越战争的胜利之后,范蠡没有被眼花缭乱的功名利禄迷惑,而是选择激流勇退,泛舟西湖。
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可以看出,像范蠡一样出色的贤才很少有平安的下场,但范蠡不仅能从政界功成身退,还凭借自身的实力在商界开拓一片天地。
范蠡是什么样的人?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一、尊礼尚德,坚守使命
司马迁的《史记》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先秦时期尊礼尚德的思想,不管论事谈人总会将“礼”、“仁”作为评判标准。
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描写中能够看出范蠡战争观中也含有“仁”、“礼”的思想。
当时,吴国摩拳擦掌想要攻打越国,越王勾践欲先发制人,范蠡劝阻时说:“不可行。兵器是凶器,参与战争是违背道德的事,争相发动战争是下等事。
运用阴谋诡计是违背道德,用兵器是凶器,再加上亲身实践下等事,上天一定会发对,这对执行的人来说是不利的事。”
在范蠡看来,兵器、战争都违背仁义道德,挑起战端是为劣等事,认为勾践亲自做这种事对越国很不利。
《孙膑兵法》中说过:“率领军队的人不能没有道德,没有道德就没有力量,没有力量就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因此,道德如同兵家的手一样,不可缺少。”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君主或将帅是崇礼尚德都被视为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为人处世方面,范蠡也尊崇“仁”和“礼”的观念。
当初,越王勾践攻打吴国失败,向范蠡求助,范蠡说:“能够完全保住功业的人,必然效法天道的盈而不溢;能够平定倾覆的人一定崇尚谦卑;能够在做事时有所节制的人就能遵循地道,做到因地制宜。”
作为一国的君主应当放下身段,谦卑有礼,派使臣送礼物给吴国,如果吴国不接受,君王应该亲自前往。
中国古代历史上,人们往往将自身的意图志向与天的意志相连,认为上天会将自身的意志赋予某些人,从而增加这些人谋事的合理性和使命感。
这些身负“天命”的人,即使承受痛苦也不能懈怠,所以孟子说:“上天要把大责任降临在人身上的时候,一定会先让他的心志承受痛苦,筋骨劳累,体肤受饿,行为混乱,从而使其心性坚韧,增强为事的能力。”
“范蠡侍奉越王勾践,苦身勠力,与勾践一同谋划二十多年,最终消灭吴国,雪洗越国在会稽山遭受的耻辱。”
范蠡一心想帮助越王恢复越国,因此一直忍屈受辱,为的就是实现这件事。对范蠡来说,为越国报仇是其坚守的使命,所以即使在吴国做人质也没有任何怨言。
越王没有后路、不知所措时范蠡为其出谋划策;伍子胥死,勾践跃跃欲试想攻打吴国时,范蠡适时劝阻;越王不忍心拒绝吴国的求和时,范蠡又以天道劝说。
“会稽山被困之事,是上天将越国赐给吴国,吴国没有接受。现在上天又把吴国赐给越国,越国难道能够违逆天时吗?
况且您早早上朝不摆宴席不就是为了吴国吗?谋划了二十二年,旦夕之间就要放弃,说得过去吗?而且如果不接受上天的赐予,一定会受到惩罚。”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为的就是恢复越国,雪洗前耻,因此范蠡举兵前进,代替越王做了不仁义之事——灭吴。
二、学道谦让,盈而不溢
学道谦让指的是学会谦让,不仗持自身的才能傲视他人,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的闪光之处和不足。
在司马迁看来,认清自己是成就自我的关键所在,韩信的居功自傲是为其召来杀身之祸的原因。
勾践受困会稽山之时,想让范蠡参与治国理政,范蠡则认为文种比自己更合适,态度谦卑有礼。
韩信不同,当时刘邦问韩信自己能带领多少兵马,韩信回答刘邦将十万,自身则是多多益善,可见其不可一世、洋洋得意。
后韩信死后,刘邦的态度是“且喜且怜”,高兴的是除去对自己不利、野心勃勃的人,可惜的是失去了一位才能卓著的伙伴。
将范蠡与韩信放在一同比较,范蠡身上“学道谦让”的精神体现得更为明显。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范蠡可谓“盈而不溢”的典型。
在越王称霸后,越国上下举国欢庆,他却能清醒地认识到越王的为人不可与之共富贵,当机立断决定抽身而退。
面对越王的挽留也丝毫不动摇,又写信劝说文种、从文种自杀的结局来看,范蠡的选择高明至极。
《史记》当中另一位功成身退的例子是张良,子房虽然没能如愿归隐,但在功德圆满之时选择“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于公的圆满之时全身而退。
与萧何入狱、韩信被杀、周勃蒙冤相比,张良能通过这种方式保全自身实属不易。
范蠡隐退后从事耕作商业,没过几年又是家财万贯,齐国请他前宰相,最后范蠡还是选择将相印归还,散家财救济乡里,隐居他处。
范蠡还跟他的后代约定,经商之时,买进卖出不要追求过多的利益,能赚取本身资产的十分之一就足够。
从其经商原则中也能看出他盈而不溢,做事张弛有度的处事原则。
三、深谋远虑,与时逐利
能与越王勾践深谋二十年灭吴,帮助越王在诸侯之中称霸,范蠡依靠的不仅是崇礼尚德、坚守使命的精神,他还具备政治家的良好素质。
一方面,范蠡深谋远虑,能够冷静地分析当下的客观局势,将不利转化为对越国有利的因素;另一方面,范蠡对待战事十分慎重,不会逞一时之快贸然出兵,而是在关键时刻把握时机。
面对越国的失败,范蠡的头脑十分清醒,多次劝谏吴王勿要贸然攻打吴国,并提出当下最适合吴国发展的建议。
通过劝谏越王放下身段侍奉吴国,吴王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使越国当下的危机事态得到缓和。
当越国战胜吴国后,面对吴国大臣请罪,范蠡也清醒地看到把握机会的重要性,越国得以免除重蹈越国覆辙的危险。
不过范蠡能够帮助越王勾践消灭吴国,不仅取决于他本身的军事、政治方面的才能,更在于越国有明君贤臣愿意听从他的谏言,因而其谋略得以实施。
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食不加肉,衣不重彩”,饱尝生活艰苦,卧薪尝胆,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越国受过的耻辱。
勾践也因此赢得民心,得到贤臣的辅佐,为越国的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反观吴国,吴王夫差击败勾践后,伍子胥极力劝谏趁机消灭越国以免留下祸患。夫差没有听从,被眼前利益迷惑,赦免越王,为吴国的灭亡埋下祸根。
夫差的昏乱也使吴国奸臣当道,忠心为吴的伍子胥也被赐死,其最终灭亡的结局可想而知。
越国的范蠡和文种则是同心协力,面对的政治环境较伍子胥简单,因此范蠡能够在政治上取得成功。
《货殖列传》中曾提到范蠡的经商之道:“范蠡雪洗会稽之耻后,长叹了一声说:‘计然的七个计策,越国运用其中之五能够复国。既然已经用在治国上,我想要用在治家中。’”
由此可知,范蠡用治国之道行经商之路。范蠡在经商上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凭借自身的智慧的努力积累而来。
从《史记·货殖列传》中可知,计然的富国之策强调根据季节预知市场上需要的商品。
范蠡通过学习这些思想,将其运用到经商当中,随着季节的变化售卖不同的商品,使他的货物不至于囤积起来。
范蠡善于将谋略运用到生活中,因此他选择落脚之地也十分慎重,权衡之下定居处于天下忠心的陶地,为自己的货物打开市场。
经商方面,范蠡不仅有商业头脑,还有善于识人用人的眼光。
治家上,范蠡有得力的助手、能干的下属,善于识别有用的人才并将他们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才能。
经商是一件极需团队合作的事,并非一个人能够完成,就像政治上君主需要大臣为其出谋划策一样。
明君贤臣的配合能使国家治理得当,经商时具有凝聚力的团队合作也能让经商之路更加顺畅。
范蠡还主张在盈利之时不能做对不起他人的事,不钻营取巧,用诚信之心对待每个人,这种思想也是当今社会提出的要求。
范蠡没有将钱财看得很重,而是运用自己的钱财帮助他人,因此能受到人们的拥戴。
结语
无论是政治还是经商处事上,范蠡都是极为成功的,为官则官至丞相,从商则家财万贯,这与其智慧分不开。
出仕时,全心全力为君王出谋划策,帮助越王勾践在春秋诸侯中称霸;治家时,以治国之策作为指导,苦身勠力致财富万顷。
在仕与隐之间,范蠡能够自由取舍,有独到见解,于是能使自身在无形之中躲避祸劫。
参考文献:《史记》《吴越春秋》